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肖筱
內(nèi)容摘要:“開口不談《紅樓夢》,讀盡詩書也枉然?!薄@是人們對曹雪芹傾盡一生的創(chuàng)作所作出的極高評價。在《紅樓夢》中,曹雪芹塑造了一系列飽滿生動的女性形象,林黛玉則是其中最為突出的女性之一,千百年來始終散發(fā)著獨特的魅力。她的容貌才情使人傾慕,她的為愛執(zhí)著使人感慨,她的人生悲劇使人同情。林黛玉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塑造得尤為成功的典型女性形象,極具藝術(shù)審美價值。
關(guān)鍵詞:曹雪芹 《紅樓夢》 女性形象 林黛玉 藝術(shù)審美價值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著力塑造了林黛玉這個鮮活立體的女性形象,她的獨特魅力讓眾多讀者癡迷。要想探究林黛玉在讀者心中引起震撼的原因,我們需要多角度地對林黛玉進行探析,以期更深層地了解這個充滿詩意美和悲劇色彩的小說人物形象。
一.林黛玉的美貌
雖然大觀園美女眾多,林黛玉的美仍然是出類拔萃的。她的魅力在于她清麗不凡的氣質(zhì),在她身上有一種超凡脫俗的美。為了塑造這一內(nèi)外俱佳的美的典范,曹雪芹對林黛玉的外貌描寫可謂是苦心孤詣。
1.以他人之貌襯黛玉之美
《紅樓夢》①的人物外貌描寫是從賈府的兩位姑娘迎春和探春開始的。作者借黛玉的細膩冷眼打量養(yǎng)在深閨的貴族女子:迎春居長,她“肌膚微豐,身材合中,腮凝新荔,鼻膩鵝脂,溫柔沉默”。探春則是“削肩細腰,長挑身材,鵝蛋臉兒,俊眼修目,顧盼神飛,文彩精華”。(第三回)從這些描寫看,采用的正是工筆描繪,這是曹雪芹為烘托黛玉之美所做出的鋪墊,對于林黛玉的刻畫極為重要,大大提升了黛玉之美的高度。
2.借眾人之口贊黛玉之美
曹雪芹在品評林黛玉的容貌時,借的是眾人的眼睛。第三回寫到:“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tài)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fēng)。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倍潭痰囊欢挝淖之?dāng)中,既有外貌的描寫,又有神態(tài)的描繪,寥寥數(shù)筆,將一個靈動不凡的貴族少女勾勒了出來,烘托出黛玉“病西施”式的美。
除了借眾人的眼睛,曹雪芹也從側(cè)面刻畫黛玉之美。林黛玉初到賈府,王熙鳳第一次看見黛玉便夸道:“天下真有這樣標(biāo)致人兒!我今日才算看見了!”(第三回)在這之前,曹雪芹借冷子興之口在第二回演說榮國府時已向讀者介紹了王熙鳳:“模樣又極標(biāo)致,言談又爽利,心機又極深細,竟是個男人萬不及一的。”她是王夫人的內(nèi)侄女,又是賈府管家的少奶奶,不是沒有見識的。王熙鳳這樣夸嘆林黛玉,雖有討好賈母之嫌,但也從側(cè)面說明了林黛玉確實美麗動人。由此可以看出,曹雪芹匠心獨運地塑造了林黛玉這一藝術(shù)形象,強調(diào)的正是林黛玉的別樣之美。
二.林黛玉的才華
大觀園中,具有文采者不在少數(shù),林黛玉的才氣能勝眾人之處不只是她滿腹詩情還有她的詩學(xué)觀念。她所作詩文行云流水,見解獨到,蘊含人性的美好,飽含著對人世間萬物的包容情懷。
1.獨特的女性詩人氣質(zhì)
林黛玉才華橫溢,心智奇巧,行酒令、制燈謎、作詩聯(lián)句都在行,在賈府的一眾小姐和公子哥兒里一枝獨秀。她博覽群書,上至四書,下到雜劇如《西廂記》等,還對唐詩宋詞有研究體會。大觀園剛修建完成時,元妃回娘家省親,帶眾姊妹游大觀園,命賦詩試眾姊妹之才。林黛玉的詩尤其博得元妃的稱贊:“終是薛林二妹之作與眾不同,非愚姊妹所及?!苯又肿鰧氂竦摹皹屖帧?,片刻功夫已吟得一首,“寶玉打開一看,覺比自己做的三首高得十倍?!保ǖ谑嘶兀┐笥^園成立了詩社,林黛玉的詠海棠、詠菊花詩均能奪魁,成為大觀園內(nèi)的“詩魂”。詩以言志,她的《葬花詞》纏綿哀婉,能夠?qū)⒆约旱撵`魂融進客觀景物,借花的飄零寫出自己無依無靠的孤苦之感,通過詠物寄托自己的痛苦和悲憫。不難說,林黛玉的詩才敏捷,遠在紅樓群芳之上,是大觀園最有才華的女詩人。
