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虹佑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教育活動越來越適應學生的發(fā)展。但我國部分初中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存在一定的教學問題:學生學習興趣較低、課堂教學氛圍不好,使得整個教學工作難以開展。教師需要一定的教學手段解決相關教學問題。
關鍵詞:初中;思想政治;教學;法制教育;教學方式
目前部分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存在教學內容尚未聯(lián)系實際、教學活動信息化程度較低等問題。因此,教師需要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解決教學問題,并利用多渠道的教學內容將法制教育融入教學活動中。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現狀
(一)教學內容尚未聯(lián)系實際
目前我國部分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的體系框架雖具備一定的科學嚴謹性,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難以滿足社會對學生的需求。如部分道德與法治教師只根據教學考核大綱的基本要求為學生提供教學,由于這種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的學情,使得部分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難以維持較高的學習積極性,導致課堂學習氛圍不好。隨著人們法律意識越來越強,為了建設更為和諧的社會,需要將法制教育活動融入孩童時期。初中生由于年齡較小,抽象思維能力不強,但對新鮮事物具有較高的興趣。而法制教育是以生活息息相關的案例為學生進行講授,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樹立法律意識,進而規(guī)范學生的道德觀和行為觀。因此關于初中生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就尤為重要,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當下的學情來提供合適的教學內容。
此外,部分初中院校存在道德與法治教師沒有為學生提供合適恰當教學案例的現象。道德與法治教育課程的開展應源于學生的實際生活,學生需要用實際行動將良好的法制觀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倘若教師無法為學生提供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教學案例,將會讓學生無法深刻理解相關知識的含義。
(二)教學活動信息化程度較低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信息化技術已經應用到各個領域。傳統(tǒng)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通常以黑板+書本的方式為學生進行授課,而授課內容幾乎全部來源于書本。學生在學習期間不能通過其他渠道獲得更多的學習資源,因此學生的學習效率有所下降。并且,雖然部分學校已經建立了完善的信息化教學體系,但由于部分教師年齡偏大、對電子設備使用不熟練,導致在教學過程中無法有效開展信息化教學工作,進而出現教學資源浪費的現象。
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有時會使教學節(jié)奏拖沓,占用了一定的教學資源。目前隨著信息化技術的高速發(fā)展,道德與法治教師為了保障課堂的教學進度,一方面需要加強信息化教學工作,另一方面也應加強自身信息化教學水平。只有二者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才能夠改變原有教學理念的不足,更好地實踐信息化教學方式。
二、中學生法制教育工作的難點
(一)中學生法律素養(yǎng)有待提高
我國初中法制教育工作目前是培養(yǎng)具備一定的法律意識和愛國守法的優(yōu)秀品德,并在學習過程中完善自身意識形態(tài)、樹立良好“三觀”的中學生。只有清楚自己能夠行使的權利以及義務,才能更好地做一名遵紀守法的學生。但目前部分初中院校學生的思想品德意識較差,部分學校出現聚眾斗毆或崇尚個人英雄主義的現象。某些學生由于自身法律意識淡薄,容易在校園學習期間或外界做出不良舉動。因此在現有的教學理念下,部分初中學生的道德法制意識尚未成熟[1]。
(二)法制教育工作尚未完善
傳統(tǒng)的法制教育教學活動大多以灌輸式教學為主,學生難以真正理解相關法律概念,進而無法增強自身法律意識。雖然目前我國法制教學工作較傳統(tǒng)教學活動有了巨大的改變,針對法制教育開展的專題講座、宣傳活動有了明顯的提高。但部分學校由于課程設立不標準,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學習大量的理論知識,導致學生即便接觸到了法制教育相關教學內容,也無法進行系統(tǒng)化的學習[2]。
此外,部分學校雖與社會機構合作交流,為學生提供了法制教育課程。但學校管理人員尚未將法制教育課程作為一門教學課程,同時也沒有相應的法律教材讓學生進行學習。雖然我國教育部門每年都會強調法制教育在初中學生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性,但在實際教學環(huán)境中,鮮有學??梢哉嬲鋵嵪嚓P政策,大部分學校依舊以形式化的法制教育為學生提供教學。而功利主義和教條主義也影響了法制教育的開展[3]。
(三)法制教育缺乏規(guī)范性
