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語文+X”跨學科融合教學的探索

      2022-05-30 05:05:06周揚明
      廣西教育·B版 2022年8期
      關鍵詞:跨學科融合高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

      【摘要】本文論述“語文+X”跨學科融合教學的現(xiàn)狀、意義,通過語文與物理、地理、生物等學科的融合教學實踐案例,具體闡述“語文+X”跨學科融合教學的方法和路徑,旨在推動學生語文學習能力與思維能力的提升,實現(xiàn)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高中語文 跨學科融合 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23-0069-04

      隨著普通高中“三新”改革(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的逐漸深入,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成了當前高中語文學科的主要教學任務。在此背景下,高中語文學科呈現(xiàn)出一系列新的變化和趨勢,主要表現(xiàn)為:課程內(nèi)容以學習任務群為形式進行呈現(xiàn),增設了整本書閱讀、科學專著閱讀、跨媒介閱讀等新內(nèi)容。這說明“三新”改革背景下的語文課堂,不再是傳統(tǒng)、單一的課堂,而是具有時代性、開放性、綜合性、融合性等特性的多元化課堂。為此,筆者開展了“語文+X”跨學科融合教學的探索。所謂“語文+X”,即在開展語文學科教學過程中,通過融入其他學科的教學元素,打造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拓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在提高語文學科學習能力的同時掌握多個學科的知識,使學生了解并逐步適應信息多元化的現(xiàn)代社會,實現(xiàn)綜合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一、高中語文教學現(xiàn)狀的分析

      (一)部分教師不重視跨學科融合教學

      從2017年開始,我國陸續(xù)出臺普通高中各學科的新課程標準,標志著普通高中教育進入了以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為目標的新課改階段。立足學生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平衡發(fā)展,新課程標準強調綜合課程的研發(fā),鼓勵教師開展跨學科融合教學的實踐研究。然而,發(fā)展至今,仍有部分高中語文教師不重視跨學科融合教學的研究,不少教師實施教學的方式比較單一,學習活動依舊以單門學科為中心,不能有效將跨學科內(nèi)容融入語文教學,無法通過跨學科融合提高語文學科的教學質量,學生的跨學科學習和接受能力未能得到很好發(fā)展。

      (二)跨學科融合教學層次較淺

      跨學科融合教學和傳統(tǒng)單科教學相比,二者在教學內(nèi)容、教學目標、教學模式等方面既有較多的聯(lián)系,又存在顯著的差異,但部分高中語文教師不能科學地認識這些異同,致使“語文+X”跨學科融合教學停留在較淺的層次上。主要表現(xiàn)為:部分教師只是應景式地將某一篇課文或課文的某一個片段與其他相關學科做對接處理,而不是在對語文學科每一個知識點、每一篇課文進行綜合分析的基礎上,科學認識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異同,然后準確找到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融合點,再制訂融合教學目標、設計融合教學方案、選擇適當?shù)娜诤辖虒W方法。另外,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開展的融合教學,大多只涉及學科間的表層問題,無法真正實現(xiàn)學科間的深度融合。

      (三)教師跨學科融合教學能力有待提高

      就目前的實際情況而言,跨學科教學的大環(huán)境尚未發(fā)展成熟,教師的跨學科融合教學理念還有待培養(yǎng),特別是教師的跨學科融合教學能力還有待提高。雖然學科教師應該成為本學科的專家,但是在“三新”改革背景下,要想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合格優(yōu)質的新時代人才,教師就要不斷吸收其他學科、其他領域的知識,使自己成為“博學家”,才能深入推進跨學科融合教學。可現(xiàn)實并非如此,一方面,我國高等師范院校仍以學科專業(yè)教學為主,更強調師范生的專業(yè)能力,忽視培養(yǎng)師范生的跨學科教學能力;另一方面,新進教師入職后,教育部門沒有開展相關培訓,沒有營造出一個跨學科教學的大環(huán)境,教師實施跨學科教學的積極性、能力均有待提高。