2.獨到的詩論
林黛玉不僅會作詩,對詩的品評也有自己的見解。香菱想學(xué)詩向黛玉請教,她推薦香菱熟讀《王摩詰全集》以及李白、杜甫、陶淵明等名家詩作,講授作詩要注意平仄虛實、起承轉(zhuǎn)合,尤其要以立意為要:“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保ǖ谒氖嘶兀┻@一番言論,道出了作詩的真諦。她對詩歌的見解如此通透,所作詩篇自然高出旁人一籌。林黛玉的詩“題目新,詩也新,立意更新”,她有極其敏銳的感受力,構(gòu)思新奇又有獨到的見解,她的詩充滿性靈之美,盡顯風(fēng)流。黛玉對詩看得真切,借詩抒發(fā)自己的內(nèi)心,這就使得她的一言一行在多愁善感之中,發(fā)散著一種浪漫氣質(zhì)。
三.林黛玉的性格
林黛玉是榮國府的至親貴戚,出生在書香門第之家,家境殷實,父母愛之如“掌上明珠”。她有過一段被嬌寵、無拘束的童年生活。但是她自小體弱多病,小小年紀(jì)又遭遇父母雙亡,只能投奔外祖母,寄居于榮國府,這樣的坎坷身世使得她自卑而敏感。在自尊與自卑的矛盾作用下,林黛玉的性格既有嬌柔的一面又有叛逆的一面,她憤世嫉俗,不愿隨波逐流,自尊心又特別強。性格的復(fù)雜性造就了林黛玉生命的悲劇美,成為“千紅一哭,萬艷同悲”的女性悲劇中的典型。
1.孤高自許的緣由
第三回,林黛玉初到榮國府時,我們看到她留神地觀看著一切,彬彬有禮地應(yīng)接著一切,舉手投足之間頗有大家閨秀的風(fēng)度。她謹記著母親的遺言:“外祖母家與別人家不同”,因此她“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要多說一句話,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恥笑了去”。這樣的謹小慎微給榮國府的人留下了“目無下塵”的印象。
在賈府,林黛玉是寄人籬下的身份。在這樣的境遇里,她敏感多疑,唯恐別人對她懷著輕蔑和歧視,所以她時常用尖酸、刻薄的語言回擊別人有意無意對她的傷害,卻又常常因身世之感而暗自神傷。在第二十六回中,林黛玉因擔(dān)心被賈政叫去的賈寶玉,一聽聞寶玉回來了便至怡紅院探視,不曾想被正在使性子的晴雯誤會是旁人:“憑你是誰,二爺吩咐的,一概不許放進人來呢!”聽得此話的黛玉“不覺氣怔在門外”。本想質(zhì)問晴雯,又回思一番:“雖說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樣,到底是客邊,如今父母雙亡,無依無靠,現(xiàn)在他家依棲,若是認真慪氣,也覺沒趣。”這樣想著,她“又滾下淚珠來了”。奧地利心理學(xué)家阿德勒②(Alfred Adler)認為,當(dāng)被嬌寵的兒童“進入一個不是以他為眾人注意中心的情境,而別人也不以體貼其感覺為主要目的時,他即會若有所失而覺得世界虧待了他?!盵1]正因如此,寄人籬下的處境使過去的寵兒林黛玉的自尊心常常受到傷害,因此她處處怨懟、以淚洗面,這就形成了她多愁善感、孤高自許的性格。
2.敏感又率真的心理
林黛玉雖寄居賈府,卻不注意適應(yīng)環(huán)境,仍然按照自己個性的好惡待人接物,愛惱就惱,想哭就哭,絲毫不掩飾自己的真實情感。第七回,薛姨媽讓周瑞家的送來宮花,黛玉“只就寶玉手中看了一看”,因自己是最后一個,“冷笑道:‘我就知道,別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給我?!敝苯亓水?dāng)?shù)乇磉_自己不滿的情緒。寶釵的生日宴上,史湘云拿林黛玉比戲子,黛玉為此大為不滿,不禁怒形于色。從心理學(xué)角度來說,林黛玉的多疑和敏感,并不是她自己找來的毫無根據(jù)的痛苦,她的“小性兒”并非是其本性,而是對于現(xiàn)實帶給她的種種傷害的應(yīng)激反應(yīng)和自我保護,是強烈的自尊心的體現(xiàn)。