目前我國部分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存在沒有為學生提供科學合理的法律素養(yǎng)考核標準現象。人的道德和法制需要基于一定的社會標準,雖然我國教育理念在不斷改革,但由于缺少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機制,教師難以真正有效評價學生是否具備一定的法律素養(yǎng)。此外,學生法律觀念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難以被界定,學生法律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過程可以依靠教師與教學資源,但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過程卻難以在教學活動中清晰有效地觀察出來。因此,如何界定該學生是否已經具備了良好的法律意識是每位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考慮的事情。
三、法制教育滲透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原則
(一)針對性教學
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初中生由于思維認知和意識形態(tài)較差,教師應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為其提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習案例。如為學生講解《刑法》或《民法》有關的法律條文知識,教師可在授課過程中為其添加有關青少年因為誤入歧途而導致的犯罪案例。這種教學方式使得學生更容易接受,將原本枯燥抽象的法律知識用形象的案例呈現給學生。此外,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還應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如部分學生近期出現一些不良行為或存在不良思想,那么道德與法治教師就需要定期與該學生進行一對一的溝通,觀察學生的行為舉止和行為傾向,對于有不良行為傾向的學生要加以制止。
(二)形象式教學
初中生由于年齡偏小,并且大部分學生處于青春叛逆期,其思維認知不成熟。因此個別學生有可能會出現性格暴躁等特點,這種性格會嚴重阻礙學生未來發(fā)展和人格。因此,教師在教授學生道德與法治課程時,應多融入與初中生相關的真實案例,保障相關案例足夠生動形象,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可將自己帶入其中,更好地理解相關法律知識。
并且,教師為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還可針對某一知識開展情景教學或知識競賽,讓學生在愉快輕松的學習氛圍中學習法律知識。此外,教師還可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或放假期間通過互聯(lián)網平臺在線觀看某些法律程序,提高自身法律意識。
(三)綜合性教學
初中生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活動需在家庭、社會和學校多方面下繼續(xù)開展。目前我國開展了多種普法活動,如六五普法。在相應普法活動期間,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與學生家長和社會機構管理人員進行多次合作交流,嚴格把控好該教學工作的重點,防止出現教學問題。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學生不僅需要在教學活動中學習相關知識,學生的家長也需要與學校定期溝通,杜絕學生出現某種不良行為和不良思想。此外,學校還可通過與警察局、法院等政府機關單位進行合作,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學,多方面共同促進學生的學習。
四、法制教育滲透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策略
(一)教師需要以身作則
道德與法治教師要想更好地教授學生道德與法治相關的知識,首先應自己遵循相關的行為規(guī)范。初中生由于年齡較小,容易對有著優(yōu)秀行為習慣的人產生好感并模仿對方的言行,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師通過日常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舉止可更好地推動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的開展。
并且,法律知識的教育工作相比其他學科的教學有著較強的嚴謹性。其他學科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風趣幽默的案例。但法制教學過程中,教師對于法律需要十分清晰地表述,教師絕不可將法律知識斷章取義。大部分初中生喜歡模仿其他人的言行,倘若道德與法治教師具有良好的言行舉止,那么學生也會模仿教師來制約自己不良的行為認知,如果教師平日出現吸煙或辱罵學生的行為,那么這些學生很有可能會學習老師的不良行為并對其他學生實施暴力。
初中生的法制教育不僅僅是書本知識教學,更多需要教師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較好的言行舉止,將遵紀守法、愛國友善的優(yōu)秀思想品德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這樣才能讓學生以自己為學習榜樣,從而明確自己未來的發(fā)展方向。
(二)建立線上教學平臺
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通過建立線上教學平臺的方式為學生提供法制教學。傳統(tǒng)書本—黑板式教學雖能為學生提供一定的知識講解,但由于該教學活動只能存在于課堂中,倘若學生存在一定的學習問題,有可能會因為教師下班或其他原因導致沒有及時解決,進而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降。而線上教學的方式使得整個法制教學過程不再受時空間的影響,學生只需通過電子設備就可實時進行課程的學習。
