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媛,黃忠廉
(1.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廣州 510006;2.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州 510420)
“援物比類”即“取象比類”,是中醫(yī)哲學的思維方式。人們憑借外在的、具體的、已知的“象”,歸納出未知物的相似性質去認識內部、抽象的未知事物。它類似于類比,常用來認識自然、人類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1]。中醫(yī)難譯難在術語更難在析清文字背后隱藏的中醫(yī)思維?!叭∠蟊阮悺彼季S的獨特性往往成為中醫(yī)外譯的障礙,翻譯文字意義實現了語言轉化,讀者卻不知所云,很難理解其原文的真正含義。李照國[2]認為“身洋裝而法孔孟”是最理想的中醫(yī)翻譯風格,即用西方語言載體詮釋文字背后的中醫(yī)文化意涵。
闡譯是變譯方法之一,它以解釋、增補等增益手段掃清原作的理解障礙,增加譯文透明度[3]。其增義特征或能化解中醫(yī)外譯之難,即可詮釋術語、挖掘文本內隱之意、凸顯“取象比類”思維,幫助西方讀者理解中醫(yī)文化。因此,本文以《黃帝內經》英譯本為研究對象,聚焦中醫(yī)“取象比類”思維闡譯現象,探討闡譯的原因、方式和優(yōu)劣勢,力求為中醫(yī)外譯實踐提供參考和借鑒。
闡譯是指“在譯文中對原作內容直接加以闡釋并與之渾然融合的變譯活動”[4],它是圍繞讀者需求在翻譯活動中做出的變通。闡譯中醫(yī)文本是應讀者理解中醫(yī)文化之需,利用增加的信息填補中西文化差異造成的理解鴻溝,詮釋“取象比類”思維,實現增義通達、釋義文化,同時繼承注疏傳統(tǒng)。
當原文經過等量的語際轉化后仍不能滿足讀者需求時,譯者須增補信息、顯化原文缺省意義。闡譯是應讀者理解之需對原文內容加以闡釋,挖掘原文涵義,使譯文語言通達,意義明確,易于理解?!瓣U”的內容“不是譯者個人的觀點或主張,而是未顯現的原作內涵”[4]151。伽達默爾[5]認為,“一切翻譯就已是解釋”“翻譯始終是解釋的過程”。翻譯活動中最需要加工的是理解的障礙點。就中醫(yī)文本而言,理解障礙較多體現在術語和隱藏于文字中的中醫(yī)思想,“取象比類”思維即是其中之一。如人體內部器官統(tǒng)稱為“臟腑”,“臟腑”即“藏府”,意為倉庫,是儲藏精氣津液、出納轉輸的地方。取人們熟悉的“倉庫”之象,意指人體器官的儲藏轉輸功能。若按字面意思譯為organ(器官),便失去中醫(yī)命名之精妙且索然無味。若依據中醫(yī)理念進行闡譯,能消除理解障礙,并保留中醫(yī)文化認知網絡中事物之間的關聯(lián)。
文本存在于一定的時間和空間,文本解讀依賴歷史語境。因“視域融合”的存在,文本理解會受到認知主體的影響,因而不同時期、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包括譯者)對同一文本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若要正確解讀文本,譯者需將其置于原生語境,即文本產生時的歷史語境,結合一定的時間、空間、文化等因素理解原作文字及文字背后的意涵,真正到達作者原意。
