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社會退縮兒童對消極情緒的注意偏向

      2022-04-29 23:37:23洪慧珊張傲雪楊雙寧寧
      中國心理學(xué)前沿 2022年4期
      關(guān)鍵詞:消極情緒

      洪慧珊 張傲雪 楊雙 寧寧

      摘?? 要|目的:探究社會退縮兒童對消極情緒的注意偏向。方法:采用點探測范式,考察不同情緒強度、情緒呈現(xiàn)時間下研究社會退縮兒童對消極情緒是否存在注意偏向。結(jié)果:(1)實驗 1 發(fā)現(xiàn),社會退縮兒童對消極情緒的警覺性明顯高于對照組兒童;(2)實驗 2 發(fā)現(xiàn),在情緒呈現(xiàn)時間為 500 ms 時,社會退縮兒童對消極情緒的警覺性與對照組兒童存在顯著差異。結(jié)論:(1)社會退縮兒童存在對消極情緒的注意偏向,且其對消極 情緒的警覺性顯著大于正常兒童;(2)當情緒呈現(xiàn)時間為 500 ms 時,社會退縮兒童與對照組兒童對消極情緒的警覺性差異最顯著。

      關(guān)鍵詞|社會退縮兒童;情緒注意偏向;消極情緒;情緒強度;情緒時間進程

      社會退縮(Social Withdraw)是指兒童跨時間、跨情境所持續(xù)表現(xiàn)出的不參與同伴或集體交往,獨自活動的一種行為。DSM-5 與 ICD-11 并未將社會退縮定義為單獨的綜合征,但其在自閉癥、恐懼癥、焦慮障礙與精神分裂癥等中皆作為一種癥狀或標志出現(xiàn)(Rubin et al.,2009)。古德森(Guedency)等人對嬰兒的長期追蹤研究證明:1 歲時的社交退縮行為與兒童 3 歲時的人際關(guān)系障礙、5 歲的行為障礙有關(guān)(Guedeney et al.,2014),因此對兒童早期的社會退縮行為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已有關(guān)于社會退縮成因的研究認為,影響社會退縮行為的主要因素有生理因素、家庭因素與學(xué)校因素。從生理因素角度而言,大多學(xué)者認為行為抑制對個體的社會退縮行為影響較大。行為抑制(Behavioral Inhibition)的主要表現(xiàn)為對新事物的警覺或回避。根據(jù)對嬰兒氣質(zhì)的研究,卡根(Kagan)等人認為社會 退縮兒童最早的表現(xiàn)是行為抑制(Kagan and Snidman,1991),而回顧至今為止與社會退縮兒童的相關(guān)研究,皆表明兒童早期的行為抑制與后期的社會退縮行為相關(guān),且能對后期社會退縮行為進行預(yù)測(鄭淑杰、張永紅,2003)。

      注意偏向(Attentional Bias)指個體對特定信息進行選擇性的優(yōu)先加工(李婷、周紅偉,2019)。

      研究證明,行為抑制個體對威脅信息存在顯著注意偏向(Pérez-Edgar et al.,2010)。根據(jù)??怂梗‵ox) 等人(2005)與卡根等人(1991)的研究發(fā)現(xiàn),這可能是由于社會退縮兒童的早期行為抑制與邊緣系統(tǒng)的杏仁核、皮質(zhì)醇有較大關(guān)聯(lián)而導(dǎo)致(Fox et al.,2005;Kagan and Snidman,1991),杏仁核是與情緒相關(guān)的腦區(qū),對識別消極情緒有一定作用。目前對社會退縮兒童消極注意偏向的直接研究較少,大多關(guān)注其焦慮行為。參考部分焦慮行為研究發(fā)現(xiàn),對威脅信息的注意偏向與面孔識別有關(guān),且焦慮個體更偏向于關(guān)注環(huán)境中潛在的威脅信息(Bar-Haim et al.,2007)。有 ERP 研究表明,正常個體對極端負性刺激和一般負性刺激產(chǎn)生不同負性偏向(Yuan et al.,2007),說明情緒強度對注意偏向存在一定影響。研究表明,當情緒呈現(xiàn)時間為 500 ms 時,對憤怒面孔的注意偏向最警覺(Mogg et al.,2004)。

