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岫
摘要:《浮生六記》是清代文學家沈復(fù)的一部自傳體作品,其中記錄了許多他與妻子、友人們在江南之地中快意生活的點點滴滴。通過閱讀此書,可以深切地體會到古人的傳統(tǒng)審美心理,即“物我合一”,講究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融相處,將自己充分融入自然之中,同時又以自然之美作為養(yǎng)分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升華。這種傳統(tǒng)審美心理也讓人反思“無用之用,方為大用”其中的哲理。本文通過分析《浮生六記》中的江南生活點滴來說明物我合一的傳統(tǒng)審美心理,同時解析所謂“無用之用”。
關(guān)鍵詞:浮生六記;傳統(tǒng)審美心理;江南生活
一、引言
審美心理,指的是人對客觀對象的美的主觀反映。18世紀時,英國經(jīng)驗派美學開創(chuàng)了從心理學的角度研究審美現(xiàn)象的思路;19世紀時,資產(chǎn)階級的美學對美感、藝術(shù)創(chuàng)造和藝術(shù)欣賞等心理學方面進行了研究并積累了不少材料,其中包括了人的審美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等方面。審美觀對審美心理起著導(dǎo)向作用。因為人的審美心理產(chǎn)生于人類的生產(chǎn)和社會生活實踐,并在長期歷史進程中逐漸發(fā)展、豐富和完善。簡單來說,審美心理就是人在審美的實踐中,面對審美的對象,以審美態(tài)度去感知對象從而在審美體驗中獲得情感愉悅和精神快活的自由心情。當下現(xiàn)代審美心理與古代傳統(tǒng)審美心理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變化,變化就代表有長處可取,有短處可改,而如何明了的分出長短,通過《浮生六記》這一經(jīng)典文本,借其中的真切實記來辨析古今審美則是一條更直觀的路子。
二、江南生活中體現(xiàn)的傳統(tǒng)審美心理
《浮生六記》中對于景致,沈復(fù)并不是全面鋪寫,而是選擇以寥寥數(shù)筆,將江南景致勾勒而出,1此一做法卻能得精確傳神之效果,并且即使沈復(fù)的描寫寥寥,但其中依然蘊含著傳統(tǒng)審美心理這一內(nèi)核。此內(nèi)核即主體與自然和諧交融,意與景渾、物我一體。2沈復(fù)年齡方少時,曾與友人趙緝之一起投考杭州崇文書院,借此時機二人結(jié)伴而游西湖:時值長夏,起極早,出錢塘門,過昭慶寺,上斷橋,坐石闌上。旭日將升,朝霞映于柳外,盡態(tài)極妍;白蓮香里,清風徐來,令人心骨皆清。此時,作者恰是風華正茂少年時,游玩之后:“步至書院,題猶未出也。午后交卷”,何等肆意放達,與這朝陽之景致頗為契合。后二人又相伴游于紫云洞,在這里,他們更是奮勇攀上朝陽臺,登高覽勝:覺西湖如鏡,杭城如丸,錢塘江如帶,極目可數(shù)百里。此生平第一大觀也。坐良久,陽烏將落,相攜下山,南屏晚鐘動矣。遠眺宇宙之大,俯察美景之盛,“所以游目騁懷”。寥寥幾筆,卻將江南好風光在讀者眼前緩緩鋪陳開來,可見,《浮生六記》里的自然景致描寫之所以充滿詩意、給人豐富美感,就在于其以質(zhì)樸的筆觸言說出山水風物之美,能夠?qū)⒆晕疫@個主體的生命情趣與客觀的山水自然景致渾融化一。
《浮生六記》中所蘊含傳統(tǒng)審美心理的詩意體現(xiàn)還可以展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
首先,用自然裝點生活。
1、擇石疊搭盆景。和王二姑一起去園子賞景路上,沈復(fù)妻子蕓看到地面上的亂石有著青苔式的紋路,斑駁客觀,便說用這些石頭疊搭盆景,比宣州白石還要古雅別致。蕓在觀景的同時也不忘用景中之物來點綴自己的生活,如此雅致實在非心中有雅意之人不可見。
2、栽菊吃蟹。連續(xù)多日秋暑灼人,“我”與妻子蕓尋到一處清涼之地來消磨時光,在這個地方居住時還拜托鄰居的老人購置了菊花,沿著籬笆栽遍,待到九月花開之時,便可以一邊賞菊一邊吃蟹。用自然之物來為日常之事增添詩情畫意,如此閑情不亦快哉!
