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木子 楊斌
“四有”好老師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教師形象的生動描繪,也是國家領導對教育振興民族計劃關鍵一環(huán)的總體部署。2016年9月,《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教育系統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教師節(jié)重要講話精神的通知》中明確指出,要持之以恒抓好師德建設,引導廣大教師自覺認清肩負的使命和責任,切實擔負起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神圣使命,履行好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職責要求。加強師德宣傳,深入開展向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優(yōu)秀教師的學習活動。健全師德建設長效機制,構筑覆蓋各級各類學校的師德建設制度體系,推動師德建設規(guī)范化、法治化,不斷提高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yè)道德水平,提升教書育人、立德樹人實績。
在一幅幅教師楷模夜以繼夜日、不辭辛苦的教育畫卷中,張桂梅校長的身影顯得如此光輝,她不僅有“學為人師”的師德情感認知,還踐行著“行為世范”的師德行為,她為鑄造“四有”好老師提供了更深刻的參考模板,為養(yǎng)成好老師師德觀貢獻了一份無私的范本。由此,本文以張桂梅優(yōu)秀案例為標本,論建立師德認知、行為相統一的師德觀,以期喚醒教師群體的師德意識,激發(fā)師德情感并養(yǎng)成其良好師德行為。
一、張桂梅事跡中蘊含的知行合一師德觀
師德觀是教師這一專業(yè)技術群體對自身具備的職業(yè)道德的觀點,是其對自身從業(yè)規(guī)范的理論反射,是內化在教師心中、外化表現在教師行為規(guī)則上的一種意識形態(tài)。內化于心即有“知”,然后且“知”且“行”,從而形成了一套符合時代標準的認知行為系統,也就是我們此處提倡的知行合一的師德觀。知行合一本是王陽明對“良知”問題的覺悟,“知”指心知,其中包含意愿、意向、意念、欲望等意識活動;“行”根源于“知”,是“知”的直接落實和展示。王陽明指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薄爸媲泻V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張桂梅深知自己人民教師和黨員身份的神圣意義,并在這一價值觀的引導下踐行著這一偉大使命,成就了一代教育傳奇。
諸如張桂梅這樣眾多的“四有”好老師都在不斷為祖國教育事業(yè)拾柴添火,其身上的寶貴精神、內涵值得我們推崇和學習。筆者認為,“四有”好老師要成為新時代教師模范標準,就應學習張桂梅同志身上貫徹知行合一的精神。
(一)行之始,知“四有”
1.知理想信念,行愛國愛崗
生為遼寧人,身為一名共產黨員,張桂梅選擇扎根祖國西南邊疆最瘠苦的地區(qū)數十年,未婚未育奔走于山區(qū)之間。為了山區(qū)女孩兒們的未來,她史無前例地創(chuàng)辦了一所鄉(xiāng)村免費女子高中。曾經只是普通教師的她,主動扛起任教全縣師資條件最弱、生活條件最艱苦的民族中學的重擔。沒有老師,自己就兼起多門科任老師,還當起了班主任,即使如此艱難,她帶的班級總是成績領先。“有一種精神支撐著我,那就是共產黨人的理想和信仰?!鄙頌辄h員,她主動挑起了大梁,組織學校黨員帶頭干,支撐著學校所有的教育教學工作。在2002年到2007年間,張桂梅憑自己的教師榮譽證書奔走籌款,歷經風吹雨打和人們的種種質疑,僅湊到了微薄的一兩萬元,直到后來當選黨的十七大代表赴會期間,才將這樣一個愿意無私奉獻給山區(qū)教育的故事散播開來,社會才知道民間有這樣一位偉大的人民教師。于是,2008年在社會各界幫助下成立了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中。她不僅奉獻了自己全部的職業(yè)人生,還將所有的精力投注在大山的教育中。這樣的理想信念,是對師德良知的詮釋,也是踐行師德的行動。
2.知道德情操,行為人師表
幾年間,張桂梅的先進事跡遠揚千里,不論任何機構以何種形式捐助她,錢的去向一定是學校的建設。由于長年艱苦工作現已疾病纏身的她,竟然在忍受著常人無法承受的病痛下向上級申請將自己的喪葬費提前預支用于教學。幾十年下來,張桂梅沒有留下自己的存款,全部收入都投入在這所大山里的免費女子高中。在了解到一些女學生出于家庭各種原因不能繼續(xù)讀書的情況之后,她更是決心改變這種現狀,她認為“培養(yǎng)一個女孩,最少可以影響三代人。如果能培養(yǎng)有文化、有責任的母親,大山里的孩子就不會輟學,更不會成為孤兒?!本褪沁@樣一個清晰的價值觀鞭笞著她一直前行,她對教育執(zhí)著的信念與操行無疑是教師的道德榜樣。
