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菡
摘要:余秋雨和賈平凹都是散文大家,與史鐵生、梁衡并稱為我國“散文四杰”。一個人的經(jīng)歷、生活環(huán)境等各個方面對其創(chuàng)作風格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和賈平凹的“地城散文”雖然在某個角度上而言都具有濃厚的文化關懷色彩,但是由于二人不同的文化背景,導致二人在如何對待傳統(tǒng)文化這一立場上有了不同的看法、不同的風格和不同的境界。不可否認的是他們在散文領域取得了成就,但是也隱藏著一些缺陷。本文從賈平凹與余秋雨的文化立場、文化境界以及缺失和揚棄這三個方面對其散文風格進行分析。
關鍵詞:賈平凹;余秋雨;文化立場;文化境界
一、從文化立場上來看
20世紀末期,我國在經(jīng)濟、文化、政治等多個方面都出現(xiàn)了重大變革,受到我國歷史文化熏陶和具有憂患意識的知識分子的影響,依然將“文化關懷”當作精神的基石。在“文化回潮”中,余秋雨、賈平凹是其中涌現(xiàn)出來的佼佼者。余秋雨和賈平凹在散文創(chuàng)作上都顯示出了文化關懷。但是,在如何對待傳統(tǒng)文化這個問題上,二者又擁有不同的立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1]。
(一)在文化背景上的差異
一般情況下,一個作家的寫作風格與其文化背景有密切的關系。就余秋雨來說,雖然其出生在一個小村莊,并且經(jīng)歷了“文革”,但是他一直以來都熱衷于閱讀。在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里,他都盡可能地閱讀書籍。經(jīng)歷了十年的動亂之后,他選擇閉門苦讀,通過書籍與中外的大師們交流,在閱讀中思考,熟悉了我國兩千多年的歷代文化特點。通過閱讀眾多的書籍,余秋雨完成了自身的積累和提升。在上海戲劇學院擔任院長的那段時間里,余秋雨的名望在學術(shù)界中正式打響,他獲得了“戲劇學科領路人”的稱號。因此,在余秋雨開始散文創(chuàng)作之前,他已經(jīng)被學術(shù)界認可。
而就賈平凹而言,他最初也是在鄉(xiāng)村中生活,在鄉(xiāng)村中度過了十九年的閱讀時光,日子過得也是極其辛酸。從商州市(商洛市現(xiàn)為商州區(qū))到西安,恍然間便是三十載。但是,就是賈平凹那種潛在的“鄉(xiāng)下人”具有的氣質(zhì),讓他與繁華的都市有了一種天然的隔閡。對于賈平凹而言,“鄉(xiāng)下人”不僅已經(jīng)作為他的創(chuàng)作心境,更成為他的文化心態(tài),開始成為他創(chuàng)作的文章及他本人的一種背景和代表。他選擇了遠離繁華的都市生活,背上自己的行囊游走在陜西、新疆等地方,創(chuàng)作出了《黃土高原》《商州三錄》等一篇篇氣勢磅礴而又樸實無華的散文。他走出鄉(xiāng)村,又回到鄉(xiāng)村,鄉(xiāng)村獨有的鄉(xiāng)土氣息已然融入了他的骨頭、他的血液之中,而這些因素,都促使他成為一位平民藝術(shù)家[2]。
(二)在文化姿態(tài)上的差異
從所創(chuàng)作的散文中可以看出,余秋雨是一位文化意識極強的學者。無論是在學術(shù)界還是文學界,他都是以光輝的文化人的形象示人。而他在精神上又滲透著傳統(tǒng)文化人的一種自豪感,以至于他曾經(jīng)這樣說過:“我所追求的是一種健全的人格,即是讓自己成為文明的、高貴的社會形象。作為文明的傳播者,首先自己就要成為一名文明者,要力求成為高貴的人。但是這里的貴并不是指在金錢物質(zhì)方面的貴,而是要站在文明的機構(gòu)層次中的最高層。要力爭做到,由于你自身的存在,讓這個社會中有了更多的高貴因素?!痹谒麃砜?,從某種角度上而言,作為一名知識分子,其本身的職責就是對這個世界已經(jīng)過去的時間和即將到來的世紀進行沉思。因此,在當時的世紀之交之際,余秋雨便擁有那種“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情懷,勇敢地成為“為民族的文明而吶喊”的先驅(qū)[3]。
