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梅 劉文明 劉雪東
[摘 要] 新工科背景下,國家對高校教師和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師授課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娜瞬啪哂兄匾饬x。分析了在工科專業(yè)課程教學過程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一種通用性方法,圍繞辯證思想、愛國情懷、科學精神、環(huán)保意識、個人責任與價值等方面挖掘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以“工程熱力學”課程為例,進行了課程思政教育方案設計,運用這一方式能夠在工科類高校中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得到貫徹落實。
[關鍵詞] 工科專業(yè)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工程熱力學
[基金項目] 2019年度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項課題“新工科背景下產教融合、校企協(xié)同的實踐教學體系建設范式”(2019JSJG191);2020年度江蘇高校品牌專業(yè)建設二期項目“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PPZY2015B124)
[作者簡介] 劉紅梅(1988—),女,河北衡水人,博士,常州大學機械與軌道交通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多相流技術研究;劉文明(1981—),男,江蘇徐州人,碩士,常州大學機械與軌道交通學院高級實驗師,主要從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yè)實驗研究;劉雪東(1965—),男,江蘇濱海人,碩士,常州大學機械與軌道交通學院教授,主要從事化工過程機械及粉體工程技術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2)15-0165-04 [收稿日期] 2021-09-01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開展了各式各樣的課程改革和教學活動,主要是因為經濟社會的飛速發(fā)展使得社會各界開始重視高素質人才的運用,教育部更是結合我國發(fā)展實際,在2020年頒布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1],這一文件明確強調大學生思政建設工作是現階段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開展高校課程當中,也需要對蘊含其中的思政內容進行深入挖掘,進而實現立德樹人的最終目的[2,3]。這也對工科專業(yè)課程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要求專業(yè)教師不但要做到傳道、授業(yè)、解惑,更要重視自身思想政治素養(yǎng)的提升。本文以新工科背景下課程思政理念為指導,結合工科專業(yè)課程當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能夠學習更加先進的思想文化,在學到理論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愛國思想、邏輯嚴謹和獨立自學的求學態(tài)度,以及辯證創(chuàng)新的思維方式。
一、工科專業(yè)課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國家早在2017年頒布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4](后文簡稱《意見》)。這一文件明確指出必須進一步強化高校教師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教師在開展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必須重視理想信念的教育,在傳授專業(yè)技能的同時,需要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確保培養(yǎng)出德才兼?zhèn)涞娜瞬?。在新時期發(fā)展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對這一工作的開展提出了具體的部署[5,6]。在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對于學生形成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也能夠讓學生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向黨組織靠攏,為國家和民族的發(fā)展做出貢獻。
“工程熱力學”是很多工科專業(yè)(例如熱能與動力專業(yè)、能源化工專業(yè)、建筑及水利工程專業(yè)、航空航天專業(yè)等)的專業(yè)基礎課,是可以把通識基礎課和專業(yè)課串聯起來的很重要的課程。對“工程熱力學”實施課程思政教育,是貫徹落實黨和國家重要方針政策的具體展現,也能夠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穩(wěn)步提升。
二、工科專業(yè)課程植入課程思政教育的內容
本文所描述的關于工科專業(yè)課程融入課程思政教育的方法和探索,適用于大部分工科專業(yè)課程。本文所涉及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愛國情懷、科學探索精神、環(huán)保意識、自我價值的實現。以“工程熱力學”課程為例,具體講述如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一)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恩格斯通過對社會生活及物質世界進行全方位的研究之后指出,對立統(tǒng)一、質量互變及否定之否定這三個規(guī)律是構成唯物辯證法的主要因素。矛盾(即對立統(tǒng)一)是事物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恩格斯同時提出:“運動本身就是矛盾?!币虼?,在機械類工科專業(yè)課程中,其研究對象大多離不開物質的運動,其目的也是為了研究物質的運動及其規(guī)律,從而更好地去認識物質世界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為科學研究提供基礎理論依據。因此,在工科專業(yè)課程中可以將唯物主義辯證思想融入課堂教學中。
本文在研究過程中通過對“工程熱力學”中的準靜態(tài)過程這一概念進行梳理后指出,它既是一種平衡,又是一種變化,這種解釋就是一種矛盾的存在。平衡和變化既是對立的,又是統(tǒng)一的,因為現實生活和工程實際中存在的大部分平衡都是一種動態(tài)平衡,從宏觀和微觀這兩個角度進行分析往往可以得出兩個不同的結論,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過程中可以將辯證法的思想融入其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并且也要在提升自身綜合能力的同時做到統(tǒng)籌兼顧,只有這樣才能促進自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二)愛國情懷
