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芳 張娟
作為高考中的基本文體,記敘文的基本結構主要是兩類:橫式與縱式??v式結構一般可看作承接、遞進式結構,由某個主體事件的發(fā)展或某個人的成長經歷作為主線,文章有開端,有發(fā)展,有高潮與結局,換句話說,有較為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在記敘文的寫作中,考生須運用好聯想與想象的思維方法,寫好情節(jié),突出重點。當然,不是所有文章都要將來因去果交代明白,有的針對社會問題,無須多言;有的讓人窺一斑而見全豹,留下想象空間。無論怎樣,言之成理即可,關鍵是要既符合邏輯又重點突出。只要情節(jié)設計符合常情,就符合邏輯;善于運用多種手法展開聯想和想象,就可以重點突出。具體來說,考生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1.理清因果,讓情節(jié)順理成章
任何事件的發(fā)生過程都離不開因果關系,即使有些原因極其偶然,但無風不起浪,無因有果只存在于想象中,情節(jié)安排令人信服的根本還在于因果關系的順理成章。比如講述《荊軻刺秦王》這個事件,我們如果按照這樣的情節(jié)講述:荊軻受太子丹大恩,所以提匕首入不測之強秦,刺秦王未遂,舍生取義。這里就會有相當多的漏洞:①太子丹為何如此不遺余力?②刺秦王這么重大的事情,沒有什么準備?③秦王當時擁百萬雄師,虎視六國,豈能那么容易接近?④荊軻已然拋開眾臣,與秦王面對面,又為何沒有成功?只有將這種種疑團理順,我們在講述故事情節(jié)時才能自然如行云流水,而不是刻意為之。這里必須運用好聯想,理清因果,理順思路。
2.關鍵處濃墨重彩,讓讀者盡享酣暢
仍以《荊軻刺秦王》為例,易水悲歌,秦庭斗智,前人盡述,不再贅言。僅說樊於期自刎一節(jié)。其實,在當時情況下,樊於期之死倒不失為一種上策:不死,在無力保護燕國的情況下,還為朋友帶來禍患,這是一位“士”難以接受的。但關鍵是怎么死,太子丹不忍殺,荊軻刺殺也不像話,派人刺殺更是下作。所以,樊於期自殺,就令人感嘆了。荊軻先正言曉以厲害,“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而后明確告之,“愿得將軍之首獻秦王……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樊於期先仰天太息流涕(真性情),而后“偏袒扼腕而進曰……遂自刎”。大丈夫快意恩仇,痛快淋漓,令人無限感佩。而荊軻能讓如此一位壯士甘心獻身,其人格魅力更是毋庸諱言。關鍵在于這一段驚天地、泣鬼神的描寫是密謀,誰見著了?哪個史官能錄其言行?所以,在緊要處發(fā)揮想象,其時其地以其人個性必如此做,這也不失為信史。
3.運用刺激或變故,造成情節(jié)上的突轉
人在常態(tài)中基本都是理性與平淡的,即使疏狂者也是其一貫的狀態(tài)。只有當突然有了某種重大的變故或心智受了強烈的刺激,才會激發(fā)出生命的另一面。而善于敘事者,往往嫻熟地運用這種刺激或變故,造成情節(jié)上的突轉。比如說林沖,如若沒有高衙內調戲妻子,高俅一步歹似一步的陷害,他是斷不會上梁山的。而以徐庶的才華,如果沒有曹操囚其母,就顯不出他面臨親情大事時較孔明之心亂計短的缺點。但是,這種突轉雖使人性彰顯得淋漓盡致(無論美丑),但必須是其性格使然。以徐庶之智,怎會輕易上當?皆因母子情深,急則不及致詳,親則關心者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