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提升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的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對計算機應用相關各項內容的理解與應用,應當不斷探索一種新的計算機課程教學方式,對學生構建對分課堂教學方式。本文研究以新課標下中職信息技術課程為例,進行對分課堂的研究,并分析對分課堂在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對分課堂應用的教學設計與研究,包括課程知識講授、內化和吸收、小組討論等環(huán)節(jié)。 實踐顯示,對分課堂能夠豐富并完善信息技術教學理論,對促進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提供了理論基礎與實踐應用價值。
關鍵詞:對分課堂;中職計算機;理論教學;實踐應用;
一、引言
計算機應用基礎在中職課程體系中占據(jù)著較大的比例,課程理論知識較為龐雜,對學生的職業(yè)應用能力具有較高的要求,學生在學生過程中容易面臨一些現(xiàn)實困境,包括對理論知識的學習與掌握不足,難以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相結合,由此容易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學習熱情,給計算機課程教學增加了較大的阻力,傳統(tǒng)教學方式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在中職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引入新教學模式,對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培養(yǎng)的研究具有實際意義。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有利于實現(xiàn)中職信息技術課程目標,引導學生將課堂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促進學生對中職計算機理論課程知識的理解并運用,將課程知識內化為自身的信息素養(yǎng)[1]。
二、對分課堂應用價值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新的教學方式,打破了原有的教學流程與教學思路,從學生內化與應用的高度重新整合教學環(huán)節(jié),優(yōu)化對學生的教學設計與理論知識講授,教師對學生設置知識講授、內化和吸收、小組討論三個討論環(huán)節(jié),由此促進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有效消化與利用。對分的時間權重不是絕對的,可以根據(jù)課堂實際情況進行分配。對分課堂是一種在討論之前,讓學生根據(jù)教師的講授,保證學習效果的教學模式[2]。對分作業(yè)是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編制的試題,作為內化環(huán)節(jié)的支撐,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同時在討論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實現(xiàn)有效討論。針對理論課程學習與應用構建系統(tǒng)性的課程討論環(huán)節(jié),鼓勵學生大膽表明自己對課程知識的理解與應用情況,增強學生的實踐意識,在討論環(huán)節(jié)能更好地幫助學生進行自我表達[3]。
三、中職計算機教學現(xiàn)狀
中職計算機課程教學要求能夠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促進學生對信息技術的理解與熟練應用。加強信息技術之間的有效融合與創(chuàng)新利用,包括數(shù)字媒體技術、網(wǎng)絡應用技術、圖形處理技術、信息安全技術等,引導學生將信息技術的利用與自身的職業(yè)發(fā)展有效聯(lián)合在一起,對學生構建數(shù)字化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與獨立思考的能力,不斷促進學生的認知強化與發(fā)展,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職業(yè)能力的提升[4]。
當前信息技術更新?lián)Q代較快,對中職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與發(fā)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當前在中職計算機傳統(tǒng)課程教學活動中,學生對教授的內容更多地停留在模仿階段,難以做到舉一反三。教師講解依然占據(jù)主要的教學模塊,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理解與舉一反三能力不足,在學習活動中的主要參與意識不強。學生對計算機理論知識往往進行機械性識別,在大量知識內容的應用層面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此時學習過程中學生很難進行技能遷移來適應職業(yè)變化。在實際教學環(huán)節(jié)應當有效突破此種工作模式的局限性,以此增強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學業(yè)水平考試成績[5-6]。
四、對分課堂應用流程
基于對分課堂的應用價值與設計流程,對中職計算機教學進行重新設計,從提升學生職業(yè)發(fā)展技能的角度進行優(yōu)化設計,對信息技術教學探索構建新的管理方式。
(一)理論課教學設計
在中職計算機課程教學中,利用對分課堂教學理論對學生進行理論課程教學設計。例如在考證選擇題設置過程中,重點對學生進行關于字處理、演示文稿、計算機基本操作、電子表格制作以及基本上網(wǎng)操作的課程教學,將教學內容統(tǒng)一集中在一個學期內完成,在第一個學期重點進行課程知識的鞏固。作業(yè)開展過程中,課時20周,一周兩節(jié)四個課時,一學期80課時。對學生安排80學時的理論課程教學內容,包括在多媒體教室授課以及實際上機操作課兩個構成部分,聯(lián)合采用多種教學 模式進行課程知識講解,促進學生對課程知識的內容的消化吸收與利用。教師在課堂中對學生講授課程理論知識內容, 結合教學大綱以及教學計劃,對 學生提供課程教學資源,對學生布置教學任務清單,在當前信息化教學背景之下,聯(lián)合對學生運用視頻、電子閱讀材料、微課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線上以及線下兩種學習方式,以課程知識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為學生提供自主在線學習方式,促進學生更為深入地理解課程教學內容,對學生布置的主要教學內容如下。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導入相應教學內容,包括計算機基本操作、認識wps、文稿輸入、文檔格式化、插入元素相關設置等,在相應教學任務的基礎上對學生安排相應的課程教學知識點,如表1所示。