教師首先需要將每次授課的教學視頻通過線上教學平臺上傳至網上,學生倘若發(fā)現沒有理解某個問題的現象,那么可以通過電腦或手機的方式重復觀看教學視頻。其次,教師需要利用互聯(lián)網平臺為學生搜尋部分法律知識的宣傳片或紀錄片。因為正常教學活動會受到教學時間的限制,有可能出現學生對某個教學知識感興趣但因為教學時間不夠而導致教學活動提前結束的現象,因此教師可利用互聯(lián)網為學生搜尋相關知識,并將該知識作為拓展聯(lián)系為學生提供。這種教學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最后,教師還需要在線上教學平臺中為學生提供實時答疑服務。以往傳統(tǒng)教學方式由于受到時空間的影響,使得部分存在學習問題的學生難以及時通過老師解決相關問題。但學生通過線上教學平臺的實時答疑區(qū)可直接詢問教師,教師可以利用手機或電腦為學生提供實時答疑服務,這種教學方式極大地減少了教師的工作負擔,并為學生提供了高效的教學活動。
(三)法律教學滲透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教師可通過法律教學滲透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方式加強學生對法律知識的認知。我國部分法律條文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一定的道德觀念,初中生由于思維認知不成熟,對抽象知識較難理解。因此教師利用傳統(tǒng)文化與法律知識相結合的方式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由于部分法律條文與我國部分道德觀念相類似,教師通過講授道德觀念的方式也可加強學生對相關法律條文的理解。例如,教師講授“情緒的主人”這一課時,首先需要教導學生時刻關注自己的言行舉止,避免出現對他人進行威脅、辱罵等不良行為。其次可為學生提供有關法律案例,如某人因為對他人進行了言語攻擊,使得雙方進行了互毆,最后被行政拘留。學生通過道德觀念與法律知識相結合的方式能夠更好地理解相關法律知識。
(四)聯(lián)系生活實際
法律知識的教學一方面來源于課堂,另一方面來源于實際生活。倘若教師通過課堂為學生進行法律知識的講解但不注重學生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舉止,那么該教學活動就不會為學生帶來實際教學意義。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需要結合實際生活經驗,如在上課前主動詢問學生近期的生活狀態(tài)和行為,并在隨后的教學活動中將學生的日?;顒尤谌氩糠纸虒W案例中。這種教學方式既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法律知識,又能夠極大地活躍課堂教學氛圍。
此外,教師還需要通過情景教學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如教師在講授打擊罪犯相關知識中,可利用互聯(lián)網平臺為學生提供有關緝毒警察的紀錄片,讓學生觀看緝毒警察為了抓捕罪犯付出了多大的代價,甚至部分緝毒警察還為此犧牲。學生通過這些案例能夠有效建立相關法律意識,并對這些不良的行為形成一定的思維認知。
(五)與當地部門進行合作
學校管理人員可通過加強與社會機構進行合作的方式提高教學效率。如學生在學習《民法》的知識時,學校管理人員可與當地公安局部門聯(lián)合開展教育活動,學生通過走訪公安局的方式能夠將民法知識更好地吸收進去,而民警講解員為學生進行生動的教學案例講解活動也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有利于學生建立良好的法律意識。
此外,教師在學校開展某些大型活動時,也可讓學生在參與活動過程中增強自身的法律意識。如學校為學生組織了春游活動,那么教師可讓學生在過馬路時,嚴格按照交通規(guī)則過馬路,并利用抽查的方式考察部分學生是否具備足夠的交通意識。教師通過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將相關法律知識從書本帶入到日常生活中,讓學生在日常活動中更好地懂法守法,從而推動了法制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
(六)增強課堂互動
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法律知識的教育更多在于改變人的行為認知,因此該教育活動的開展需要教師基于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只有教師與學生進行了充分的學術溝通,教師才能基于學生的學情為其提供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教師在教授過程中不應為學生提供過多法律知識的講解,教師可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的方式,針對某幾個法律知識進行合作學習探討。初中生面對較難學習問題時更擅長尋求其他同學的幫助,因此學習小組可以有效幫助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提高對法律知識的認知,最后教師讓每個學習小組上臺為全班同學講解相關知識。
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學習氛圍,學生之間利用合作學習的方式不但能夠以輕松愉快的姿態(tài)進行學習,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利用觸覺、視覺和聽覺等多感官的方式能夠更好地理解專業(yè)知識,從而提高整個教學工作的效率。
教師通過建立線上教學平臺、與當地部門進行合作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可以有效地將法制教學融入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中。
參考文獻:
[1]鄭藝蘭.初中思想政治教學中法制教育的滲透研究[J].中學生作文指導,2021(25):1.
[2]尹建平.初中政治教學中法制教育的滲透[J]. 課程教育研究,2020(13):2.
[3]徐金紅.如何在初中政治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J].西部素質教育,20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