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清
【摘要】新課標對信息技術教學提出了更精準化的要求,細化教法,從層級遞進的角度展開教學探究,已經成為高效課堂、智慧課堂的必然要求。信息技術以其獨特屬性,備受學生喜愛和追捧。為提升課堂教學效度,給學生提供更豐富深刻的知識感知,教師不妨從教法升級的視角出發(fā),對教學展開多層級遞進式設計。當教學方法恰當、精確,更具針對性,學生思維與文本思維順利實現(xiàn)對接,才能制定出最優(yōu)化的教學設計方案,為學生學習規(guī)劃出獨特學習路徑,贏得課堂教學先機。
【關鍵詞】初中;信息技術;層級遞進;智慧課堂
作為基礎教育階段學科教學有機組成部分,信息技術本身趣味盎然,包含眾多鮮活因子,對學生極具吸引力。教學設計過程中,如果教師能夠抓住學科屬性,輔助以個性化、層級化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創(chuàng)設優(yōu)良學習情境,定能產生更強勁的學習動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探索內驅動力。學生存在個體差異,在信息技術學習中學生認知的差異性、理解的多元性體現(xiàn)得尤為顯著。面對客觀存在的事實,教師要高度重視,篩選教法學法,發(fā)揮多層級遞進式的優(yōu)勢。多層級遞進式教學對應學生獨特學習需求,給不同層級的學生提供具體化的學習方法和建議,能夠最大限度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
一、搜羅信息知識,啟動基礎感知層級
1.媒體資源深度刺激
信息技術課程本身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有千絲萬縷的關聯(lián)。作為信息技術的有機組成部分,多媒體運用到信息技術課堂中更具優(yōu)勢。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充分利用網絡信息資源為課堂教學服務。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學流程難以順利推進,學生學習感知興趣不高,究其原因,是信息技術課程本身所決定的。信息技術是一門理論兼具實踐的學科,學生必須掌握相關概念實體,在充分理解理論知識的前提下展開趣味化實踐操作。理論知識本身乏味無趣,難以對學生產生吸引力。多媒體集聲音、圖像等多重媒體形式于一體,能夠將知識以形象化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作用于人的多種感官,很好地彌補了學科短板。在多媒體強大展示功能的助力下,學生認知逐漸啟動,對知識探研熱情迸發(fā)。
傳統(tǒng)導學形式往往是通過語言、板書、實物呈現(xiàn)出來的。多媒體的出現(xiàn)為課堂注入嶄新活力,它的優(yōu)勢在教學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顯現(xiàn)。教師利用多媒體生動、形象的特點,為知識感知注入新鮮血液。在教學福建教育出版社《信息技術》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應用廣泛的物聯(lián)網》時,為了增加課堂教學的新鮮感和趣味性,強化學生對知識的初步感知,教師借助多媒體,運用第一人稱的形式,呈現(xiàn)物聯(lián)網的內涵、發(fā)展史等內容。講解過程中,教師沒有采用直接講述的方式,而是將物聯(lián)網擬人化,運用動漫形象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初中階段,大部分學生對動漫有特殊情感,看到與信息技術相關的動漫素材,學生自然產生興趣,積極主動投入到視頻觀看中。在動漫視頻的感染下,課堂學習氛圍逐漸濃厚,學生在聽覺、視覺的刺激下,認知逐漸得到啟動。
初中生對理論知識存在嚴重排斥心理,但對于多媒體有特別敏感度。教師抓住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從學科屬性中尋找切入點,借助多媒體資源展開教學導航。在聲光影的有效激發(fā)中,學生好奇心得到調動,認知活躍度增強,導學效果異常顯著。
2.文本信息梳理整合
學生對知識的感知是以文本為基點的。要想順利啟動學生認知,多媒體資源的刺激是一方面,無論聲光影多么吸引人,落腳點一定是對知識的系統(tǒng)梳理。感知知識才是一切學習活動的開始,沒有知識作為依托,課堂教學就會失去價值和意義。為了給學生提供更精準的學習參考,知識都是以語言文字的形式呈現(xiàn)在教材中的。要想讓學生更好地感知知識,必須對文本內容展開系統(tǒng)梳理。信息技術學科中的理論知識是實踐運用的前提和保障,學生不能精準掌握理論知識點,實踐訓練就會流于形式。文本信息梳理意義重大,教師要從學生的認知基礎出發(fā),進行分級分類教學,綜合考量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給他們提供更有效的感知渠道。
