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芹海
[摘 ?要] 架構“單元”與“課時”之間的橋梁,讓“單元”與“課時”積極對話,能有效地去除課時與單元教學的各自弊病。在“單元—課時”教學中,教師要厘清“單元”與“課時”的關系,要平衡“單元”與“課時”的權重,要彰顯“單元”與“課時”的價值?!皢卧n時”教學是數學教學的一種新范式,它溝通了單元與課時,始終讓單元與課時處于互動之中。只有讓單元與課時攜起手來,讓單元與課時鏈接起來,單元與課時教學才能更好地發(fā)揮效能。
[關鍵詞] 單元教學;課時教學;教學范式;核心素養(yǎng)
“單元教學”是當下教學日益凸顯的主流。與傳統的課時教學相比,單元教學有著自身的優(yōu)勢。但毋庸諱言,單元教學也有著自身的局限性。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架構“單元”與“課時”之間的橋梁,讓“單元”與“課時”積極對話,能對課時教學與單元教學有效地去弊,使課時教學與單元教學變得敞亮起來。“單元—課時”教學,正是基于對“課時教學”與“單元教學”的理性考量基礎上而提出的一種新的教學范式。
一、厘清“單元”與“課時”的關系
“單元”與“課時”的關系是一種辯證的關系。一方面,課時離不開單元,課時在單元之中;另一方面,單元必須關照課時,單元基于課時。厘清單元教學與課時教學之間的關系,有助于深化學生的數學學習。具體而言,“單元—課時”教學,要處理好單元教學目標與課時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要處理好單元教學內容與課時教學內容的關系,要處理好單元教學方式與課時教學方式之間的關系。處理好單元與課時教學之間的關系,是建構“單元—課時”范式的條件、前提。
在“單元—課時”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地進行視角轉換,從課時中看單元,從單元中看課時。只有進行視角的轉換,才能促進學生在單元與課時之間互動、對話。傳統的教學,往往固著于一隅,或者僅僅著眼于單元,或者僅僅聚焦于課時。這樣的教學,是一種遮蔽性的教學。而“單元—課時”教學,就是一種去弊,“單元—課時”教學不僅僅關注單元與課時的關系,更關注學段知識與課時教學內容的關系,乃至關注學科數學知識與課時教學內容的關系等。比如教學“多邊形的面積”這一單元,其課時安排順序是這樣的,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三角形的面積”和“梯形的面積”等。在“單元—課時”教學中,筆者采用一種回溯式的教學方式,即在課時教學中不斷地回溯,回溯到學生已經學習的知識,回溯到單元教學目標、旨趣等。如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單元—課時”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猜想”“嘗試”,并回溯到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長方形的面積”,進而引導學生建構。這一課時,不僅推導的方法關涉全單元,而且蘊含的數學思想也關涉全單元,甚至關涉整個的圖形面積推導。同樣,在“三角形的面積”“單元—課時”教學中,筆者不僅引導學生回溯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推導過程之中,還引導學生回溯到“長方形面積”推導過程之中,同時這一課時的教學也輻射學生整個的單元學習。厘清“單元”與“課時”之間的關系,實施“單元—課時”教學,就是要求“課時教學”中蘊含單元數學知識學習的思想方法,同時要求“單元教學”始終如一地體現課時教學目標、內容等。
在“單元—課時”中,課時是單元的基本實踐單位,單元是課時的母體。在關照單元整體、單元階段的基礎上,教師要深入研究課時教學目標、內容、方式等。從一節(jié)節(jié)課時研究,能關照到單元整體,形成基于單元整體的課時教學設計,而從單元整體來審視課時教學,課時教學才更具生命活力。
二、平衡“單元”與“課時”的權重
“單元”與“課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分屬于不同的范疇。單元更多的是數學學科的組織單位,教師可以看到,任何一個版本的教材,都是以單元為載體的;課時更多的是學生數學學習的組織單位,教師可以看到,任何的課堂教學都是以“課時”為單位的,小學階段的課時是40分鐘,初高中階段的課時是45分鐘。平衡“單元”與“課時”的權重,就是要求教師在“單元—課時”教學中要正確對待單元與課時。
