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玉峰
將揚州民歌融入小學音樂教學,需解決一些現(xiàn)實問題,這其中就包括音樂教師的專業(yè)能力、小學生的歌唱水平、教學資源、教學手段等,只有解決了這些問題,才能有效弘揚民族文化,也讓小學生能深刻感受到揚州民歌的獨特魅力。為此,小學音樂教師應重視提高自身的專業(yè)能力,加強對小學音樂教材的研究,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將揚州民歌融入教學活動中,豐富揚州民歌的教學資源,采取科學有效的教學手段,豐富學生對揚州民歌的文化認識,鍛煉學生的歌唱能力。
一、揚州民歌融入小學音樂教學的困難
將揚州民歌融入小學的音樂教學活動中,需思考并解決多個問題,一是學生的音樂素質參差不齊。由于小學生個人興趣愛好不同、家庭條件不同,他們的音樂素養(yǎng)也有很大差別。二是學校的音樂教學條件有限,主要體現(xiàn)在教師的音樂專業(yè)能力和樂器設備上。大多數(shù)的學生都重視文化課的學習,而不會在音樂上投入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學校也是如此,沒有將過多的資源都放在音樂教學活動中。三是教育工作者在落實素質教育上還不夠徹底。從實際情況來看,教育工作者對音樂教育沒有全面的認識,對音樂的認識還停留在教唱歌上,認為音樂在義務教學活動中可有可無,忽略了音樂的育人功能。事實上音樂教育對人產(chǎn)生的影響潛移默化,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人的思想和情感,進而影響人價值觀念的形成。隨著素質教育的提出,教育工作者逐漸開始重視音樂的育人功能,但是這種功能的發(fā)揮還不夠充分。四是音樂教學模式過于單一,目前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教學活動形式簡單,大多為音樂鑒賞課程,也會教學生一些樂理知識。音樂課上,教師帶領學生一起認識音符,一起練習歌唱一些曲目。在教學實踐中容易會出現(xiàn)音樂課停上的情況,也就是說小學的音樂教學活動難以為繼。原本能極大豐富小學生學習生活的音樂課程,卻令學生感到枯燥無聊,這是小學音樂教學需要重點反思之處。
二、揚州民歌融入小學音樂教學的策略
(一)揚州民歌融入教學,促進民歌發(fā)展與傳承
1.弘揚揚州民歌的迫切需要
目前蘊涵傳統(tǒng)文化的民歌受到流行音樂的沖擊,人們對民歌關注較少。揚州民歌也是如此,調查發(fā)現(xiàn)在揚州一些經(jīng)濟發(fā)展比較好的地區(qū)也鮮少能聽見揚州民歌,傳唱民歌百姓也非常少,只有一些比較少的專題表演活動和教育活動涉及揚州民歌。人們對揚州民歌一無所知,不了解揚州民歌的劇目,這意味著弘揚民族文化、傳承揚州民歌受到阻礙。由于社會缺乏閑適文化,揚州民歌發(fā)展困難。如今社會群眾生活節(jié)奏快,而揚州民歌產(chǎn)生于閑適的環(huán)境,也就是人們閑暇時哼唱的歌曲,與當前人們的生活不相適應。時代在不斷發(fā)展進步,揚州民歌也逐漸邊緣化,所幸還有中老年群體會傳唱揚州民歌。將揚州民歌融入小學音樂教學中,有助于揚州民歌的傳承和弘揚。民歌是人民在勞動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有著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其中蘊涵大量生活元素,將其融入小學音樂教學活動中,有助于豐富學生對生活的認知。揚州民歌有《孟姜女》《梳妝臺》等,感情簡單又真摯,是偉大的文學藝術結晶,將揚州民歌融入小學音樂教學活動中,能有效傳承和弘揚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
2.小學生傳承弘揚揚州民歌
將揚州民歌融入小學音樂教學活動中,能豐富學生的音樂知識,促進學生掌握豐富的歌唱方法,也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比如,在教授《夏之夜》時,就可以引入揚州民歌,讓學生能接觸一些曾經(jīng)膾炙人口的揚州民歌。如《茉莉花》《拔根蘆柴花》《農(nóng)歌》等,這些民歌會讓小學生感到耳目一新。揚州民歌的曲風多種多樣,有清新明快的,也有宛轉悠揚的,還有熱情高亢的。傳唱揚州民歌,有助于學生了解地域文化,促進揚州民歌的發(fā)展。小學音樂教育的教學體系非常規(guī)范,教學內(nèi)容也有較強的系統(tǒng)性。開展小學音樂教學融入揚州民歌,可開設專門的板塊,用于保存一些經(jīng)典的揚州民歌,并實現(xiàn)弘揚揚州民歌的文化傳承目標。在小學的音樂教育中融入揚州民歌,小學生有可能會在課余時間傳唱揚州民歌,一些傳統(tǒng)節(jié)日開展文藝演出活動,也有關于揚州民歌的表演節(jié)目,進而促進家長以及社會群眾對揚州民歌引起重視。融入揚州民歌的音樂教育對學生青少年產(chǎn)生深刻影響。
(二)營造民歌文化氛圍,熏陶學生思想