雖然林黛玉輕易與人生隙,但并不與人結(jié)嫌,而是很快就能與人消除隔閡。本來她一向是對薛寶釵懷有戒心的,然而在寶釵向她傳遞了關(guān)心之情后她便放下了成見。第四十二回,薛寶釵先抓住她看《西廂記》的小辮子,再告訴她一些女兒之道:“至于你我,只該做些針線紡績的事才是;偏又認得幾個字。既認得了字,不過揀那正經(jīng)書看也罷了,最怕見些雜書,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摈煊裰皇谴饝?yīng),心里很是服氣。又如第四十五回,林黛玉犯了舊疾,薛寶釵前去探望,給她送去一點燕窩,又同她說了幾句悄悄話,這使得黛玉大為感動,并在寶釵面前把心都掏了出來:承認自己“最是個多心的人”,“往日竟是我錯了,實在誤到如今。”當(dāng)她感受到愛護和體貼時,內(nèi)心會生出衷心的感激,她能夠感受到別人對她的真心,為此感動也卸下了心防,此后的行為亦有所改變,這體現(xiàn)了林黛玉性格中率真自然的一面。
四.林黛玉的愛情
愛情是林黛玉一生中最大的悲劇,她因情而生,又為情而死。寶黛二人從小青梅竹馬,賈母親自培植了他們愛情的萌芽。兩人朝夕相伴,最終變成了相互愛慕的少年情侶。黛玉癡心于寶玉,寶玉對黛玉也是一往情深。但是父母雙亡又充滿反叛精神的林黛玉不被封建大家族認同,常常受到封建勢力的壓制,最后竟一步一步地被封建家長推進了死亡的深淵。她的愛情最終成為了一個時代的祭品。
1.青梅竹馬的愛情開端
林黛玉初到賈府時,賈母把她和賈寶玉一同安排在自己的房中,他們?nèi)找瓜鄬?,“日則同行同坐,夜則同止同息,言和意順,似漆如膠”。(第五回)慣會揣測賈母心意的當(dāng)家少奶奶王熙鳳,干脆打趣起寶黛二人:“你既吃了我們家的茶,怎么還不給我們家作媳婦兒?”(第二十五回)這可以說是公開認可兩人的戀情。賈母把他們當(dāng)成孩子,將他們之間的那些氣惱、拌嘴,當(dāng)成是小孩子不懂事的打鬧。于是,正是在這種“孩子”看法的掩護下,林黛玉和賈寶玉的愛情,暫時避開了封建家長的提防得以長期發(fā)展。
寶黛愛情在最初的時候并未遭到封建勢力的反對,反而使林黛玉展不開眉頭的是賈寶玉有個喜歡在女兒堆里“胡纏廝混”的毛病,常?!耙娏私憬阃嗣妹谩?。特別是有著金鎖的薛寶釵和擁有金麒麟的史湘云,她們同賈寶玉之間的親密關(guān)系更是對她的愛情構(gòu)成了威脅。在林黛玉眼中,這兩個少女最有資格也最有可能成為賈寶玉的婚姻對象。尤其是才貌雙全、人緣更好的薛寶釵,更是讓她心神不安。賈寶玉和薛寶釵各有寶玉和金鎖,象征著“金玉姻緣”,這在孤獨無依的林黛玉心里成了不可解的疑慮,但這一腔心事又是不能讓任何人知道的,她只能與寶玉不斷爭吵慪氣以確定寶玉的心意,以鋒利的言詞穿過寶玉去刺激情敵。林黛玉就如驚弓之鳥,隨時處于一種擔(dān)驚受怕的狀態(tài),常常以尖酸的言語態(tài)度試探寶玉,見寶玉聽了寶釵的話不吃冷酒,她指桑罵槐:“也虧了你倒聽他的話!我平日和你說的,全當(dāng)耳旁風(fēng),怎么他說了你就依,比圣旨還快呢?!保ǖ诎嘶兀┊?dāng)寶玉起誓明志時,她又說:“你也不用起誓,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見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保ǖ诙嘶兀┚渚涠紛A槍帶棒,時時都在試探感情。她似乎一直在拷問著賈寶玉的心,仿佛只有他斷了與其他女孩子的關(guān)系才能甘心似的。林黛玉對愛情有很高的要求,她需要愛人比其他人更重視、尊重自己,她要求愛情的忠貞。因此,在《紅樓夢》中,林黛玉的淚水終日不盡,寶玉時常處于被指責(zé)的惶恐中。
2.終不成眷屬的愛情悲劇
在當(dāng)時的封建社會背景下,林黛玉和賈寶玉的愛情悲劇不可避免。愛情在那一時代意味著對整個社會秩序的嚴(yán)重叛亂,被封建禮法制度禁止。賈寶玉曾在林黛玉的面前這樣真情畢露:“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鴛帳,怎舍得叫你疊被鋪床?”然而這些赤裸裸的表白卻讓林黛玉氣惱:“如今新興的,外頭聽了村話來,也說給我聽;看了混帳書,也拿我取笑兒。我成了替爺們解悶兒的了。”(第二十六回)林黛玉到底是封建貴族小姐,她的身份、地位、教養(yǎng)不允許她接受這種露骨的愛情表白,存在于她心底的封建傳統(tǒng)觀念將她緊緊束縛著,因此賈寶玉對她傾訴衷腸的話語反而嚴(yán)重傷害到她的閨秀之尊嚴(yán),成了對她的侮辱、欺負,是她所不能接受的表白方式。
