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梅花
幼兒到了大班階段,不論是教材內容的安排上,還是教學方法的使用上,教學思想的指導上,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上,都應該有意識地向小學一年級的教學過渡,讓兩個不同階段的教學自然而然地銜接起來,對幼兒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小學一年級的教學,也應該以幼兒階段的教學為基礎,讓一年級學生對新的課堂教學內容,很自然地接受。要充分認識兩個階段的課堂教學內容的不同,同時也認識到相同之處,這樣才能有效地銜接起來,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課堂學習效率。幼兒教學、小學教學各有特點,兩個不同階段的教學各有千秋,但是幼兒最終要過渡到小學階段的學習,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那么,如何進行幼小銜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就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有人認為大班階段是在為一年級的教學做準備,但并不正確,因為幼兒三年時間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學習思想的樹立,學習行為的養(yǎng)成,都是在為他們進入小學階段的學習做準備。所以幼小課堂教學的銜接就顯得十分的重要了,基本的課堂教學內容,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都應有一個過渡銜接,讓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高高興興地踏入小學的大門,開啟漫漫人生之旅。
一、做好幼小銜接教學的準備
“未雨綢繆”說的就是凡事需要早做準備,才能“防患于未然”。那么幼兒園的教學與小學階段的教學,如何有效地進行銜接,讓教育教學活動自然地展開,就需要一定的調查研究,研究幼兒的教材內容,了解幼兒教材的深度和廣度,研究幼兒學習的方式方法,以及幼兒教師的教學行為等,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出幼兒在課堂學習方面的特點,知道他們的優(yōu)點在什么地方,也要知道他們的弱點在哪里,這樣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做到因材施教。這是從幼兒課堂教學的角度來分析,還需要從幼兒本身來研究問題,幼兒的學習心理特征方面,學習行為習慣方面,做到心中有數(shù)。對幼兒的學習研究做到“事無巨細,悉以咨之”后,才能在一年級的教學活動中做到胸有成竹。要做到“洞若觀火”,還需掌握一年級教材內容的編排體例,了解一年級學生學習的行為習慣、學習心理特征等,只有足夠了解,才能讓課堂教學有序進行。
二、教材方面的銜接
以幼兒數(shù)學教學為例,幼小教學銜接應該以幼兒教材為基礎,對幼兒進行相關數(shù)學知識的教學,讓他們學習掌握基本的數(shù)學知識,將來在一年級數(shù)學知識的學習中,能更好地學習。前面講了要研究教材,那么幼兒教材,有關數(shù)學方面的知識,包括的內容比較多,大班教材“水果回家”這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把數(shù)量相等的水果,用線連接起來,送回相對應的“數(shù)字”家中。如給自己喜歡的“動物”排序號,誰最高排第一,誰最矮排末尾,學習有關“序數(shù)”的理念。如“比多少”一課里,誰種的茄子多,誰種的西紅柿多,讓幼兒找一找、比一比,這是“量的比較”的課堂教學。至于讓幼兒直接認識單數(shù)和雙數(shù),10以內數(shù)的組合,更是直接的純數(shù)學知識學習。數(shù)學知識的課堂教學,內容上還有“幾何形體”的認識,基本的三角形、四邊形、圓這些圖形,讓幼兒認一認,同時畫一畫,加深印象。通過幼兒的一日常規(guī)生活的課堂教學,認識“時分”,知道了時間概念。通過超市購物活動,認識了人民幣,初步接觸貨幣,并能知道人民幣的大小。這些數(shù)學知識,都是一年級需要學習的內容,并在此基礎上,擴大學習的范圍,增強學習的深度和廣度。兩相比較,數(shù)學課堂的教學內容,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的地方,在實際教學中,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重復的數(shù)學知識,學生興趣不高,所以在教學中新舊知識如何很好地銜接起來,就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在教材內容上,要把握好尺度,制定好策略,有效地過渡銜接,才能鋪就一條課堂學習的大道,讓他們愉快地學習成長。
三、教學方法的銜接