正確對待單元與課時,要求教師要準確地拿捏單元宏觀目標與課時微觀目標,要準確地拿捏課時顯性目標與單元隱性目標之間的關系。一般來說,在課時教學中可以體現單元的整體性目標、數學思想方法等。實施“單元—課時”教學,不是要將后續(xù)的相關數學知識前置,讓學生提前學習,而是要提前滲透、融入數學的相關思想方法,尤其是一以貫之的數學思想方法等。比如教學“運算律”這一單元相關內容時,筆者就深入研究了單元內容,具體包括“加法和乘法交換律”“加法和乘法結合律”“乘法分配律”等。這些相關的課時內容,就知識表征而言,是不盡相同的。那么,如何在課時教學中體現出單元呢?筆者在每一個課時教學中,都力圖體現該單元的學習方法,即“猜想—驗證”的方法。具體而言,就是在“加法和乘法交換律”教學中,通過實際問題,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即運算律中等號兩邊的式子所體現的算法),激發(fā)學生對相關運算律的猜想。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舉例驗證,尤其突出應用不完全歸納法進行數學證明所必須體現的一種嚴謹。為此,學生舉出了多元化的例子。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引導學生證明,更要引導學生證偽;不僅要引導學生從正面證明,更要引導學生從反面來推敲、思考。通過引導學生多樣化驗證,讓學生初步接觸反證法等。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認識了交換律的本質,還掌握了運算律單元所要求學生掌握的學習目標、學習重點,即“體會不完全歸納法的應用”。在“運算律”這一單元,不僅“交換律”的推導需要運用不完全歸納法,“結合律”以及“分配律”等的推導都必須運用不完全歸納法。因此,在每一課時教學中,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經歷不完全歸納的過程,讓學生認識不完全歸納法。
平衡“單元”與“課時”的權重,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能把握單元與課時的內容,正確處理單元與課時的教學內容。一般來說,單元的教學目標、內容等在每一課時教學中都應當有所落實。同樣,每一課時教學目標、內容都應當是單元教學目標、內容的有效落實。單元教學目標、內容的落實,就依靠課時教學的實實在在地展開。
三、彰顯“單元”與“課時”的價值
“課時”與“單元”對于學生的數學學習來說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在實踐中不可偏廢。實施“單元—課時”教學,能夠有效地彰顯“單元”與“課時”的價值。在“單元—課時”教學中,教師應當聚焦單元,提煉出課時核心知識,關照單元內容,推動課時與單元的融合。在課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借鑒同一單元中相關課時內容,促進學生積極應用遷移。在“單元—課時”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策略,強化學生的思想方法意識,努力搭建促進學生數學素養(yǎng)生長的階梯。
“單元—課時”教學,能促進教師的教學診斷,拓展學生數學學習的可能性空間,還能促進學生數學學習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應用“大問題啟發(fā)”“大任務驅動”“大主題統領”“大評價跟進”等方式,引導學生參與“單元—課時”教學。比如教學“分數的意義”這一課時,教師不僅要解讀這一課時的內容,更要解讀這一課時所在的單元的教學目標、內容、重難點等。通過“單元解讀”,不難發(fā)現,這一單元主要包括“分數的意義”“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真分數和假分數”“分數的基本性質”等。這些內容,都是以“分數的意義”內容為基礎的,都是建立在對“分數的意義”的認知、把握基礎之上的。因此,“分數的意義”這一課時就具有奠基性、種子性的特質。在“單元—課時”教學中,教師以“分數的意義是什么”作為主題統領,以“什么是單位‘1的量”“單位‘1的量與分數有怎樣的關系”“分數的意義是什么”這樣3個問題,驅動學生深度思考、探究。如此,課時教學與單元教學處于積極的互動、對話之中。相比較于傳統的課時教學,“單元—課時”教學更靈活、更靈動、更開放。課時教學因為有了單元而更加精彩,單元因為有了課時教學而更加豐實。
“單元—課時”教學是數學教學的一種新范式,它溝通了單元與課時,始終讓單元與課時處于互動之中。對課時教學與單元教學的關系,可以這樣表達——單元無課時則空,課時無單元則盲。因此,只有讓單元與課時攜起手來,讓單元與課時鏈接起來,單元與課時教學才能更好地發(fā)揮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