      但是,大多數(shù)對社會退縮兒童的研究是大樣本研究,其被試是從正常兒童中篩選出的行為抑制兒童、退縮兒童。這表明,大多數(shù)已有研究針對的兒童不是特殊的社會退縮兒童,而是正常兒童的退縮行為。并且,研究基本以退縮兒童的情緒注意偏向為中介變量。再者,情緒強度本身是影響注意偏向的,但關(guān)于社會退縮兒童的研究中,很少涉及情緒強度。本研究從情緒強度(實驗 1)和情緒呈現(xiàn)時間(實驗 2) 兩方面探究社會退縮兒童對消極情緒的注意偏向。實驗 1 假設(shè)與對照組兒童相比,社會退縮兒童對消極情緒刺激的注意警覺更大,且警覺程度隨情緒強度的增加而上升;實驗 2 假設(shè)與對照組相比,社會退縮兒童對消極情緒的注意偏向受所呈現(xiàn)時間的影響更大。

      1??? 實驗 1:社會退縮兒童對消極情緒強度的注意偏向

      1.1 被試篩選

      采用量表法、排除法和教師提名法對蘇州市周莊小學(xué) 3 ~ 5 年級的被試進行綜合篩選。

      首先使用 Achenbach 兒童問題行為量表(CBCL 家長版)中的社會退縮分量表和焦慮抑郁量表對被試進行篩選。CBCL 量表被廣泛運用于評估兒童行為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可作為篩選社會退縮兒童的工具(李紹汀 等,2020)。根據(jù)由父母所填寫的量表結(jié)果,從中篩選出社會退縮得分高于常模的兒童(根據(jù)中國 CBCL 統(tǒng)計手冊,6 ~ 11 歲女生在社會焦慮得分大于 8 分,男生大于 5 分者為高于常模)。

      其次使用排除法:為避免由焦慮抑郁所產(chǎn)生的退縮行為與本研究所關(guān)注的社會退縮行為混淆,從CBCL 量表所篩選出的兒童中,排除焦慮抑郁指數(shù)達到常模異常的兒童(根據(jù)中國 CBCL 手冊,女生大于 14 分,男生大于 10 分者為異常)。

      最終使用教師提名法。教師根據(jù)兒童社會退縮的行為特征:安靜退縮、焦慮退縮與活躍退縮(左恩玲, 2016),對所在班級的符合兒童進行提名。將使用 CBCL 量表篩選、排除出來的兒童名單與教師提名的兒童名單進行對比,選出 32 名社會退縮兒童進行該實驗;正常對照組被試的選擇標準是,不在社會退縮、

      焦慮抑郁異常,以及教師提名的名單中,隨機選取 34 名兒童作為對照組。社會退縮組兒童與對照組兒童在 CBCL 的退縮分數(shù)上存在顯著差異,t(50)=10.48,p<0.05。

      1.2 實驗材料

      刺激材料從自制的情緒面孔圖片庫中隨機抽取。將消極情緒定義為生氣憤怒情緒,主要面部特征為眉頭變近、眼睛睜大等。在實驗 1 中,共呈現(xiàn)三種刺激對:極端消極情緒—中性情緒、一般消極情緒—中性情緒、中性—中性情緒。其中,極端情緒面孔與一般情緒面孔各 32 張,中性情緒面孔為 64 張,且極端消極情緒面孔與一般消極情緒面孔存在顯著的情緒強度差異,t(62)=5.75,p<0.01。

      1.3 實驗設(shè)計

      實驗 1 采用 2×2×2 三因素混合實驗設(shè)計,其中,自變量包括情緒—探測點的一致性(一致、不一致)、消極情緒強度(極端、一般)、組別(社會退縮、對照組)。因變量為被試對探測點的反應(yīng)時; 控制情緒呈現(xiàn)時間為 500 ms。

