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摘要:新課改全面實行環(huán)境中,小學階段的學科教育目標、內容與任務等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轉變,朗讀教學作為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在實踐教學中,不僅需要以學生差異化發(fā)展需求為導向,尊重學生課程教育主體地位,對教學設計進行優(yōu)化,同時,還需要教師明確語文學科教育的整體目標,創(chuàng)新朗讀教學模式,拓寬學生進行朗讀訓練的途徑,基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育與強化戰(zhàn)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朗讀思維與習慣,全面提升語文學科的整體教學質量。
關鍵詞:朗讀習慣;創(chuàng)新教學;優(yōu)化評價
朗讀教學是一項系統(tǒng)性、綜合性的教學內容,教師在長期的教育培養(yǎng)中,以全方位的提升學生的識字能力、閱讀能力、思維能力、情感認識能力為目標,制定教學規(guī)劃,在針對性的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音、語序、斷句等技巧性能力的同時,還應注重學生朗讀情感性的培養(yǎng),合理安排閱讀訓練的時間與形式,積極運用現(xiàn)代技術與思維,突破教學時間、空間的限制,深度整合閱讀資源,構建起反饋及時、互動高效的學習環(huán)境。
1.當前語文課程學生朗讀教學面臨的難點
1.1朗讀訓練時間不足
語文學科屬于基礎教育階段的重要教育課程,涉及的內容較多、知識點涵蓋面較廣的特點,需要的學科教育時間長。為有效完成階段性教學任務,教師在教學安排時,往往選擇教師領讀、挑選優(yōu)秀學生范讀、齊讀等形式,學生自主訓練的時間相對較少。與此同時,部分教師為了統(tǒng)一教學進度,忽視了朗讀訓練的重要性,將朗讀教學訓練任務安排到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環(huán)節(jié),沒有深入對學生進行引導,對課內、課外朗讀資源整合不深入,也無法有效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朗讀習慣。
1.2朗讀教學模式滯后、單一
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朗讀表現(xiàn),不僅能夠讓教師直觀的體會學生的語言表達技能水平、基礎認字與發(fā)音等方面的能力,還可以對語文學科的教學實踐成果進行檢驗。但是在實際教學的時候,教師通常將朗讀看作是檢查學生基礎知識的一種方式,在解決問題是引導學生進行朗讀,對學生的朗讀情況缺乏深入了解。此外,部分教師在開展實踐教學時,沿用過去的教學形式,主要鍛煉學生發(fā)音技巧與識字能力,不重視學生對文章的分析與理解,學生對朗讀文章的情感認識不深入,導致學生沒有融入情感進行朗讀,出現(xiàn)照本宣科、流于形式的問題,不利于學生朗讀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學生情感認識、表達能力、文學素養(yǎng)等綜合素養(yǎng)的培育也有著局限作用。
1.3朗讀評價機制不合理
在朗讀教學實踐中,由于課堂時間不足,教師在開展課堂評價工作時,往往無法全面掌握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情況,評價內容流于表面,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此同時,基礎階段現(xiàn)代化教學理念的深入影響下,教師原有的教學指導思想也隨之轉變,但對應的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調整進程卻相對滯后,教師無法通過課堂評價調動學生參與朗讀的熱情,考核評價指標權重設置不合理、評價內容不全面、缺乏客觀依據(jù),也是影響朗讀教學整體實效性的重要問題。
2.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實踐能力的有效培養(yǎng)路徑
2.1轉變思想,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朗讀習慣
處于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屬于起步階段,教師更注重學生語言實際運用技巧的培養(yǎng),將教學重點放在學生語文知識框架的構建方面。在這一時期,為針對性的提升朗讀教學的實效性與科學性,教師應通過合理的教學手段,逐步引導學生樹立起正確的課程學習思維,潛移默化、言傳身教的幫助學生形成良好閱讀習慣。為此,教師應在明確語文學科素質教育整體目標的基礎上,轉變教學思想,將學生由被動的知識接收轉變?yōu)橹鲃拥闹R吸收與運用,培養(yǎng)學生自主朗讀的意識。同時,為更好的開展朗讀教學活動,教師也應不斷鞏固自身朗讀能力,做好示范朗讀、領讀,并指引學生深入了解閱讀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情感內涵、表達思想,讓學生學會合理運用重音、語速以及斷句等技巧,表達朗讀作品的情感張力,幫助學生掌握閱讀語境、語感,形成個性化的朗讀習慣。
2.2基于學生差異化的學習需求,優(yōu)化教學評價機制
小學階段,學生對語文字詞認識、朗讀技巧、語言表達方式等方面的掌握普遍存在不熟練的情況,在課堂上,主要是通過對教師的模仿進行朗讀學習,很多學生由于害怕出現(xiàn)讀音不標準、難以準確表達、缺字多字的問題,朗讀時音量較小、聲音含糊、表現(xiàn)緊張。為幫助學生克服畏難情緒,需要教師動態(tài)掌握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朗讀基礎、性格特征等方面的信息,立足學生差異化的學習需求,拓寬與學生的溝通交流路徑,鼓勵學生積極表達。同時,在教學評價方式、內容與體系的建設過程中,教師應在優(yōu)化原有評價方式的基礎上,建立多層次、多元化的評價指標,設置小組評價、教師評價、自主評價、同桌互評等多樣性的評價方式,幫助學生糾正發(fā)音與閱讀缺點,進一步提升其朗讀自信。
2.3創(chuàng)新朗讀訓練模式,創(chuàng)設互動性、開放性的教學環(huán)境
基于課程教學體系的優(yōu)化,創(chuàng)新朗讀教學的實踐方法,可以有效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具體來講,一方面,語文教師應逐步創(chuàng)新朗讀訓練的模式,設置梯度性的教學目標,分層教學,因材施教,依照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按照由簡至難的順序,安排教學任務,激發(fā)學生參與閱讀訓練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反復鍛煉自身識字、發(fā)音、閱讀能力的同時,能夠基于對文章內涵情感的認識,有感情的進行朗讀;另一方面,教師應深度整合課內與課外、線上與線下的朗讀資源,拓寬學生的認識視野,并根據(jù)階段性教學任務的不同,創(chuàng)設互動性、開放性的教學環(huán)境,靈活選擇分組朗讀、齊讀、示范朗讀、自由朗讀、朗讀競賽等形式,啟發(fā)學生自主探究、實踐觀察、創(chuàng)新意識以及批判性的思想認識,促進學生語文知識體系、技能運用、情感認識多維能力的協(xié)同化培養(yǎng)。
3.結語
朗讀教學作為基礎教育階段語文學科的重要教育內容,對于培養(yǎng)學生發(fā)音技巧、識字能力、情感認識、文學素養(yǎng)等方面的能力有著積極的作用。素質教育現(xiàn)代教學思想的廣泛影響下,教師在開展朗讀教學時,應深刻認識到學生興趣的引導,采用創(chuàng)新性、多元化的朗讀訓練模式,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語文課文朗讀思維,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思考習慣,為學生的多維能力構建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晶.論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19(4).
[2]劉博.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朗讀訓練[J].讀天下(綜合),2020(1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