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佩藝
摘要:校園活動是學生校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大學生提升個人品德修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路徑之一。文章試圖通過集體行動理論對A學校B學院合唱團參加合唱比賽一事進行分析,以理論視角分析當下高校學生組織的運行機制,分析學生組織中的消極因素與積極舉措,為后續(xù)校園活動的策劃組織提出建議,以增強活動效果、提高組織運行效率。
關鍵詞:集體行動理論 奧爾森 校園活動
著名經(jīng)濟學家奧爾森表示,群體里的個人不會主動為集團利益采取行動,即使自己也可以因此受益。這與普遍性的認知有一定差異。本文依托于奧爾森《集體行動的邏輯》一書對2021年A學校B學院合唱團參加合唱比賽一事進行分析,主要探究以下幾部分:
1.奧爾森的理論是否能夠解釋此次集體活動中的困境?
2.合唱團的解決方式是否符合了奧爾森的行動對策?
3.基于奧爾森的理論,未來校園活動在策劃時可以有哪些舉措?
一、基于集體行動理論的研究組織介紹
1.集體行動理論
《集體行動的邏輯》是美國學者曼瑟爾·奧爾森于1965年出版的著作,在這本書中,奧爾森對集體行動進行了深入分析,反駁了“相同利益者形成集團,都有進一步擴大集團利益傾向想法”的觀點。奧爾森指出,“搭便車”的心態(tài)會讓團體成員不會采取行動,只想坐享其成。[ 1 ]針對集體和個人的利益關系上的矛盾,奧爾森提出了“選擇性激勵”的動力機制,劃分小集團、強制等手段。
2.理論背景下的研究對象介紹
為了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華誕,A學校決定組織一次以學院為單位的合唱比賽,B學院也積極參與。B學院安排了三位同學作為領隊進行活動組織。在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篩選后,近二十位同學通過了選拔,成為了合唱團的一員。有三名同學在這其中擔任領唱一職。
大多數(shù)關于組織的文章認為:幾乎所有的集團或組織都服務于其成員的共同利益。按照奧爾森的理論,“參加合唱比賽取得加分”這個好處對于合唱團來說是公共的,就說明這個集團沒有人能夠被排除在參加合唱比賽所帶來的利益和滿足之外。在實現(xiàn)這個目標時要投入時間進行排練,訓練的時間就是團隊成員的投入成本。[ 2 ]
二、組織困境分析
1.困境表象
(1)躲避訓練,成員積極性不足
由于各個同學的專業(yè)、年級不同,每次的排練都要找大家都有空的時間進行,有些同學便以有事為由請假,不積極參加集訓。舞臺搭建完畢后需要合唱團的同學走臺,某次由于中控故障,隊員們需要在正式走上臺前等待近三個小時,走到場地還要二十分鐘左右,許多同學嫌麻煩,沒有打招呼就直接溜走。
(2)成員準備不充分,不在意彩排效果
合唱比賽要求背譜完成全程,對記譜的要求較高。但是許多同學不愿意在這件事上浪費時間,排練時唱詞濫竽充數(shù)。雖然不記譜會影響演出效果,但是合唱團成員在表演前幾天彩排時依舊出現(xiàn)了忘詞現(xiàn)象。
2.困境成因及分析
由于選拔后合唱團的人員就已經(jīng)確定,無論怎樣都可以上臺表演然后得到加分獎勵。對于合唱團的成員來說,加分屬于排他性低的公共物品,團隊里的任何人都可以獲得加分?!叭ヅ啪殹边@件事就相當于合唱團隊員們在合唱比賽這件事上投入的成本。即使有收益,也不會有人愿意增加這方面的投入。
相對于普通隊員,領唱從集體行動中獲得的利益更多(如更多的加分、榮譽、更靠前的站位、更多的演唱詞等),他們也就會在彩排時更加積極,更愿意為合唱團的訓練活動做出提議甚至做出一些時間上的犧牲。同時,集團里的成員都想讓別人做更多的努力而非自己,出于“搭便車”的心理,普通同學就不會那么積極地去參加每次排練,更不用說提議增加訓練。[ 3 ]
由于B學院對于加分的要求是“參加合唱比賽”,并沒有對成績排名進行規(guī)定,集體榮譽感不是很強或者是不想進行更多投入的同學就會不太在意背詞甚至是排練的效果,只是想獲得參加活動的集體利益。
三、基于集體行動邏輯的組織對策分析
1.選擇性激勵
為了推進大家的積極性,合唱團采用了積極和消極的選擇性激勵措施。
(1)獎勵機制
首先是獎勵機制。領隊收集每次訓練的考勤信息在合唱團的群里進行公布,并且對全勤、只有一次缺勤的同學單獨提出表揚,通過獎勵那些為集體利益出力的人來進行行為誘導。受到表揚的同學也會有意識地去維護自己全勤或是少缺勤的記錄;領隊同時告知合唱團的成員,本次合唱比賽采用了現(xiàn)場直播、推送預熱的形式,在學校具有較高的關注度。參與合唱團的同學在收獲上臺表演機會、加分的同時也能夠獲得上臺表演帶來的榮譽感;最后強調(diào)本次比賽學院對團隊寄予很高的期望。為學院爭光的斗志也屬于對合唱隊員們的社會激勵。[ 4 ]