      1.4 實驗程序

      采用點探測范式,使用E-prime2.0 編寫實驗程序(具體實驗程序如圖1 所示)。首先,在屏幕中央呈現(xiàn)“+” 信號 500 ms,接著在屏幕左右呈現(xiàn)一組 500 ms 的情緒面孔圖片;圖片消失后,在屏幕兩側(cè)隨機一張圖片的中央呈現(xiàn)一個探測點“●”,要求被試判斷探測點的位置。若探測點位于屏幕左側(cè),按“F”鍵;若位于右側(cè), 則按“J”鍵,按鍵后進入下一個試次,若超過 5000 ms 未做出按鍵反應(yīng),則自動進入下一試次,不記錄反應(yīng)時。正式實驗前,有 4 組中性圖片作為練習(xí)。正式實驗中共有 96 個試次:32 對極端消極—中性面孔,32 對一般消極—中性面孔以及 32 對中性—中性面孔;中性—中性面孔對作為參照變量,最終不納入計算。

      1.5 實驗結(jié)果

      剔除正確率低于 80%、極端數(shù)據(jù)以及按鍵錯誤數(shù)據(jù),最終有效數(shù)據(jù)為社會退縮組 24 人(男生 10 人; 女生 14 人),對照組 28 人(男生 14 人;女生 14 人)。社會退縮組兒童與對照組兒童在退縮分數(shù)上差異顯著,t(50)=10.48,p<0.05。

      分別計算社會退縮組、對照組被試在極端情緒與一般情緒條件下的注意偏差值(結(jié)果如表1 所示)。注意偏差值指在各個組別和情緒強度條件下,將情緒—探測點不一致條件下的平均反應(yīng)時減去一致條件下的平均反應(yīng)時,即 RT 偏向值=RT 不一致-RT 一致。當注意偏向值 >0 時,表明被試對消極情緒的注意偏向警覺性更強;當注意偏向值 <0 時,表明被試對其回避性更強。

      首先采用 t 檢驗,比較社會退縮兒童與對照組在極端情緒、一般情緒條件下注意偏向值的顯著性, 發(fā)現(xiàn):只有社會退縮組兒童在極端消極情緒條件下存在警覺的注意偏向。其次對被試組別和情緒強度 進行兩因素混合方差分析,得出:(1)組別主效應(yīng)顯著,F(xiàn)(1,50)=5.72,p<0.05,說明社會退縮兒童相較于對照組而言,注意偏向值在不同情緒強度下皆存在顯著差異;(2)情緒強度主效應(yīng)不顯著, F(1,50)=0.03,p>0.05;(3)情緒強度 × 組別的交互作用不顯著,F(xiàn)(1,50)=1.44,p>0.05。

      根據(jù)上述結(jié)果,可得出:社會退縮兒童對消極情緒面孔存在注意偏向,且對其產(chǎn)生警覺而非回避(注意偏向值 >0),與實驗 1 假設(shè)相符。在不同情緒面孔強度下主效應(yīng)不顯著,說明無論是社會退縮兒童還是對照組,對極端情緒和一般情緒的注意偏向無明顯區(qū)別。但根據(jù) t 檢驗的結(jié)果,社會退縮兒童在極端情緒條件下才表現(xiàn)出明顯的警覺性,表明情緒強度對其仍有一定影響。

      2??? 實驗 2:社會退縮兒童對消極情緒呈現(xiàn)時間的注意偏向

      2.1 被試篩選

      被試來源同實驗? 1。在實驗開始前,重新介紹實驗程序和流程,并進行簡單的練習(xí),確保每個被試都能夠理解實驗程序。

      2.2 實驗材料

      從自制的情緒面孔庫中進行隨機抽取。與實驗1 不同在于,實驗2 中僅選擇兩種面孔對作為刺激材料,

      即極端消極情緒—中性情緒面孔對與中性—中性情緒面孔對。其中,兩種類型的面孔對各 32 對,且中性情緒面孔對之間的情緒強度不存在顯著差異,t(62)=-1.15,p=0.92>0.05。

