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煒
【摘要】目的:分析中風后偏癱患者行體針、耳針聯(lián)合治療的價值。方法:研究對象為我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間門診和病房治療的60例中風恢復期偏癱患者,采取摸球法隨機將所有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采用肢體主動運動、被動運動以及抗阻運動等進行康復治療,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用體針和耳針治療,對比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及Barthel指數(shù)(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BBS評分及上下肢FMA評分。結果:研究組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3.33%,高于對照組的66.67%,差異顯著(P<0.05);研究組患者治療后Barthel指數(shù)評分及BBS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治療前,兩組上下肢FMA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兩組治療后上下肢FAM評分均升高,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觀察組SS-QOL總分高于對照組的(89.35±5.46)分、(78.34±12.51)分,差異顯著(t=4.418, P<0.05)。結論:在治療中風恢復期偏癱過程中應用體針結合耳針能夠有效提高治療有效率以及增強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關鍵詞】體針;耳針;中風恢復期;偏癱;療效觀察
【中圖分類號】R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22)04-0033-04
中風導致偏癱是神經(jīng)科常見疾病,在現(xiàn)代醫(yī)學中屬于急性腦血管病范疇,該疾病具有高致殘率、高復發(fā)率、高死亡率的特點,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危害。近年來隨著我國老齡人口的快速增長,該病發(fā)病率出現(xiàn)明顯上升趨勢。報道稱,國內(nèi)中風后幸存患者數(shù)量達700萬,致殘率達到75%,且其中約65%患者喪失自理能力[1-2]。隨著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雖然中風患者的搶救成功率明顯上升,但中風后失語、偏癱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對患者精神及家庭經(jīng)濟代帶來重創(chuàng)[3]。中風后的早期康復治療是降低致殘率的關鍵,長期的臨床醫(yī)療也表明,針灸在治療中風方面具有獨特優(yōu)勢[4-5]。本文對中風恢復期偏癱治療過程中應用體針結合耳針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分析,對我院患者在常規(guī)康復訓練基礎上施以體針結合耳針治療,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我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間門診和病房治療的60例中風恢復期偏癱患者,采取摸球法隨機將所有患者分為兩組,每組30例。其中,研究組患者年齡55~79歲,平均年齡(66.86±3.47) 歲;病程2~9個月,平均病程(5.74±2.15)月;男女比例為13: 17。對照組患者年齡56~78歲,平均年齡(67.16±3.51)歲;病程2~10個月,平均病程(6.12±2.28)月;男女比例為16: 14。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中的相關標準;②經(jīng)影像學檢查確診;③伴有不同程度偏側肢體癱瘓;④均為單側肢體偏癱;⑤病情穩(wěn)定且意識清醒,具備溝通能力。
排除標準:①合并關節(jié)病變患者;②合并其它系統(tǒng)器質(zhì)性病變患者;③精神異常患者;④骨質(zhì)退行性病變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依照既定流程進行康復訓練,循序漸進的開展體位轉換、關節(jié)被動與主動活動、抗痙攣訓練等;當患者的身體開始逐漸恢復,后依照患者體能及耐力情況,嘗試進行坐起、行走及協(xié)調(diào)訓練;基本訓練課順利完成后,指導患者進行日常生活訓練,保持由簡至難原則,具體包括緩慢行走,協(xié)助患者進行日常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得患者能夠慢慢恢復自理能力,同時引導患者進行語言訓練,幫助其恢復語言能力,多加鼓勵,使其樹立信心,從而達到良好的效果。
研究組同步開展體針、耳針治療,所有患者針對自身實際情況先進行消除腦水腫,降低顱內(nèi)壓,挽救生命,并進行預防感染處理,等到患者的病情逐漸穩(wěn)定后,再進行針刺治療。體針選穴:百會、四神聰、肩髃、肩貞、手三里、外關、合谷、環(huán)跳、陽陵泉、陰陵泉、絕骨、足三里、委中等。協(xié)助患者選取合適的體位,以臨床癥狀和體征選取施術區(qū),提前常規(guī)消毒,醫(yī)生根據(jù)患者不同穴位,選取適合的毫針,消毒后進行補瀉治療,行針停留時間大約為1 min左右,頻率控制在150~200次/min,每次留針30 min, 1次/d,連續(xù)治療30 d左右。耳針選穴:腦點、腦干、神門、交感、肝、腎、頸椎、胸椎、腰椎等,隔天針灸1次,體針每次留針30 min,耳針每次留針1 h。一個月為一個療程,一個療程結束后休息一周,治療三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①療效評定:依照Brunnstrom分級相關標準:無隨意運動判定為1級;2級:聯(lián)合反應或共同運動,評定為2級;隨意出現(xiàn)的共同運動評定為3級;開始出現(xiàn)分離運動,評定為4級;肌張力恢復,且伴有分離精細運動,評為5級;運動水平基本正常,評定為6級。