3、茉莉發(fā)飾。妻子蕓與小船上的船家女素云都以茉莉花作為頭飾裝點自己,茉莉花混合了女子的體香和發(fā)油香氣之后愈發(fā)芳香撲鼻。以自然之物用作妝點,不僅美,沾上人煙氣之后更顯的動人心魄。能以自然之物靈活巧妙的用于自身并極大限度的發(fā)揮其長處,此等心細若非心中有審美情趣之人,就算見花團錦簇之境也未必能有此心。
4、蓮心熏茶。夏月之時,荷花初開,妻子蕓用小紗囊包上一些茶葉放在荷花花心里,次日早上再取出,烹煮雨水沖泡,香味尤其妙絕。這是取自然之物讓生活日常變得不尋常。蓮心熏茶這件事操作起來并不復(fù)雜,但是難在有心人少見,既要趁荷花初開之時,又要積攢得夏月之時的雨,此番功夫?qū)賹嶋y得。
其次,以自我本體融入自然之境。
1、深秋時出游觀賞并作品評。深秋時蔦蘿蔓延滿山,正紅色的花朵和浮出水面的白萍,紅白相間,此景竟像是在蓬萊仙島一般。3沈復(fù)帶上自己做的假山與妻子蕓一起觀景品評,心胸之中,構(gòu)想多多,好像真的即將移居到此假山之中一般。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林黛玉,若心中原本就無蓬萊仙島之遐想,又怎會有心意做假山、尋寶地來以景抒情。
2、七月垂釣作詩。鄰居的老人制作了魚竿,“我”與妻子蕓便到柳蔭深處垂釣度日。日落之時登上土山觀看晚霞,隨心作詩聯(lián)句,有“獸云吞落日,弓月彈流星”之句。以我心寄托于此景,以我想我思來描述我所感所察之美,以我融入景,以景滋養(yǎng)我。
三、《浮生六記》中的無用之用
“無用之用”出自《莊子·人間世》,意為沒有用的用處,才是最大的用處。沈復(fù)在《浮生六記》第二卷《閑情記趣》中所記錄的生活點滴可以說是把莊子這句“無用之用”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1、自做假山。沈復(fù)在山中掃墓時撿到紋路如山巒的石頭,便與妻子蕓商量如何將這種石頭疊搭在石盆上才色彩恰當,妻子蕓回答說可以將劣質(zhì)的黃石搗磨成粉,抹在粘連處或許得當。于是沈復(fù)便照著這個方法做出了一座精巧的假山,后帶著這座假山在日落之時觀賞晚霞,又因此情此景發(fā)出肺腑點評。沈復(fù)以自然之物來造自然之物,再從這物件中獲得審美愉悅。雖如此耗費功力但卻又是何等閑情雅意。
2、靜室焚香。這是閑暇中的雅趣。妻子蕓把沉香、速香等香放在飯鍋里蒸透,又在爐子上放一個銅絲架子,慢慢烘烤。為的是這時的香氣幽靜蘊藉,沒有煙氣。
3、瓶花不絕。沈復(fù)閑居之時,案頭瓶花從未斷絕。因為妻子蕓提出沈復(fù)的插畫不妨效仿繪畫中草蟲細繪之法,于是他在插花時便做了草蟲點綴其間,看到的人無不驚艷稱絕。這種草蟲需要尋到螳螂、蟬、蝴蝶之類的蟲子,以針刺死后再用細絲套住蟲子脖頸,系在花草之間,調(diào)整它們的手腳,或懷抱枝梗,或足踏枝葉,宛然如生。
4、蕓的“活花屏”。寄居鄉(xiāng)下時,沈復(fù)妻子蕓做了活花屏。每個花屏為一扇,用長度四五寸的木梢兩枝做成矮條凳的樣式,中間虛空,裝上四個橫檔,四角鑿上圓眼插入竹編的方眼。再用砂盆種扁豆置入屏中,讓枝蔓攀緣于屏上,兩個人便可移動,透風蔽日、迂回曲折,隨意遮攔著便像綠蔭滿窗。既有很高的審美意蘊,又有極強的實用性。
5、梅花盒。沈復(fù)喜歡喝點薄酒,不喜歡很多菜點,蕓便設(shè)計了梅花盒。兩寸大小的白瓷深碟六只,按照梅花形用灰漆漆好。底部和盒蓋均留出凹楞,盒蓋之上的手柄猶如花蒂,將它放到案頭便像一朵墨梅覆蓋在桌上。雖然費上一番功夫,但依然別出心裁地將審美情趣與實用結(jié)合在了一起。