教學《體驗開源硬件與編程工具應用》一課,本課是開源硬件的簡單應用,為了快速觸動學生,教師請小組長分發(fā)micro:bit,每人一塊,輔助一根數(shù)據線,結合相關問題,引導學生演示“跳動的心”案例。從學生的反應看,導學效果顯著,學生很快進入思考狀態(tài)。學生好奇心和思維被激活后,順利進入文本內容感知中。但Make-ode內容較為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為此,教師讓學生閱讀文本內容,用歸納概括的形式搜索關鍵詞,捕捉關鍵信息。對七年級學生來說,捕捉關鍵信息是簡單的,但學生認知不同,他們找到的關鍵詞也不盡相同。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展示,在展示過程中進行歸類處理,幫助學生更好地梳理知識,構建系統(tǒng)完整認知體系。信息技術學科特點要求學生必須對文本內容有精準把握,這樣才能更好地為后續(xù)學習服務。教師簡化學習內容,引導學生在信息搜尋中捕捉知識,快速觸碰學習的核心區(qū)域。
面對紛繁復雜的知識點,學生很容易產生排斥心理。消除畏懼心理最好的方式就是簡化信息,剝去知識的外衣,捕捉理論知識的本質。去除無效信息,抓住了最關鍵的知識點,學習效果得到凸顯,學生消除了防備心理,主動探索知識屬性自然成為可能。
二、延伸理論維度,對接思維轉化層級
1.創(chuàng)優(yōu)任務呈現(xiàn)形式
思維轉化需要多重因素助力,其中較為重要的一條是任務呈現(xiàn)。學習任務會對學生產生直接刺激,激發(fā)學生探研積極性。任務呈現(xiàn)形式多樣,但最為常見的就是教師設置相關思考問題,學生順著問題進行思考。教師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深度解析知識,這本身沒有什么問題。然而學生很容易對這種方式產生依賴性,不愿主動探索知識。從形式上展開創(chuàng)新,引發(fā)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就成了高效課堂的關鍵。“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令人興奮”,學生思維的啟動需要一定的助推力,質疑就是最強勁的動力。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給他們自由思索和提問的空間。在質疑中,學生的思維才會向著不同的方向延伸,迅速完成文本深度感知。
教學《搭建巡邏機器人》一課,教師借助知識復習的形式引導學生回憶上節(jié)課所學《搭建救援機器人》的相關內容。學生自信滿滿,表述熱情極高,很快完成了知識回顧。通過知識回顧梳理,學生已經完全能夠根據Mind+編寫程序讀取超聲波傳感器的數(shù)據,控制小車行進的路線。知識回憶已經快速調動起學生的思維認知,當他們看到本課的課題后,不禁產生疑問:這兩節(jié)的標題接近,學習的知識會有很多交叉的地方嗎?隨后學生進入思考狀態(tài)。為了避免學生的思維脫軌,教師梳理學生的猜測,讓學生有思維宣泄渠道。學生有了清晰的方向指引,瞬間來了興致,積極主動思考。思考過程中,學生選擇不同,設計路徑自然也存在差異。但在探索過程中,學生都會不約而同地進行思索,提出相關問題,在問題的驅動下,課堂逐漸活躍起來。
任務呈現(xiàn)考驗的是教師的智慧,要想最大限度激活學生的多重思維,就要把握質疑時機,引導學生在感知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深度思索,在活躍思維的助力下提出問題,更好地觸碰理論知識核心區(qū)域,為后續(xù)實踐操作掃除障礙。
2.拓展問題解決路徑
疑問提出后,要想順利解決問題,必須積極探尋相關路徑。傳統(tǒng)學生提問、教師解決的方式相對固化,不能很好地切準學生興趣點,要想打破固定模型限制,必須站在更科學的視角,拓展優(yōu)化問題解決渠道。信息技術教學中,課堂互動比較頻繁,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都能為問題結局提供便利。為最大限度吸引學生,提升學習效果,教師要明確自身定位,從“旁觀者”的角度出發(fā),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真正凸顯主人公地位。合作交流是新課改積極倡導的教學形式,不僅能夠激活學生多向思維,在交流互動中達成認知共識,更能活躍課堂氛圍,將教學活動引向深處。
教學《合成平面設計作品》一課,學生在學習這節(jié)課之前,已經學過處理平面設計素材、調節(jié)平面設計素材色彩等內容,學生的認知已經完成構建,對知識的感知也更加深刻。教師充分利用這一優(yōu)勢條件,引導學生自主交流探索,自主探索的學習形式讓學生感到輕松。為了更好地解析知識,學生自由組合,在合作探究中深度觸碰知識。小組組建豐富了學習形式,讓知識探索變得更加豐富、多元。相對于以往的學習內容,合成平面設計作品是對以往知識的綜合運用,內容更加復雜,要求也更高,學生紛紛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出謀劃策,集體的智慧和力量是無窮的。在小組合作的助推下,學生很快完成了知識探索,但學生對知識的把握是否正確,還需要檢驗。小組上臺展示操作步驟,課堂教學在熱鬧非凡的狀態(tài)下順利推進。
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要想讓學生深入到課堂中,教師要激活課堂主體因素,從開放性角度出發(fā),引導學生進行合作交流,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展開多重對話,借助集體的智慧碰撞出思維火花。
三、激活多重訓練,觸碰轉化運用層級
1.理論訓練凸顯實效