后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療效評定,分為顯效(4~6級)、有效(2~3級),無效(1級)。②以Barthel指數(shù)評定日常生活能力,百分制形式,分值同生活自理能力呈正比。依照Berg平衡量表(BBS)評定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平衡能力,包含對14個項目的評價,均采用1~5分5級評定法,分值同患者平衡能力呈正相關。③依照Fugl-Meyer(FMA)量表進行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肢體功能評定,包含對上肢運動能力、下肢運動能力的評定,總分值分別為66分、34分,總評分同樣與生活質(zhì)量呈正相關。④SS-QOL評分:對患者治療前后進行評估,滿分為25分,分數(shù)與患者改善呈正相關。分析SS-QOL評分總分,總分為100分,分數(shù)與患者改善情況呈正相關。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對比
兩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研究組為93.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6.67%,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Barthel指數(shù)評分對比
研究組患者治療后Barthel指數(shù)評分、BBS評分明顯更高(P<0.05),詳見表2。
2.3??? 兩組治療前后上下肢FMA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上下肢FMA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30 d,研究組上下肢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2.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S-QOL評分比較
治療前,各組SS-QOL評分無較大差異(P>0.05);治療后對比,研究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有研究指出在我國第三次居民調(diào)查結果中顯示,腦卒中已經(jīng)成為第一位疾病致死原因,且以每年增長8.70%的速度繼續(xù)發(fā)展,不僅給家庭還給社會帶來的極大的負擔[6-7]。腦卒中患者一旦發(fā)病,致殘率與致死率較高,因此臨床在治療該疾病時需要將預防、治療救護、康復貫穿在一起,且與家屬共同護理患者。在預防腦卒中的過程中,尤其是存在高血糖、高血壓等基礎病的患者中,需要告知其基礎病與腦卒中的關系,督促其積極治療,以防腦卒中的發(fā)生。中醫(yī)認為,中風患者肝腎陰虛,氣血逆亂,氣虛血瘀,痰淤互結,出現(xiàn)偏癱,頭部和全身經(jīng)絡之間密切相關,人體十二正經(jīng)與頭面部相連接,故通過靜脈針灸治療,達到調(diào)整氣血、恢復內(nèi)臟、四肢功能的目的,從而治療疾病。目前,臨床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治療時常用措施為康復鍛煉,雖能夠獲得一定治療效果,但該措施治療時間較長,且需患者長期配合,治療效果較慢,無法達到理想狀態(tài)。在查閱相關文獻可知,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實施針灸針刺治療,臨床效果較佳。
康復運動通過主動、被動以及抗阻的方式,提升患肢的活動功能[8]。針灸是一種有效的內(nèi)部平衡調(diào)節(jié)的治療方法,它的作用是多系統(tǒng)、多層次的。由于它具備療效顯著、操作方便、不良反應少,在中風恢復期的治療上一直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針灸能夠進一步改善患者癥狀,加快患者肢體康復[9]。針灸風府、百會等穴,具有全身宣通氣機的作用;曲池、外關促進血氣流通,有利于上肢活動功能的恢復;環(huán)跳、三陰交等穴位有利于改善下肢活動功能恢復。耳針的穴位是全身各個部位在耳郭上的反應點,與大腦皮層的運動區(qū)、語言區(qū)相對應。通過耳針對各功能區(qū)形成持續(xù)刺激作用,進一步影響腦干網(wǎng)狀結構和大腦皮層的興奮水平,加強梗塞的區(qū)域血液循環(huán),緩解患者肢體麻木、活動不利癥狀,改善患者運動功能[10-11]。有報道稱,針刺可加速出血后的液化及吸收,從而促進梗塞區(qū)域盡快疏通并增加腦供氧量[12]。另有研究表明,同大面積梗塞患者相比,小面積出血后恢復及相對較快,而大面積梗塞后因局部水腫、周圍組織出血等因素影響,患者預后普遍不容樂觀[13]。而針通過對腦中樞的物理刺激作用,可幫助解除血管痙攣情況,并同步改善血液循環(huán)及缺氧狀態(tài),對卒中后偏癱患者的恢復具有積極意義[14]。
在中風恢復期偏癱患者的治療中運用針刺和康復治療,不僅能及時地緩解和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同時促進患者盡快康復。本文研究結果顯示:研究就總有效率更高(P<0.05),且研究組治療后Barthel指數(shù)評分、BBS評分明顯更高,上下肢FMA評分改善更為明顯(P<0.05)。說明在治療中風恢復期偏癱過程中應用體針結合耳針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對上述結論進行分析,原因如下:站在中醫(yī)角度分析,腦卒中后偏癱屬于“筋病”范疇,患者筋骨存在損傷,因此在治療時,應注重通絡止痛、活血化瘀。臨床在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治療時,常用針灸針刺治療。對患者的相應穴位進行刺激,能夠?qū)崿F(xiàn)止痛的效果,另外還能夠?qū)ο嚓P的經(jīng)絡進行刺激,實現(xiàn)氣血順暢的效果。因此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實施針灸治療,可以對脈絡進行疏通,調(diào)和氣血,從而提升肝硬化腹水患者的治療效果[15]。