幼兒的教學方法,最關鍵的一點是寓教于樂,讓幼兒在不斷地玩耍中學習知識,健康快樂的成長。幼兒教學方法以直觀形象為主,這種直觀形象的教學方法,契合幼兒的心理特點,符合幼兒的興趣愛好,輔以動靜結合的教學方法,就能取得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偟膩碚f,在“玩耍中學”是幼兒教學方法的最大特點。小學一年級的教學方法,因學生家庭教育知識層次的不同,教材內容的不同,學生智力水平的不同,加上教師教學風格的不同,教學的方法就比較豐富了,但是寓教于樂的教學方法,仍然適合于小學一年級學生,而且還是主要的教學方法。好動也是一年級學生最大的性格特點,那么通過一定的游戲活動形式,讓他們在動中學習、靜中思考,動靜結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這樣在課堂教學方法的銜接上,有所同而有所不同,相同的是教學的方法一樣,基本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相同,不同的是所傳授的知識內容不同,所教學的對象不同,教學的目的不同,教學的重點難點也不同,這樣教學的結果也就有所不同了。那么在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到了幼兒大班的時候,針對具體的課堂教學內容,有意識地減少一些游戲活動,增加一些學習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等,比如,學習工具的擺放秩序,書寫坐勢,專心聽講等一些教學內容。教學時間的安排上,玩耍的時間少一點,學習知識的時間多一點,讓課堂教學的形式趨近于小學一年級的課堂教學模式,為他們將來進入小學課堂學習,提前做好準備,能適應小學教師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學模式,適應緊湊而充滿樂趣的課堂節(jié)奏。教學方法上的銜接,確保了幼兒各種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為他們將來進一步的學習奠定基礎。
四、學習方法上的銜接
有教學方法上的銜接,一定會有學習方法上的銜接,教和學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說教學方法影響學習方法。學習方法關乎學生的學習效率,關乎學習成績的優(yōu)劣,也關乎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幼兒學習,沒有作業(yè)的壓力,沒有考試的壓力,學習是輕松愉快的。因為小學所學知識需要考試,需要做相對較多的作業(yè),學生的學習壓力比較大。鑒于這種情況,學習方法上的銜接就顯得非常的重要了。日常教學中,課堂教學的重點在于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在沒有監(jiān)管的情況下,能自己學習。學習方法的銜接,主要培養(yǎng)他們積極主動的學習能力,這樣才能學得輕松,學得有意義。
培養(yǎng)積極主動地學習能力,需要注意的方面比較多,第一是態(tài)度問題,要給幼兒多分享幼兒園和上小學后的學習等方面的區(qū)別,讓他們在思想認識上有一個轉變。第二是學習自信心的培養(yǎng),要讓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一種成就感,在成就感的促使下,幼兒主動地學習。教學的時候,教師設計一定的學習環(huán)境,讓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一個比較好的體驗和感受,讓他們感受到學習帶來的樂趣,能讓他們感受到通過學習獲得的自信心和成就感。這樣幼兒就會主動地去學習,主動地尋找學習的樂趣。日常生活中看似一個簡簡單單的游戲活動,幼兒卻樂此不疲,原因就是他們從中找到了自信心,找到了每次成功后的愉悅感。同理,好吃的飲食,幼兒常吃不厭,原因也是通過吃能帶來愉悅感。那么當孩子在學習上有了成就后,他們就會主動地去學習,以此來滿足自己的愉悅感。具體的教學中,幼兒積極主動地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還應該注意學習方法的指導,如果幼兒沒有一個良好的學習方法,那么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會打擊他們學習的積極性的。具體的學科有不同的學習方法,就語言這門課來說,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聽話能力與說話能力就是幼兒教學的主要任務。只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比較好,得到周圍人的贊賞時他們才會有成就感,心中才會信心倍增,在自信心的促使下,進一步學習語言表達能力,以此培養(yǎng)幼兒主動學習的習慣。幼小銜接工作,就要培養(yǎng)幼兒這種積極主動的學習習慣,上小學后,幼兒就能盡快地適應周圍的環(huán)境,盡快融入小學這個大家庭。
五、幼小銜接家長的準備工作
