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涓
摘要:如何把學習活動觀落實到英語教學中是高中英語教師極其關注的問題。本文以一節(jié)高中英語導入課教學為例,探討如何在讀前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把讀寫訓練設計到單元導入課中,從導入素材的表層理解進入深層理解,在多樣化而又有層次的活動中落實英語學習活動觀理念,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高中英語,英語學習活動觀,單元導入,讀寫教學,核心素養(yǎng)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 年版)》明確指出英語學習活動觀是指“學生在主題意義引領下,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chuàng)新等一系列體現(xiàn)綜合性、關聯(lián)性和實踐性等特點的英語學習活動,使學生基于已有的知識,依托不同類型的語篇,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進自身語言知識學習、語言技能發(fā)展、文化內涵理解、多元思維發(fā)展、價值取向判斷和學習策略運用。這一過程既是語言知識與語言技能整合發(fā)展的過程,也是文化意識不斷增強、思維品質不斷提升、學習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教育部,2018)。在英語教學中,活動是學習的基本形式,設計教學活動的核心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在高中英語閱讀課前,教師總是免不了運用導入來給學生展現(xiàn)不一樣的語篇,為引導學生多維度、深層次地解讀語篇做準備。對高中英語新授課來說,各單元的導入會起到一個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起學生關注的作用,并建立學生已有知識和新授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目前很多英語課堂中的導入環(huán)節(jié)采取單一的導入程序,或者用多年不變的素材,加上固定化的提問,這樣的設計常常會對導入效果產(chǎn)生影響,從而影響課堂的教學效果?,F(xiàn)今,一線教師也越來越認識到一個巧妙設計而又恰到好處的導入對整個單元的學習是非常具有積極意義的。因此,教師要將學習活動觀理念融入教學,創(chuàng)新英語教學手段,重視探索新的導入方法,激發(fā)學生對單元主題的深入認識,強化學習熱情和興趣,提升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yǎng)。
通常,英語單元導入包括提問、圖片、視頻、討論等環(huán)節(jié)。而思維的過程往往就滲透在這些環(huán)節(jié)中。高中英語的學習有一定難度,如果總是以千篇一律的方式進行導入,很快就會消磨掉學生的學習熱情。其實,單元導入也充滿著藝術。教師如果能夠利用好這項藝術,就能充分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學生的思維也就能被迅速地激活,最快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高效的英語課堂才更容易實現(xiàn)。本文以一節(jié)閱讀導入課為例,探討如何在讀前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從導入素材的表層理解進入深層理解,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本單元主題是人與自我-家庭事務,大單元涉及四種主要語篇類型-戲劇,郵件,人物特寫和日志。教師應以主題意義探究作為教學組織核心,逐層深入構建多元文本主題意義探究支架,實現(xiàn)語篇教育價值。在單元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強化以主題意義串聯(lián)的單元整體語言學習,讓學生運用語言圍繞單元主題意義進行觀點表達,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性的英語輸出。研究認為,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提升其實也可以在導入中實現(xiàn),在導入中加入寫作設計,有助于對單元整體主題的把握。
二、英語學習活動觀在導入讀寫實踐中的應用
本堂導入課是外研社版必修1 Unit3 Family matters的Starting out部分,這部分在整個單元中起到的是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主題,激活學生已有的認知和經(jīng)驗,通過豐富而有層次的學習活動,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從低階到高階的提高。通過Starting out部分的學習后,學生能夠加深對家庭生活、家人關系和親情的理解,形成正確的家庭觀,并且初步掌握戲劇類的構成要素、文體特征和寫作方法,并為下節(jié)閱讀課Father and son學習做好鋪墊。因此,教師對本堂課設置的具體教學目標如下:經(jīng)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能夠:
(1)了解戲劇的構成,對老師所提供的語篇對戲劇類文章概括梳理整合并遷移運用。
(2)聯(lián)系自身實際,加深對單元主題意義的理解,正確認識家人之間的關系。
(3)分析并闡述一段難忘的家庭往事,并畫出思維導圖。
(4)能夠通過分組辯論的形式,深入思考并評價如何讓自己的觀點更有說服力。
本堂課是以學習活動觀為指導,并運用建構主義的支架理論,設置層層遞進的教學活動,把閱讀前的導入設計成了一節(jié)讀寫活動課。
(一)創(chuàng)設情境,學習理解,搭建情感支架
教師先通過讓學生看四個家庭的照片,激活家庭生活的話題,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感知主題語境,激活學生的興趣與動機。比如,教師提問學生們對這四個家庭的第一印象,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描述這四個家庭,他們會發(fā)現(xiàn)這些家庭的氛圍都非常和諧溫暖。
活動一:
Look at these pictures and answer:
1.what can you see from these pictures?
