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銘安 姒曉霞
摘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物質上的滿足感逐漸趨于飽和,隨之而來的是對精神層面的不斷追求。當下娛樂化的大環(huán)境中,快餐文化顯然已經占據了人們大部分的休閑娛樂時間,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也在逐漸擺脫固有的傳播形式和傳播內容,主動融合青年亞文化并在青年亞文化社群中傳播,借助新的模式重新將其編碼,打破社群邊界,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成為文化自信的核心競爭力。文章以《國家寶藏》為例,從符號學的視角分析節(jié)目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青年亞文化社群中的傳播過程。文章認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青年亞文化的互動融合使前者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國家寶藏》使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符號,以新穎的傳播形式獲得了廣泛認同與傳播,反映出的正是當下文化傳播的首要任務: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關鍵詞:《國家寶藏》;符號學;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青年亞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5-0031-03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它不僅體現在物質文化上還體現在民族精神、民族氣魄、民族智慧等方面,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基因。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1]。人民在物質生活得到滿足的情況下,對精神文化生活也有了更高標準的需求,因此必須更好地滿足人民在精神文化方面不斷增長的需求,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2]。近年來,為滿足人民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文博類節(jié)目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文博類節(jié)目一方面要注重內容真實、品質優(yōu)秀;另一方面,不能因為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而放松懈怠,要在發(fā)展中尋求創(chuàng)新的可能性,擴大目標受眾群體,解決因快餐文化導致的集體文化焦慮和民族文化自信缺失。
青少年是文博類節(jié)目主要面向的受眾群體之一,也是青年亞文化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青年亞文化產生于青少年群體對世俗觀念的約束特別是成年人對他們的打壓,即表現為代際矛盾,在意識形態(tài)上則表現出強烈的反抗精神[3]?;ヂ摼W不僅成為青少年釋放情緒的場所,也為彼此找到了具有相似認同的伙伴,形成了一個青年亞文化的網絡社群?!秶覍毑亍愤\用傳統(tǒng)媒體與互聯網同步播出的方式,通過使用青年亞文化社群喜聞樂見的形式打破老套的說教式的節(jié)目傳播形式,使其在青年亞文化社群中得到高度認同。
一、《國家寶藏》的節(jié)目建構
在“娛樂至死”的環(huán)境下,快餐文化和娛樂信息無處不在,《國家寶藏》的播出滿足了人們對質量高、內容豐富同時又兼具娛樂性節(jié)目的需求。《國家寶藏》與以往的文博類節(jié)目不同,它打破了文博類節(jié)目慣用的說教式的傳播形式,以一種全新的“紀錄片+綜藝”的形式[4],使那些原本處在冰冷展柜中高高在上的文物,成為有情感、有故事,貼近生活的“日用品”。國寶的講述分為“前世傳奇”和“今生故事”兩部分,每件國寶的“前世傳奇”都由一位明星以小劇場的形式講述這件國寶在當時的用途和國寶背后隱藏的傳奇故事。而“今生故事”則是由一位與國寶息息相關的專業(yè)人士講述國寶們對后世的影響。
(一)從人物出發(fā),拉近受眾距離
“前世傳奇+今生故事”的模式不僅是《國家寶藏》運用的一種新的傳播形式,也是其作為文博類節(jié)目全新的關注點。以往的文博類節(jié)目大多都是主持人站在“上帝視角”介紹文物的發(fā)掘、保護和考古意義,而《國家寶藏》的“前世傳奇+今生故事”想要表達的是文物故事的講述和文物中文化意義深層次的發(fā)掘。明星們演繹“前世傳奇”的劇場將觀眾與國寶聯系在一起,使觀眾有了情感共鳴的基礎;專業(yè)人士講述與國寶息息相關的“今生故事”則將情感帶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喚醒了觀眾作為華夏子孫的民族自豪和文化認同。比如“懿德太子墓壁畫《闕樓儀仗圖》”的國寶守護人陜西歷史博物館壁畫修復團隊繼承老師的衣缽將壁畫修復的工作和技藝代代相傳;“石鼓”的國寶守護人清點了故宮180萬件文物的梁金生講述了梁家三代人在那個動蕩年代守護石鼓的文物南遷的傳奇旅程。他們所體現的不僅僅是他們對工作的熱愛,更弘揚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最后明星與專業(yè)人士一同宣誓守護國寶的儀式,更是讓觀眾的情感得到了升華,喚醒了潛藏于心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使命感。
(二)沉浸式體驗,引起受眾共鳴
