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諾言
摘要:家庭教育的民主平等與“長幼有序”間是否存在著的矛盾沖突?“長幼”是儒家思想中的基本倫理關系之一,區(qū)分“長”與“幼”的目的在于明確尊卑先后的秩序,因此對于“長幼”倫理概念的關注集中于“有序”一點?!伴L幼有序”在當下的家庭社會中,尤其是“民主型教養(yǎng)方式”下的家庭,成為了必須所遵守的行為準則,冥冥之中形成了一種固定的、萬分正確概念,那么這一原則真的是必須無條件遵循的嗎?它是否也有弊端?家長們真正做到了民主平等嗎?年齡較大的孩子就真的必須要謙讓年齡較小的孩子嗎?
關鍵詞:長幼有序;民主平等
一、傳統(tǒng)意義視角下的“長者先,幼者后”
弟子規(guī)原文講: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這句話對解決當代社會下的民主平等與長幼有序之間的矛盾有什么啟示呢?首先先從理解這句話的字和詞開始。
“或”或者,在這里是假設的意思;
“飲食”在一起吃飯;
“坐”是坐到座位上秩序;
“走”是離開時的秩序;
“長者”是指比自己年齡大的人或者年長的人;
“先”秩序在前,這里是指先走;
“幼者”指年齡小的人;
“后”是指秩序相對于前,在這里是最后離開的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大家在一起吃飯的場合,落座的秩序和離開時的秩序要有先后,遵循的秩序是長者在先,幼者在后。
“長幼”是儒家思想中的基本倫理關系之一,區(qū)分“長”與“幼”的目的在于明確尊卑先后的秩序,從而建立“長幼有序”的社會。因此對于“長幼”倫理概念的關注集中于“有序”一點。論及“長”與“幼”之間的互動關系,儒家學者又往往側重于“幼”對“長”的敬、順,即“悌”。因而“長幼有序”在一定程度上是針對于“幼”的行為規(guī)范。從儒家學者對“長幼”關系的學理闡釋,到社會生活中對長幼尊卑制度的提倡,為等級制度賦予了合理性價值和意義。
二、民主平等的家庭教育模式
一般研究者把家庭教育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權威型教養(yǎng)方式,父母在這種教養(yǎng)方式下,表現(xiàn)得過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來控制。采用嚴厲、高壓、強迫命令式的教育,只從父母的主觀意志出發(fā),而不考慮孩子的心理愿望。第二類:放任型教養(yǎng)方式,采用這種方式的父母,對孩子往往是過于的溺愛,或父母只顧自己的工作,讓孩子隨心所欲,從小缺乏教育與關心,放任自流。第三類:民主型教養(yǎng)方式,也是最理想的教養(yǎng)方式讓,父母與孩子在家庭中處于一種平等和諧的氛圍中,家長朋友常有較好的心理品質和文化修養(yǎng),父母尊重孩子,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和積極正確的指導,以身作則,啟發(fā)說理。父母的這種教育方式有利于孩子積極的人格品質的形成,如:快樂、活潑、直爽、自立、彬彬有禮、善于交往等。溫暖、理解與民主式的教養(yǎng)方式,是一種積極的、科學的教養(yǎng)方式。它具有下列特點:
民主型教養(yǎng)方式的特點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在這種教養(yǎng)方式下,父母對子女的意見往往是十分尊重且樂于聆聽的。并非是強制性壓迫、說教,而是用事實來舉例子講道理,或者以自身親身經歷現(xiàn)身說法。通過循循善誘,讓孩子從心底理解并愿意去做,將父母的想法內化為自己的想法。情感上,孩子會獲得更多的溫暖感、親切感、安全感;心理上,孩子會感覺到被尊重、被理解,并且有了一定的主體地位,可以大膽的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與看法并與父母交流。他們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絕不以勢壓人,孩子一時想不通允許孩子有個認識過程,絕不操之過急,強行讓孩子接受。
家庭確實是“人類性格的工廠”,它塑造了人類不同的性格特質。第三類“民主型教養(yǎng)方式”正是當今社會、家庭所提倡的理想教養(yǎng)方式,在這種家庭環(huán)境下成長的孩子大多會形成優(yōu)良的性格品質,父母的話,父母的言行對子女充滿了愛,充滿了關心,孩子也有了可以“發(fā)聲”的機會,真真正正成為家庭的一員,可以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并被父母所積極的采納,具有了一定程度的主體地位,這種家庭教養(yǎng)是許多家長所追求的,但是真正做到民主平等真的那么容易嗎?民主平等是否也有它的矛盾共同體?
三、如何看待家庭教育的民主平等與“長幼有序”間的矛盾沖突?
