趙玥
摘要 本文圍繞比較閱讀方法,基于對不一樣文本的引入,對兩篇文章的類似,點、不同點開展深入對比,除了使學生注意文本可能不被重視的細節(jié),也可以使其進一步認知及體悟文本背后的思想內(nèi)涵。從教學層面來分析,對于這兩篇文章,可先對比相同的地方,使學生了解文本內(nèi)涵以及思想,接著,再對比文本的不同,點,進而深入把握文本語言。
關鍵詞 《燭之武退秦師》《齊桓晉文之事》比較閱讀教學方式
在過去的普高語文課程標準之中,強調(diào)力求單篇精講細讀,彰顯文本的內(nèi)涵。而對于新課程標準來講,它更加側重于學習方案的制定,注重課文的對比以及統(tǒng)整,同時進一步銜接以及組織課文,以便能夠更好遷移以及應用碎片化知識。在統(tǒng)編本新教材中,這兩篇都屬于必修的課文,都是游說國君推行個人的政治主張,從單篇文本來說已取得了不錯的教學研究成果,不過缺少把兩篇課文開展對比閱讀的論述。
一、游說難度、立場、將來利益、效果等方面的相似點
1.游說難度都較高
孟子所面對的齊宣王,在他登上王位的次年,重用孫臏戰(zhàn)勝魏軍,俘虜魏國太子,這個時侯的齊王,想效仿齊桓公,讓各個諸侯國誠服自己。所以一看見孟子,他就急忙詢問齊桓晉文的事情,渴望學習霸道之法,這就孟子而言,想要說服齊王放棄霸業(yè),是存在很大難度的。而就燭之武來說,他所面對的為秦晉之好,兩個國家國土相鄰,當時的兩個國君,在婚姻以及政治方面存在緊密的聯(lián)系,晉文公姐姐的丈夫即為秦穆公,同時通過武力,讓晉文公順利登上了王位。兵臨城下,燭之武想要打破這兩國的聯(lián)盟,還是存在很大難度的。學生基于二者勸說難易程度的對比,能夠初步了解文章背景,對進一步學習有良好的鋪墊作用。
2.都站在對方立場游說
孟子對齊王勸說之初,就以對方角度來思考。比如,齊宣王詢問霸道治國對策時,孟子以不聞來繞開這一話題,同時引入自己所提倡的“王道”話題。若僅是孟子講解王道思想,而齊宣王沒有興趣,會使勸說效果受到影響。所以孟子以齊王的角度,向他說道“保民而王,莫之能御”,加上后一句話,意圖以齊宣王心理需求角度,告訴他通過王道,也能夠強大軍事,進而達到稱王目的。
又如,借助齊宣王以羊易牛之事,闡述他存在著仁愛之心,能夠推行王道。起初,齊宣王提出這樣的思想,即“可保民乎哉”,立刻毫無疑問的說道“可”,給齊宣王信心。之后,齊宣王問道“何由知吾可也?”孟子以齊王的角度,極大地肯定,以齊王的品德完全可以實行王道。并且當百姓覺得齊宣王吝嗇時,又從齊宣王的立場,覺得這為“不忍”,“是乃仁術也”。也許齊王從未根據(jù)王道標準,進一步來衡量自身,不過在孟子,多次肯定的情況之下,齊王漸漸認同了王道。而對于燭之武來說,在其進行勸說時,也是站在對方的角度,為秦國進行考慮,“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使兩國之間的距離變短了。之后,它在勸說之中多次稱“君”,均在論述鄭國存亡與否,對秦國的利弊問題。
3.均把握對方今后的利益游說
二者當游說君主時,強調(diào)的是,你方的利益以及今后的利益。比如,孟子采用排比句,將多類人對實行王道的君主的崇敬以及依附,展現(xiàn)得非常生動,這種對今后利益的論述,使齊王有了很強的渴望之情。