(2)懲罰機制
其次是懲罰機制。對于沒有承擔集團行動成本的人,合唱團在不同方面采用了不同的懲罰機制。首先是設置了五分鐘的遲到早退“紅線”,超出時間限制當作缺勤處理。如果有同學缺勤,就要在群里被圈出詢問原因;其次是不背詞的問題,領隊對每位成員進行歌詞抽查,如果不通過就要進行更多的訓練,且所有人都在旁邊圍觀。合唱團雖然是一個大集團,這個集團內(nèi)的每一個人并不是都認識,但是畢竟是朝夕相處的同學,成員被批評表揚,他在相識的人心中的形象還是會有影響?;谶@種情況,所有成員在考察前幾乎都在背譜,生怕自己卡殼被批評圍觀,并且增加自己的時間投入成本。
2.大集團轉(zhuǎn)為小集團
三位領隊和三位領唱構成了一個小團體,決定每周的排練時間和訓練事宜。由于領唱分別來自三個聲部,對各自聲部的情況較為了解,在討論時也能代表自己的團體提出建議。[ 5 ]這種只有關鍵成員的小集團中,不會出現(xiàn)“參加者意識到個人努力對結果產(chǎn)生不了多大影響”的想法,小團體的決議直接決定了下一周的訓練安排。
為了方便訓練和管理,合唱團將三個聲部的同學分開進行訓練(三位領唱分別屬于三個聲部),每周的固定時間進行合練。合唱團規(guī)定:只要效果達到,各個聲部可以自行進行訓練次數(shù)安排。這在無形中提供了“降低投入成本”的可能。相比于奧爾森理論中的“大集團變?yōu)樾〖瘓F收益增加”,合唱團的訓練變更讓每個小集團中的成本減少,收益并沒有明顯的變化。[ 6 ]和以前相比,每個聲部的同學不用在訓練時等其他聲部的同學跟上進度,每個聲部里同學的完成度直接決定了訓練的時間長短。不用這個小團體中的積極分子領唱進行推進,大家也會更主動地快速合作排練,減少時間投入。
四、總結和討論
借助奧爾森的理論,在后續(xù)的校園活動中,組織策劃者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安排:
1.細化組織分工,做好責任歸屬
在此次事件中,分工后的小團體在決策和安排上都顯得比大集團更有效率,未來相關校園活動的負責人也可以以此為基礎,在活動初期就做好基礎分工,讓活動的每個方面都有專人負責。且在小團體中的成員會更加積極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更有利于項目的推進。
2.有獎有罰,避免消極怠工
通過案例可以看出,在沒有設置獎懲措施之前,團隊成員對于集體活動的熱情并不高,在設置了激勵措施后,團隊成員的熱情得到了較好的調(diào)動,成員不再只以自己投入的多少作為參加活動衡量標準,“搭便車”的心態(tài)得到了有效遏制。
3.增加公共物品的競爭性
在此次活動中,“加分優(yōu)待”面向的是團隊里的每一位成員,排他性較低,但是競爭性并不是特別高(只在普通隊員和領唱之間有所體現(xiàn))。大家在知道了最后的利益分配后,普通成員和領唱對合唱比賽的投入度就有了區(qū)別。但如果領唱職位是根據(jù)成員們的表現(xiàn)來決定,公共物品的競爭性更為強烈,合唱團成員的積極性也會因為潛在得更多利益而調(diào)動起來。平時校園活動的關鍵位置也可以采用這種“通過表現(xiàn)篩選”的方法,即使有些同學最后沒有被選上,其在競選過程中的積極性也對集體活動是較有幫助的。
【參?考?文?獻】????
[1]曼瑟爾·奧爾森著:《集體行動的邏輯》[M],陳郁、郭宇峰、李崇新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新一版,第5頁.
[2][美]曼瑟爾·奧爾森著:《集體行動的邏輯》[M],陳郁、郭宇峰、李崇新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新一版,第70頁.
[3][美]曼瑟爾·奧爾森著:《集體行動的邏輯》[M],陳郁、郭宇峰、李崇新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新一版,第7頁.
[4]趙鼎新.集體行動、搭便車理論與形式社會學方法[J].社會學研究,2006(01):1-21+243.
[5]李赟.基于提升集體榮譽感的大學生班級文化展示大賽探析[J].新西部,2018(05):152+156.
[6][美]曼瑟爾·奧爾森著:《集體行動的邏輯》[M],陳郁、郭宇峰、李崇新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新一版,第64頁.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