      二、實施“語文+X”跨學科融合教學的意義

      (一)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價值觀、必備品格、重要能力等各個要素的綜合體現(xiàn),就語文學科而言,其核心素養(yǎng)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要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教學活動就應圍繞這四個方面展開,將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機統(tǒng)一起來。但是,現(xiàn)實世界是多元、復雜的,單靠語文學科的知識,學生很難有效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因此學生要具備更高的綜合素養(yǎng),實施跨學科融合教學是有效發(fā)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提高綜合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

      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特性,是其能夠與其他學科融合的重要原因。作為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學科,語文學科教師應積極推進語文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教學研究。在實施“語文+X”跨學科融合教學研究過程中,教師要跳出單科教學的局限,通過挖掘課內(nèi)外、校內(nèi)外活動和社會生活中語文與其他學科聯(lián)系的元素,促進各學科課程資源的整合,并在真實情境中尋找有創(chuàng)意的教學融合點,然后通過活動與體驗、問題與探究、設計與表達等方式,引導學生對各學科知識進行綜合分析、理解,讓學生能夠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促進學生辯證思維、綜合能力的全面發(fā)展,發(fā)揮跨學科融合教學的育人效應。

      (二)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

      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需要改變碎片化、機械化、淺層化的教學方式。目前,逐個講解知識點、簡單進行單項技能訓練等淺層次教學的課堂仍然存在,這樣的課堂信息量小,思維密度不夠,教學方式簡單化,而且缺乏新鮮感,學生容易疲憊,教學效率較低。實施“語文+X”跨學科融合教學,就是各學科教師通過集體備課,共同確定跨學科教學的課程主題和學習目標,設計跨學科教學的學習概念清單和具體學習項目,這樣的融合課堂是學科思維、學科方法、學科精神的有機融合?!罢Z文+X”跨學科融合教學突破了語文學科知識視野和思維方式的限制,學習方式從靜聽默記變?yōu)閷嵺`參與,使學生在面對同一現(xiàn)象或同一議題時,能夠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明確解決問題的邏輯和步驟,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最佳方案。這樣的教學方式實現(xiàn)教育教學趣味性與知識性的協(xié)調統(tǒng)一,推動普通高中教育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雙重改革,使課堂教學煥發(fā)生機,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激發(fā)學生的潛能,提升課堂教育教學水平。

      (三)有助于提升教師的專業(yè)能力

      “語文+X”跨學科融合教學對教師專業(y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跨學科融合教學不是簡單的兩個學科交叉教學,而是要在教學內(nèi)容、教學目標、教學思維等方面進行深度融合。首先,教師要善于并主動發(fā)掘學科融合點,而要找到最佳的學科融合點,教師就要具備更加先進、更加全面的教育觀、課程觀和更高的專業(yè)能力。為此,教師除了要對課程標準進行系統(tǒng)分析和研究,還要研究各學科的教材,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教學方法及科學的教學實施過程及質量評估手段等。其次,傳統(tǒng)的單科教學以學科為中心,教師主要圍繞某一學科進行教學研究,雖然能達到專和精的效果,但也存在教學思維模式化、教學模式單一化等弊端。進行跨學科融合教學,教師除了要精于本學科,還要對其他學科的知識有所涉獵甚至研究,并通過跨學科聽課和跨學科主題校本教研、主題沙龍、講座、論壇等學科融合研修活動,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豐富自身知識儲備、活躍自身思維、拓展自身專業(yè)視野、提高自身專業(yè)能力。

      三、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語文+X”跨學科融合教學的策略

      “語文+X”跨學科融合教學的目的是在開展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把語文學科的教學內(nèi)容跟其他學科的內(nèi)容融合起來,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跨學科學習意識,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解決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拓寬學生看世界、看問題的視域,進而促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如,筆者在校本課程教學中設計了“我們?nèi)绾闻c自然相處”的教學主題,開展了以“自然與人文的交響”為主題的閱讀與朗誦、生活物質與健康、資源與能源合理使用、地球生物圈活動等跨學科研究活動,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思考“自然給了人類什么”“人類給了自然什么”等問題,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具體實踐,從而把語文、化學、地理、生物等學科有機對接起來,使學生能夠用更科學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更專業(yè)的知識認識世界、用更高效的方式解決生活問題,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得到了有效培養(yǎng)。下面,筆者從“語文+物理”“語文+地理”“語文+生物”三個方面,具體論述“語文+X”跨學科融合教學的實踐策略。

