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莉
小學語文高年級教學中閱讀占有很大的比重,因為閱讀決定了語文教學的質量。然而對于傳統(tǒng)語文教學而言,教師的教學方法更多是分析與講解,更注重閱讀過程中向學生輸出知識而不是讓學生主動學習。換言之,教師自身的閱讀過程所占的比重要遠高于學生領悟的部分。對于學生而言,單調的教學方式很難激發(fā)起對閱讀的學習興趣,聽課質量就會下降,這就會導致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理解不夠。在新課改模式下,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師應當運用新理念豐富自身教學方法,將教學過程中的主體轉變?yōu)閷W生,并運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所以,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提升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教師可以借助現(xiàn)代教學方法為學生創(chuàng)建學習情景,學生在有了學習的實踐環(huán)節(jié)后才能夠提升學習效率。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
(一)學生對閱讀不夠重視
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常較差,對于閱讀課程的學習還停留在完成教師下發(fā)的任務上。教師會布置閱讀的課后作業(yè),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通常不會深度思考;一旦教師停止布置作業(yè),學生就很難進行自主閱讀。這是由于學生不知道怎樣進行自主閱讀,既不明白為什么要進行大量閱讀,又未形成自主閱讀的意識。
(二)教師教學缺乏目標性
在對小學高年級學生進行閱讀授課時,教師傳授知識的方式目前還僅僅停留在領讀課文上,或是將朗讀任務發(fā)放給學生。在缺少閱讀方式指導的情況下,學生不知道如何感情充沛地朗讀課文,對文章的情感也無從理解,更無法體會文章語言的內在含義。語文閱讀教學由此失去了目標性,不利于學生提升語言水平和閱讀水平。
(三)閱讀逐漸流于形式
小學生的閱讀往往是經(jīng)過教師安排的,這就會為學生帶來一種思維定式:為了完成閱讀而閱讀。學生會注意教師的動向,教師走進教室后,學生立刻表現(xiàn)出積極閱讀的模樣,可能還會伴隨提高分貝的閱讀等表現(xiàn)痕跡很明顯的情況。然而這種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通常只能維持到教師離開教室,這時學生的閱讀興趣會明顯減弱,只有少數(shù)學生依然聽從教師的教學安排完成閱讀任務。
(四)學生缺乏參與閱讀的積極性
學生參與閱讀不但缺少目標導向,而且還未形成自主閱讀的習慣,教師又缺乏有效的閱讀指導,種種原因造成了學生閱讀興趣不高的局面。盡管部分教師已經(jīng)設法改善教學方式,但仍然成效甚微。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教師的教學方法落實得不到位,又或者是教師事先沒有對不同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關聯(lián),導致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不高。
(五)盲目開展閱讀拓展
要想通過閱讀拓寬學生視野,教師就需要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融會貫通和有效積累。然而部分教師在幫助學生進行閱讀拓展時較為盲目,以至于學生不能精通閱讀方法,只是通過閱讀進行時間上的消遣,閱讀拓展的作用并不明顯。
二、重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意義
語文是一門基礎類學科,培養(yǎng)語文閱讀能力有助于學生日后理解其他科目的內容,對其日后更好地開展工作與生活也有深刻意義。所以,重視對小學生的語文閱讀教學是幫助學生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的基礎,也是新時代下對學生的內在要求。其中,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環(huán)節(jié),學校需要針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及時地教學調整,這樣才能夠建立高效的語文課堂。
(一)閱讀教學能夠提升學生理解能力與思維能力
對于小學生而言,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依賴于閱讀水平。要想讓語文閱讀能力成為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要素,就需要具備一定的閱讀基本功。同時,教師要進一步落實閱讀理解教學工作,這樣能夠幫助學生對文章進行更加深刻的理解。理解力提升后,學生思維會更加活躍,自然在語言表達方面也會更出色。為了實現(xiàn)教學目標,教師需要為學生準備大量的閱讀練習,在進行海量閱讀后,學生才能夠深刻體會語言的精髓。
(二)閱讀教學能夠促進學生聽說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
聽說能力的黃金培養(yǎng)時間是小學階段,在這段時間里,學生熱衷于模仿所接觸到的事物。因此,教師高質量的閱讀教學有助于學生在表達中更好地向外界傳遞自己的思想。不僅如此,學生的聽說能力提升后,對其他事物也能夠產生深刻的理解。在理解一般常用詞匯時,學生可以通過閱讀不同的文章,體會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提升學習效率。
(三)閱讀教學能夠促進其他學科的學習
