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對文本有一定的認知,更要讓學生從文本中感受到文本的情感或者獲得精神上的升華,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賞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賞析能力的培養(yǎng)還存在一些問題。文章將分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賞析能力培養(yǎng)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培養(yǎng)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賞析能力
作者簡介:宋厚麗(1979—),女,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新城小學北校區(qū)。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閱讀能力并不僅僅是能認讀文字,還包括對技巧的把握,對文章中的情感的理解,以及審美鑒賞能力,同時還要能將這些學以致用。這些都是學生需要提升的方面,而提升學生的賞析能力也需要從這些方面去挖掘。
一、學生賞析能力培養(yǎng)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的文本認讀能力不足
教師設計的閱讀教學內容過于繁多,基礎的文本認讀反而被忽視。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有的教師過于注重課堂氛圍,設計多種多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但是對文本認讀等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教學又相對比較枯燥的項目關注較少。雖然課堂上學生積極地參與其中,但并沒有掌握真正需要掌握的知識,教師沒有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學生的賞析能力,導致學生看似學會了很多閱讀技巧,卻缺乏扎實的基本功,賞析能力提升的幅度也不算大。
(二)學生分享意識不足
教師的“一言堂”導致學生習慣記憶和背誦,而不愿意也不知道如何分享自己的想法。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注重灌輸知識,導致學生依賴教師的教授,只記錄和背誦教師上課講的內容,對自己自主意識的挖掘不夠。學生既很少思考應該怎樣分享心中的感受,也難以將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從而錯失了鍛煉自己思維能力的機會,逐漸失去主動性,賞析能力逐漸減弱[1]。
(三)學生理論與實踐結合不足
教師的教學方式比較單一,對文本的分析以單一文本為主。由于群文閱讀或主題閱讀的教學較為復雜,效果一時難以顯現(xiàn),因此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很少開展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和精力的群文閱讀或者主題閱讀教學,多是單一文本閱讀教學。但是,這樣的閱讀教學方式會讓學生無法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中,無法做到融會貫通。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賞析能力提升的方向
(一)注重字詞的認讀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具備字詞認讀能力是提升學生賞析能力的基礎。因此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的賞析能力時,要將生字生詞的認讀作為教學重點之一,在學生認識文本中全部生字生詞的基礎上開展教學。教師不僅要讓學生能認讀字詞,還要確保學生了解字詞的含義,讓學生能夠在理解字詞含義的前提下進行閱讀。教師還可以通過讓學生朗讀文本的方式,加快學生認讀的速度,讓學生能夠獨立完成閱讀文本的認讀。
(二)注重輪廓的把握
教師要讓學生從一開始就有從整體上把握文本的認知,認識到輪廓的把握對提升賞析能力的重要性。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應該讓學生分析文本的輪廓,了解文本的大致分類,以確保學生將來開展閱讀賞析時思維方向正確。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要將通讀作為提升學生賞析能力的方式之一,培養(yǎng)學生看到文章標題或通讀文章后就知道文章屬于哪個類型的習慣。
(三)注重學生的參與
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采用適當?shù)姆椒?,調動學生的分享積極性,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對教師所講的內容進行思考,對文本進行探究,從而得出自己的結論。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分享機會,讓學生逐漸養(yǎng)成樂于分享的習慣。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能力的不同,采用個性化的分享方式,讓學生體會到分享的快樂。
(四)注重理論的融合
教師要開展更加豐富的閱讀教學,讓學生從單一文本的賞析變成多個文本同時賞析,能夠將以往所學到的賞析知識都融會貫通,給學生一個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并使其形成一個知識體系的機會。教師還需要通過作業(yè)或者其他方式,定期讓學生鞏固所學的賞析技巧,不斷讓學生去融合自己所學的知識,以保證學生的賞析能力能夠得到整體提升。
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賞析能力培養(yǎng)策略
(一)開展文本認讀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
在培養(yǎng)學生的認讀能力上,教師需要讓學生在閱讀教學開始前進行預習,在預習的過程中,運用默讀或者朗讀的方式,發(fā)現(xiàn)自己不認識的字詞。在預習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利用手邊的資料或者字典等工具查找這些字詞的讀音和意思,并結合上下文猜測這些字詞在文本中的意思,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認讀能力。然后,教師在課堂上用10到15分鐘的時間對文本中學生需要理解卻難以把握的字詞進行分析。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參與進來,對閱讀文本中的字詞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討論,讓學生能夠在探討和分析的過程中,加深對字詞的印象,同時提高理解能力。
例如,在開展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白鷺》的教學時,教師可以提前一天布置家庭作業(yè),讓學生開展預習,并重點對“鷺”“嫌”“喙”“黛”“嵌”“匣”“嗜”“澄”等生字進行分析。教師讓學生利用《新華字典》查找這些生字的讀音和意思,并根據(jù)上下文對這些釋義進行辨析,確定其在文章中的含義。然后教師在課堂上采用帶讀或朗讀的方式,讓學生驗證自己的預習內容,并抽出其中幾個特別容易出錯的字進行分析和講解。如“喙”字,它和“緣分”的“緣”字很像,但是讀音和意思則完全不同,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結合文章內容“鐵色的長喙”進行分析,讓學生反復閱讀文章并結合文章理解字詞的含義。