      2.3 實驗設(shè)計

      實驗2 同樣采用2×2×2 的三因素混合實驗設(shè)計,自變量為情緒—探測點的一致性(一致v.s. 不一致)、呈現(xiàn)時間(175 ms v.s.500 ms v.s. 1000 ms)與被試組別(社會退縮兒童 v.s. 對照組兒童),因變量為被試的反應(yīng)時。

      2.4 實驗程序

      實驗 2 的實驗程序與實驗 1 大致相同,同樣采用點探測范式進行(如圖2 所示)。首先在屏幕中央呈現(xiàn) 500 ms 的注視點“+”,接著隨機呈現(xiàn) 175 ms、500 ms 或 1000 ms 的極端消極情緒—中性面孔對、中性—中性面孔對圖片。在圖片消失后,屏幕的左 / 右側(cè)隨機呈現(xiàn)探測點“●”, 要求被試對探測點的位置做出判斷。若位于屏幕左側(cè),則按“F”鍵;若位于屏幕右側(cè),則按“J”鍵, 按鍵后進入下一試次。若被試未在 5000 ms 內(nèi)做出反應(yīng),則自動進入下一試次,不記錄反應(yīng)時。實驗正式開始前有 4 對中性面孔作為練習(xí)試次,正式實驗中共有 192 個試次。為避免被試感到疲勞,將試次分

      為 3 個區(qū)塊進行,每個區(qū)塊中各有 64 個試次。

      2.5 實驗結(jié)果

      剔除正確率低于 80% 的數(shù)據(jù)、極端數(shù)據(jù)以及按鍵錯誤的數(shù)據(jù),最終有效數(shù)據(jù)為社會退縮組 27 人(男生 11 人;女生 16 人),對照組 25 人(男生 13 人;女生 12 人)。社會退縮組兒童與對照組兒童在退縮分數(shù)上差異顯著,t(50)=10.47,p<0.05。

      同實驗 1,分別計算社會退縮組與對照組在不同呈現(xiàn)時間下(175 ms、500 ms、1000 ms)的注意偏向值(RT 偏向值=RT不一致- RT 一致;結(jié)果如表2 所示)。當注意偏向值 >0 時,表明被試對消極情緒的注意偏向警覺性更強;當注意偏向值 <0 時,表明被試對其回避性更強。

      對情緒面孔的呈現(xiàn)時間與被試組別進行兩因素混合方差分析,得出:(1)情緒面孔的呈現(xiàn)時間主效應(yīng)邊緣顯著,F(xiàn)(2,100)=2.94,p=0.057,說明在三種情緒呈現(xiàn)時間下,社會退縮組與對照組兒童的注意偏向值皆存在差異;(2)組別效應(yīng)不顯著,F(xiàn)(1,50)=1.00,p>0.05;(3)情緒呈現(xiàn)時間 × 組別的交互作用顯著,F(xiàn)(2,100)=3.67,p<0.05。

      進一步進行簡單效應(yīng)分析,結(jié)果表明:(1)在情緒面孔呈現(xiàn)時間為 175 ms 條件下,兩組的注意偏向值差異顯著,F(xiàn)(1,50)=5.15,p<0.05;社會退縮組兒童對消極情緒的回避性較強,而對照組兒童則對其警覺性較強。(2)在情緒面孔呈現(xiàn)時間為 500 ms 條件下,兩組的注意偏差值差異存在邊緣顯著, F(1,50)=3.06,p=0.08;相較于對照組兒童而言,社會退縮組兒童對消極情緒表現(xiàn)出更強的警覺。

      (3)??? 在呈現(xiàn)時間為 1000 ms 條件下,兩組的注意偏差值無顯著差異,F(xiàn)(1,50)=1.03,p>0.05。

      根據(jù)上述結(jié)果得出:社會退縮兒童在 500 ms 時對消極情緒面孔的注意偏向最顯著,且相較于對照組兒童而言表現(xiàn)出更明顯的警覺性(注意偏向值>0),與先前關(guān)于社會退縮兒童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Mogg et al.,2004)。當情緒呈現(xiàn)時間為 175 ms 時,社會退縮組兒童表現(xiàn)出回避性。根據(jù)福阿(Foa)等人所提出的回避理論,這可能是由于兒童對消極信息的敏感性產(chǎn)生的自動回避(Foa and Kozak,1986)。在500 ms 與 1000 ms 條件下,社會退縮兒童對消極情緒皆偏向警覺。實驗 2 證明社會退縮兒童對消極情緒的注意偏向受情緒呈現(xiàn)時間的影響。

