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陽
【摘? ?要】神話故事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有著極其鮮明的民族性、文化性。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關注神話故事的結構美和語言美,并在此基礎上,挖掘更深層次的文化美,充分感受神話故事的審美意蘊。
【關鍵詞】神話;審美;統(tǒng)編教材
神話故事是一種流行于上古時代,靠著普通民眾口耳相傳的方式傳播的民間故事形式。作為一種文學形式,神話故事的審美價值體現在什么地方呢?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如何將神話故事的審美價值轉化為教學價值呢?下面以統(tǒng)編教材二年級下冊《羿射九日》為例,談談具體的做法。
一、探索神話故事的結構美
先民在創(chuàng)作神話故事時,不會像后人寫小說那樣事先進行縝密、細膩的布局,也不會在塑造人物形象上追求一種立體生動的效果。神話故事最大的特點是“口耳相傳”,不訴諸文字,而靠嘴巴說來進行傳播。這就使得神話故事從藝術性的角度看相對粗糙和生硬。但也正是因為“口耳相傳”,神話故事在敘事結構上表現出它獨有的審美特點——重視因果邏輯,即推動事情發(fā)展的不是人物的性格邏輯,也不是社會的運作邏輯,而僅僅是單純的因果邏輯。因為事情越是簡單明了,越有利于口頭傳播;事情越是復雜曲折,越適合用文字傳播。
《羿射九日》是一篇英雄題材的神話故事。這一類神話故事的因果邏輯可以概括為“出現災難—英雄拯救—災難消失”。因為出現了災難,所以涌現出了拯救世界的大英雄;因為英雄的出手相救,所以災難消失了,日子又恢復正常了。這類似于小說中的起因、經過、結果。那么,該如何將《羿射九日》這類文本的結構特點,通過一種符合神話故事審美旨趣的方式傳達給學生呢?以下是具體的教學設計。
1.導入:你喜歡聽故事嗎?你可知道有的故事年紀小,有的故事年紀大,大到你都猜不出,你都不知道這個故事究竟有多大歲數了。比如,我們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這樣的故事也被叫作神話故事。
2.開啟新課:神話故事是靠著口耳相傳的方式一輩一輩流傳下來的。今天,老師就跟各位同學用這種古老的、口耳相傳的方式來說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叫《羿射九日》。
3.聽讀故事:老師來給大家講一講這個故事,請大家仔細聽。
(教師講述:很久很久以前,天空中出現了十個太陽,十個太陽炙烤著大地,人類的日子很艱難。有一個叫羿的人決定幫助人們脫離苦難,他拿起弓箭,射下了九個太陽,只留下最后一個太陽。最后,大地上重新出現了勃勃生機。)
4.提問:剛才我們聽了《羿射九日》這個故事,現在回憶一下,它一開始說的是什么?(板書:十個太陽帶來災難)
5.提問:十個太陽給人們帶來了災難,那該怎么辦呢?接下來又說了什么?(板書:羿射九日,留下一日)
6.提問:羿射下了九個太陽,拯救了世界,最后大地怎么樣了?(板書:大地恢復生機)
這樣的教學設計抓住了神話故事的文體特點,即“口耳相傳”這個“牛鼻子”,通過教師用嘴講故事、學生用耳聽故事的方式,再現最初的神話故事創(chuàng)作、傳播的場景。學生在這樣一種文學場域里梳理神話故事的結構,就不會帶有明顯的技術痕跡,而會具有文學審美層面上的獨特意蘊。
二、探索神話故事的語言美
對于一切文學作品來說,其文學性或者說審美性是通過語言文字集中表現出來的。雖然神話故事是一種較為粗淺的文學形式,但是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普通民眾(這里面也不乏文人墨客)對其進行了不斷的修改潤色,使它在語言表達上更具有一種文學的審美屬性。
就《羿射九日》這則神話故事來說,最早的完整版本見于漢代的《淮南子》一書。全文共一百來字,極其簡單地介紹了羿射九日的原因、經過和結果,語言文字的審美性不強,更像是一則故事梗概。但經過兩千多年的發(fā)展,最終形成了如今我們在課文中所看到的這篇五百來字的文章。文字數量的增加反映出人們加大了對故事的審美需求。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也要讓學生了解這樣的歷史變遷,感受、發(fā)現神話故事中語言文字的審美意蘊。以下是具體的教學設計。
1.聽讀故事:剛才我們聽了一遍故事,知道故事首先介紹了十個太陽給大地帶來了災難,然后講了后羿射下九個太陽,只留下一個太陽,最后大地重新恢復了勃勃生機。現在請同學們再聽老師講一遍這個故事,仔細聽,想想這次的講述跟老師第一次的講述有什么不同。
(教師按照課文內容完整講述故事)
2.提問:比較老師的兩次講述,你更喜歡哪次?說說理由。
3.布置任務:看來大家都喜歡老師的第二次講述。其實,老師第一次講述的《羿射九日》是最原始的版本。它距今已有兩千多年,那時候的故事還不夠生動有趣。但經過兩千多年的發(fā)展演變,它逐漸變成了我們課文中的這個故事,也就是老師第二次講述的版本。請同學們想一想,在第二個版本中,有哪些第一個版本中沒有出現的內容,給你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一起來交流。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發(fā)現隱含在故事語言文字中的審美意蘊,而這也正是神話故事讓人感覺到神奇的原因所在。部分課堂實錄如下。
生:我對老師講的“禾苗被曬枯了,土地被烤焦了,江河里的水快要蒸干了,連地上的沙石好像都要熔化了”印象非常深刻,因為它們能讓我想到天空中出現十個太陽,的確給世界帶去了巨大的災難。
(出示句子)
師:老師講的這句話中哪些字詞讓你有這樣的感覺?
