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蓮芳
【摘要】本文從新課程的背景出發(fā),從學習方式枯燥、講解缺乏練習、課程難度增加幾個方面對中小學語文教學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得出了新型學習方式、強化練習、結(jié)合學生情況進行教學幾個改進建議,旨在解決新課程教學背景下的中小學語文教學銜接問題,促進語文教學發(fā)展。
【關鍵詞】新課程;中小學語文;教學銜接
中小學階段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跨越階段,在這個階段里,語文課程的內(nèi)容的難度開始大幅度增加,學習難度也相應提升。在新課程的背景下,想要讓學生們對語文課程接受得更快,在中小學銜接階段依舊可以保持語文課程的快速理解,就需要對學生自身情況以及教學方式方面進行改進。
一、新課程背景下中小學語文教學銜接問題
(一)學習方式枯燥,學生學習積極性低
在對于小學語文課文的講解中,由于小學階段的語文課文難度較低,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一般會更加注重講解字,詞,段落,讓學生們朗讀課文以增加對于文章的理解。但是在中小語文銜接階段,這樣的方式就不太可取了。在中學以及六年級下的階段,語文課程的重點就放在了理解層面上,如果教師仍然按照字,詞,段落的方式進行教學,很容易就會讓學生產(chǎn)生枯燥感。而且教師對于課程的教學風格在中學階段也會隨之改變,相對于小學來說,上課時的講解方式會變得更加專業(yè)化一些,沒有小學時那么有趣,學生們對于突然改變的教學方式和課堂氛圍會感覺難以接受,學習積極性不高。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教師預先準備了課上活動以及教學設計,因為同學們的積極性缺失,也很難將提前設計好的教學模塊發(fā)揮出其應有的效果。
(二)重講解忽視練習,學生學習效果有限
在當前的語文課程銜接階段教學來看,可以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部分語文教師的教學方法仍然是以講解為主。對于朗讀以及學生自主練習的部分不太重視,沒有讓學生們自主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導致整個語文的教學過程是和學生脫離開的,全程只是教師一個人在參與,只有教的部分,但沒有學的反饋和效果。對于學生來說,課程中更多的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對于課程上的知識點是很難融會貫通的。這樣的課程對于初期簡單的小學語文課程或許能夠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在之后的中小學語文的銜接階段的變化中,反而會對學生們起到相反的作用,導致學生們的學習效果有限,對于課文的理解不足,從而影響教學質(zhì)量。
(三)課程難度增加,學生學習興趣不足
相對于小學語文課程而言,中學時期的語文課程難度較高,對于課文內(nèi)容、作者思想、寫作思路與方法的探究開始成為語文課程的主要內(nèi)容。課程難度與深度的突然增加會讓學生感覺力不從心。而且在語文中學課程的量的方面也比小學要高上不少,文章的篇幅增長,數(shù)量也增多,需要學生們進行記憶的知識點更繁雜。而且此時對于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是一種考驗,如果在銜接階段的學生思維思想沒有養(yǎng)成,就很容易造成學生在之后的課堂上跟不上語文學習的進度,從而導致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抵觸,學習動機不足,學習積極性下降。
二、新課程背景下中小學語文教學銜接方法
(一)設置新型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在新課程的背景下,語文學習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對作品中作者表達的情感以及思想進行感受和理解,能夠把握住作者寫作的出發(fā)點。想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學生們具有足夠的自主學習和自主思考的能力。教師在語文課堂上就可以將學生們分成小組,在課文作者情感的基礎上給予學生們自主朗讀與發(fā)現(xiàn)討論的機會,讓學生們在和同學,老師的對話過程中加深對于課文的理解,產(chǎn)生自己的見地,從而引發(fā)出學生們之間的思維火花,激發(fā)學生們自主學習積極性的同時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比如在對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課文《窮人》進行教學時,將班級里面的學生分成小組,讓學生默讀一遍課文,說一說課文講述了什么事情。之后讓同學們進行小組討論,對于課文中的漁夫和桑娜兩個角色性格特點進行交流,并在課文中畫出依據(jù)。在進行過討論之后,教師就可以點名讓學生開始發(fā)言,將所得性格結(jié)果寫在黑板上。形成了兩個人的特點后,讓同學們思考有關于課文主題方面的信息:題目是窮人,但是你們感受到的是這兩個人的精神層面窮嗎?從而引出了對于漁夫和桑娜兩人的高尚品質(zhì)的課文主題。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們自主學習思考的熱情,還可以幫助學生對課文有更深的理解。
(二)優(yōu)化課上練習機制,加強學生學習效果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除了教師需要對學生們進行一些生僻知識點的講解之外,更多的應該是對學生進行練習鞏固課上所學的知識點。為了讓學生們能夠在練習的過程中更加得心應手,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當前水平進行相應的練習,加強學生們的語文素養(yǎng),使其對于文章的掌握更深,能夠在語文學習中對各種文章以及寫作形式應付自如。練習的形式包括很多,有寫作、閱讀、造句、讀后感等,不同練習形式的選擇要根據(jù)當前學生的接受情況以及課程的具體安排來進行選擇。比如在進行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的文章《詹天佑》的教學時,為了讓學生能夠?qū)ξ覈鴼v史上做出接觸貢獻的著名人物有更多的了解。教師以學生喜愛的著名人物為例,要求學生們進行寫作,寫作過程可以參考結(jié)合本文章中的寫作技巧以及寫作思路。這樣的練習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于該文章的理解和記憶,還能夠讓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有效地提升。
(三)結(jié)合學生學習情況,循序漸進教學
在學生最初接觸中學語文課程時,教師要提前將教學內(nèi)容掌握好,明確學期內(nèi)的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內(nèi)容。在最初對于學生進行中學語文教學時,由于知識點難度劇增,教學環(huán)境以及教學方式改變,學生們的接受能力會有所下降,此時如果直接進行教學會嚴重影響學生們的學習狀態(tài),讓學生對語文產(chǎn)生畏懼心理。教師應在把握自身教學內(nèi)容的基礎上了解小學六年級下冊的教學內(nèi)容,從而結(jié)合學生自身情況進行循序漸進的教學。比如,在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文章《山中訪友》進行教學時,教師讓學生們默讀課文,思考作者在山中訪問了哪些“朋友”。之后在讓同學們將課文中對于訪問的事物具體描述找出來,并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課文中為什么要說拜訪的古橋、鳥兒、露珠、樹、山泉等等是朋友呢?繼而進行作者情感的深挖,將作者對于大自然的喜愛和贊美這個主要情感表述出來。這樣能夠讓學生在開始階段容易接受改變的環(huán)境和教學內(nèi)容,順利讓學生完成中小學語文銜接。
結(jié)論
中小學語文課程的銜接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步驟,對于學生之后的學習發(fā)展以及學習狀態(tài)都有很大的影響。想要將中小學的語文課程銜接做好,就需要立足于新課程的背景下,對教學思路、教學方法、學生心理進行了解與改進,繼而順利完成中小學生語文課程的銜接過渡。
【參考文獻】
[1]鐘萍.如何做好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銜接[J].華夏教師,2020,10:30-31.
[2]李愛玲.中小學語文教學銜接的問題[J].文學教育,2020,69:148-149.
(責任編輯:張曉東)54942978-FFA8-4A2C-B7E0-D6D253F789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