2.What do you think after seeing these pictures?
然后筆者選取了與本單元主題非常契合的朱自清《背影》的英文版兒童課本劇,進一步搭建情感支架,創(chuàng)設語境,導入主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家庭的溫暖瞬間。這個活動突出了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從文學作品中感受到傳統(tǒng)中國家庭含蓄的愛。
活動二:
Let’s watch a video and answer questions.
1.What’s the video mainly about?
2.How do you feel about the story?
這個活動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用語言表達對朱自清作品中父愛的感想。
活動三:
Read one part of The Sight of Father’s Back and then try to think about the structure of the textbook play.
在這個活動中,節(jié)選了《背影》英文版經(jīng)典片段的文本(張培基譯),讓學生根據(jù)閱讀文本,和對朱自清這篇散文的理解,通過提取信息的能力弄清楚5W:when,where,who,why,how,并畫出思維導圖,了解戲劇的結構。如下圖所示:
這個為家庭生活而設置的情感支架,不僅帶動了學生的主動互動,點燃了學生的學習激情,而且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優(yōu)化了課堂氛圍。更重要的是,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開始獨立探索,進一步梳理、分析課本劇信息,推斷并概括完成背影課本劇的基本信息結構圖,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并深入理解父愛的深沉和感動。他們能從朱自清父親在月臺為兒子買橘子這樣一件小事情感受到父愛的深沉。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筆者試圖圍繞主題創(chuàng)設情境,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鋪墊必要的語言和文化背景知識,引出要解決的問題--建立正確的家庭觀,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由于這是課文語篇前的單元導入課程,所以筆者在選取了與本單元主題契合的朱自清的《背影》的譯文為語篇后,將其與本單元語言學習建立聯(lián)系,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來實現(xiàn)本堂課的教學目的。
(二)合作學習活動,搭建實踐支架
在上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已經(jīng)了解到朱自清最著名的散文《背影》所記錄的溫暖的家庭回憶,筆者又試圖給學生搭建另一個支架,設置另一個活動。引導學生思考在剛剛過去的國慶節(jié)家人給自己帶來的最感動的一件事,并模仿上一個活動畫出思維導圖。然后引導學生分小組討論,并生成一個課堂匯報,邀請兩個小組到講臺上來分享。
活動四:
Think about the most moving thing happened in your family and discuss in groups.
Draw a mind map and then make a class report to share.