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工作時,教師要注重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這樣對于鍛煉學生對詞匯的精準理解和語意把控都有很大幫助,學生能夠收獲通過文字獲取信息的能力,該能力也能夠運用到其他學科的學習中。例如,在分析題干、理解題意后,才能思考相應的解決辦法。學生可以借助扎實的語文閱讀功底對題干進行理解,提升解決問題的效率。又如,在解決數(shù)學應用題時,如果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力有所欠缺,就會導致無法理解題意,進而出現(xiàn)回答錯誤的情況,這也無益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三、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教學策略
隨著學生年級的不斷升高,語文學習的要求也會顯著提升。對于語文這門學科而言,教師不能僅局限于課堂授課的內容,適當進行課外拓展也是一個必要環(huán)節(jié)。課外知識的作用不僅是豐富學生知識面,還能夠拓展學生的閱讀思維,提升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認知。但是,即使是高年級小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也有待提升,學習自主性依然很差,這就導致教師很難將閱讀活動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所以,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活動時,教師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情況下潛移默化地提升語文素養(yǎng)。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要以學生感興趣的主題為教學內容,這樣才能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
(一)適當拓展教學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
對學生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更多的是為學生選擇需要閱讀的經(jīng)典文章,讓學生通過閱讀的方式與作者進行隔空對話,增加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與思考。語文教學中,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閱讀教學,該環(huán)節(jié)與培養(yǎng)學生其他能力都是息息相關的,其中聯(lián)系最為密切的是寫作能力。作者通過寫作的方式對當時的靈感進行即時記錄,學生通過閱讀的方式與作者進行跨時空對話,并以此來體會作者的情感,這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學習方式。所以,要想提升閱讀課堂的質量,教師需要將閱讀活動和寫作活動進行有機結合,讓兩種學習活動相輔相成,達到共同提高的效果。例如,在帶領學生欣賞一篇文章后,教師布置的課后任務可以是讓學生將自己的所想所感通過寫作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從而產生更加深刻的思維活動,這對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有較為重要的作用,高效率的閱讀課堂因此得以建立。學生拓展知識面的一種有效方式是進行閱讀,在布置相應的任務時,教師應該以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為出發(fā)點,讓學生主動進行學習。
(二)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建設高質量的課堂
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教育視野,這也是對教育手段的一種更新與完善??梢詫㈤喿x定義為利用文字對世界進行感知。然而,對于心智尚不成熟的小學生而言,自身對世界的閱歷不夠,會影響對文章意境的體會,此時教師就需要輔以其他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例如,在講授《山中訪友》一文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靜謐山林的景象,讓學生從視覺、聽覺的角度對山林進行感知,從而加深對文章中描繪的畫面的理解。在多媒體教學課件的幫助下,教師能夠幫助學生提升閱讀效率,使其在短時間內完成大量閱讀材料。與此同時,多樣性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從不同的視角出發(fā)對世界進行進一步的感知,進一步加深對世界的閱歷。更重要的是,教師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度,還能夠讓學生更加主動積極地參與課堂互動,有助于提升課堂效率。
(三)適當開展課外閱讀,拓展學生的視野
要想讓學生有長期良好的發(fā)展,學生的閱讀量就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閱讀內容,因為課本上的文章只是為了滿足學生日常學習所需要的,并不能起到額外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作用。因此,針對學生長遠發(fā)展,教師需要借助更多知識來豐富自己的頭腦。首先,教師要積極帶領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可以是對課堂所學文章的進一步拓展,也可以是額外的閱讀材料。例如,在帶領學生閱讀《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時,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閱讀與魯迅先生有關的一些名著,這樣能夠讓學生從全局出發(fā)對魯迅先生有一個全方位、立體的認識。其次,教師應篩選提供給學生閱讀的書籍,因為在學生閱讀能力、認知水平不高的情況下,并非所有的文章都對提升學生閱讀能力有幫助。再次,教師不能在短時間內要求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達到較高水平,因為這些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所以,教師在面對學生時,要保持一定的耐心,這是幫助學生建立閱讀信心的一項重要舉措。
