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陳紅 易紅娟 孫雪梅 陸邢峰
(南通市通州區(qū)植物保護站,南通 226300)
赤霉病是麥類作物上一種分布廣泛的流行性病害,目前以小麥受害最重(小麥從幼苗到抽穗期都有可能受到侵染,主要引起苗腐、莖稈基腐、穗腐,其中穗腐對小麥影響較為嚴重),多發(fā)生在小麥穗期多雨、潮濕和半潮濕地區(qū)[1]。在我國,小麥赤霉病以在長江流域(特別是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流行頻率較高,在江蘇地區(qū)尤其是江南和沿江地區(qū)的流行頻率較高[2]。在此背景下,為了能夠科學有效地防治小麥赤霉病,避免小麥產(chǎn)量和品質下降,南通市通州區(qū)植物保護站特于2021年開展了小麥赤霉病田間藥效比較試驗。現(xiàn)將相關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供試小麥品種為“鎮(zhèn)麥九號”,該品種中感小麥赤霉病,于2020年11月10日進行機播種植。
供試藥劑為50%醚菌酯水分散粒劑(江蘇東寶農(nóng)化股份有限公司)、25%氰烯菌酯懸浮劑(江蘇省農(nóng)藥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10%嘧菌酯微囊懸浮劑(通州正大農(nóng)藥化工有限公司)、20%氟唑菌酰羥胺懸浮劑(麥甜,瑞士先正達作物保護有限公司)、25%丙環(huán)唑乳油(伴侶,瑞士先正達作物保護有限公司)、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懸浮劑(安徽久易農(nóng)業(yè)股份有限公司)、43%戊唑醇懸浮劑(江蘇七洲綠色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江蘇七洲綠色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試驗共設8個處理,分別為(每667 m2藥劑用量):(1)50%醚菌酯水分散粒劑20 g+25%氰烯菌酯懸浮劑200 mL;(2)10%嘧菌酯微囊懸浮劑100 mL+25%氰烯菌酯懸浮劑200 mL;(3)25%丙環(huán)唑乳油40 mL;(4)麥甜+伴侶(20%氟唑菌酰羥胺懸浮劑50 mL+25%丙環(huán)唑乳油40 mL);(5)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懸浮劑45 mL;(6)43%戊唑醇懸浮劑30 mL;(7)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 g+25%氰烯菌酯懸浮劑200 mL;(8)清水對照(CK)。每處理重復3次,每小區(qū)面積為63 m2,隨機區(qū)組排列。各處理除施用藥劑不同外,其他管理措施均一致。
各處理均于2021年4月16日(小麥齊穗期)進行第1次用藥,隔7 d再用藥1次,每次用藥均采用背負式電動噴霧機進行均勻噴霧,每次每667 m2兌水量均為50 kg。
第1次施藥當天,晴,微風;第2次施藥當天,陰,風較大,噴藥后有4~5 h小雨,當日雨量為0.5 mm。整個試驗期間(4月16日—5月17日),平均氣溫為19.2 ℃,平均空氣相對濕度為76.44%,雨日為11天,總降雨量為52.1 mm。
試驗于5月12日進行第1次調查、5月17日進行第2次調查,每小區(qū)隨機調查9個點,每點調查80穗,記錄小麥發(fā)病級數(shù)。病情分級標準[3]:1級,病小穗占全穗的1/4以下;2 級,病小穗占全穗的1/4~1/2;3級,病小穗占全穗的1/2~3/4;4級,病小穗占全穗的3/4以上。
計算公式[4]:病穗率=(病穗數(shù)÷調查總穗數(shù))×100%;病情指數(shù)=∑(病穗數(shù)×病級數(shù))÷(4×調查總穗數(shù))×100;病穗率防效=[1-(對照區(qū)施藥前病穗率×處理區(qū)施藥后病穗率)÷(對照區(qū)施藥后病穗率×處理區(qū)施藥前病穗率)]×100%;病指防效=[1-(對照區(qū)施藥前病指×處理區(qū)施藥后病指)÷(對照區(qū)施藥后病指×處理區(qū)藥前病指)]×100%。
由表1可知,在田間小麥赤霉病發(fā)生定型后進行調查,各藥劑處理對小麥赤霉病的病穗率防效差異較大。其中,處理(4)對小麥赤霉病的病穗率防效最好,達97.78%,極顯著優(yōu)于其他處理;其次為處理(5),對小麥赤霉病的病穗率防效為85.04%;處理(1)和處理(2)對小麥赤霉病的病穗率防效也較高,分別為81.82%和76.55%,這兩個處理與處理(5)之間病穗率防效差異不顯著;其他處理對小麥赤霉病的病穗率防效較差,均低于60%。從病指防效來看,仍以處理(4)為最高,對小麥赤霉病的病指防效為98.41%,極顯著高于其他處理;其次為處理(5)、處理(1)、處理(2),對小麥赤霉病的病指防效分別為88.64%、87.99%、83.62%,這3個處理間病指防效差異不顯著;其他3個處理對小麥赤霉病的病指防效較差,為51.16%~66.18%。
表1 各藥劑處理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效比較
經(jīng)施藥后不定期觀察,各藥劑處理區(qū)的小麥均生長正常,未見有藥害現(xiàn)象發(fā)生,說明供試藥劑在本試驗劑量下均對小麥生長安全。
試驗結果表明,在田間小麥赤霉病發(fā)生定型后,每667 m2用20%氟唑菌酰羥胺懸浮劑50 mL+25%丙環(huán)唑乳油40 mL(麥甜+伴侶)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效最好,病穗率防效和病指防效均達90%以上,因此,該藥劑處理是防治小麥赤霉病的首選;每667 m2用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懸浮劑45 mL、每667 m2用50%醚菌酯水分散粒劑20 g+25%氰烯菌酯懸浮劑200 mL、每667 m2用10%嘧菌酯微囊懸浮劑100 mL+25%氰烯菌酯懸浮劑200 mL這3個藥劑處理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效也較好,病穗率防效和病指防效均在75%以上,因此,這3個藥劑處理可在防治小麥赤霉病時進行輪換選用;每667 m2用25%丙環(huán)唑乳油40 mL、每667 m2用43%戊唑醇懸浮劑30 mL、每667 m2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 g+25%氰烯菌酯懸浮劑200 mL這3個藥劑處理對小麥赤霉病的病穗率防效和病指防效均不理想,在小麥赤霉病發(fā)生較重的年份,不建議選用這3種藥劑處理防治小麥赤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