孩子從幼兒園畢業(yè)了,將要步入一個新的學習環(huán)境中,真正開啟人生之旅,很多家長非常地重視,有些家長還很焦慮,孩子到了小學是否跟上文化課的學習,是否可以和其他新的小朋友一起快快樂樂地學習,是否能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等,帶著諸多疑惑和焦慮,那么作為家長應該做好準備工作。首先,家長要激發(fā)孩子上小學的熱情,多用正面的語言來鼓勵孩子,如“你已經(jīng)長大了,要成為一個小學生”“你是一個小大人了,能自己上小學了。”之類的話,勉勵孩子,讓孩子心中充滿對小學生活的向往之情,從思想上解除孩子對上小學的恐懼心理。其次,全面關注孩子的生活心理等情況,看看孩子的一日常規(guī)生活是否很有規(guī)律,如果沒有規(guī)律孩子上了小學,會難以接受小學的學習生活,影響孩子的正常學習,這主要是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自主的生活自理能力。最后,孩子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出現(xiàn)了問題家長就要陪伴孩子一起面對,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讓孩子養(yǎng)成積極處理問題的態(tài)度,這樣在小學期間,遇到問題就能獨立處理,不等不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的問題解決了,還要解決家長的思想問題,有的時候,家長的問題還比孩子大,家長希望孩子健康快樂地學習,同時對孩子的期望較高,,可就是這種強烈的心理促使家長的攀比,這也或多或少地影響了孩子的情緒。所以家長和孩子都要做好幼小銜接的準備,才能讓幼兒順利地進入校園,高高興興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
六、幼小銜接期幼兒行為習慣的引導
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未能適應早起上學的時間,比較懶散,那么培養(yǎng)他們生活有規(guī)律就是一項迫切的任務,首先要讓幼兒培養(yǎng)良好的時間觀念,做任何事情,應該有個時間的限制。一旦孩子的時間觀念培養(yǎng)起來了,他們就能按時地喝水、上下課、做作業(yè)等。幼兒做事還應該有條理,要讓幼兒明白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比如,早上起來自己的被褥自己整理,洗臉刷牙吃早餐,然后再做其他的事情。對幼兒來說,從幼兒園學習到的一些知識,一些日常行為習慣等,也要進一步規(guī)范,尤其是學習習慣。家長注意觀察孩子有沒有提出有效問題的習慣,有的孩子不停地提問,但是所提問題都是些無意義的問題,沒有一點點的實際意義,所以家長應該提醒孩子,讓孩子在提問題的時候多想想,怎么樣提問才是有效提問,在孩子真正進入教室學習知識的時候,就能很好地適應新的學習環(huán)境,適應新的學習模式。有的幼兒不停地說話,但是他的語言表達毫無邏輯條理,經(jīng)常是言不由衷,答非所問。那么,家長在語言表達能力方面,還需要多引導孩子在和他人交流的時候,先說什么后說什么,心里應該想清楚再表達,要經(jīng)過思考后。這種語言邏輯方面的訓練,其實在幼兒園里幼兒已經(jīng)得到了很好地訓練,但是跟小學生的語言表達還有一定的差距,需要一年級教師,在學生剛剛入學的時候,盡快地拿出訓練方案,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他們能很快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中。幼兒在進入小學以前,幼兒應該了解小學的校紀校規(guī),不然進入小學后,不適應小學的規(guī)章制度,因違反校規(guī)制度受到懲罰而影響學習生活。到了小學,在學習方面,應該學會與他人的合作,在合作中學習,在學習在合作,那么幼兒教師就應該提前做好這方面的準備工作。在幼兒園學習期間,教師應該注重這方面的訓練,讓幼兒學會與他人合作分享。合作是一種努力上進的精神,分享也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總的來說,幼小銜接,需要銜接的內容非常的多,從外部條件來說,需要家長的思想準備工作,需要教師的思想準備工作,更需要小朋友的思想準備工作,然后從日常生活入手,從每一個細節(jié)入手,一點一點地做起,逐漸培養(yǎng)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讓幼兒盡快地融入學校這個大家庭,體驗輕松愉快的學習生活。
七、結語
綜上所述,幼小銜接教學涉及教學的方方面面,比如,最直接的組織教學,幼兒以“動”為主,讓他們在動中學習思考,而小學生則以“靜”為主,在冷靜的思考中學習知識。這一動一靜的區(qū)別,恰好說明了兩個不同學段的學習不同之處。幼小教學銜接,需要幼兒教師研究小學課堂教學的模式,在教材內容的銜接方面,在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的銜接方面,教師都需要與小學課堂教學對接好,讓幼兒的學習在不知不覺中向小學課堂學習模式過渡。同樣的道理,小學教師也應該研究幼兒課堂教學的規(guī)律,以便利用幼兒現(xiàn)有的知識解決實際教學中的問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利用幼兒現(xiàn)有的學習方法,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注: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幼小銜接的數(shù)學課堂教學探究”(課題立項號:GS[2020]GHB4406)的研究成果。
(左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