      (一)“語文+物理”跨學科融合教學實踐

      文化傳承與理解是語文學科的一項核心素養(yǎng),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是高中物理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二者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性。而且,自然科學文化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部分,學生深入學習古代自然科學,并以跨學科視角理解語文學科的相關文本,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更能讓學生透徹理解文學與文化的深層關系,了解我國古代偉大的科學成就,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自豪感。這是實現(xiàn)“語文+物理”跨學科融合的基點。如教學《張衡傳》一課,筆者便融入了物理知識,引導學生細讀文本,破解張衡發(fā)明候風地動儀之謎。教學過程中,筆者首先以近年社會各界關于候風地動儀真假的爭論為切入點讓學生研讀課文,然后用思維導圖展示地動儀的結構,使學生理解地動儀的工作原理,接著通過PPT向學生展示地震成因和傳播途徑,介紹地震橫波、縱波的傳播速率和振動樣式,結合地動儀的關鍵構件“都柱”分析相關物理原理,將語文學習與物理知識相融合,讓學生在學習物理學科知識的同時,深入了解張衡其人、其事、其情。在此基礎上,筆者進一步展示我國著名天文儀器專家胡寧生的事跡,以及關于他在88歲高齡還動手研究、闡釋張衡地動儀科學原理的報道,讓學生在了解兩位偉大科學家的人生故事、偉大發(fā)明的過程中,發(fā)展科學思維、培養(yǎng)鉆研精神,生成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準確分析、掌握字詞的意義,是語文學科學習的基礎,這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科學探究精神,而“科學探究”正是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一個內(nèi)容,將二者進行有機融合能讓學生科學地把握詩文的意蘊、準確地賞析文本的情韻美。如朱自清名篇《荷塘月色》中有這樣一句話:“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在單科教學中,分析這句話時,語文教師往往只是分析詩人的感情生活,或者只是針對語句做簡單的字詞解釋,這樣容易固化學生的思維,不利于發(fā)散性思維的發(fā)展。對此,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將文章教學與相關物理知識進行融合,首先提出“作者所寫的‘縷縷清香從何而來”的問題,然后引導學生運用分子熱運動的物理知識,從溫度、風速等方面對荷花綻放所釋放的芳香油分子的運動進行分析。其次,筆者開展了如下演示實驗:第一步,打開香水瓶的瓶蓋,讓學生站在一定的距離聞香水的味道;第二步,用吹風機的冷風模式吹香水,讓學生對比兩次聞到香味的濃度;第三步,用吹風機的熱風模式吹香水,讓學生對比三次聞到香味的濃度。通過上述兩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不僅能更好地理解物理學科中分子無規(guī)則運動與風速、溫度的關系,而且對句中“縷縷”二字及作者所表達的情感有了更加透徹的理解,這樣的跨學科融合課堂更具生趣、更有魅力。再次,筆者設計了拓展訓練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運用同樣的物理知識分析陸游《村居書喜》中“花氣襲人知驟暖,鵲聲穿樹喜新晴”的“花氣襲人”、李清照《一剪梅》中“紅藕香殘玉簟秋”的“香殘”、林逋《山園小梅》中“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暗香”等詞語的內(nèi)涵,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鑒賞分析能力。這樣的跨學科融合教學不僅能讓學生深刻領悟語文的獨特魅力,還能通過物理知識的融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素養(yǎng)。