《國家寶藏》在向觀眾講述文物的“前世傳奇”時一改以往由傳者單方面講述的形式[5],而是采用劇場演繹的方式使不論線上還是線下的觀眾都可以更深入地沉浸到情境之中。這種沉浸式的體驗來自多個方面,其利用舞臺、屏幕、燈光、道具、音響等配合文物特點,營造了更加直觀的體驗。正如演繹“曾侯乙編鐘”的時候,觀眾仿佛從一個局外人轉變成整個事件的參與者,好像穿越成了楚王和曾侯身邊的侍從。配合劇場演繹時播放的符合人物心理和故事發(fā)展情節(jié)的音響和音樂,引導受眾的文化認同和情感共鳴,達到預期的傳播效果和傳播目的。
這種沉浸式劇場并不只是依靠酷炫的舞臺效果和音響效果渲染氣氛,最主要的還是需要劇場的文本內容足夠精彩,只有堅持“內容為王”才能吸引受眾。臺詞語言是劇場演繹的核心內容,其中大量引用了優(yōu)美的古文,如段奕宏在演繹“越王勾踐劍”的時候臺詞中引用了《詩經·王風·黍離》“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洛神賦圖”劇場中《仙才嘆》的唱詞使用了文言文來搭配中國傳統(tǒng)曲調,將曹植浪漫的情懷展現得淋漓盡致。觀眾在欣賞這些優(yōu)美辭藻的同時也喚醒了根植在他們心中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文化認同感,激發(fā)了他們作為華夏子孫的文化自信,通過彈幕和評論表達著國寶“吾輩護之”的情感共鳴,這時觀眾的情感、意愿和信仰高度一致,并通過彈幕、評論、點贊和轉發(fā)將這份情感傳播給社群的其他成員,達到了一種極具儀式感的傳播效果。
二、《國寶檔案》的符號學解讀
《國家寶藏》以九大博物館推薦的27件國寶為核心,運用文化、儀式、畫面、聲音等符號進行傳播[6]。其融入青年亞文化符號,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得以在青年亞文化平臺傳播。
(一)節(jié)目的聽覺符號運用
節(jié)目信息最主要是通過視聽符號進行傳播,視聽符號主要分為兩個方面——聽覺符號與視覺符號。節(jié)目中的聽覺符號包括獨白、臺詞、音樂和音響等,獨白部分主要由九大博物館的館長承擔,利用他們專業(yè)權威的身份來對國寶進行解讀,這樣的方式使獨白更有權威性,更容易讓受眾認同,但要使青年亞文化社群產生文化認同,僅具有權威性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在傳播過程中融入青年亞文化使用符號的習慣——重構性和娛樂性。臺詞主要由主持人和嘉賓承擔,這里的臺詞指解說詞和劇場的人物對白,其中多有演繹的成分,在對國寶進行解說描述或劇場演繹時情緒時而莊重,時而詼諧,起到了起承轉合,引導觀眾,激發(fā)興趣,產生共鳴的作用。莊重的部分可以表達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敬畏,詼諧的部分則體現了《國家寶藏》的娛樂性,迎合了青年亞文化社群的傳播習慣,達到了向青少年傳播的目的。而音樂和音響多配合其他的視聽符號起到渲染和加強情感的作用。
(二)節(jié)目的視覺符號運用
視覺符號表現了節(jié)目的核心內容,通過對不同畫面采取不同的拍攝手法來表現不同的含義,在介紹博物館時運用大全景俯拍的方式來展現博物館雄偉莊重的氣勢,而在表現國寶時多采用特寫,平拍和仰拍的角度便于表現國寶的細節(jié),體現國寶與眾不同的特殊地位。鏡頭還捕捉了很多細節(jié),如王剛掩住鼻息近距離觀察“曾侯乙編鐘”表達了其對國寶的尊重和珍惜;唐際根將一把考古挖掘時使用的小鏟子帶到了鄭振秋的面前,表達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代代生生不息的傳承。而在小劇場中加入的夸張表演就融入了青年亞文化惡搞、重構的特點,如何炅飾演的瓷器店老板在與店員商議如何提高瓷器銷量時突然提到了“營銷理論”“銷售曲線”等詞匯,并拍打店員屁股。這樣的場景在唐代根本不會存在,但出現在小劇場中卻能輕易地被青年亞文化社群成員接受,起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三、《國家寶藏》借助符號實現有效傳播
皮爾斯的“三元論”將符號分為符號本身、符號的對象和符號的解釋項三部分,同時指出符號的意義在于生產和傳播。從皮爾斯的“三元論”來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傳播過程中是傳者與受者之間通過如何達成共同解釋項的一個動態(tài)的互動過程[7]。
(一)明確意向解釋項
解釋項是皮爾斯“三元論”中重要的一部分,它關系著傳受雙方對于符號的認識,傳播是否有效。解釋項分為意向解釋項、效力解釋項和共同解釋項。意向解釋項是傳者在傳播之初對符號的定義,也就是傳者想讓受者通過這些符號得到的信息。通過國寶級文物來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民族自信,正是《國家寶藏》這檔文博類節(jié)目的意向解釋項。因此這些國寶也并不是按照文物的珍貴程度來進行選擇的,而是考慮到其背后的文化性、歷史性、工藝性和故事性。比如同為陜西歷史博物館何家村遺寶的“葡萄花鳥紋銀香囊”和“鑲金獸首瑪瑙杯”兩件國寶級文物,在節(jié)目播出之前無論是從珍貴程度還是名氣大小來看,入圍的好像更應該是后者,但是最終卻選擇了前者。首先,從國寶的來源來看,后者并非中國古人所制造的器具,并不能用來準確表達節(jié)目的意向解釋項。其次,前者更具有故事性,可以與觀眾們熟知的李隆基與楊玉環(huán)的愛情故事聯系在一起,在傳播過程中更易于讓觀眾產生符號認同。第三,從工藝性的角度來說“葡萄花鳥紋銀香囊”所采用的陀螺儀的技術在當今依然被廣泛運用到多個方面,更能體現唐代工匠的精湛工藝對后世的影響。節(jié)目采用的“前世傳奇+今生故事”的模式有助于挖掘國寶背后的故事,使國寶走出冰冷的展柜更好地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講好中國故事。這種軟性的傳播方式可以讓觀眾更容易接受節(jié)目的意向解釋項。
(二)關注效力解釋項