所謂針灸針刺是指臨床醫(yī)師使用一次性無菌毫針,對患者相關穴位進行刺激,從而起到治療效果,對不同類型以及不同臨床癥狀患者選取不同穴位進行治療,起到溫經(jīng)通絡、疏通止痛的效果。另外對患者原本的痛覺系統(tǒng)進行調(diào)節(jié),從而阻止疼痛信息的傳遞,改善椎動脈、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情況,治療效果較為顯著。經(jīng)研究可知,目前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進行針灸針刺治療時,能有效改善患者機制。①對患者缺血區(qū)進行改善,能夠?qū)崿F(xiàn)突出重塑,降低患者缺血后神經(jīng)元的損傷;②對患者細胞凋亡情況進行改善,目前有相關研究可知,在采取針康法后,可以有效恢復腦卒中患者腦細胞和神經(jīng)功能;③可以有效促進患者新生血管的生成,從而對內(nèi)源性神經(jīng)干細胞的分化表達進行刺激。
耳針是指臨床醫(yī)師使用針灸對患者耳部相關穴位進行刺激,將產(chǎn)生的特定生物信息輸入體內(nèi),通過耳與經(jīng)絡的感傳聯(lián)系,疏通氣血,平衡陰陽,使臟腑及人體各部的功能保持相對的協(xié)調(diào),提高人體組織相應的抗病能力,從而達到有病治病,無病健身之目的,從而起到治療效果。對不同類型以及不同臨床癥狀患者選取不同穴位進行治療,起到溫經(jīng)通絡、疏通止痛的效果。另外對患者原本的痛覺系統(tǒng)進行調(diào)節(jié),從而阻止疼痛信息的傳遞,改善椎動脈、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情況,治療效果較為顯著。在腦卒中后偏癱患者治療過程中,應用耳針,可以減少大量應用利尿劑帶來的嚴重電解質(zhì)紊亂問題,減少人血白蛋白的使用,減輕患者經(jīng)濟負擔等。
綜上所述,體針配合耳針輔助治療中風后偏癱的效果顯著,可在提升臨床療效的同時,同步改善患者肢體平衡能力及上下肢運動功能,對促進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可進一步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中華醫(yī)學會神經(jīng)病學分會,中華醫(yī)學會神經(jīng)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J]. 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2018, 51(9): 666-682.
[2]朱剛.針灸治療中風恢復期的概況[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5, 13(11): 1294-1296.
[3]馮鳳坡.針灸聯(lián)合康復訓練治療腦中風恢復期的效果[J]. 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6,29(15): 2028-2029.
[4]張曉莉,唐朝正,賈杰.中西醫(yī)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現(xiàn)狀分析[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5, 30(3): 294-298.
[5]倪建俐,黃姝,袁晴.中醫(yī)特色療法治療中風后肢體功能障礙研究進展[J].陜西中醫(yī),2020,41(9): 1339-1341.
[6]楊小梅,張轉霞,蔡霞英.腦梗通湯辨證治療氣虛血瘀型腦梗死恢復期偏癱的臨床療效[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9, 46(2): 315-317.
[7]張淑嫻,鄭雅丹,李鑫,等.智能運動反饋訓練在腦卒中恢復期偏癱患者手及上肢功能康復中的應用[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9, 34(10): 1183-1187.
[8]陳基民.頭針結合體針對博茨瓦納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運動功能的影響[D].福建中醫(yī)藥大學,2017.
[9]路晟,程飛,陳乾.滋陰通絡方聯(lián)合針刺治療中風恢復期偏癱患者臨床觀察[J].山東醫(yī)藥,2020, 60(7): 77-79.
[10]王雪,胡志高,戴春花,等.針灸及功能鍛煉對腦中風癱瘓恢復期療效及腦血流,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9, 37(11): 2588-2591.
[11]冼冬煉,王小波.益智安神通督針法配合通絡扶正湯治療急性出血性腦中風偏癱的療效及對肢體、神經(jīng)運動功能的影響[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9,46(6): 1281-1283.
[12]王勤儉,王燕,董良杰,等.耳針聯(lián)合當歸須散加味治療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氣滯血瘀證的療效觀察[J].時珍國醫(yī)國藥,2020, 31(8): 1921-1923.
[13]張相鵬,武密山,袁超,等.應用耳針聯(lián)合地黃飲子治療血管性癡呆的臨床觀察[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9, 30(11) 2670-2672.
[14]吳開肖,武志全,潘能毅,等.醒腦啟咽湯聯(lián)合舌三針對腦卒中恢復期吞咽功能障礙的作用研究[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20, 38(10): 248-251.
[15]馬丁瑩,呂曉,何結石,等.肌內(nèi)效貼輔助康復訓練改善腦卒中后偏癱恢復期患者上肢功能的臨床療效觀察[J]. 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21,43(1): 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