中醫(yī)語言特點鮮明,引經據典較多,夾雜大量古漢語語詞,且蘊含“取象比類”思維,西方讀者僅憑文字意義難以準確獲得作者意圖。李照國[2]98認為,翻譯中醫(yī)須立足原文實際和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來探求原意。“取象比類”的“象”包括能感知的形象、色象、物象,以及大腦處理后形成的抽象“意象”。若沒有一定的中醫(yī)基礎作為認知保障,讀者難以理解此象與彼象的聯(lián)系,無法憑借此象認識彼物的本質。闡譯以明示闡析的方式釋義文本,將原文置于特定的歷史語境,緊扣作者原意,增加信息化難為易、闡正以俗,引導讀者正確理解原文傳遞的中醫(yī)文化信息。
我國的經書加注傳統(tǒng)始于漢代。“注”指注文或注解,是對正文的解釋;“疏”即疏解,是對前人注解的注解。簡言之,注疏是對典籍正文和前人理解的解釋?!饵S帝內經》年代久遠,因散亂亡失,經歷了歷代醫(yī)家的考證、編纂。至今已有多人注疏,以唐·王冰、明·吳崑等注本影響最大。古籍的注解、疏解屬于文本外信息(即副文本信息),中醫(yī)“取象比類”思想有時會在注疏中體現或詮釋。
從解釋的角度看,古籍注疏與闡譯目的相似,都是解釋原文,只是載體和呈現地方不同。前者以同一語言為載體,即語內闡釋,呈現于副文本中;后者屬語際闡釋,置于正文中。中醫(yī)外譯完全脫離副文本是不可能的,譯者通常會借助歷代醫(yī)家的注疏理解原文,譯文即是對文本的理解;有的譯者既譯正文又譯注解(如文樹德的《素問》英譯本)。此外,中醫(yī)典籍流傳久遠,由歷代不同醫(yī)家注疏,或觀點相左,或多人重新編纂、前后欠統(tǒng)一(如《黃帝內經》),憑借闡譯的變通可避免前后矛盾。
“以中釋中”“以西應中”是典籍外譯的另一路徑[6],回歸歷史語境闡釋原文、繼承注疏傳統(tǒng)是其體現,同時可達到語義通達、消除理解障礙之目的。
“取象比類”思維方式利用事物間的共性或相似性,通過熟悉、具體的事物來認識不熟悉、抽象的事物。該思想貫穿中醫(yī)文獻,有的明顯,類似于比喻,如《素問·靈蘭秘典論篇》中“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把心比作君主,把肺比作宰相,把肝比作將軍等,形象地描述十二臟器功能。該類表述一般使用直譯,有時“取象比類”藏于文字中,有中醫(yī)背景的讀者一目了然,其他讀者不了解事物間的聯(lián)系而困惑,這時采用闡譯居多。闡譯的方式一般分為文字闡譯和非文字闡譯2種。
顧名思義,文字闡譯是用語言文字形式來“闡”,解釋、補充說明文本內隱意義,挖掘文字背后的中醫(yī)思想,凸顯“取象比類”思維。
例1: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
直譯:Water corresponds to Yin;Fire corresponds to Yang.Yang is energy,Yin is taste.
譯文:The property of water is cold and motionless,so it corresponds to Yin;the property of fire is hot and up-flaming,so it corresponds to Yang.The lucid Yang is ascending,so it is energy,the turbid Yin is substantial,so it is taste (good)[7].