6、菊花的插瓶法。其插花朵,數(shù)宜單,不宜雙,每瓶取一種不取二色,瓶口取闊大,不取窄小,闊大者舒展不拘。自五七花至三四十花,必于瓶口中一叢怒起,以不散漫、不擠軋、不靠瓶口為妙;所謂“起把宜緊”也?;蛲ねび窳?,或飛舞橫斜?;ㄈ⒉睿g以花蕊,以免飛鈸耍盤之病;葉取不亂;梗取不強。用針宜藏,針長寧斷之,毋令針針露粳;所謂“瓶口宜清”也。視桌之大小,一桌三瓶至七瓶而止,多則眉目不分,即同市井之菊屏矣。幾之高低,自三四寸至二尺五六寸而止,必須參差高下,互相照應(yīng),以氣勢聯(lián)絡(luò)為上,若中高兩低,后高前低,成排對列,又犯俗所謂“錦灰堆”矣。或密或疏,或進或出,全在會心者得畫意乃可?;〝?shù)講求單是避免對稱帶來的呆板之感,花色單一則保證色純雅正,瓶口闊大使得花束不至拘屈,但花束也不能因此而散漫、擠軋,而應(yīng)把緊,最好“于瓶口中一叢怒起”,達到上散而下聚的效果,這都是插花技藝里講求“實”的方面;花之位置經(jīng)營應(yīng)高低錯落、疏密有致,甚至于插好后瓶花的擺設(shè),則“以氣勢聯(lián)絡(luò)”,全在于會心之人領(lǐng)悟插花布局之中的畫意,可以看出,這些經(jīng)營布局之道是瓶插技藝里“虛”的表現(xiàn)。這種對于“虛實”的審美追求蘊藏于插花藝術(shù)之中,雖然繁瑣,卻處處透出作者的心意。
這些繁瑣的工序流程實則是作者追求審美愉悅的體現(xiàn),也是作者心中自然的詩意化體現(xiàn)。不去刻意改造自然,以自己這個本體來融入自然,將自然所見運用于自己的日常之中,即發(fā)現(xiàn)其中的美,并別出心裁的留住這些美。
四、傳統(tǒng)審美心理與當今流行審美心理的反思
在《浮生六記》第二卷中關(guān)于如何插花、如何打點庭院園林、如何造一座假山等等這些生活瑣碎的記載,相比第一卷中的風景庭院記錄還要更加的詳細、篇幅花費也更多,它們都共同體現(xiàn)出沈復(fù)與他的妻友們不介意花費大把時間來做這些“無用之事”。
與無用相對的是有用,用《浮生六記》中蕭爽樓的“四忌”、“四倡導(dǎo)”便很好理解。書中寫到:我們常常把能賺錢、能吃飽、能睡好這些物質(zhì)獲利的部分叫做“有用”,即“四忌”中的:“談官職升遷、論官府時事、作八股時文、賭看牌擲骰”;把這些好看、好聞、好聽的心理愉悅部分叫做“無用”,即“四倡導(dǎo)”中的:“慷慨豪爽、風流蘊藉、落拓不羈、澄靜緘默”。若是通俗來比喻傳統(tǒng)審美心理和當下流行的審美心理,那么前者則像“無用”,后者則像“有用”。
當下的生活快節(jié)奏讓人們更崇拜“九九六”的工作模式,越來越多的人陷入“內(nèi)卷”。我們懂的越來越多,卻越來越少會欣賞生活中的美。這種現(xiàn)象看似蒸蒸日上但實際上卻暗藏危機,如今的新聞版塊從來不缺少的便是因無法做到最好而自殺的學生或是員工,這種事件的新聞主體年齡跨度之大讓人為之啞然,這是一味追求眾人所謂的“有用”卻丟失了最重要也最基本的生命;古人們做插花、賞景這樣的無用之事,可他們哪怕處于只能生活在游船之上的窘境中也懂得細心料理自己的生活,陶冶情操同時更領(lǐng)悟到生命的可貴??梢哉f,對于生命,那時的“他們”比如今的“我們”有著更高的、更虔誠的敬意。
“行至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對于良辰美景,從不輕易放過,這樣的浪漫最是無用嗎?不如說無用至極是浪漫,在當今急躁的審美觀念中,亟需這樣無用的浪漫讓人靜下心來生活。
參考文獻
[1]汪靜.淺談江南煙雨之美[J].南國博覽,2019,000(005):P.207-207,209
[2]彭琛.《浮生六記》與傳統(tǒng)審美[J].卷宗,2019:271.
[3]石媛媛.淺析《浮生六記》折射出的中國園林之美[J].科技致富向?qū)В?012: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