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松 李永順
【摘 要】“美度”是語感品味的高級形式,閱讀教學中,學生不僅學習知識,還要追求語言文字所蘊含的美,獲得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洗禮。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朗讀,讓學生感受美;通過富有深度的對話,讓學生品味美;通過行之有效的概括,讓學生凝練美;通過緊扣文本的練筆,讓學生展示美。
【關鍵詞】美度 朗讀 對話 情境 對比 概括
王尚文認為,美度是指語感對言語對象美丑的識別、判斷的正確程度,是對言語對象在情感上的把握,居于語感品味素質(zhì)的最高層次。朱光潛先生也說,有審美的眼睛才能見到美。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字里行間尋覓美,發(fā)現(xiàn)文本中蘊含的形式各異的美,在追尋、探究和表現(xiàn)美的過程中感受語文學習的價值并享受語文學習樂趣。
一、借助朗讀,品味語言的韻律美
一部作品的審美功能是最為緊要的,人們必須首先感受到美,并被美深深地吸引后,才能認識社會和接受教導。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中的美文數(shù)不勝數(shù),能帶給人美的享受,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品味語言文字的美。
例如,統(tǒng)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走月亮》。這是一篇文質(zhì)兼美、寓情于景的散文。文中“我把蒲公英吹得飛啊飛……收了油菜,栽上水稻??矗竟染鸵墒炝?,稻穗低垂著頭……”這一段話看似平淡無奇,仔細品讀,實則韻味無窮。其中第一句話就出現(xiàn)了兩個“飛”,這兩個“飛”的讀法是不一樣的:第一個“飛”要讀出蒲公英掙脫懷抱飄向空中的自由與欣喜,第二個“飛”要讀得短促有力,彰顯蒲公英堅定不移的信念。而后面幾句話,學生在讀中還發(fā)現(xiàn)長短句的形式,讀起來有宋詞的韻味。
又如,統(tǒng)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白鷺》一文。文中對白鷺的描寫讓人拍案叫絕: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線型結構,那鐵色的長喙,那青色的腳,增之一分則嫌長,減之一分則嫌短,素之一忽則嫌白,黛之一忽則嫌黑。作者先運用排比的句式由總寫到分寫,寫出了白鷺外形的獨特之美,后面四句既借用排比之勢,也彰顯了對偶之美,巧妙地烘托出白鷺的形態(tài)和色澤之完美。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畫出句子的朗讀節(jié)奏,再細品慢讀,學生在感悟到白鷺獨特美感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語言的韻律美。
語言文字是有溫度和美度的,關鍵是教師要引領學生在文本里走一個來回,讓學生敏銳地觸摸到語言文字中所蘊藏的溫度,咀嚼細品語言文字中所隱藏的美度。教師要讓學生朗讀詞語,感受詞語在文中的真正含義;讓學生品讀句子,了解句子的妙用;讓學生深讀段落,探尋結構的精妙。文章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甚至每一個標點,都有它存在的獨特價值,教師只有讓學生結合文體,領略寫作意圖,通過抑揚頓挫、富有節(jié)奏和韻律的朗讀,才能讓語言文字的品讀走向豐盈。
二、利用對話,感受事物的形象美
朱光潛先生在《談美書簡》中指出,美必須以客觀事物作為條件,此外加上主觀的意識形態(tài)或情趣的作用使物成為物的形象,然后才是美。 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客觀存在的,但事物之間并不存在感情,如果作者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通過一定的表達方式,可以給無生命的事物融入情感,賦予生命的活力,事物就會妙不可言。
例如,統(tǒng)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文中這樣寫道:“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著,一片一片仔細地數(shù)著。我穿著一雙棕紅色的小雨靴。你瞧,這多像兩只棕紅色的小鳥,在秋天金黃的葉叢間,愉快地蹦跳著、歌唱著……”這段話中的客觀事物是“小雨靴”,“小雨靴”本身和世間萬事萬物一樣不具備美感,但是作者對它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學生通過對話交流就會發(fā)現(xiàn),作者正因為喜歡它才會覺得它是“棕紅色的小鳥”,這一下就賦予了雨靴以生機和活力,而文中的“我”看著自己穿著雨靴走路又想象到小鳥在歡快地蹦跳和歌唱,更讓人覺得小雨靴就是小精靈的化身。事物的形象之美和語言的表達之美相融共生,情趣妙然天成。陶行知說:“教學生的法子,先要使他發(fā)生疑問;查出他疑難的地方,使他想種種方法,去解決這個問題?!?/p>