例1用現代漢語表述為:水與陰對應,火與陽對應;陽的存在方式可為氣,陰的存在方式可為味。若按詞義對應關系,可對譯為:“Water corresponds to Yin;Fire corresponds to Yang.Yang is energy,Yin is taste.”對譯雖解決了語形問題,但原句的真正意義和文字背后的文化涵義還需深入剖析。
《素問》吳崑注本在該處有批注:“水寒而靜,陰也;火熱而燥,陽也……臊、焦、香、腥、腐,為氣為陽;酸、苦、甘、辛、咸,為味為陰”[8]。對比原文和吳崑譯文,句式由表判斷的簡單句變?yōu)楸硪蚬P系的復合句,翻譯前后的信息量也明顯變化。Water corresponds to Yin之前增加信息The property of water is cold and motionless,用闡譯的方式說明“水”的屬性是寒冷、靜止的,因而第二個water用代詞it替代,并用連詞so連接“水有寒冷、靜止的特性”和“水與陰對應”,表明兩者的因果關系。同樣,在Fire corresponds to Yang之前增加了the property of fire is hot and up-flaming,說明“火”有溫熱、上升的特征?!瓣枮闅狻?Yang is energy)之前增加The lucid Yang is ascending,說明氣味(即“氣”)清輕(即lucid),呈上升狀態(tài),故屬陽;“陰為味”(Yin is taste)之前增加the turbid Yin is substantial,說明味道或滋味(即“味”)濁沉(即turbid),呈下沉狀態(tài),所以屬陰。闡譯的內容反映了中醫(yī)思想,向讀者解釋“水為陰”“火為陽”等原因,以便在讀者頭腦中建立理解所需的因果關系。
從認知層面來看,中醫(yī)理論體系中水火與陰陽、陽與氣、陰與味之間的關系是以中醫(yī)認知方式為基礎的,普通讀者難以理解,英譯時的詮釋必不可少。在此以“水為陰”為例,用圖1說明其對應關系?!鹅`樞·陰陽系日月》云:“陰陽者,有名而無形?!标庩枱o法感知,所以水與陰的對應關系難以在讀者大腦中建立(用虛線表示)。古人取“水”的寒冷、靜止之“象”,以具體、熟悉的事物性質加深對五行之“水”的認識,從而建立水與陰的認知關系(用實線表示)。同樣,取“火”溫熱、上升之“象”解釋火與陽的對應關系,取“氣”清輕、上升之“象”,取“味”渾濁、下沉之“象”說明氣味與陰陽的聯(lián)系??梢姡g者將“取象比類”思維方式從原文文字中挖掘出來,并清楚闡釋于譯文,利于讀者建立理解原文必需的認知關系。
圖1 水與陰的認知關系
中國古人視陰陽為萬物的根本屬性,將世界歸屬于陰陽二元體系。然而,“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素問·五運行大論篇》),人們對陰陽的認知需要借助其他事物即“取象比類”。例1的闡譯增補了信息,將隱含的認知關系呈現于譯文中。而有的譯者是將闡譯內容呈現于譯文的括號中,以免影響譯文的可讀性。
例2: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
直譯:The physician who is good at diagnosis observes the complexion and palpates the pulse to distinguish between Yin and Yang.
譯文:He who is good at diagnosis always observes the complexion of the patient and palpates the pulse first,to distinguish whether the disease belongs to Yang or Yin (such as the red complexion represents Yang,white complexion represents Yin,floating pulse shows Yang and deep pulse shows Yin,etc.)[7]42.
例2的意思是善于診病的醫(yī)生觀察(病人)面色、切按脈象,要先辨別(病癥的)陰陽屬性。原文一共11個漢字,按直譯的方式可譯為20詞的英文句子。吳崑譯文在原文基礎上增加了信息(括號內部分),舉例說明面色和脈象的陰陽是何種表現。
就認知層面而言,原文取面部的“色象”和脈搏的“脈象”認識疾病屬性,是中醫(yī)“取象比類”思維的典型表現。如圖2所示,譯文增加的信息具體解釋色象與脈象的陰陽對應關系,面色紅潤屬陽(the red complexion represents Yang),面色蒼白屬陰(white complexion represents Yin),脈浮為陽(floating pulse shows Yang),脈沉為陰(deep pulse shows Yin)。譯者將讀者能看見的面部色澤及脈診時能感受到的脈象沉浮呈現于譯文,把直觀的色象、脈象與抽象的陰陽屬性聯(lián)系起來,搭建面白、面紅、脈沉、脈浮與陰陽的對應關系。憑借已建立的認知關系,讀者把“象”與“類”真正聯(lián)系起來,理解原文折射出的中醫(yī)思想。此外,例2的闡譯部分置于括號中,也保證了正文的連貫流暢。
圖2 面色、脈象陰陽屬性
翻譯涉及的兩種語言在社會和文化上的差距越大,對解釋性“顯化”的需求就越大[9]。這種解釋性顯化常以文字為載體。然而,圖、表等非文字形式也能顯化“取象比類”思維,與文字相比顯得更簡潔和直觀。
例3:藏俞五十穴,府俞七十二穴(《素問·氣穴論篇》)。
直譯:There are fifty Acupoints of the zang-organs and seventy-two Acupoints of the fu-organs.