效力解釋項是指受眾在接收符號信息后對其進行解碼得到對符號的理解。在娛樂綜藝橫行,觀眾審美疲勞的時期,《國家寶藏》的出現迎合了觀眾對內容質量高、文化底蘊深厚的節(jié)目的精神需求。節(jié)目用“前世傳奇+今生故事”的模式讓觀眾更容易接受意向解釋項的同時也關注到了效力解釋項。通過既親民又權威的語言和方式引導觀眾,盡可能避免觀眾在解碼時產生與意向解釋項不符或相對的效力解釋項。效力解釋項最直觀的反饋就是b站上發(fā)送的彈幕。關注效力解釋項是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青年亞文化社群中傳播的核心問題。以往的文博類節(jié)目同樣面向青少年群體,但卻很難引起青少年們的積極關注和熱烈討論。而《國家寶藏》在明確了意向解釋項的同時,選擇使用青少年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向他們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青年亞文化社群中樹立了一個并不強硬的形象,削弱了青年亞文化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抵抗性,引導青年亞文化的發(fā)展方向向主流文化貼近,避免使用強硬的傳播方式使其走向相反的方向。
(三)擴大共同解釋項
共同解釋項是傳受雙方對進行傳播的符號理解的交集部分[8]。在新媒體時代,傳播逐漸模糊了傳者與受者的身份,受眾也可以通過諸多渠道反饋信息給傳者,兩者從單方面輸出信息轉變成協商交流的模式。將《國家寶藏》上傳至B站一方面可以擴大受眾接觸面,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第一時間通過彈幕或評論得到觀眾的反饋信息,通過對這些信息的整合和分析擴大了共同解釋項,以便了解觀眾對節(jié)目的認識并對節(jié)目進行適當的調整,增強觀眾對節(jié)目的認同感。擴大共同解釋項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青年亞文化社群內進行傳播至關重要,擴大共同解釋項不但可以讓節(jié)目獲得更多受眾的關注,而且對更好地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著很大幫助。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其體量巨大,種類繁多,但卻缺乏創(chuàng)新。而青年亞文化則是一種充滿活力、勇于創(chuàng)新、善于重構的文化,并且這個社群的成員樂于確認和展示自己的身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青年亞文化的關系既非抵抗,也非收編,更像是相互融合,但仍然是獨立的兩種文化。在兩種文化融合的過程中,兩者的共同解釋項也隨之擴大,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被注入新的解釋項后獲得了活力與生機,青年亞文化則通過擴大的共同解釋項向更多的社群展示了自己,兩種文化各取所需,互利雙贏。
四、結語
《國家寶藏》作為一檔文博類節(jié)目,通過獨具匠心的節(jié)目形式,極好地宣傳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講好中國故事,增強文化自信的同時,也與B站進行了夢幻聯動。將《國家寶藏》投放到B站,為其注入了青年亞文化符號,首先明確意向解釋項,其次關注效力解釋項,最終達到擴大共同解釋項的目的,使《國家寶藏》成為青年亞文化社群成員喜聞樂見的節(jié)目,既提高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效率,又豐富了青年亞文化的符號內容。由此可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青年亞文化的相互融合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新媒體時代,當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面對青年亞文化時應主動思考兩者之間相互融合的諸多可能性,從以往的傳播過程中發(fā)現存在的問題,整合媒介資源,擴大傳播渠道,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傳播過程中始終保有活力。
參考文獻:
[1] 嚴松.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和基本國情關系[J].區(qū)域治理,2018(2):9.
[2] 候艷麗.新時期群眾文化的建設思路分析[J].赤子,2018(20):43.
[3] 周小燕.青少年問題行為的文化解讀[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10(4):53-55.
[4] 李璐.《國家寶藏》:講好中國故事 樹立文化自信[J].西部廣播電視,2020(16):98-100.
[5] 張伊昌.《國家寶藏》與中華文化集體記憶的書寫和重構[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9.
[6] 劉婧.《國家寶藏》視覺語言與聽覺語言的建構[J].今傳媒,2019,27(6):99-101.
[7] 鄭科,黃敏.《國家寶藏》中文化傳播的符號學解讀[J].傳媒,2019(8):69-72.
[8] 溫華.論信息傳播和思維符號化的認識論意義[J].江漢論壇,2003(12):103-105.
作者簡介 薛銘安,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新媒體傳播。姒曉霞,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廣播影視藝術創(chuàng)作、新媒體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