與余秋雨相比較,賈平凹便完全沒有那種文化人應有的高貴氣息。他在精神上和情感上都對鄉(xiāng)村有著濃厚的眷戀。正是由于他“不忘初心”,使他在文化價值上對“民間”有潛在的認同感。在他的作品中,更多是以平民的角度進行描寫。因此,賈平凹將鄉(xiāng)村當作其創(chuàng)作切入點去“擁抱”中國文化。他從社會最底層的角度來思考、表達自己的文化關懷。賈平凹曾經(jīng)這樣說過:“即使我的心性高傲,想要成為一只鳳凰,想要去追逐西方文化的境界,但是也要做一只能夠生成雞的羽毛的鳳凰,他不僅能夠吃下‘山珍海味,還能夠咽下中國鄉(xiāng)村特有的糠菜葉子和石子?!币虼?,從中我們看出并非其不具備高傲的資本,只不過是他更加懂得謙卑而已。
二、從文化境界上來看
余秋雨是學者出身,他潛行研究,飽讀詩書,浸潤在學院文化的土壤之中,于其他并未接受過正規(guī)的教育的學者而言,他擁有更好的文化背景?;赝麣v史,散文由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的發(fā)展正是開始于“五四”運動的理性精神和傳統(tǒng)啟蒙。新中國成立之后,在“楊朔模式”的影響下,我國散文開始陷入一種困境中。而余秋雨的出現(xiàn)則讓現(xiàn)代散文看到了一絲曙光。他秉承著良好的傳統(tǒng),高揚讓學員精英和知識分子反思的旗幟,在我國現(xiàn)代散文的創(chuàng)作中“卓爾不群、后來居上”。他那極具理智的精神深刻影響了我國眾多文化人的思維,他擅長在厚重的歷史文化中挖掘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余秋雨的《戲劇理論史稿》和《藝術(shù)創(chuàng)造工程》讓他蜚聲學界,多年來的閱讀,使他對中外的經(jīng)典書籍都了如指掌,而學院的生活經(jīng)歷又使他具備了批判和反思的精神。在他長時間的學院經(jīng)歷中,始終都貫徹著一個學者的反思精神。他常常說:“我們這些人,為什么稍微做點學問就變得如此單調(diào)窘迫了呢?[4] ”為此,在這樣的背景下,余秋雨開始不再沉迷于書本,開始走向祖國的大地,正式成為一名學院之外的漫游者。
余秋雨說:“我發(fā)現(xiàn)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說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5]?!庇嗲镉昱c其他游客自然是不一樣的,他所到之處皆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游歷山水的過程中,他都是以一個學者的眼光去看待,去感受古人的足跡,感悟歷史文化的沉淀,在追尋、發(fā)掘我國的歷史文化,同時,又在其中寄托了他個人對生命的感悟、對文化的關懷等。而余秋雨的文化價值取向也在這些散文中得到完美的體現(xiàn)。
首先是致力于探索文化的奧秘,揭示文化的發(fā)展軌跡。比如他在《莫高窟》中寫了敦煌佛教文化,在《抱愧山西》中寫出了晉商的文化。這些作品中都蘊藏著濃厚的文化追尋的味道,表現(xiàn)出來的是其對于優(yōu)秀文化的向往和欣賞以及對文化淪落的嘆息。
其次,余秋雨用更多的時間到人文遺跡中“游玩”,只為目睹中國文化中的悲觀歷史和悲觀命運。他多數(shù)時間都是在對蒙昧和野蠻的意義進行思考,在面對歷史遺跡時,總是能夠在遺跡中深入體會這一歷史殘存物的肌理,深入感悟其經(jīng)歷的歷史風雨,從中及時捕捉到這種文化從無到有、從盛到衰的過程,并在其中感悟這種文化的生命魅力。例如,在《風雨天一閣》中就寫出了一個藏書世家由盛而衰的過程,折射出了我國藏書文化在歷史變遷中艱難跋涉的腳步。
最后是對于我國古代文人命運和重塑文人人格的期盼。他在《蘇東坡突圍》一文中,對蘇東坡一生的艱辛進行了深刻的描述,蘇東坡在肉體上受到折磨的時候依然能夠在精神上找到一絲慰藉,從而實現(xiàn)了個體人格的重塑。在文人感嘆世事不公的時候,也從側(cè)面對當時的社會背景進行了揭示,從而揭露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另一面。
相較于在祖國大地上游走的余秋雨,賈平凹則像一位在鬧市中隱居的學者。在賈平凹的散文中,飄蕩著道家文化的精魂。余秋雨在面對歷史遺物時道不完沉思之情,賈平凹則更多地感受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自然中感悟生命的真諦和存在的意義,從而得到心靈的頓悟。例如,他在《夜在云觀臺》一文中曾這樣寫道:“我獨坐在禪房里品茶。新月初上,院里的竹影投射在窗紙上,斑斑駁駁,一時錯亂,但竿的扶疏,葉的迷離,有深,有淺,有明,有暗,逼真一幅天然竹圖,我推開窗便見窗外青竹將月?lián)u得破碎,隔竹遠遠看見那潭淵,一片空明。心中就有幾分慶幸,覺得這山水不負盛名,活該這里沒有人家,才是這般花開月下,竹臨清風,水繞窗外,沒有一點俗韻了?!?/p>