生:曬枯、烤焦、蒸干、熔化。
師:禾苗曬枯了,讓你想到了什么?
生:出現了干旱,糧食絕產,人類要挨餓了。
師:土地被烤焦了,你又想到了什么?
生:土地烤焦了,這干旱看起來非常嚴重了,一定會出現饑荒的。
師:沒想到居然連江河里的水都快要蒸干了。沒有了水,那這世界會變得怎樣?
生:不僅莊稼、牲畜沒有水喝了,就連人類都會被渴死。
師:但是最最嚴重的是連地上的沙石都要熔化了,看來這世界已經不適合人類居住了,人類有滅絕的危險,實在是太可怕了。誰來為我們講述一下這段內容?讓我們從你的講述中感受這臨近末日的世界。
要讓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審美性,首先,須緊扣文本,落到具體的字詞句上。其次,感受文本的最佳方式是朗讀。對于神話故事這類特定文體來說,朗讀即是講述。能講出自己對文字的理解,講出文字的味道以及文字背后的情感,就已達成對語言文字的審美。
三、探索神話故事的文化美
在傳統(tǒng)意義上,我們將審美理解為“審情”,也就是認為情感是審美的核心。但是,情感不是孤立的,它的表層是感覺,它的深層是人的智性、意志等,一切偉大的作品的審美價值不僅是情感價值,還是智性的價值。[1]因此,在審美基礎上還有更深一層次的“審智”。對于神話故事來說,僅僅看到故事的審美結構,發(fā)現故事在流傳過程中所增添的語言文字的審美意蘊,是遠遠不夠的。
神話產生于先民為生存而與大自然進行斗爭的過程中。在遠古時代,人類的生產工具十分落后,變幻莫測的大自然對人類的生存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同時,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處于一種初級狀態(tài),他們無法用科學的眼光去解釋一些自然現象,因此會時常感到疑惑、驚奇和恐懼。但是,這些自然現象又與人類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人類迫切地想要對自然現象作出合乎自己生活邏輯的解釋,于是神話就應運而生了。因此,神話故事的創(chuàng)作寄托了先民對自然、對世界的理解,是他們最初的世界觀的反映,這樣的世界觀也構成了我們民族的文化屬性。就《羿射九日》這則神話故事來說,如何去挖掘故事背后的文化屬性,讓學生提升審美境界呢?
《羿射九日》屬于漢民族的射日神話。在我國的少數民族中,也流傳著豐富多彩的射日神話。這些射日神話雖然各具特色,但是在情節(jié)安排上基本一致。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群文閱讀”的方式,引入其他民族的射日神話,讓學生對比閱讀,發(fā)現它們的異同點,進而發(fā)掘出《羿射九日》這類射日神話的文化意蘊。具體教學設計如下。
1.過渡:讀了這個神話故事,大家都覺得很有趣,很神奇。其實,《羿射九日》只是我們漢族的射日神話,其他民族也有自己的射日神話。大家想讀一讀嗎?
2.拓展閱讀:老師帶來了傣族和鄂倫春族的射日神話。請同學們默讀這兩個神話故事,想一想,傣族和鄂倫春族的射日神話跟我們漢族的《羿射九日》有什么相同點?
3.提煉相同點。
(1)射日的原因一致,反映了先民抗擊干旱的真實需求。
(2)射日的過程基本一致,都是由一個傳奇英雄射日,反映了先民對英雄的崇拜。
(3)射日的結果一致,都并非全部射下,而是留有一個太陽,反映了先民對太陽的崇拜,即太陽可以帶來光明和溫暖。
學生在對比閱讀中發(fā)現不同神話故事的相同之處,而這些相同之處的背后即是射日神話所隱含的文化意蘊。在感受結構美、語言美的基礎上,學生進一步挖掘神話故事中的文化意蘊,感受深層次的智性。這就從單一的審美視角中跳脫出來,以一種更寬廣的眼光去審視神話文本。
神話故事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它的產生與流傳貫穿民族的整個發(fā)展過程,因此有著極其鮮明的民族性、文化性。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關注神話故事的結構美和語言美,并在此基礎上,挖掘更深層次的文化美,充分感受神話故事的審美意蘊。
參考文獻:
[1]孫紹振.文學解讀基礎:孫紹振課堂講演錄[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463.
(重慶市渝中區(qū)人和街小學校? ?4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