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妮 左躍婷
關鍵詞:循證護理;胃腸減壓;非計劃性拔管;依從性
【中圖分類號】 ?R57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2--01
胃腸減壓治療是臨床常見的治療手段,主要通過安置胃管,利用虹吸原理將胃腸道多余氣體的液體引出體外,有利于降低患者的消化道壓力、避免胃腸內容物膨脹漏入腹腔、降低各種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是一種科學、有效的治療措施[1]。但由于管道插入屬于侵入性操作,部分患者耐受度低,加上疾病的影響,可能會出現各種不良事件,如非計劃性拔管、出血、感染等,做好患者治療過程中的優(yōu)質護理干預十分重要,循證護理主要通過臨床經驗、實際理論作為證據,護理措施更加科學、系統(tǒng)化[2],本文就該護理模式應用于預防胃腸減壓患者非計劃性拔管事件中的效果進行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1月到2022年1月作為研究時間段,抽取期間本院外科收治的100例開展持續(xù)性胃腸減壓患者納入觀察對象,隨機將其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齡范圍在54-8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5.23±1.24)歲;觀察組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齡范圍在53081歲之間,品駿年齡為(65.37±1.35)歲。兩組患者的基礎性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且本次研究經過院委會的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開展持續(xù)性胃腸減壓治療的條件;經鼻腔或口腔插管;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曉研究相關內容;患者的意識清晰可以進行正常溝通。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合并惡性腫瘤患者;合并意識模糊、精神障礙、溝通障礙患者;中途死亡的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持續(xù)性胃腸減壓患者開展常規(guī)護理,包括生活護理、體征監(jiān)測、飲食指導、用藥護理等內容,觀察組持續(xù)性胃腸減壓患者在此基礎上增加循證護理干預手段,具體如下:建立循證護理干預小組,主要成員由主治醫(yī)生、護士長、專科護士組成,根據患者的病情、性格特點為患者制定個性護理計劃,通過加強對患者的健康指導,告知患者插管治療的重要性,告知患者積極配合的具體措施,如患者感覺非常不適,需要加強和患者的交流,通過安撫手段提高患者的耐受度和依從性,降低患者的恐懼感。選擇安全、輕便的管道,盡量降低患者的異物感和不適感,定期查看導管的性狀、液體數量和性質等,保障導管的正常運行,做好患者的體位管理,指導患者的翻身,避免因劇烈活動導致導管滑脫。協(xié)助患者的進行咳痰,減少對患者的喉上神經的刺激。加強夜間巡視,應對突發(fā)情況。
1.3 觀察指標
本次研究最終結果通過對比兩組患者的非計劃性拔管發(fā)生率、依從性和護理滿意度得出[3]。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文研究統(tǒng)計相關數據均利用SPSS21.00軟件進行計算,計量數據采取卡方檢驗計算、計數資料采取t檢驗計算,當結果得出p<0.05時表明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者的非計劃性拔管發(fā)生率
表1可見,觀察組患者接受循證護理干預后,和對照組相比,非計劃性拔管發(fā)生率顯著更低,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非計劃性拔管也叫做意外拔管,是患者不經醫(yī)囑自行將導管拔出或其他因素影響下導管出現滑脫、損壞等[4],不僅影響患者的正常治療,還有可能會延長住院時間、提高住院成本,做好非計劃性拔管的預防性護理干預格外重要[5]。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接受循證護理干預后,和對照組相比,非計劃性拔管發(fā)生率顯著更低、患者的依從評分和護理滿意度顯著更高,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與王璇等人的研究結果相似[6]。
綜上所述,循證護理干預應用于預防胃腸減壓患者中的效果十分突出,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值得進一步推行應用。
參考文獻:
[1] 岳玉慧. 集束化護理干預應用于胃腸減壓期間患者的效果[J]. 河南外科學雜志,2021,27(5):183-185.
[2] 楊緒梅. 集束化護理理念下的臨床護理對胃腸減壓術患者生活質量影響[J]. 東方藥膳,2021(19):197-198.
[3] 院紅平. 50例老年胃腸減壓患者的系統(tǒng)護理體會[J]. 河南外科學雜志,2019,25(2):175-176.
[4] 林小潔,梁麗嫻. 護理干預對留置胃腸減壓患者舒適度的影響[J]. 家有孕寶,2020,2(12):232.
[5] 湯麗娟,郭勇. 基于循證醫(yī)學策略聯合人本位護理對腸梗阻患者胃腸減壓期間舒適度、護理滿意度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 中國當代醫(yī)藥,2021,28(32):212-215.
[6] 王璇. 舒適護理在急性胰腺炎患者胃腸減壓治療中的應用研究[J]. 健康大視野,2021(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