(四)在教材文本的基礎上拓展學生的語文閱讀
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其語文學習能力的一項重要指標,要想提升語文學習能力,離不開大量的閱讀。經(jīng)過大量文字閱讀后,學生能夠對常見的詞匯和語言的使用進行精準把控,并能夠從中學習到一些表達方面的技巧。這樣一來,學生能夠逐漸將書本上的語言內化于心。學生在涉獵不同類型的文本后,閱讀思路會更加清晰,看待世界的角度也會更加開闊。教師要結合學生的閱讀興趣選擇適合學生閱讀的文本,這樣才能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
例如,在帶領學生欣賞《桂林山水》一文時,在教師的帶領分析下,學生了解了該文章是總—分—總的寫作順序。文章通過大量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為讀者呈現(xiàn)出漓江水的魅力所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對比閱讀的方式讓學生閱讀文章《鄉(xiāng)村的黃昏》。這樣一來,學生既能夠體會不同文章的區(qū)別,從中吸收其優(yōu)點,還可以將其中優(yōu)美的段落進行摘抄,豐富日后的寫作素材。
(五)讓學生了解更多的課文背景
小學生缺少社會的閱歷,這會導致其對于世界上一些事物的理解還不夠深刻。因此,在欣賞課文時,學生會出現(xiàn)對課文中所描繪事物不認同、難以對文章中出現(xiàn)的事物產生情感共鳴、對作者的感情思路把握不佳、無法與作者進行跨時空的交流與對話等情況。對于學生而言,如果出現(xiàn)上述情況,則不利于培養(yǎng)其人文素養(yǎng),因為缺少對世界的認知,對學生理解文章造成了一定的阻礙。對此,教師在進行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時,要從課文出發(fā)向學生講述其背景故事,幫助學生理解故事產生的原因,從而發(fā)現(xiàn)文章背后的更多內容。
例如,在教學《再見了,親人》一文時,在進行具體教學活動前,教師可以為學生發(fā)放一些有關抗美援朝的閱讀材料,還可以借助多媒體手段在課堂中為學生播放有關抗美援朝的影像資料?;诖耍瑢W生在腦海中能夠對抗美援朝事件形成基本印象。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介紹抗美援朝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學生在學習相關知識時能夠感受中國志愿軍與朝鮮人民在一起并肩戰(zhàn)斗的深厚友誼。這種友誼是世代相傳的,是中國人民與朝鮮人民和平相處的歷史性一步,是十分令人難忘的歷史事件。因此,朝鮮人民才會對這種友情做出“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高度評價,所以在兩方分別時,才會高喊“再見了,親人!”在經(jīng)過歷史事件的輔助理解后,學生能夠更加熟悉課文內容,語文閱讀教學也才能更加具備實用性。
(六)拓展閱讀教學的路徑
信息時代已然到來,網(wǎng)絡已經(jīng)滲透到教學的各項環(huán)節(jié)中,并改變了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教師的授課習慣。不僅如此,學生還能夠利用網(wǎng)絡加深對知識的印象,拓展學習方法。在學習過程中,利用網(wǎng)絡知識武裝自己已經(jīng)成為小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對此,教師也應當追趕時代潮流,在課堂中積極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既為學生提供先進教學資源,又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增進閱讀活動的實用性。
例如,在學習《九寨溝》一文時,由于文章存在大量的自然地理景觀描寫,所以通過文字并不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這就降低了文章學習的效用。如果借助多媒體手段收集九寨溝相關風景圖片與視頻,并在課堂中向學生展示,在為學生提供視聽盛宴的情況下,能夠讓九寨溝的風景長期留在學生腦海里,加深學生對九寨溝的印象,也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閱讀的時效性也得到了提升。
對于小學生而言,此時的語文學習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教師需要認識到語文學科對于小學階段學生的重要性。在進行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適當對教材內容進行拓展講解,這樣能夠避免學生局限于課堂語文知識。兩種教學方法相結合不僅是一種教學策略,更是提升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面對好奇心強、頑皮多動的小學生,教師需要抓住不同學生的個性,有針對地進行培養(yǎng)計劃的制訂與實施。小學高年級學生已經(jīng)逐步形成自己的閱讀體系與方法,所以教師在進行授課時也需要考慮具體的方式。在準備教學內容時,要注意避免發(fā)生教學內容枯燥的情況。所以,教師要不斷完善自身教學手段。在教師仍然占據(jù)課堂主導地位時,要注重引導學生運用合適的學習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