但是林黛玉又何嘗不知道賈寶玉是愛她的呢?他們原本心意相通,性情投合。阿德勒這樣定義愛情和婚姻:“愛情,以及其結(jié)果的婚姻,都是對異性伴侶最親密的奉獻,它表現(xiàn)在心心相印、身體的吸引,以及生兒育女的共同愿望中?!盵2]林黛玉不僅貌美有才,還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和獨立人格,賈寶玉從林黛玉的身上,發(fā)現(xiàn)了他一生尋求的理想,而林黛玉也從賈寶玉身上找到了靈魂的寄托。在大觀園中,獨有林黛玉從不對寶玉說“仕途經(jīng)濟”之類的“混帳話”,她同寶玉一樣鄙棄仕途經(jīng)濟,不會規(guī)勸他去立身揚名。賈寶玉喜歡弄胭脂“吃口紅”,她也從不責(zé)備,只是提醒他不要被舅舅知道了。由此可見,她只是怕寶玉挨罵,而并非是要干涉他。她對于愛情絕非束縛壓抑,而是欣賞理解。對于黛玉的真情,寶玉自然是明白的,因此,當(dāng)湘云勸寶玉道:“如今大了,你就不愿意去考舉人進士的,也該常會會這些為官作宦的,談講談講那些仕途經(jīng)濟,也好將來應(yīng)酬事務(wù),日后也有個正經(jīng)朋友?!睂氂窬购敛槐芟拥胤Q贊林黛玉:“林妹妹不說這些混賬話,要說這話,我也和他生分了”。黛玉聽到這話之后又驚又喜,視寶玉為知己。(第三十二回)寶黛二人都有追求個人解放的意識,這主要體現(xiàn)為他們在封建枷鎖下對愛情婚姻自主的追求。他們的愛情產(chǎn)生于心靈的契合,建立在思想一致的基礎(chǔ)上,是一種惺惺相惜的情感,已具有近代社會的意義。
寶黛二人雖然相愛,但是他們并沒有決定自己婚姻大事的權(quán)利。這個視愛情為生命的少女,漸漸接觸到了一個痛苦的真理:在那樣的時代,愛情與婚姻不能自主。當(dāng)傻大姐在她面前說出寶玉將迎娶寶釵的真相后,她的生命同她的愛情一樣走到了盡頭。被現(xiàn)實完全擊垮了的黛玉,終在寶玉和寶釵完婚的那個時辰一縷香魂隨風(fēng)散盡。
在封建禮教面前,個人的力量何其渺小,不足以與封建婚姻制度抗衡。因此,林黛玉與賈寶玉的愛情注定了只能是如“水中月”、“鏡中花”一般的悲劇。
曹雪芹以自己獨到的視角,勾勒出一個兼具嬌弱之美和叛逆精神的林黛玉形象,直至死,她的靈魂都沒有受到玷污,仍是“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她是封建社會貴族少女的一個典型代表,她的人生悲劇是封建社會貴族階層女子悲慘命運的反映。林黛玉形象既是立體的又是多面的,她是詩意的化身又是理想的象征。林黛玉的美在于她的才情、她的精神、她的風(fēng)骨,這正是這一悲劇女性形象的藝術(shù)審美價值所在。
參考文獻
[1]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奧地利].自卑與超越[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6:14
[2]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奧地利].自卑與超越[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6:232
注 釋
①本文的引文均出自:曹雪芹[清],高鶚[清].紅樓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②阿爾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奧地利精神病學(xué)家,個體心理學(xué)創(chuàng)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xué)先驅(qū)現(xiàn)代自我心理學(xué)之父。曾追隨弗洛伊德探討神經(jīng)癥問題,但也是精神分析學(xué)派內(nèi)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心理學(xué)體系的人。其一生著作頗豐,主要著作有《自卑與超越》《生活的科學(xué)》《人類面臨的挑戰(zhàn)》《神經(jīng)癥的性格》《神經(jīng)癥問題》《理解人類本性》等。
(作者單位:伊犁師范大學(xué)中國語言文學(xué)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