訓練活動是一種有計劃、有步驟的檢驗活動。通過訓練活動,學生對知識的感知更加靈活,思維活躍度也會有所提升。初中信息技術訓練可以從理論層面和實踐操作兩個層面著手,展開深度探究。由于理論知識相對枯燥乏味,為了幫助學生更好掌握知識,教師要從形式創(chuàng)新的角度出發(fā),布設相關訓練。初中階段,學生對游戲有更豐富的認知,參與積極性較高。布設訓練任務時,教師可以從趣味性角度出發(fā),借助游戲的激勵作用,優(yōu)化訓練活動,促使學生發(fā)自內心的喜歡做題,在積極主動探索中完成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內化,訓練效果也會更好地展現(xiàn)出來。
學習《制作平面設計素材特效》一課時,要想順利完成內容學習,學生必須對濾鏡概念、剪貼蒙版和圖章工具等內容有基礎了解和把握。學習需要從理論知識中尋找突破,教師借助理論知識講解的形式,夯實學習根基。為了對學生有更精準的掌握,教師布設訓練題目。單純的理論檢測比較枯燥,為了增加訓練活動的層級性和趣味性,教師展示不同難度系數(shù)的訓練題,展示在學生面前,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進行自主選擇。同時教師設置兩人對抗賽,讓學生在競賽中理解知識。訓練任務的設置體現(xiàn)出教師的智慧,在自主篩選中,學生的知識得到內化,思維縝密度得到鍛煉和提升。
智慧課堂構建需要多種因素助力,學生參與積極性、文本內容特點等都會直接影響課堂成效。課堂成果呈現(xiàn)時,學生能力體現(xiàn)更為重要,能力升級遠比知識本身更重要,能力的升級需要從理論訓練中尋找著力點。如果學生能夠順利完成理論訓練任務,他們對知識的印象更加深刻,也會為后續(xù)實踐操作奠定堅實基礎。
2.實操活動強調個性
《義務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指出:“信息技術教學旨在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多重運用中提高信息素養(yǎng),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與個性發(fā)展相結合?!毙畔⒓夹g素養(yǎng)生成是目標,學習活動的推進一定是以目標達成為方向的。信息技術的實踐性要求教師必須從教學現(xiàn)實需要出發(fā),布設相應訓練任務。如果說理論訓練是為了夯實基礎知識,為深度學習做鋪墊,那么實踐操作訓練的設置就是為了實現(xiàn)能力轉化,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凸顯學習個性特征。因此,布設訓練任務時,教師要打破千篇一律的桎梏,給出獨具特色的訓練任務,讓不同層次學生都能找準自己的定位。
學習《制作三維立體紙膜》時,三維立體紙膜的制作需要學生掌握一定的制作方法,在操作過程中學生可以從內容出發(fā),進行相應的創(chuàng)新。教師抓住學習內容屬性,設置一個以動物王國為主題的實踐操作訓練。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認知實際,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自主設計,學生顯得很興奮,積極構思。要想設計一個獨特的三維立體紙膜,學生需要綜合考量多種信息,從不同角度對動物展開細致觀察。實踐操作含金量較高,無論學生呈現(xiàn)出來的作品如何,都值得被贊揚。展示環(huán)節(jié),教師秉承鼓勵多于批評的原則,對作品展開點評。當然,學生作品中存在的問題,教師也會委婉指出。在贊揚聲中,學生學習自信心大增,對信息技術知識學習有了嶄新認知。
實操訓練中,學生會捕捉已有信息并對其進行感知分析,在綜合考量的基礎上觸碰訓練任務,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種考驗。不僅如此,要想呈現(xiàn)出不一樣的作品,學生必須將頭腦中的知識進行加工整合,在創(chuàng)新的基礎上完成輸出。這本身就是學生個性認知的呈現(xiàn),再輔助以獨特的外在形態(tài),學生獨特的個性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由此可見,教法選擇會對教學效果的呈現(xiàn)起到決定性作用。教法本身沒有好壞之分,但有優(yōu)劣之分。“好”的學習方法一定能夠契合學科屬性,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從教法創(chuàng)新優(yōu)化的角度出發(fā),對課堂展開層級遞進設計,滿足不同學習基礎學生的需要,為智慧課堂構建提供前提和保障。教學不是為某一部分學生服務的,其終極目標是促進全體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教師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需求,借助多層級推進的形式,盡可能照顧到每一位學生,讓他們都能獲得不同程度的成長。
【參考文獻】
[1]沈萍強.微視頻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上的運用[J].中小學數(shù)字化教學,2022(03).
[2]婁扣銀.試論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優(yōu)化情境導入的應用[J].中學課程資源,2022(03).
[3]孫玉雪.問題解決導向的初中信息技術課堂審辯式思維培養(yǎng)[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