伴隨著二胎政策的頒布,不少寶媽,寶爸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總是提倡民主、提倡平等,對待兩個孩子要做到公平對待,誰也不偏心誰。但是孩子們一旦發(fā)生糾紛,家長也常常是遵循“長幼有序”這一原則解決問題,強調年齡較大的孩子要謙讓年齡較小的孩子。對兒童進行品德教育時總是按照“長幼有序”,的原則?!伴L幼有序”好像在當下的家庭社會中,成為了必須所遵守的行為準則,冥冥之中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正確概念,那么這一原則真的是必須無條件遵循的嗎?它是否也有弊端?家長們真正做到了民主平等嗎?年齡較大的孩子就真的必須要謙讓年齡較小的孩子嗎?
不可否認的是,“長者先,幼者后”的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但是我認為孩子不論是長或是幼,他們首先都是一個個體的人,其次才是社會的人。根據(jù)皮亞杰和科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理論,人的道德認知是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對于長幼有序的謙讓,我認為孩子不論長幼,他們首先都應該是一個個個體的人,其次才是社會的人。
謙讓應該是自覺自愿的行動,不是被誰強加的,是孩子的社會性行為發(fā)展到一定水平的產物,根據(jù)皮亞杰的道德發(fā)展理論,2-5歲的兒童處于自我中心階段,這一階段的兒童開始接受外界的準則,但不顧準則的規(guī)定,按照自己的想象在執(zhí)行規(guī)則,也就是說即是家長、老師將“長幼有序”的規(guī)則教給孩子他們是無法執(zhí)行無法理解的,在這一年齡階段的孩子,他們以自我為中心,片面強調個人存在及個人要求。從幼兒的年齡特點看,越小的幼兒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傾向越強。
而對于大一些的孩子,我們也必須承認并且尊重他們的個人利益,比如:一件漂亮的衣服、一個十分喜愛的玩偶,當他們不愿意與別人分享時,是不是他們也有權利獨自擁有呢?特別是當他們是這件物品的主人時,是不是一定要讓他同意謙讓,同意把自己喜歡的東西分享給他人才是教育的成功呢?
筆者認為,在某種程度上他們也有拒絕的權利,并不是小的孩子喜歡大孩子的東西時,就必須強加給大孩子壓力,更不應該拿道德去綁架孩子或者說出一些“你是大的就應該讓著小的”“你怎么這么不懂事,一點都不懂得謙讓”的話語去刺激傷害孩子,這并不符合尊重和保護孩子的個人利益的原則。每一個孩子都是平等的,都有自己處理解決問題的主動權,有時他們也可以不用必須考慮長幼有序,互相謙讓。
然而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兒童的品德形成過程是一個從外到內的轉化過程,是社會規(guī)范的接受和內化,大致經歷三個階段:(一)依從:依從包括從眾和服從,主要是指是指人們?yōu)榱双@得獎勵和避免懲罰而采取的與他人要求在表現(xiàn)相一致的行為。如:為了和小伙伴們打好關系而贊同小伙伴們的觀點。(二)認同:認同包括偶像認同和價值認同,如:處于對某明星的崇拜愛慕,便認同他的觀點,認為他所做的都是對的,即是在思想、情感、態(tài)度和行為上主動接受他人的影響,使自己的行為和他人相接近。如:(三)內化:是在思想觀點上與他人思想觀點相一致,將自己所認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觀點信念融為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
當兒童為了某些事情不能做到“長幼有序”發(fā)生糾紛時,這屬于正常的現(xiàn)象,但我認為家長不應首先考慮“長幼有序”的傳統(tǒng)觀念,而是應該先做一個觀察者,給兒童留出一些時間自己解決問題,如果問題確實難以解決,家長再出面干預。即使出面干預也不應該一味的遵循“長幼有序”的原則,而應該就事論事,幫助每個孩子分析自己的行為,并耐心進行引導,平等對待每一個兒童,才是正確的教育行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民主平等的家庭教育。
四、“民主平等”的過度是否也會導致“長幼有序”意識的淡薄?