1.讓音樂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
針對學生對音樂課程不感興趣的問題,可借助融合揚州民歌的課程教學予以有效解決。借助揚州民歌有效豐富小學音樂教育途徑,確保在校園范圍內(nèi),音樂熏陶和音樂教育隨處可見。在小學校園內(nèi)開展揚州民歌音樂教育活動,可結合地域特色,利用傳統(tǒng)節(jié)日,讓學生廣泛傳唱音樂民歌。在校園范圍內(nèi),建設有揚州地域特色的校園文化,進而自然而然地安排揚州民歌傳唱教育活動。在開展傳統(tǒng)文化的主題活動時,也可以進行揚州民歌教學活動。揚州民歌歡快喜慶,樸素又爽朗,非常適合小學生傳唱。民歌在小學的音樂課堂以及藝術實踐活動中比較常見,音樂教師有很多機會可以組織學生學習揚州民歌。小學的音樂實踐活動形式多樣,有校園廣播、校園文化主題活動、校園民族特色活動等。在小學的音樂教育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有計劃地、有目標定期進行揚州民歌學習和表演活動。在教師和學校的共同努力下,音樂教學引入揚州民歌將會給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時光增添色彩。音樂教育營造強烈的民歌傳唱氛圍,有助于喚醒學生傳承民族文化的責任意識。
2.豐富學生對揚州文化民歌的認識
在蘇州和揚州地區(qū)發(fā)揚和傳承揚州民歌有顯著優(yōu)勢,這些區(qū)域有豐富的民間資源,便于開展揚州民歌教育實踐活動,更能獲得坊間民眾力量的支持。為了讓小學生能處于濃厚的民歌傳唱氛圍中,教師可在學校范圍組織文化活動,并有意識地將揚州民歌納入活動設計,以有效增加小學生對揚州文化和揚州民歌的認識,進而豐富學生對揚州民歌的情感,使學生喜愛揚州民歌,并愿意積極傳唱。教師在帶領學生傳唱揚州民歌的同時,還要加強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學生演唱揚州民歌的形式。教師和學生可以自編自導自演,從單個活動出發(fā),創(chuàng)造一系列的揚州民歌歌唱活動。在此條件下,傳唱揚州民歌也會蔚然成風,進而對學校外的社會環(huán)境產(chǎn)生影響。開展揚州民歌教學活動,教師需精心設計教學內(nèi)容,明確音樂課堂教學的難點,備課確保全面,注重豐富學生對揚州民歌的認識,認同與民歌有關的文化知識。實際進行音樂教學時,應注重教學與提高齊頭并進,豐富學生對揚州民歌的認識,體現(xiàn)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從而有效促進所有學生都參與課堂學習。在教學民歌演唱時,采用學生容易接受的形式,確保所有學生都積極參與課堂學習的同時強調個人的發(fā)展。此外音樂教師應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教會學生收集音樂信息的方法,在上音樂課前做相應的準備,在此條件下,學生會在音樂課堂上踴躍發(fā)言,有話可講。此時課堂的學習氛圍也會非?;钴S。
比如,在上音樂課前,教師要求學生充分認識揚州民歌《茉莉花》,并指導小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上網(wǎng)查資料,豐富自身對這首歌的認識。學生通過查資料發(fā)現(xiàn)《茉莉花》是揚州的民歌,與此同時我國東北、河北、山西、陜西也都流傳著用當?shù)胤窖匝莩摹盾岳蚧ā?。之所以會出現(xiàn)各種版本的《茉莉花》,主要是因為揚州民歌《茉莉花》神秘而又美麗,旋律非常宛轉悠揚,受到了大眾的喜愛。
(三)發(fā)揮揚州民歌魅力,喚起小學生熱愛之情
1.揚州民歌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揚州民歌中蘊涵豐富的情感,有效發(fā)揮情感的感染作用,有助于喚起小學生對揚州民歌的熱愛之情,也有助于實現(xiàn)對小學生正確思想價值觀念的培養(yǎng)。揚州地理位置獨特,處于長江與古運河的交界處,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豐富。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孕育的揚州民歌良好融匯了南北文化,更有剛柔并濟的特征。揚州民歌曲調婉轉,在表達情感時也非常細膩,這類歌曲的代表是《楊柳青》。揚州民歌將體力勞動與歌曲的節(jié)奏配合起來,體現(xiàn)了勞動人民的粗獷,展現(xiàn)歌曲的陽剛之美,高郵號子是展現(xiàn)陽剛之美的典型。小學音樂教師在教學揚州民歌時,所采用的教學方法不能一成不變,為了能正確表達民歌的情感,應做深入有效的剖析,使小學生能感受到揚州民歌的魅力。揚州民歌與人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比如,《數(shù)鴨蛋》是孩童牙牙學語時哼唱的民歌,是小學生適合學習的民歌。再如,《唱的大家勁頭來》是參與勞動時哼唱的民歌,也是栽秧號子?!端枉梓搿愤@一民歌有濃厚的新年氣氛,烘托了新年時熱熱鬧鬧的氛圍,也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在小學的音樂課堂上,學生學習歌唱這些民歌,會深刻感受到揚州民歌的魅力,也會意識到民歌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民歌中感受到揚州人民的熱情淳樸,以及對生活的熱愛,學習揚州人民吃苦耐勞的良好品質。