譯文:In the five solid organs,each of them has five kinds of shu-point which Jing,Xing,Shu,Jing and He,and each kind of shu-point has five acupoints,five times five makes twenty-five,and they amount to fifty points in the left and right sides as following:(表1).In the six hollow organs,each of them has six kinds of shu-point which are Jing,Xing,Shu,Yuan,Jing and He,and each kind of shu-points has six acupoints,six times six makes thirty-six.They amount to seventy two points in the left and right sides as following:(表2)[7]257-258.
表1 五臟腧穴
表2 六腑腧穴
例3原文11個漢字,直譯為There are fifty Acupoints of thezang-organs and seventy-two Acupoints of thefu-organs。為何吳崑譯文用了96個詞并附2個表格?普通讀者對中醫(yī)理論知之甚少,難以理解藏俞五十穴位和府俞七十二穴位的具體名稱及每個穴位與五行的對應關系等,而直譯只解釋了字面意思。吳崑用文字解釋藏俞穴位為何分別為50個(五臟對五俞,一側有五五25個穴位,左右兩側共有50個穴位),并用表1詳細說明對應關系。表1橫排列出五臟名稱,即肝、心、脾、肺、腎;屬于五臟的五條陰經,每條的5個俞穴分別與木、火、土、金、水對應,即井(木)、滎(火)、俞(土)、經(金)、合(水)并置于表格的豎列。因而每個穴位的名稱及對應的經脈、五臟器官、屬性等一目了然,憑借對五行和五臟屬性的認識,讀者從該表可了解穴位的性質和特點。此外,譯者還在每個穴位名稱下面標注了穴位的國際標準代碼。如表1中的“大敦”穴位Dadun,國際標準代號為LR.1,對應Jing(wood)和liver,即為肝經井穴。從經絡辨證來講,與“木”對應具有“木”的屬性。表1呈現了五臟腧穴的數量、名稱以及對應關系,向讀者清楚地展示了五臟腧穴的屬性,它呈現出的“取象比類”思維比文字表述更直觀、簡潔。六腑腧穴的闡譯方式與上述類似,在此不再贅述。
除了表格的闡譯方式,譯者有時也用圖來說明。如《素問·六微旨大論篇》中,黃帝“愿聞天道六六之節(jié)盛衰”,即風、熱、火、濕、燥、寒六氣的變化。岐伯以三陰三陽的概念和歸屬來描述六氣變化。根據陰陽學說,陰陽消長進退,循環(huán)運轉,陽極陰生,陰極陽生,由陽入陰,由陰出陽。三陰三陽的運轉次序為:一陽(少陽)→二陽(陽明)→三陽(太陽)→一陰(少陰)→二陰(厥陰)→三陰(太陰)→一陽(少陽),周而復始,循環(huán)往復。以上三陰三陽的位置和運轉次序是在面向南面的條件下觀測的,即“南面而待”。若不明白其中道理,讀者難以理解原文。于是,譯者除英譯原文之外還增加了“三陰三陽運轉圖”(圖3),說明三陰三陽的運轉次序以及與六氣和五行的對應關系[7]324-325。這種非文字闡譯方式避免了文字表述的累贅,更清楚明了。
圖3 三陰三陽運轉圖