4.1實際舉例:
升入初中二年級以后,兒子張澈的學習科目、學習任務明顯增多,學習壓力也越來越大。即是放學回來之后抓緊時間完成作業(yè),也常常需要到12點以后才能上床休息。孩子的學習態(tài)度與認真程度,家長都看在眼里。張澈要求每周六、周日都可以有兩個小時的放松時間,這兩個小時可以玩手機、打游戲或者打球。爸爸媽媽心想:兒子一周才有兩個小時的休息時間,不能無時無刻的都在學習,這不就學傻了嗎?只要不要入迷就行,相信孩子有一定的自制力。于是就同意了兒子的要求。到了第五個星期,爸爸媽媽發(fā)現(xiàn)張澈寫作業(yè)的速度特別快,不再像以前那樣磨磨蹭蹭,寫完作業(yè)即使離睡覺只有五分鐘的時間也要打一把游戲。父親說:“不早了,寫完作業(yè)就趕緊睡覺,別看手機了?!睆埑河欣碛袚?jù)的說道:“憑什么不能玩,我作業(yè)都已經完成了,再說了這是我提高自己寫作業(yè)速度換來的?!备改感南?,兒子說的也有道理,只要成績不下降,而且還以此提高孩子完成作業(yè)的效率,也沒有什么不好的。
但是,一天張澈的老師打來電話說,張澈這個孩子雖然考試成績沒有下降,但是總感覺心不在焉的,學習不是很在狀態(tài),他身上好像缺少了以前那股勁兒,不再像以前那樣積極主動,但卻找不出什么原因。爸爸媽媽立馬意識到很大可能就是那“游戲”勾了魂。雖然每周兒子打游戲的時間不長,但是他總會心里腦子里都惦記著,這一定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他做其他事情,尤其是學習的專注度和積極性。爸爸媽媽害怕照這樣發(fā)展下去,兒子成績可能很快就會下滑,初二又是一個“分水嶺”切不可掉以輕心,于是爸爸媽媽想趁早將這個“苗頭”掐了,就將自己的擔憂和老師的反應跟兒子說了,沒想到的是孩子反應竟然如此激烈。兒子跳起來說“什么破老師就會多管閑事,打小報告。該管的不管,我打游戲每周就那么一會還不讓,再說了我也沒影響到我的成績,關她什么事?!?/p>
家長見孩子說話如此沒有禮貌,便批評他“那老師不是為了你好嗎?你吃火藥了今天?老師要是不想管你早就不管你了,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p>
“你可算了吧,你們大人難道就不需要提高工作績效嗎?但你們晚上不還是刷手機、看電視追劇、聊天打牌嗎?而且我們還要學習學到那么晚,天天在學校那么大的壓力,我們比你們努力多了,比你們辛苦一百倍?!?/p>
“住嘴!還敢頂嘴了,長出息了,我們白天不得掙錢養(yǎng)活你,晚上還不能有點休息的時間了?有本事你自己養(yǎng)活你自己,自己掙錢去。我們不管你了,隨你便?!?/p>
“你們該養(yǎng)活我的,生我就得養(yǎng)我!不然你們就是違法?!?/p>
“誰讓你這樣說話的?沒大沒小的,再說一句,我扇你!”當時爸爸的拳頭已經握緊了。兒子見此情況,走進自己的房間,“砰”的一聲把門關上,就再也沒有出來了。
另張澈家長困惑的是:“尊重孩子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到頭來,家長尊重了孩子的權利,但是他們所說的話和做的事卻連最起碼的長幼觀念都沒有。所以,我們現(xiàn)在聽誰講到什么民主平等的家庭關系,真實既羨慕人家又懷疑,因為做到真正的家庭民主真的太難了?!?/p>
4.2澄清觀念
4.2.1事實上,民主平等的教養(yǎng)方式,指的是一種教育態(tài)度而并非家長的教育地位,尤其在以中小學為主要教育對象的家庭教育之中,尤為重要。現(xiàn)代家庭教育的主流提倡以人為本、尊重孩子、民主平等,但是社會思潮的涌動過程中常常會伴隨著一種現(xiàn)象的產生——即當一種新觀念流行的時候,人們便很容易忽視與之共存的傳統(tǒng)觀念。例如,當批判家長否定和壓抑孩子的個性、倡導“賞識”孩子的時候,有的家長在操作過程中就可能出現(xiàn)不尊重實際的情況,片面夸獎孩子期盼孩子一哭就能成龍成鳳,從而放棄了批評教育的時機;忽略了引導孩子正確認識自我面對現(xiàn)實問題;當提倡建立民主平等的家風時有的家長淡漠了自己應該具有的教育主導地位,尊重孩子被簡單的化為一味的順從孩子。
4.2.2不管孩子是未成年人還是將來作為成年人,也不管孩子未來的社會地位如何,長幼有序都是基本的家庭倫理關系,是做人處事方面的基本教育。長幼有序體現(xiàn)在親子相處的日常生活行為中,它實際上是培養(yǎng)孩子的愛心和孝心使他們懂得感激和回報。
但是家庭長幼倫理層次并不等于什么事情都是家長說的算,那種獨斷的專制作風不利于培養(yǎng)和諧的親子關系與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張澈父母的教育行為出現(xiàn)了混亂,他們也希望自己做到民主平等但當初沒有把握好管教孩子玩游戲的主動權在一定程度上放任了孩子當老師家訪之后他們又想迅速的收回管教權力卻遭到孩子的反抗于是他們以更加激烈的言語否定孩子的申辯,而孩子所出言不遜則是他們對民主平等的管教方式失去了信心。其實問題的焦點是民主平等的過度導致孩子長幼有序意識的淡薄。民主平等于長幼有序應是和諧統(tǒng)一的而不是相分離開來的做事應適度恐過猶恐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