無論從科學發(fā)展的角度,還是國家需求的角度,在工科專業(yè)課程的介紹過程中,介紹學科的發(fā)展歷史時,都可以從學科的發(fā)展史拓展到科學家的發(fā)展史,既可以從國家科技發(fā)展需求的角度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又能夠選擇愛國科學家的感人事跡讓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意識到集體利益的至高無上。
“工程熱力學”主要是對熱能轉換成機械能的規(guī)律等相關內容進行研究,對于能源利用經濟性的提升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近些年發(fā)展過程中,這一課題也逐漸在航空航天等諸多先進技術上開始展現出極佳的發(fā)展前景。在航空航天方面,發(fā)動機在工作過程中需要將熱能和化學能向機械能轉化,對于我國的航空航天技術而言,制約其發(fā)展的很重要的技術就是航空發(fā)動機。在講授緒論部分時,可以適當穿插我國航空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史,運用這一方式能夠促進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建立堅定的科學信念。
(三)科學探索精神
現在一些專業(yè)課程的教學中存在很多問題,例如:(1)教師在開展教育教學工作過程中,并沒有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往往只顧著講解自己的課程,沒能夠與學生展開深入的交流和溝通。課堂全程是教師在講臺授課,很少有學生主動思考和積極反饋問題;(2)課堂比較枯燥,理論知識較多,工程實踐聯系較少,對于工科專業(yè)的學生來說,缺乏解決工程問題的實際能力的培養(yǎng);(3)大部分課程以作業(yè)和考試的形式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這種最基本的考核形式對于初高中生來說比較適用,對于工科專業(yè)的大學生來說,套用公式分析求解是最基本的技巧,但是僅僅是為了應付教學檢查,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對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形成造成了重大阻礙。因此,在工科專業(yè)的課程授課中,應該引入探索式互動教學,教師必須重視備課這一過程,設計高質量的問題,并且在課堂上與學生展開激烈的探討,自主尋找答案和積極回答,在傳授知識點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探索求知的能力。
以“工程熱力學”為例,在講授濕空氣相關的知識點時,可以提出問題:“秋天的早晨,我們會看到降霧、結露、結霜的現象,為什么會發(fā)生這些現象?它們發(fā)生的條件是什么?進而分析一下:是晴天容易出霜還是陰天容易出霜?”類似的問題既可以聯系實際生活,也可以應用在工業(yè)應用中(鍋爐、加濕器、冷卻塔等)。通過研究生活中的現象,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探索興趣和求知樂趣,同時加深了他們對濕空氣的相關參數、含濕量等的理解和記憶。如果學生對于問題的分析有不同的理解,還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課堂辯論,引導他們主動學習和探索,運用這一方式不僅能夠更好地解決課堂問題,而且能夠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環(huán)保意識
本文在研究過程中通過對《中國21世紀人口、環(huán)境與發(fā)展白皮書》進行分析后指出,我國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需要堅持可持續(xù)的發(fā)展戰(zhàn)略,在促進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穩(wěn)步提升的基礎上,重視資源和環(huán)境的保護。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加強環(huán)保意識和高效節(jié)能的理念。在工科專業(yè)授課過程中,可以加強合理利用和分配資源、提高效率、降低污染排放等概念的輸入。
以“工程熱力學”為例,工程熱力學很重要的一個目標就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比如,如何提高熱效率,如何有效利用熱回收技術,在學習熱泵供熱、空調制熱制冷等過程時的能量分析和節(jié)能方案,在這些問題和相應的解決方案的學習過程中,可以使學生增強環(huán)境保護和節(jié)約能源的意識,引導學生對人類和自然的互相影響關系、個人和民族命運的關聯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五)個人責任與自我價值的實現
馬克思在研究過程中曾經指出,人對自己及他人和社會所需要的滿足是展現一個人價值的重要體現。但是,當代社會的年輕人更多關注于自我滿足,社會責任感和對他人的共情能力比較缺乏,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也需要強調:要體現個人價值,就要實現他的社會價值。每個人生活在這個社會中,就像“小螺絲釘也有大價值”一樣,任何人無論從事什么樣的工作,都有他的價值,對社會都有他的貢獻。
以“工程熱力學”為例,在講“熵增原理”時,就可以將個人責任與價值的概念引入其中。薛定鄂作為知名物理學家在研究過程中指出,世間萬物都是從有序走向無序的過程,在此環(huán)節(jié)當中熵值會不斷增加。生命在發(fā)展過程中要想取得穩(wěn)定,那么就需要產生負熵來對生活中出現的正熵進行抵消。無論從個人的發(fā)展角度而言,還是從社會的發(fā)展角度而言,事情總是朝著熵增的方向進行,如果我們不去對抗熵增,不去解決問題,那么生活就會變得越來越混沌、越來越糟糕,個人會迷失自我,社會將失去方向,混亂不堪。為了維護國家和社會有序進行,我們個人要嚴于律己,對抗熵增,使自己更加積極正面地去實現自己的價值,每個人都實現生命的熵減,整個社會才會越來越美好。
三、“工程熱力學”課程思政教育的設計方法與實施方案
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并不單指某個知識點,而是需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整個課程的講授過程,在進行教案的設計時,需要將每個章節(jié)的內容都進行一個思想政治教育的設計,在每一章的第一節(jié)介紹部分,可以由思想政治教育引入課程的具體內容,在講具體內容時,可以由內容拓展到思想政治教育,如此做到思政與專業(yè)課程內容的相互融合,真正做到知識傳授與價值觀引領的統(tǒng)一。
仍然以“工程熱力學”課程為例,按照章節(jié)內容將知識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引圖,包含“工程熱力學”大部分的知識點,它由熱功轉換定律、工質性質等四個部分共同組成[7]。在每一部分的講授過程中,都可以按照設計好的思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關于知識點與思想政治教育關聯的詳細解說如下。