      3??? 討論

      實驗 1 與實驗 2 從情緒強度和情緒呈現(xiàn)時間兩方面研究了社會退縮兒童消極情緒的注意偏向,得出: 社會退縮兒童對消極情緒存在一定的注意偏向,且對極端消極情緒存在注意的高敏感性;相較于正常兒童而言,情緒呈現(xiàn)時間為 500 ms 時對消極情緒最警覺。

      根據(jù)以往社會退縮兒童的研究中,直接研究情緒強度與情緒呈現(xiàn)時間對其注意的影響較少。在實驗1 中,選擇經(jīng)典的 500 ms 呈現(xiàn)時間(Mogg et al.,2004)來研究社會退縮兒童對消極情緒強度的敏感性。

      結(jié)果表明在極端消極情緒下,社會退縮兒童才表現(xiàn)出對情緒的警覺性。我們推測:社會退縮兒童對消極信息的注意偏向可能是由于其焦慮所產(chǎn)生的行為抑制對其的影響。過往研究表明行為抑制兒童對于環(huán)境存在消極偏向(White et al.,2017),因此該結(jié)果是合理的。實驗 1 結(jié)果中,社會退縮兒童對一般消極情緒的注意偏向并不顯著,結(jié)合實驗 2 結(jié)果推測,這可能是由于早期對消極情緒的回避導(dǎo)致對情緒強度較低的消極情緒的回避,表明前期對消極情緒的不敏感性。

      回避理論是由福阿等人提出的注意偏向模型(Foa and Kozak,1986),該模型認為個體對威脅信息的敏感性不一定表現(xiàn)為警覺,有時也可能表現(xiàn)為回避。根據(jù)實驗 2 的結(jié)果,在 175 ms 時社會退縮兒童表現(xiàn)出對消極情緒的回避,而在 500 ms 與 1000 ms 時則表現(xiàn)出對消極情緒的警覺,這符合注意加工偏向的回避理論。從實驗 2 結(jié)果中可推測,社會退縮兒童對消極情緒的注意偏向可能是從回避性轉(zhuǎn)為警覺性, 并非對其表現(xiàn)出單一警覺。而當消極情緒呈現(xiàn)時間為 500 ms 時社會退縮兒童的警覺性最強,這也與先前莫格(Mogg)等人的研究結(jié)果相符(Mogg et al.,2004)。

      總體而言,研究結(jié)果表明,社會退縮兒童存在對消極情緒的注意偏向,且對其有警覺。這種早期對消極情緒的注意偏向與焦慮相關(guān),且能預(yù)測成年后的社交焦慮,應(yīng)予以重視。

      4??? 結(jié)論

      社會退縮兒童存在對消極情緒的注意偏向,并且其對消極情緒的警覺性高于正常兒童,當情緒呈現(xiàn)時間為 500 ms 時差異最顯著。

      參考文獻

      [1]李紹汀,聶景鈺,王庭照.Achenbach 行為量表的版本演變及其在特殊人群中的應(yīng)用[J].現(xiàn)代特殊教育,2020(8):72-79.

      [2]李婷,周紅偉.認知風(fēng)格類型對情緒信息注意偏向的影響[J].心理技術(shù)與應(yīng)用,2020,7(2):79- 87.

      [3]鄭淑杰,張永紅.學(xué)前兒童社會退縮行為研究綜述[J].學(xué)前教育研究,2003(3):15-17.

      [4]左恩玲.兒童社會退縮的亞型、特征與干預(yù)[J].長春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2016,35(3):22-26.

      [5]Bar-Haim Y,Lamy D,Pergamin L,et al.Threat-related attentional bias in anxious and nonanxious individuals:a meta-analytic study[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7,133(1):1.