2.借助比賽增強小學生的歌唱能力
當學生對揚州民歌有了深入的了解,就會產(chǎn)生學習揚州民歌的欲望,也會有積極展示自己的欲望。為此,教師可在班級范圍內(nèi)、學校范圍內(nèi)開展揚州民歌演唱比賽。人們通過唱歌抒發(fā)情感,同時唱歌也有助于人們釋放壓力和焦慮,無論是有音樂天賦的人,還是不善于歌唱的人,在特定的情緒下都可以通過歌曲釋放情緒。很多小學生也喜歡用唱歌的方式緩解壓力。在如今的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學活動應注重深入挖掘小學生各方面的潛能。為此教師可組織歌唱比賽,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的平臺,同時實現(xiàn)對學生歌唱潛力的有效挖掘。組織民歌歌唱比賽活動,不僅能讓學生有機會公平競爭,還能豐富學生的舞臺經(jīng)驗,讓學生有展示自己的機會,有效增強學生自信心,這也能有效激勵學生積極學習揚州民歌。在音樂課堂上,教師指導學生選擇合適的揚州民歌,學生可單獨演唱,也可以分組演唱,在比賽前做充足的準備。歌唱比賽的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合唱、二重唱、獨唱、領唱等形式。音樂教師應為學生提供科學合理的培訓,有效提高學生的唱歌水平。在歌唱比賽活動中,學生將會積極學習,努力提高自己,不僅會充分利用課堂上的學習時間,還會利用課外時間加強練習,讓學生能有效融合演唱方法和音樂知識。音樂教師開展歌唱比賽活動也能提高自身的歌唱能力,與學生一起參加歌唱訓練,與小學生共同進步,逐漸提高自身的歌唱能力和綜合素質,確保歌唱比賽活動的順利開展,并在最終獲得圓滿成功。
(四)教學民族歌唱方法,使學生正確吐字襯詞
1.吐字
演唱揚州民歌用的是方言,教師需指導學生用方言演唱揚州民歌,促進小學生更好地表達情感。使用方言演唱也有助于增強小學生的自信心,更好地展示民歌獨特的魅力。揚州方言的特點比較明顯,即幾乎沒有卷舌音,大多用舌尖發(fā)音。以揚州民歌《楊柳青》為例,其中“晨”的發(fā)音不是“chen”,而是“cen”,“水”的發(fā)音不是“shui”而是“sui”,也就是翹舌音都發(fā)平舌音。此外,還有一些字需變音,在《楊柳青》中,如“麥”要發(fā)“mo”音,再如“哥”要發(fā)“guo”音。學生在演唱時使用方言,會讓歌唱更有揚州的地方特色,學生對方言也很感興趣,在學習民歌時也會表現(xiàn)得非常積極。
2.襯詞
在揚州民歌中,襯詞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襯詞沒有實際含義,卻能通過襯詞區(qū)分不同的地方民歌。也就是說襯詞能有效突出民歌的地方特色。比如,江西民歌的襯詞就是“啊呀來”。在《楊柳青》中,“楊柳葉子青兒?”就能充分體現(xiàn)揚州民歌的特色?!?”“這個”“那個”這些襯詞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揚州民歌中。在小學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重點教學這些襯詞的唱法,確保學生發(fā)音準確,唱出俏皮輕巧的感覺,還要發(fā)出揚州方言的音。由此可見,在小學音樂教學活動中融入揚州民歌,有助于豐富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內(nèi)容和形式,有效提高小學生的音樂歌唱能力,豐富學生對地域文化的認識。音樂能傳遞文化,學生學習揚州民歌的方言,了解襯詞習慣,有助于陶冶情操,深刻體會到不同民族音樂的多樣化。
總而言之,將揚州民歌融入小學音樂教學活動,能有效促進民歌的發(fā)展與傳承。目前弘揚揚州民歌有迫切的需要,要積極發(fā)揮學生的歌唱優(yōu)勢,使小學生成為傳承弘揚揚州民歌的關鍵角色。學校要加強建立民歌文化氛圍,洗禮并熏陶學生思想,借助校園文化,豐富學生對揚州文化和揚州民歌的認識,真正讓小學生感受到揚州民歌的魅力,從而成功喚起小學生對揚州民歌的熱愛之情。民歌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當小學生對揚州民歌越來越熟悉,也將真正意識到揚州民歌是民族文化的瑰寶。教師可借助比賽增強小學生的歌唱能力,加強吐字和襯字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良好掌握歌唱方法。
(左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