與此同時,孟子也把握了齊王的進取心,展現(xiàn)在推行王道后的美好畫面。而對于燭之武來說,他將秦國今后的利益當作游說點,論述的為:對秦晉兩國是否存在利處,對秦國今后是否有利。最終歸納起來,即:鄭國亡了沒有好處,留下鄭國沒有害處,晉國不相信,無厭與無度。此邏輯推理中,燭之武基于鄭國存亡與否的比較,著重論述的為秦當下利益;依托于晉的無信事實,進一步來論述該諸侯國的崛起,會影響到秦國今后的利益。
4.功說效果都一樣
在孟子的勸說下,雖然表面上齊宣王接納了孟子的建議。然而事實上,面對孟子的主張,齊宣王還是保持敬而遠之的態(tài)度。在開展閱讀分析過程中,教師應幫助學生補充有關的資料,以便學生能夠更好地進行理解。以公元前314年的燕國內(nèi)戰(zhàn)為例,雖然齊宣王接受了孟子的建議,決定不出兵,對燕國進行占領,但最終結果卻是齊國大敗,這也導致孟子出現(xiàn)了一定的退意。當孟子離開齊國時,在西南晝縣停留了三天,還是想要讓齊宣王轉變態(tài)度,并且能夠?qū)ζ溥M行挽留,但齊宣王并未這樣,從而也導致孟子失望地返回故鄉(xiāng)。由此可以看出,《齊恒晉文之事》這篇文章中,孟子勸說齊王,只是表面上獲得了勝利,基于復雜的政治背景,還是很難實現(xiàn)良好的治國理想。
針對燭之武的勸說來看,雖然表面上為鄭國爭取了發(fā)展空間,然而實際效果卻并非這樣。秦國不但同鄭國實現(xiàn)了結盟,還向鄭國派去了軍隊,基于這樣的狀況,鄭國無異于獲得了制衡晉國的力量,所以最終晉國退軍了。對此,教師應為學生適當補充有關資料,讓學生了解晉文公退兵條件,即鄭國被迫立了太子,還是有晉國支持的人,所以說,晉國也將在一定程度上抓住鄭國的命脈。后來晉文公去世,在鄭國的秦軍開始向秦國傳遞消息,這也充分體現(xiàn)出別國軍隊駐守的劣勢。雖然鄭國商人弦高,對鄭國實施了幫助,避免鄭國被秦國攻打的情況,然而鄭國還是無法避免被大國控制的局面,雖然燭之武使秦師退卻了,但國家還是無法實現(xiàn)獨立富強?;谶@一點來看,同孟子的勸說進行對比,二者的效果是一樣的,教師對這些相似點進行對比,不但能夠調(diào)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還能幫助他們正確看待歷史,了解歷史發(fā)展的偶然性及必然性。
5.懷才不遇的悲涼是一樣的
孟子游說齊王之前,曾經(jīng)傳播實行王道的抱負,周游各個諸侯國數(shù)年。即便在推行的時候,有著較多的隨從,各諸侯國國君均以禮來對待孟子。根據(jù)以上的論述,齊王即使給其優(yōu)厚的待遇,然而,卻沒有采納其政治主張,最終帶著失望離開了。即便這樣,孟子還是沒有放棄個人志向。他通過個人一輩子的行動,展現(xiàn)了大丈夫的形象。對于這一點,他往往強調(diào)獨行其道,獨善其身,對個人政治抱負難以推行的安慰,而這樣對“道”與思想的堅信,也使其體現(xiàn)出獨特的氣勢及精神,并且也隱藏著懷才不遇的悲涼。