許國璋曾說:“哲學著作的翻譯家肩上負有完整介紹一種哲學體系的責任。[10]”中醫(yī)譯者肩負著將中醫(yī)思想、中醫(yī)思維和中醫(yī)體系介紹到西方世界的責任,僅有語表意義的轉化可能會誤導讀者,使用闡譯的變通手段可將原文意涵清楚明晰地展示給讀者,滿足讀者需求,促進中醫(yī)文化在西方的傳播。
中醫(yī)文本闡譯是采用詳實解釋、補充說明的文字或圖、表等非文字方式,在原文基礎上增加信息,凸顯“取象比類”思維,達到信息傳遞的目的。其優(yōu)勢主要表現為明晰語義,助于理解;優(yōu)化譯效,利于傳播。
就文本理解和信息轉化而言,闡譯旨在清楚、明確表達文本意義,理清邏輯關系,詮釋中醫(yī)文化意涵。例1補充出“水”寒冷靜止、“火”溫熱、上升的屬性,析清水為陰、火為陽的緣故;例2的闡譯將抽象的“陰陽”屬性具體化為人們能感知的面象和脈象。這種對中醫(yī)原理的挖掘和解釋,使得譯文表達更加清楚,讀者更易理解和接受。
從文化傳播的角度來講,譯者選擇闡譯,并充分考慮到文化差異、譯介受眾知識背景等因素,將艱澀的中醫(yī)術語、隱含的中醫(yī)思維轉化為通俗、具體的文字或非文字形式呈現在譯文中,降低了譯介內容的難度。例3譯文增加的表1、表2分別解釋藏俞五十穴位與五行、五臟的對應關系以及府俞七十二穴位與五行、六腑的關系,譯文顯化了“取象比類”思維,讀者通過對五臟六腑、五行屬性的了解,更深刻地認識穴位。同樣圖3也是以直觀的形成說明復雜的中醫(yī)原理。此時,譯文傳播的不僅是該段文字的意義,更是中醫(yī)原理和中醫(yī)哲學。只有讀者能夠理解的文本才有傳播后勁,才能將中醫(yī)文化向外推廣,達到理想的譯介效果。
當然闡譯中醫(yī)“取象比類”也有一定的劣勢。闡譯的增益意味著使用更多文字或增加其他非文字手段來滿足讀者的理解需求。表達清楚、詳實可能是以犧牲簡練語言,甚至是譯文可讀性為代價的,或給人拖沓之感。另一方面,中醫(yī)語言一詞多義現象、中醫(yī)典籍各家注疏的差異都會增大譯者理解文本的難度。如果譯者的理解或表達出現偏差,加以闡譯不但不能達到作者意圖甚至可能南轅北轍。
因此,闡譯必須遵循適度性、忠實性、對象性等原則[3]204-205,以便揚長避短。首先,闡譯不能無限闡發(fā)必須適度,該闡則闡。中醫(yī)文獻屬科技文本,翻譯須簡練表達,做到闡釋與簡練的平衡。其次,譯者闡譯須忠實于原文,也要考慮讀者的理解能力。原語和譯語文化差異較大時,“原汁原味”翻譯只是追求的理想,此時忠實性體現在譯文意義與原作傳達信息的盡量接近。對原作的忠實不是文字和形式對應一致,而是文字反映的內容和思想一致,即譯文的增義讓讀者能夠讀懂原文,理解“取象比類”中醫(yī)思維反映出事物間的聯(lián)系。譯者的行為需嚴謹,慎之又慎,不僅需要有扎實的語言功底、中醫(yī)基礎,更要有查閱古籍、小心求證的翻譯態(tài)度。總之,發(fā)揮闡譯之長,避免闡譯之短,才能譯好中醫(yī)。
中醫(yī)“取象比類”外譯若不能達其意則需思變通。闡譯正是凸顯中醫(yī)思維的變通之法,中醫(yī)外譯活動不僅要處理好2種語言體系和文化的差異,更要考慮中醫(yī)思維在譯文中的詮釋。闡譯以文字、圖、表等方式增加信息,達到解釋中醫(yī)文本、顯化“取象比類”思維的效果,填補了中西方思維差異,解決了中醫(yī)外譯工作中的文化異質性問題,可謂中醫(yī)外譯的極優(yōu)之選。其優(yōu)勢雖明顯可見但也須合理使用,圍繞讀者理解需求,適度、適量、揚長避短,使中醫(yī)譯本更容易為譯語讀者理解,中醫(yī)典籍和中醫(yī)文化才能更好地傳播海外,讓域外讀者真正認識、了解和接受中醫(y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