      (二)“語文+地理”跨學科融合教學實踐

      “三新”改革背景下的學科教學更注重情境式教學、探究性學習,更關注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在實踐“語文+X”跨學科融合教學的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通過“語文+地理”的融合,能夠有效創(chuàng)設生動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在“語文+地理”跨學科融合教學中,筆者以“詩詞地理”為主題開展相關教學,通過對古詩中包含的地理知識、地理現(xiàn)象進行分析,將詩詞求美的維度和地理求真的維度融合起來,為語文課堂注入新的知識和文化,能有效活躍學生的思維、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

      如教授蘇軾的名篇《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一詞,筆者就以“雨”作為“語文+地理”跨學科融合教學的融合點。教學過程中,筆者首先提出“雨的類型有哪些?蘇軾遇到的雨是哪種雨?這種雨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等問題,讓學生找出詞中涉及的地理學科元素,如“雨”“微冷”“春風”“斜照”等,通過這樣的方式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生動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其次,筆者通過PPT向學生展示這首詞的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然后讓學生分析“三月七日”“沙湖”等,時間、地點與地理學科中天氣知識相關,如“三月七日”為陰歷,轉換為陽歷大概是四月份,而“沙湖”為湖北黃岡,此時沙湖的季候正是“料峭春風”時節(jié),那么此時所下之“雨”便是由冷空氣南下造成的,因此作者所寫“微冷”正符合此時此地此景的感受。在此基礎上,筆者進一步讓學生分析“料峭春風”“微冷”“蕭瑟”“莫聽”“吟嘯”“徐行”“誰怕”“任平生”等關鍵詞,使之了解蘇軾在倒春寒時節(jié)遇到“微雨”時,所產(chǎn)生的情感不是氣憤、憤懣等,而是“莫聽”“吟嘯”“徐行”“任平生”,從而深刻理解蘇軾在面對生活中的不如意時,那種曠達、灑脫、超然的心態(tài)。最后,筆者展示蘇軾的仕途行跡,讓學生根據(jù)所學地理知識繪制蘇軾的“官旅地圖”,然后進一步探究“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深刻內(nèi)蘊。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蘇軾的“官旅地圖”,清楚地了解了其命運多舛、懷才不遇的一生,也深刻地理解了其在面對不如意的人生境遇時,所表現(xiàn)出的“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的灑脫與曠達的態(tài)度。

      通過這一課例可知,在語文學科教學中融入地理學科的知識,能夠有效創(chuàng)設生動、真切的教學情境,提升語文教學的趣味性,引導學生展開探究性學習,有利于語文學科深度學習的實現(xiàn),有助于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三)“語文+生物”跨學科融合教學實踐