      [6]Foa E B,Kozak M J.Emotional processing of fear:exposure to corrective information[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6,99(1):20.

      [7]Fox N A,Henderson H A,Marshall P J,et al.Behavioral inhibition:Linking biology and behavior within a developmental framework[J].Annu Rev Psychol,2005(56):235-262.

      [8]Guedeney A,Pingault J-B,Thorr A,et al.Social withdrawal at 1 year is associated with emotional and behavioural problems at 3 and 5 years:the Eden mother-child cohort study[J].European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2014,23(12):1181-1188.

      [9]Kagan J,Snidman N.Infant Predictors of Inhibited and Uninhibited Profiles[J].Psychological Science, 1991,2(1):40-44.

      [10]Mogg K,Bradley B,Miles F,et al.Brief report time course of attentional bias for threat scenes:testing thevigilance-avoidance hypothesis[J].Cognition and emotion,2004,18(5):689-700.

      [11]Pérez-Edgar K,Bar-Haim Y,McDermott J M,et al.Attention biases to threat and behavioral inhibition in early childhood shape adolescent social withdrawal[J].Emotion,2010,10(3):349.

      [12]Rubin K H,Coplan R J,Bowker J C.Social Withdrawal in Childhood[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9,60(1):141-171.

      [13]White L K,Degnan K A,Henderson H A,et al.Developmental relations among behavioral inhibition, anxiety,and attention biases to threat and positive information[J].Child development,2017,88(1): 141-155.

      [14]Yuan J,Zhang Q,Chen A,et al.Are we sensitive to valence differences in emotionally negative stimuli? Electrophysiological evidence from an ERP study[J].Neuropsychologia,2007,45(12):2764-2771.

      Attentional Bias to Negative Emotions in Socially Withdrawn Children

      Hong Huishan??? Zhang Aoxue???? Yang Shuang???? Ning Ning

      School of Education,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Abstract: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sensitivity of socially withdrawn children towards negative emotions. Methods: The dot-probe task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socially withdrawn children have an attentional bias towards negative emotions in terms of emotion intensity and time of emotion presentation. Results: (1) Experiment 1 found that socially withdrawn children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alert to negative emotions than control group; (2) Experiment 2 found that socially withdrawn children showed the mo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lertness to negative emotions relative to control children when the emotion time presentation was 500 ms. Conclusion: (1) Socially withdrawn children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alert to negative emotions than normal children; (2) The difference in alertness to negative emotions in socially withdrawn children compared to normal children was most significant when the emotion presentation time was 500 ms.

      Key words: Socially withdrawn children; Emotional attention bias; Negative emotions; Emotional intensity; Emotional time course

      猜你喜歡
      消極情緒
      別把消極情緒當敵人
      我們需要消極情緒?
      青年文摘(2022年12期)2022-12-07 07:17:30
      如何教孩子正確應(yīng)對消極情緒
      新傳奇(2022年35期)2022-09-20 08:22:14
      《消極情緒,你好》教學(xué)案例
      靜心
      幼兒消極情緒的表現(xiàn)及家長的應(yīng)對策略
      ——以三門峽市H區(qū)幼兒為例
      教育觀察(2022年12期)2022-02-19 02:46:05
      測試
      幸福:消極情緒的積極作用
      心理研究(2020年6期)2020-11-30 04:40:48
      幫孩子化解消極情緒的繪本
      啟蒙(3-7歲)(2016年7期)2016-11-07 10:00:33
      Clear Your Mental Space
      遵义市| 冀州市| 宜州市| 平阳县| 长顺县| 昌图县| 乌苏市| 樟树市| 德钦县| 贵溪市| 加查县| 东乡| 宁河县| 靖安县| 湘乡市| 剑河县| 开江县| 称多县| 子洲县| 永寿县| 花莲市| 刚察县| 富平县| 于田县| 淳化县| 江西省| 西青区| 英吉沙县| 连山| 东辽县| 安泽县| 裕民县| 兴化市| 历史| 喀喇| 年辖:市辖区| 云龙县| 新宁县| 东港市| 久治县| 武夷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