3.知扎實學識,行因地施教
農村教育的現狀是學生底子薄、基礎差,教師經驗少、任務重。但這并沒有變成這所免費女子高中止步不前的理由。張桂梅總是起得比學生早,提前把學校的燈都點亮,時時刻刻守護在孩子身邊督促她們學習。她發(fā)現學生中的話題總是停留在農忙的雞毛蒜皮,于是決心通過知識改變她們的命運,帶她們走出大山。經過她的努力該校首屆畢業(yè)生96人全部考上大學,學校綜合排名連續(xù)10年位列市區(qū)四縣榜首。
4.知仁愛之心,行關愛學生
學生有學不能上、女學生被迫輟學結婚,農村的一系列問題縈繞在張桂梅眼前,她發(fā)現橫亙在鄉(xiāng)村教育道路上的一大難題,就是來自家庭的羈絆。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顯著,很多適齡青年輟學問題大多出自家庭貧窮、父母在外務工缺乏看管、長輩對教育問題不重視等問題。靠學校單方面維持學生讀書意愿的力量捉襟見肘,這也是很多鄉(xiāng)鎮(zhèn)中心小學和各教學點面臨的大問題。張桂梅卻和這一漏洞斗爭了大半輩子,為了提高各個家庭對女孩的教育期望值,她幾十年如一日地行走在鄉(xiāng)村土路,深入到各家各戶進行家訪。山高路遠,道阻且長,卻始終沒有阻擋她改變現狀的決心。自2008年創(chuàng)建免費女子高中以來,張桂梅的家訪路長達11萬公里,一走就是12年,幾乎遍訪了全體學生,足跡遍布各縣區(qū)。張桂梅總是說,“孩子是家庭脫貧的希望,知識和能力是脫貧過程中用不完的本錢?!本瓦@樣,她作為一位老師,更是作為一位代理媽媽,改變了這些家庭的命運。
(二)知之成,在于行
知行合一的首要條件為“知”,教師的勞動并不是物質生產,也并不完全是精神生產勞動,而是在教育過程中培養(yǎng)人、塑造人,具有示范性和復雜性、長期性和連續(xù)性,這要求從事教師職業(yè)的人對這項工作要具有預設目標和情懷,要熱愛教育事業(yè),愿意獻身自我。這是知行合一師德觀建立的基礎,沒有這樣的心理準備,就會失去散發(fā)教師光和熱的前提條件,也就談不上建立何種師德觀。
然后是“行”。實踐是檢驗師德觀是否養(yǎng)成的標準,也是師德觀的歸宿,只有投身實踐,教師才能不斷驗證師德觀,也才能看出自己的道德水平并及時調整。在實際教學中,因為遇到各種現實條件限制或者挫折困難,使教師的理想價值與現實價值之間存在落差,容易使知行分離。通過回顧張桂梅同志的教育之路,我們不難發(fā)現,教師“蠟炬式”的教學理念,不但需要極致的教育情懷,還需要付諸行動的教育勇氣。因為選擇成為一名教師,所以踐行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師德觀。
二、“四有”知行合一師德觀的理論意義
(一)防止出現形而上學僅知不行的師德觀
在現有的師德觀建設中,一味地引導教師通過各種渠道學習各類文件,并組織在學習材料之后進行考試、測驗。多數教師會以功利心態(tài)面對。除了日常繁重的教學任務壓力之外,還要“應付”上級部門的各類行政工作,這給建立知行合一的師德觀帶來了阻礙。知是行的開端,是行的基礎,為行的產生和落實種下種子,但是只注重知的強化,不引導教師將所知致用,將師德認知外化為行為,知道怎么做卻不去真做,這樣的師德觀是不完整且浮于表面的,也不會有益于教師形成良好的師德觀閉環(huán)。如果一味用傳統“填鴨式”“任務式”的學習方式灌輸,也不利于教師內容的有效汲取和師德觀的形成,所以要避免出現形而上學僅講求理論知識的灌輸方式。
(二)防止出現盲目主義的行重知輕的師德觀
“行”也并不只是單純的知覺行為,而是由一套系統化的師德良知引起的,并且是內化后自主自發(fā)的意識性行為。此處的“行”是由師德良知主宰并牽引而成的,所以沒有“知”的正確引導,無以成“行”,并且在教學實踐中,還要注意不斷積累新的師德觀,因為師德觀隨著時代的變革和優(yōu)秀事例的更新,都在不斷豐富和補充中。由此,既要警惕僅“知”不“行”的師德觀,又要注意師德認知的引導和持續(xù)學習。
三、“四有”知行合一師德觀的實施愿景
(一)全方位注重“知”的有效導入
“知是行之始”,師德觀的建立從深入學習師德良知開始。師德良知是教師行為的內在規(guī)范,是重鑄教師之魂的重要燃料,是教師從教愛教的精神食糧。為體現國家對培養(yǎng)中小學教師師德觀的導向和要求,強化導入過程的專業(yè)性,大幅提升培訓實效性,要落實師德觀培訓的各項工作、創(chuàng)新培訓機制,確保教師知“四有”,不斷提升其精神品質和道德理想,促進其職業(yè)和終身發(fā)展。具體要求有:
第一,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統籌領導好師德觀培養(yǎng)和建設工作。在國家“四有”好老師和“四個”引路人文件政策領導下,組建水平高、能力強、素質優(yōu)的師德觀培訓團隊。對接同層級教師搭建不同研修主題的培訓,注意選用材料和案例的典范性,充分挖掘各種社會資源。