筆者試圖繼續(xù)引導學生思考家庭的溫暖瞬間,通過搭建實踐支架,引導學生思維從低階到高階提升,也增強了合作學習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學生開始思考家庭生活中父母為我們做的一件件小事,潛移默化之間能夠加深對他們主題意義的理解,學生也能夠對戲劇或者故事類的文章進行概括梳理并整合運用。這個合作學習的活動,可以實現(xiàn)同學之間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在新課標的背景下,課堂模式已經(jīng)從過去以教師傳授為主,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或者教師自編自導自演轉變成了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的課堂模式,鼓勵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學習。同學們能討論知道在描述一件家庭溫馨的小事時候,應該像上一個環(huán)節(jié)一樣把事件的背景(時間,地點等)、人物、情節(jié)交代清楚,然后畫出思維導圖的過程能夠提升他們的敘事能力,根據(jù)思維導圖用英語做課堂匯報,又鍛煉了他們的英語表達能力,活動設置多樣,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
(三)探究學習活動,搭建應用支架
隨著大單元設計的理念逐步推行,教師在進行每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時,首先要從課程大觀念出發(fā),明確單元設計的指導思想,闡述單元教學的核心理念;其次,從課程內容視角,研讀單元全部內容,提煉單元大、小觀念,搭建單元整體框架圖,確定單元教學目標;最后,圍繞具體語篇,梳理結構化知識和語言重點,確定課時教學目標(王薔等,2021)。
由于本單元的主題是人與自我——家庭生活,Unit3 Family matters閱讀課是一篇Like father,like son的戲劇,文中的父子由于代溝,在兒子是否要上大學這個問題產(chǎn)生了分歧,后面在良好的溝通后解決了沖突。因此,作為閱讀前的單元導入讀寫課,筆者認為可以在同學們美好的家庭回憶匯報后,構建另一個支架,引導學生思考是否有必要與家長經(jīng)常交談,然后設置一個男女生辯論的環(huán)節(jié)。讓男女生各選擇正反方,試圖以小組辯論的形式,列出與父母交談的好處或壞處來支撐自己的論點,鍛煉學生發(fā)散性思維和合作能力,學會如何使自己的觀點更有說服力。
活動五:
1.Do you often talk with your parents?
2.Let’s debate.
As teenagers,is it necessary for us to talk with parents often?Please lis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3.write down your views about this debate.
活動五既是創(chuàng)新實踐,也是知識的遷移運用。這個應用支架,能讓學生明白與父母溝通的重要性,避免產(chǎn)生不必要的家庭沖突,為下一節(jié)閱讀課進行理論和情感的鋪墊。
活動六:
Ask students to evaluate their writing in pairs.
What is the meaning of the title Family matters?
在本節(jié)課的活動六中,設置了一個學生互評的環(huán)節(jié)以及對單元主題的升華總結。根據(jù)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高中階段學生處于形式運算階段,他們有著更為縝密的邏輯思維,學生對于觀點類的文章有自己的理解和寫作思路,希望將自己所詮釋的理由傳遞給他人,讓自己的論點更有說服力,也會在意他人對自己作品的評價。教師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評價表,學生既是寫作者,又是評價者,這種雙重身份不僅有助于學生在寫作時樹立讀者意識,而且能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在實踐中體會,在評價中提高。
以上就是筆者在學習活動觀的理念下把常規(guī)的單元導入設計成了符合大單元設計的讀寫課教學設計。
三、英語學習活動觀對本堂課例的啟示
英語學習活動在課堂上往往表現(xiàn)為教學活動?;谟⒄Z學習活動觀理念的教學活動主要有三個特點:綜合性、關聯(lián)性和實踐性。本堂課的活動設計也是以這三個特點為原則的。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用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活動搭建支架,巧妙設計具有實踐性、探究性、開放性的學習任務,引領學生踴躍參與、互動探討、實踐體驗、動口表達,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能動性,推動學生思維發(fā)展,促進學生綜合發(fā)展。
學生在本堂課后能夠從背景視頻及與主題相關的語篇--朱自清《背影》英文版節(jié)選中了解戲劇的構成,然后能夠通過建立的實踐支架,以回憶故事類的問題,簡單記述一段難忘的家庭往事,并畫出思維導圖,最后通過分組辯論的形式,遷移運用并思考如何讓自己觀點更有說服力。