而就燭之武來說,它的懷才不遇,則展現(xiàn)于佚之狐論述的,國家危矣,如果讓燭之武面見秦國君王,則秦軍必退。其中一個“必”字彰顯了肯定,然而在這自信之后,卻為燭之武的寫照。對于燭之武,馮夢龍有著這樣的描述,說其三朝老臣,卻未受到提拔,還是從事養(yǎng)馬的職位,當面見鄭國君王時,已白發(fā)蒼蒼,步履維艱。顯而易見,此時的燭之武,真的是老了,無能為也已。一個年邁,一直不被提拔的人士,當鄭國滅完時,又會帶來多大的不利呢?還有,對于勸說秦國事件來講,它存在著各種各樣不能預測的風險。以此角度為切人點,燭之武的游說,是從國家利益以及大義的立場而為的。這彰顯了其舍身救國的精神;另外,猶如黃云姬說的一樣,燭之武是這樣的一個人,飽含智慧、有勇氣、充分了解人性弱點,不是處于國家危難之際,也許會一輩子被埋沒,這樣不被他人所認可的悲涼,也是類以士人的命運寫照。對于這一點,和孟子是一樣的。此時,老師不妨引用《史記·鄭世家》,同學生們進行討論。對于燭之武這個名字,也許是杜撰的,從歷史層面來分析,使秦穆公退兵的人,也許同別的知識分子類似,并未讓世人知道自己的名字,而這也體現(xiàn)了對他們的安慰及鼓勵。
二、二人游說姿態(tài)以及論證方式的不同
勸說中的姿態(tài)不同。孟子在游說過程中,開始時是保持進攻姿態(tài)的,以尖銳的問題對齊王進行發(fā)問,先把齊王擺在尷尬的情境中,將談話權逐漸轉回自身。由此得知,孟子的勸說能夠?qū)⒈粍幼優(yōu)橹鲃?,具有一定的進攻性特征。又如孟子在進行勸說時,常常會借助排比及反問等手段,可以發(fā)揮勢不可擋的作用,在對鄒及楚兩國戰(zhàn)爭進行類比時,就借助了三個排比句對其進行論述,說明了小、寡國是無法對抗大及強國的,在這一過程中,全面提升了勸說的氣勢。而對于燭之武勸說來看,其姿態(tài)則相對較低。在對秦伯進行勸說過程中,最初就放低了姿態(tài),采取示弱的手段,對“鄭既知王矣”進行了闡述,促使對方放下防御,以獲得他們的同情。
在字詞的運用方面,也是非常謹慎的,如“敢以煩執(zhí)事”,在這句話中的“敢”,雖然是冒味的意思,但其中的“煩”卻好像會給對方造成麻煩的意思。在勸說的最后,還為對方提供了選擇,對其進行了啟發(fā),好像并不具備強迫的意思。他們兩人的勸說姿態(tài)有著較大的差異,究其原因,包括下述兩點,首先,二者的勸說形勢存在差異,燭之武是對鄭國的利益及形勢進行分析,在強大的秦國面前,只有放低姿態(tài),對于孟子來說,他具有“老師”的身份,想讓齊宣王采取他的治國之道。其次,二者的言辭特色存在差異。
采用的論證方式不同。孟子擅長采用比喻論證方式,循序漸進地來論述道理,通過緣木求魚這樣的比喻,進一步來描述齊王稱霸之后的后果。而就燭之武而言,他擅長通過事實論證,描述晉國的野心無法滿足。這上其不同普通的游說士人,只開展邏輯推斷,基于事實論證,使燭之武的推斷更具備說服力。需要一提的是,老師應該和學生指出,從論述方式來看,對于比喻以及類比論證,即便較為生動,易于得到他人的認可,尤其是用于游說君王,不過不具備嚴謹?shù)恼撟C能力。
總而言之,實際教學中,當引人比較閱讀教學方式時,需要多加注意以下內(nèi)容:首先,引導學習者梳理關鍵字詞,由此比較閱讀的進行方可存在根基;其次,對于比較閱讀方式來講,它一般以自主對比以及時論為核心,可給出有關表格來指導。最后,應該補充足夠的材料,其中包括背景以及歷史故事等,使學習者可以進一步開展閱讀遷移以及思考。
[作者通聯(lián):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