第二,師德觀的培養(yǎng)和陶冶要貫穿于教師選拔任用過程全程。包括教師資格的認定、職前、崗中培訓等等流程,一定要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總體要求,選人、用人要“以德為先,引導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第三,創(chuàng)新師德觀培訓機制。教師日常工作強度大、責任緊、擔子重,課后還有各種類型的會議,造成了教師疲于完成教學工作任務,無心無力顧及師德建設的現實。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師德觀的培養(yǎng)和師德情操的陶冶應該從幫助教師緩解壓力、利于其內心向上向善等活動入手。比如,組織相應主題的讀書會、情感沙龍、觀影會等等,活動結束后當堂口頭交流感想,由專人負責錄音記錄。師德培訓組成員應密切關注教師的工作生活情況,記錄其思想動態(tài)等信息,及時給予關懷和幫扶。
第四,充分利用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對師德觀的升華作用。良好的環(huán)境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其身心的發(fā)展,同時有利于其社會化發(fā)展。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看似是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受眾的活動,但教師作為主要參與方在設計和體驗中也能得到精神的陶冶和感染,教師本體可以在自我和集體的平行教育中得到師德觀的升華。
(二)多舉措促進“知”向“行”過渡
“行是知之成”。意識活動須由良知來主導,但教師師德觀成熟的標志在于其師德行為。師德不僅限于教師的工作中,其內涵可延伸到教師的整個社會生活中,可投射在師生關系、同事關系以及家庭關系中。如何將師德良知從理論層面過渡到實踐層面,需要作出一些努力:
第一,充分體現教師的自主性。師德觀的培訓要突出教師的自主地位,倡導自主學習、自我反思和自我建設。要引導教師根據自身的特點選擇研修的主題和課程,并將理論知識外化為教育教學實踐和日常行為習慣;
第二,利用當地社會資源進行實踐鍛煉。根據不同地方的歷史鄉(xiāng)土文化特征,創(chuàng)設不同的培訓課程,不限于理論知識的學習,更要設置相應比例的實踐參觀學習,如參觀各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文化展館,甚至可以定期舉辦以游戲、運動等形式為主的團建活動,增強教師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交換各自的師德培養(yǎng)心得。
(三)長效能確保“知”“行”共融
“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和“行”不但不能相互割裂,更不能各自封閉,師德觀的形成和發(fā)展符合多端性,需要“知”和“行”相互融會貫通,也就是說教師應該在積累師德良知的過程中積極實踐,也應該在實踐中不斷積累新的師德良知,做到以德養(yǎng)德、以德促行:
第一,建立兼“知”具“行”為核心的評價機制。師德的評價不僅可以反映在教師的情感成長和行為規(guī)范上,更能反射在學生的舉止言行上。踐行良好師德觀的好老師對學生一生的發(fā)展大有裨益,所以對師德的考核不僅要與教師的師德理論學習效果掛鉤,更要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相聯系。要建立教師本體發(fā)展和學生發(fā)展多維度評價標準,采用領導評價、學生評價、自我評價等多主體參與的評價方式,以期增強教師對師德的感悟,促進教師師德行為的養(yǎng)成,全面提成教師的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
第二,強化獎勵保障制度。對于教師的師德考核,應逐步建立學分制,搭建教師師德成長數據庫,實現覆蓋教師基本信息、培訓檔案和訓后跟蹤等功能,動態(tài)記錄教師的師德發(fā)展。對于“學分”領先的教師可以組織定期的頒獎儀式,同時要注重物質和精神獎勵,給予師德表現優(yōu)秀的教師充分的肯定,供其他教師學習和反思。
總的說來,在“四有”好老師的精神引領下,通過張桂梅的先進事例,我們悟到了教師在職業(yè)理想信念的推動下堅持踐行教育獻身精神是如此難能可貴。因此,在師德觀的建設全程中,不但要對教師進行師德良知的灌輸,提高道德認知,而且要積極引導教師實踐,及時檢驗良知踐行,以培養(yǎng)成一以貫之的道德行為,養(yǎng)成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師德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