三、缺失和揚棄
現(xiàn)如今,文壇中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聲音,就是對余秋雨進行批判的聲音。眾多批判的聲音中,千奇百怪,有褒有貶。但是大多都存在一些偏頗,真正公平可觀的評價少之又少。一些學者認為余秋雨是借鑒了20世紀的人文科學和藝術(shù)哲學的成果,以此來避開先賢們的偏頗。但是這些評價都顯得過譽了,從學術(shù)歷史和學科的建設角度來看,余秋雨參考的學術(shù)資料僅僅是文化人類學一級學科比較文化學。20世紀80年代,學術(shù)界流行著文化的尋根熱潮,有很多學者比余秋雨走得更遠,而余秋雨只是在這其中起到了一個橋梁的作用。
余秋雨如何選擇文化立場,我們無法阻止和干涉,但是他所擁有的那種“高貴”的心態(tài),致使他關注的都是一些“高貴”的士大夫文化,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極少看到對民間的關注。對于民間他絲毫不在意,即便是偶然間的關注都是以評價的形式出現(xiàn)。在這樣的背景下便有人批判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他的基調(diào)在學術(shù)研究上永遠都具有居高臨下的口吻,具有遺老遺少的悼古傷今,牧師布道時的悲天憫懷……”雖然這一評價多少有失偏頗,但是從某個方面來說這種評價的確印證了余秋雨骨子里的那種“高貴”的情懷。
而賈平凹則是一個很典型的農(nóng)民作家,多年艱辛的農(nóng)村生活,使他對底層人生活的不易感同身受。經(jīng)過他的奮斗,他的才華最終被大家認可、賞識,他也成功地躋身于文明的都市和文學領域的頂峰。但是當他站在文化頂峰之時,他內(nèi)心中又產(chǎn)生了一種憂患意識。雖然賈平凹身居都市,但是卻一直向往農(nóng)村的生活,可以說鄉(xiāng)村生活才是他所向往的。他的散文中無不流露出民間生活的色彩,因此這也使得他具有了一種平民精神。對于都市而言,他好像有著一些厭惡之情,對于城市的一切都充滿了不滿,從其散文中無不體現(xiàn)出一種頹靡的“廢都”情結(jié)。他絲毫不掩飾自己對于都市的厭惡,他曾這樣說道:“我完全不明白,一個小小的地方為何會有這么多人?一大群蚯蚓窩在一起,你吐他吃,他吐你吃,到最后,還能夠剩下什么呢?”不可否認的是,都市有其自身的不足,但是也必要承認,在我國的歷史發(fā)展中,向來都是以都市發(fā)展為中心。賈平凹對于都市的厭惡,從某個角度上來說是農(nóng)村文明與都市文明的一種抗衡,是農(nóng)村對于城市的敵視。在這種文化的對立之下,即使他的批判再深刻、再具體,都存在著一種“先天不足”的嫌疑。
四、結(jié)語
綜上所述,余秋雨的“文化散文”與賈平凹的“鄉(xiāng)村散文”在新時代我國散文界綻放光芒,他們所追求的“大散文”在我國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兩人的散文風格各異,也各有其偏頗之處,讀者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用批判的眼光去審視二人的文化情懷。
參考文獻:
〔1〕余秋雨.文化苦旅[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2.
〔2〕賈平凹.賈平凹-散文自選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12(10).
〔3〕賈平凹.山石、明月和美中的我:文外談文之三[M]// 賈平凹.賈平凹散文自選集.桂林:漓江出版社,1992.
〔4〕李筱玉.論余秋雨《文化苦旅》中“苦”的體現(xiàn)[J].今古文創(chuàng),2021(28):15-18.
〔5〕余秋雨.行者的閑談[N].中國婦女報,1994-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