開展文本認讀訓練能夠讓學生學會怎樣獨立自主地開展閱讀活動,也能夠讓學生學會如何以字詞認讀為切入點賞析文章。
(二)通讀文本,培養(yǎng)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
通讀就是對文章內容進行整體把握。教師可以讓學生通讀文章,并在閱讀的過程中劃分自然段,然后總結段落大意,讓學生能夠在梳理文章的過程中對文章有一個總體的把握,知道這篇文章主要講述的內容是什么。教師可以讓學生繪制思維導圖,將自己歸納的自然段主題一一記錄下來,并按照文章的順序進行排列,然后找出中心思想,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思維導圖[2]。
例如,在開展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落花生》的教學時,教師讓學生在限定的時間內閱讀文本并劃分自然段,根據(jù)劃分的自然段總結出每一段的段落大意,然后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然后,教師在課堂上繪制出《落花生》這篇文章的思維導圖:花生熟了—品嘗花生—總結花生的優(yōu)點—父親的期望。讓學生明白,這篇文章表面上看似是描寫秋天花生豐收過后一家人品嘗花生的場景,實際上是要通過贊美花生引出要做一個像落花生一樣有用的人的道理,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
教師開展通讀訓練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對文章段落的總結歸納能力,讓學生能夠很快地從文章中找出其中心思想,并能夠準確把握其內涵。
(三)開展片段分享,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
在鼓勵學生分享時,教師要為學生營造和諧、開放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有敢于分享的勇氣。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有意識地將分享這一環(huán)節(jié)融入其中,讓學生去思考,也愿意思考,并愿意將自己的想法分享出來。
例如,在開展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桂花雨》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課后習題“讀下面句子,體會其中蘊含的感情”讓學生思考。教師朗讀“桂花盛開的時候,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里的”這句話,讓學生體會其中蘊含的感情并進行分享。在分享環(huán)節(jié),教師采用拋磚引玉的方式,先說一說自己的想法以及兒時的類似場景,鼓勵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出發(fā)分享類似的歡樂場景,并以此來讓學生體會作者寫這篇文章想表達的情感。教師對學生的每一次分享都給予一定的鼓勵,并對他們分享的內容進行評價,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教師要對一些分享內容很短的學生進行鼓勵和引導,讓他們學會如何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
讓學生分享時,教師在其中要起到引導和鼓勵的作用,讓每一個學生都敢于分享自己的想法,促進學生賞析能力的提升。
(四)改變教學方法,讓學生掌握技巧
教師在課堂上分析文章的精彩片段是閱讀教學中一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整理出閱讀的方法和技巧,在課堂上將這些方法和技巧以板書的形式呈現(xiàn),讓學生能夠一目了然,知道教師是怎樣開展精彩片段的賞析的,從而知道自己應該從哪些方面出發(fā)開展閱讀文本的賞析[3]。教師也需要加強學習,通過觀摩公開課、閱讀最新教學文獻等方式,增加自身的知識儲備,結合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和接受能力,及時調整自己分享的內容。
例如,在開展五年級上冊《將相和》的教學時,教師先告訴學生怎樣利用批注開展閱讀賞析,比如在文章的開頭部分寫上整篇文章的背景,在作者旁寫上作者的生平,這樣就能夠從背景出發(fā)來理解這篇文章。然后,在閱讀時劃出自己印象最深的片段,并在旁邊標注自己的理由,如有學生在“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這句話旁邊批注上“真正的大義,在于直面強敵,也愿意為祖國受委屈,這才是愛國的方式”,用這種方式讓學生記錄自己的閱讀體會。最后,讓學生將概括文章主旨的關鍵詞用紅筆標注出來,讓文章主旨一目了然。
教師通過逐步講解將精彩片段的分析與技巧講解相結合,能夠讓學生逐漸掌握和了解閱讀賞析的技巧,提升自己的閱讀賞析能力。
(五)做到融會貫通,提升學生的整體能力
要想讓學生學會融會貫通,教師可以通過開展群文閱讀和單元主題閱讀等多篇文本的閱讀教學,提升學生的賞析能力。例如開展單元主題閱讀教學,讓學生將最近學到的閱讀技巧運用到整個單元的文本閱讀中,從而認識到閱讀賞析的技巧不僅適用于單一文本,對很多文本都適用。然后,讓學生用同樣的閱讀賞析技巧閱讀其他文本。
例如,在開展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群文閱讀賞析時,首先,教師讓學生通讀整個單元的文章,尋找“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的答案,并從單元首頁的提示中發(fā)現(xiàn)這個單元的主題是“愛國”,讓學生掌握通過文字認讀和整體把握文章來確定主題的技巧。其次,教師通過讓學生分享整個單元中自己最受觸動的一篇文章并闡述理由,讓學生在實際運用中體會到思考和分享的快樂。最后,教師抓住“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句話,對單元內容進行分析,讓學生學會從精彩片段中了解文章想表達的情感。
教師要通過開展群文閱讀教學的方式拓展知識的廣度和深度,讓學生學會結合生活思考,讓學生在生活中活用語文知識。
綜上所述,對于文本的閱讀賞析,首先,教師要讓學生緊緊扣住文本,從字詞出發(fā)對文本進行全方位的把握,通讀文本,讓學生對文本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其次,教師要讓學生學會分享,找出文本中自己喜歡的片段,并分享自己喜歡的理由。教師要對文本中精彩的部分進行分析,讓學生看到文本真正精彩的地方,學會閱讀賞析的技巧。最后,教師要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中,學會融會貫通。
【參考文獻】
[1]李昱成.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1(11):91-92.
[2]劉向前.借助“閱讀鏈接”? 提高閱讀能力:以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為例[J].小學生(中旬刊),2021(11):17.
[3]劉建霞.論小學語文五年級閱讀教學中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J].學周刊,2021(32):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