又如,統(tǒng)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父愛之舟》中對于父親形象的具體描寫只有這樣一段話:他扎緊褲腳,穿一雙深筒釘鞋,將棉袍的下半截撩起扎在腰里,腰里那條極長的粉綠色絲綢汗巾可以圍腰兩三圈,那還是母親出嫁時的陪嫁呢。教學這段話時,教師可以引發(fā)學生質(zhì)疑:為何課文一直到這里才描寫父親的外貌,而且主要寫父親下半身的裝束和腰帶?學生展開討論,有的認為作者獨具匠心,因為父親的身材、臉龐與常人無異,上衣穿著與文章主題“父愛”關系也不大,而“扎緊褲腳”“將棉袍……扎在腰里”是為了背著“我”在泥路上行走迅速便捷,穿釘鞋是為了防止滑倒而不讓兒子受傷,這一系列的外貌描寫都是為了彰顯“父愛如山”這一內(nèi)涵之美的主題。有學生經(jīng)過對話交流后指出,后面描寫父親把母親陪嫁的絲綢汗巾一直扎于腰間不是累贅之筆,而是使人物形象的刻畫臻于完美—— 一個用生命愛孩子、愛妻子的偉大父親和完美丈夫相結合的形象躍然紙上。
三、運用對比,領略人物的品質(zhì)美
別林斯基說:“美都是從靈魂深處發(fā)出的?!鳖I略一個人物的靈魂深處的美,需要從文本的語言中去感悟。語文教學要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的語言,培養(yǎng)他們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強化對文本語言的關注與體悟,為他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奠定基礎。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從自己的專業(yè)視角出發(fā),發(fā)掘隱藏于文本中獨特的語言密碼,讓學生在深入感知的過程中嘗試對比,更好地深入文本的內(nèi)蘊世界中,品析語言內(nèi)在的情感美和意蘊美,從中感悟和領略人物的品質(zhì)美。
以統(tǒng)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西門豹治鄴》一文教學為例。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借助文本的語境感知西門豹所承載的人物價值。文章通過西門豹在治鄴過程中的四次對比,深入地刻畫了人物形象。第一次是與一位老大爺?shù)膶υ挘瑥闹锌梢钥闯隼习傩諏ξ灼怕?lián)結官紳為“河神娶媳婦”敢怒而不敢言,顯示出百姓的無奈,不敢與惡勢力做斗爭,也刻畫了西門豹勇敢和不畏強權的形象;第二次是與巫婆的直接較量,按“河神娶媳婦”的思路,借用新娘不夠漂亮的理由,讓巫婆下河去與河神商量,從而借機殺掉巫婆,凸顯西門豹“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聰慧和機敏,人物品質(zhì)之美逐步形成;第三次是與官紳頭子的對比,看巫婆不回來了,讓官紳頭子去催一下,正好順水推舟,鏟除禍害百姓的幫兇之一,也起到了殺雞儆猴的作用,西門豹剛正不阿、疾惡如仇的形象之美不斷提升;第四次是通過威嚇其他官紳,給他們以強烈的警示,在官紳們“把頭都磕破了,直淌血”的情況下,給官紳們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也顯示了他“得饒人處且饒人”的寬廣胸襟,人物品質(zhì)之美就此完善。從不同人物的語言對比中,我們一步步地領略到西門豹的人格魅力和形象品質(zhì)之美。運用對比,深入人物的內(nèi)心,學生的認知收獲才能得到更大程度的體現(xiàn),對人物的感性與理性的認識才會更加深刻。
四、學會概括,享受故事的情節(jié)美
德國哲學家謝林說:“藝術的整體美是第一要素。結構的功能大于字句之和,教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教師首先應該有整體審美、縱橫捭闔的大氣?!苯處熞龑W生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讓學生對文本進行準確有效的概括,在概括中逐漸鋪陳故事,慢慢舒展,學生才會在學習課文的基礎上享受故事的情節(jié)之美。
例如,統(tǒng)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一只窩囊的大老虎》。本文篇幅較長,學生學習時有較大困難,幾千字的文章使很多學生無從下手,所以默讀課文之后進行概括很有必要。在概括時,有的學生認為文章可以分為三個部分——期盼參加演出,飾演老虎沒有成功,尋找失敗根源;也有學生概括為“分角色—排練時—演出時—演出后”四個部分。前者注重整個故事的內(nèi)容,用簡短的句子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而后者則運用“標題式”概括方式有效地按時間順序提煉文本內(nèi)容,也獨具慧眼。在此基礎上再讓更多的學生講述故事的主要內(nèi)容,學生對整篇文章的內(nèi)容美和情節(jié)美的把握就會水到渠成,在教學中教師也更容易將故事之中的情節(jié)之美植入學生心中。