      無論是古代流傳下來的詩詞歌賦,還是近當代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其中有許多描寫自然景物的篇章,有的篇什與生物學科有密切聯(lián)系,教師以這些作品的學習為切入點,將語文學科與生物學科進行融合,選取恰當?shù)慕虒W內(nèi)容,引導學生運用生物學知識對相關文章進行解讀,運用科學思維理解文學語言,學會把科學語言與文學語言進行“互譯”,加深對篇章內(nèi)涵的理解。如《詩經(jīng)》中有許多描寫動植物的詩篇,在教學時,教師就可以通過“自然”“生命”兩個關鍵詞將語文和生物結合起來。其中,在語文學科方面,教師可側重于對詩中描寫的自然之美、二十四節(jié)氣里草木妙用等知識做講解;在生物學科方面,則可側重講解花的結構、花的解剖、認識苔蘚和放線菌等植物、蚯蚓的觀察和解剖、秋天樹葉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等知識。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既可以從生物學層面了解自然、生命,又可以從美學層面體悟生命意義,有利于學生科學探索精神、審美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例如,“花”在自然界中是常見的存在,在文學作品中也是經(jīng)常為人描寫的事物。下面,筆者便以“花”為切入點,說明語文學科與生物學科融合教學所產(chǎn)生的“一花兩世界”的奇妙境界。從生物學上說,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是植物繁衍生息不可或缺的部分。此外,花的盛開需要適宜的溫度、光照,還需要植物激素的調節(jié)。因為這樣,不同種類的花便具有了不同的特點、習性等?;诖?,人們?yōu)椴煌幕ㄙx予了不同的蘊意,如玫瑰代表“愛情”、康乃馨寓意“偉大神圣的母愛”、百合象征“百年好合,家庭美滿”。這正是實現(xiàn)“語文+生物”跨學科融合教學的基礎所在。我國古代文人墨客經(jīng)常借花抒情言志,如杜甫的《江頭四詠·丁香》:“丁香體柔弱,亂結枝猶墊。細葉帶浮毛,疏花披素艷。深栽小齋后,庶近幽人占。晚墮蘭麝中,休懷粉身念?!边@首詩所描寫的“主角”是丁香花,在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從生物學和文學兩個層面對之進行解讀:首先是生物學層面,杜甫筆下的丁香花是細小柔弱、葉細且?guī)в懈∶?、幽香怡人的,這是丁香花的生物學特征。為了讓學生更形象、直觀地了解丁香花的生物學特征,筆者通過PPT為學生播放了丁香花的圖片及介紹丁香花的視頻。其次是文學層面,杜甫所寫的丁香花美麗但不張揚、素凈而且嫻雅、細小但卻楚楚動人。杜甫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一方面是因為這是丁香花的生物學特征給詩人的直觀感受,另一方面是詩人將自己的身世之感與丁香花的生物學特征融合了起來,便產(chǎn)生了如此獨特的詩情。最后,筆者通過PPT向學生展示了杜甫在一生中經(jīng)歷的種種苦難,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杜甫寫作這首詩的深刻用意。

      通過《江頭四詠·丁香》一詩的教學,筆者發(fā)現(xiàn),對語文學科而言,與生物學科的融合增加了語文教學的科學性;對生物學科而言,與語文學科的融合增添了生物學教學的詩意?!罢Z文+生物”跨學科融合教學既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意識、探究意識,又能很好地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實現(xiàn)了科學素養(yǎng)與人文素養(yǎng)的雙向發(fā)展,更有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提高,學生能夠更加全面、深入地觀察世界、感悟人生。

      綜上所述,在語文學科教學中進行跨學科融合教學實踐,可以構建融洽、良好的課堂氛圍,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因此,在“三新”改革背景下,語文教師要積極探尋跨學科融合教學的路徑,打破不同學科間的“壁壘”,盡量減少各學科的重復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發(fā)展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陳紅波.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的語文跨學科學習實踐探索[J].上海課程教學研究,2021(6).

      [2]陳小山.跨學科融合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2021(39).

      [3]高克貴.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探索[J].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16).

      作者簡介:周揚明(1977— ),廣西靈山人,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學語文教育教學。

      (責編 蒙秀溪)

      猜你喜歡
      跨學科融合高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談高中語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甘肅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24
      跨學科融合的探究與實施
      深化人文綜合體驗課程改革的思考
      江蘇教育(2017年20期)2017-12-26 07:45:57
      新常態(tài)下產(chǎn)業(yè)轉型升級對人才培養(yǎng)的新要求及對策建議
      作為“核心素養(yǎng)”的傾聽
      今日教育(2016年7期)2016-10-08 09:44:23
      “1+1”微群閱讀
      向著“人”的方向邁進
      核心素養(yǎng):語文深度課改的靶向
      關于高中語文修辭教學的一些看法
      中學語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1:00
      汝城县| 永寿县| 理塘县| 达尔| 嘉黎县| 玉龙| 延庆县| 台北县| 海伦市| 武汉市| 雅江县| 宕昌县| 台北市| 华池县| 博爱县| 大悟县| 神农架林区| 左贡县| 大厂| 织金县| 阜南县| 乡宁县| 卓资县| 民和| 砚山县| 郯城县| 山阴县| 浪卡子县| 武威市| 遂平县| 苏尼特左旗| 布尔津县| 马山县| 阜城县| 江门市| 正镶白旗| 道孚县| 金堂县| 如皋市| 堆龙德庆县| 盐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