在緒論部分,可以從熱力學的發(fā)展史和熱能與熱機的應用,拓展到科學的發(fā)展史、科學家的探索精神及愛國科學家的事跡,利用這一方式,能夠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在對熱力學中的基本概念進行講述過程中,可以采用提問式研究型教學,例如:系統(tǒng)內部保持質量守恒的一定是閉口系統(tǒng)嗎?如果不是,可以舉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說明,從而引導學生的求知和探索精神。其他章節(jié)依此類推,比如,在講熱力學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時,可以讓大家思考如何證明兩種描述的本質是一樣的。
在講理想氣體與實際氣體時,可以拓展到理想與現實的差異,無論是對于氣體、所有事物與過程,還是我們的人生而言,理想狀態(tài)是永遠達不到的,但是通過我們的努力,可以逐漸趨近理想狀態(tài),只要足夠努力,我們就可以足夠接近我們的理想生活。在講多變過程時,可以看到,對于熱機,想要實現狀態(tài)的變化,那么可以綜合運用多種方式,人若想要實現自我價值,不僅有一種途徑,此路不通的時候,我們可以換一種思維方式,始終要對自己有信心,就像海倫·凱勒說的那樣,“上帝為你關閉了一扇門,就一定會為你打開一扇窗”。在講熱機的工程應用實例(壓氣機、內燃機、燃氣輪機、蒸汽機等)時,因為都會涉及效率問題,因此很容易強調高效環(huán)保節(jié)能的概念。
可以看出,同一個知識點,可以拓展到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這在課堂上都可以靈活應變,不必拘泥于某一個點,也可以在學生討論問題時從學生的觀點出發(fā)引入新的思想政治觀點,運用這一方式能夠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提升他們的思想覺悟。
本文針對理工科專業(yè)課程,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堂教學中,首次提出了一種通用性方法,從高校工科專業(yè)課程教學的角度,豐富了課程思政內容,并以“工程熱力學”課程為例,設計了教學方案,詳細闡述了如何做到知識傳授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統(tǒng)一。在開展其他理工科課程教學過程中也可以運用這一方法,對于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提高其政治思想覺悟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教高〔2020〕3號[A/OL].(2020-05-28)[2021-08-14].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郭楠,冷姣儀,宮建紅.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探究:以人工智能課程為例[J].科教文匯,2021(11):105-106.
[3]曹柳星,賀曦鳴,竇吉芳.“新工科”視角下的“課程思政”實踐:面向理工科專業(yè)本科生的主題式通識寫作課設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1):24-30.
[4]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fā)《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 [A/OL].(2017-02-27)[2021-08-14].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
[5]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EB/OL].(2019-03-18)[2021-08-14].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
[6]肖亞歌.自媒體時代創(chuàng)新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思考[J].高教學刊,2021(17):24-27.
[7]張凈玉.以目標為導引的“工程熱力學”教學思路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21(25):112-115.
The General Method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Engineering Courses: Taking 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 Course as an Example
LIU Hong-meia, b, LIU Wen-minga, b, LIU Xue-donga, b
(a.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Rail Transit; b. Jiangsu Key Laboratory of Green Process Equipment, Changzhou University, Changzhou, Jiangsu 213164,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China has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ccomplishmen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refore, it is quite important for teachers to strength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in order to cultivate talents with both moral integrity and abil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engineering courses, and proposes a general method based on the follow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dialectical thought, patriotism, scientific spiri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wareness and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This paper also takes 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 course as an example to design the teaching schemes, which is quite useful for carrying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engineering cours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