在本堂課的設計從嚴格意義來說是一節(jié)大單元讀寫課,與一般的導入環(huán)節(jié)不同的是,筆者認為,教學活動的設計不應該按照固定的程序和順序,而是應該基于具體的學情班情,并對單元主題有一個很好的把握,靈活而有針對性的設計。在備課的時候能夠對教材主題深入挖掘是上好導入讀寫課的重要前提。本節(jié)課把不同的活動組合在一起,比如在了解了朱自清的家庭故事后設計的讓學生思考自己的家庭小故事,這其實是本單元后面部分的一個寫作教學任務,但是筆者在這里剛好可以從思維上讓學生知識遷移,通過畫結構圖來描寫故事。這既充分利用了選用的導入材料,又能夠巧妙地與學生的真實生活產(chǎn)生聯(lián)系,活動和活動之間銜接自然順暢。
在最后一個學生辯論的活動中,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在辯論中同學們能夠感受到與父母交談的利大于弊,也能為他們接下來學習教材中閱讀部分戲劇父子溝通中產(chǎn)生沖突如何更好的通過溝通來化解做好知識和情感的鋪墊,同時有助于他們思維能力由低階到高階的攀升。
根據(jù)建構主義支架教學理論,效果評價反饋是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本堂課的設計在最后一個活動突出了效果評價。其實這一個環(huán)節(jié)如果能夠創(chuàng)新評價與反饋方式,就能非常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能力與自我管理能力。
四、結論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考慮活動的整體性和關聯(lián)性,不要孤立地去看待一個活動,要形成活動鏈條。在整個活動鏈條中要考慮學生的認知發(fā)展過程,只有當教師設計的教學活動有層次、有梯度,才能不斷促進學生從語言知識的學習轉向語言能力的提升。此外,活動之間不僅要有思維層次的遞進,也應有主題意義的提升,整個活動鏈條應有一條主線貫穿,那就是主題意義。主題意義探究是課堂教學的主旋律,也是課堂教學的靈魂(張獻臣,2021)。
單元的導入,同樣地也應該緊緊圍繞著單元主題來設計,必須緊扣教學內容,不能脫離教學大綱,但是又必須具有趣味性,能夠把學生從緊張枯燥的英語學習中跳出來,自發(fā)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一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真實情境在英語課堂中顯得尤為重要。這里指的趣味性應該是指有度的趣味,不能把課堂的主要內容和次要內容相混淆。與此同時,單元導入活動設置必須具有明顯的關聯(lián)性,這樣可以提升上課的效果 ,又可以快速地使學生融入到單元主題的學習中去。
通過本次讀寫課的案例,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一節(jié)理想的英語課程,不僅是基于單元主題深度解讀文本而設計的,而且是通過踐行英語學習活動觀來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的。為了更好地探究主題意義,教師在用學習活動觀設計英語學習活動時,應該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首先,要確保用貼近學生的真實情境,使學生容易獲得代入感,新知識能夠與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和知識建立聯(lián)系;其次,教師要善于利用一切能用的工具和手段,如結構圖和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中完成對信息的內化與梳理,概括和整合,內化與運用;最后,教師要善于設計有層次有梯度的學習活動,從理解到遷移運用,從分析到評價,鼓勵學生自我反思,促進思維能力從低階到高階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盧正芝、洪松舟. 課堂提問主體轉向學生的教學論意義[J].中國教育學刊, 2010.(8):43-45.
[2]溫小軍. 學生生活經(jīng)驗的課程價值及其實現(xiàn)策略[J]. 全球教育展望, 2012,(8):15-19.
[3]吳宏. 指向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課堂提問設計與評價[J]. 中小學教師培訓,2020,(1):35-39.
[4]路思遙.高中英語教學導入環(huán)節(jié)的問題分析[J]. 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21,(6)
[5]陳艷玲. 探究支架教學為學生閱讀搭建高效平臺[J]. 中學生英語,2020,(44):107.
[6]張獻臣.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高中英語聽說教學設計[J]. 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21(2)
[7]張敏潔. 運用支架,提高英語思維品質[J]. 教育觀察,2020,9(15):130-131.
[8]王薔、周密、蔡銘珂.基于大觀念的高中英語單元整體教學設計[J]. 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21,(1)
[9]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10]王艷艷. 關于高中英語課堂學生已有知識激發(fā)模式的調查研究[D]. 長春:東北師范大學.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