又如,統(tǒng)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橋》。本文故事情節(jié)感人肺腑,催人淚下。課文篇幅不長,以短句為主,往往一句話就是一個自然段,學生難以把握重點。要想感知人物形象,就要抓住故事的重點環(huán)節(jié)來品讀感悟,所以有效地概括尤為重要。學生通過交流總結出故事主要講了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洪水來臨時橋周圍危險的環(huán)境;二是老支書面對洪水,沉著冷靜地指揮村民安全撤離;三是讓兒子和自己排在隊伍最后。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都從不同角度突出了老支書的高大形象,引導學生思考這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哪一部分是重點,并簡要說明原因,再展開學習。這樣,學生就在梳理情節(jié)的過程中對文章內(nèi)容又有了進一步的體悟,從故事情節(jié)中感悟到人物的形象美,從文本整體中感受到故事的情節(jié)美,并在表達中將情節(jié)美輻射開來。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概括課文內(nèi)容的過程,其實也是學生享受語言文字的美的過程,更是享受故事情節(jié)美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尋得學習語文的方法,深諳文本中的真知。
五、運用練筆,凝練文章的表達美
表達美是指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美的審美活動,具有提高感受美、鑒賞美的能力的作用。教材中文章的美不僅僅表現(xiàn)在語言上,多元表達方法的運用更為文章增添了表達之美。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習得文章表達方式的基礎上,將讀與寫有效地結合起來,豐富和延伸文本的表達之美。
例如,統(tǒng)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大自然的聲音》一文不長,但結構精美。課文是典型的總—分結構,整篇文章如此,具體到每個自然段也是如此。2~4自然段分別描寫了“風”“水”“動物”都是大自然的音樂家,每個自然段第一句話都是本段的中心句,然后運用擬人、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大自然聲音的美妙。如第3自然段:水也是大自然的音樂家……滴滴答答……叮叮咚咚……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嘩啦啦地洶涌澎湃。從一首輕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瀾壯闊的海洋大合唱。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的基礎上,讓學生思考這段話中描寫了哪些聲音。學生發(fā)現(xiàn)有滴滴答答、叮叮咚咚、山中小曲、海洋大合唱等各種聲音。教師再啟發(fā)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把水的聲音寫得這么美,除了運用了擬人、排比和比喻等修辭手法,還有一個重要的方法——疊詞的運用,這種表達可謂是一舉兩得:既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出流水聲音的悠揚動聽,又在朗讀中將疊詞所富有的韻律美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學生品讀感悟的基礎上,教師讓他們再運用總——分的表達方式寫一段有關風景的文字,并運用排比或比喻的修辭手法,再選用幾個疊詞,以此表現(xiàn)美。
總之,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經(jīng)過精挑細選的,對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形成一定的美感能力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字里行間品讀語言的韻味、探尋文字的秘妙、發(fā)現(xiàn)表達的密碼,學生才能在閱讀、感悟與表達中追尋美、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