(二)知識內化與吸收
促進學生對課程知識的內化與吸收,以具體計算機應用的方式促進學生對計算機基本操作、文稿輸入、文檔格式化、插入元素相關設置知識的理解,在學生對相應 理論知識形成一定認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計算機上完成相應操作。并提升作業(yè)的熟練度,從而使得學生能夠正確理解并操作中職計算機課程的相關理論知識。促進學生對相關知識的內化與吸收利用。針對具體的課程知識教學內容,教師給予學生幾節(jié)課或者一周的自由時間進行課程解讀與消化吸收,引導學生獨立完成課程作業(yè)。將教學內容的具體開展情況與學生基本學習情況相結合,包括學生學習基礎、興趣愛好、學習需求、學習方式方法等,使得學生能夠針對自身的學習要求等構建個性化的吸收利用方式。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課程講授之后,引導學生能夠獨立自主完成作業(yè)內容,并針對課程內容形成獨立深入的理解與思考。
例如對于操作系統(tǒng)課程知識,教師對學生設置了短小精悍的教學管理模塊,運用了3分鐘、6分鐘、9分鐘地對分教學模式,對各項內容進行精準劃分,總體對分時間不超24分鐘。例如在文件夾重命名課程教學活動中,對學生設置了3 分鐘知識對分,1分文件夾重命名講、1分文件夾重命名練習、30 秒文件夾重命名討論、30 秒文件夾重命名總結模塊。教師給予學生相應的總結與練習空間,通過實際練習促進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三)課程知識討論
教學中將學生討論放在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之中,學生針對自身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請教同學或則教師。教師針對自身不了解的教學內容以問題的方式提出來,在課堂上可以對此開展相應的討論,每個小組約4-6人,分組討論的時間設置為 30-40min。教師引導學生針對此次課程教學中的內容以及學生具體操作中出現(xiàn)的問題開展深入討論與分析,學生提出自己對課程知識內容的理解以及自己操作過程中存在的困惑,教師從旁觀察,并在小組討論的恰當環(huán)節(jié)介入。教師針對學生的課程討論內容以及疑惑點提供最終指導。教師在講授和討論中間引入一個心理學的內化吸收環(huán)節(jié),強調獨立思考,各人理解,形成結果。
分析學生對中職計算機課程教學的參與興趣,對112個中職學生進行調查研究,結果如表2所示:
例如:在認識信息系統(tǒng)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針對該內容知識進行系統(tǒng)性總結與分析。學習二進制、八進制、十六進制的基本概念和特點,學習二進制、十進制整數(shù)的轉換方法,學習存儲單位的基本概念,掌握位、字節(jié)、字、KB、MB、GB、TB的換算關系,學習ASCII碼的基本概念,學習漢字的編碼。理解常用信息技術設備:計算機主機CPU、主板、內存儲器、外存儲設備硬盤、U盤、光盤、輸入設備鍵盤、鼠標、掃描儀和數(shù)碼影像、輸出設備打印機、繪圖儀、顯示適配器和顯示器,了解設備類型和特點。對學生布置相應作業(yè),引導學生在作業(yè)完成過程中促進對課程知識的理解與運用,使得學生能夠對知識內容獨立消化與利用,完成之后在小組內開展討論,時間為3-10分鐘,小組成員表達自身對課程知識具體操作的感受。
在對分講解以及訓練過程中可以采用任務驅動的管理方式,將課程知識應用在具體的使用場合之中,例如名片制作、印章制作、推薦信制作等,與當前中職教育對學生的要求相結合,對學生設置適宜的教學任務,以此驅動學生更好地利用課程知識,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計算機操作的相關功能,提升學生自我探索意識。學會電子表格制作,理解WPS Office 2019表格功能和特點,理解數(shù)據(jù)處理中工作簿、工作表、單元格等基本概念,學會工作表的重命名、插入、復制、移動等基本操作,理解輸入、編輯和修改工作表中的數(shù)據(jù),能夠導入和引用外部數(shù)據(jù),學會數(shù)據(jù)的類型轉換及格式化處理,理解單元格的絕對地址和相對地址的應用,能夠使用公式和常用函數(shù),能夠對數(shù)據(jù)的排序、篩選、分類匯總,使用圖表制作簡單數(shù)據(jù)圖表。大數(shù)據(jù)基礎知識以及大數(shù)據(jù)采集與分析方法。理解圖文編輯軟件WPS Office 2019功能和特點,文檔的創(chuàng)建、編輯、保存以及打開、關閉的方法、文檔的類型轉換與文檔合并、打印預覽和打印文檔內容,文本的查找與替換、對文檔信息的加密和保護。設置文本的字體、段落和頁面格式、使用樣式對文本格式的快捷設置、對文檔插入和設置批注、頁眉頁腳和頁碼、對文檔插入和設置文本框、藝術字和圖片,插入和編輯表格、設置表格格式、文本與表格的相互轉換,能夠繪制簡單圖形,圖文版式設計基本規(guī)范,圖、文、表混合排版和美化處理。
在課程學習與問題解決過程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引導學生之間養(yǎng)成良好的積極互動意識與能力,從而更好地初級學生對理論課程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在群體的交流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對中職計算機知識的探索意識與 能力,同時教師的講授促進學生對課程知識內容的內化與應用。教師通過巡視及時找出學生在學習實踐以及小組討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總結出學生學習中的共性,并給予學生相應指導。
六、結束語
中職信息技術課程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實操能力,運用所學技能解決生活、工作的實際問題。對分課堂的構建突破傳統(tǒng)的以“講授、演示、模仿、操練”為主的授課模式,為對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探究出有效方式,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提高課堂效率,深化教師對分課堂的認識,促進其在中職各學科教學中的應用,并為在信息技術課程改善學習效果,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等方面提供新的途徑和方法。
作者單位:焦雪梅? ? 集美工業(yè)學校
參? 考? 文? 獻
[1] 段平.任務驅動法在中職計算機課堂中應用——以《計算機應用基礎》為例[J].電子元器件與信息技術,2020,4(03):145-147.
[2]張明.翻轉課堂讓中職計算機課堂迎來新的春天——翻轉課堂在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現(xiàn)代化,2017,4(51):328-329.
[3]齊春怡.翻轉課堂在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通訊世界, 2017(18):293.
[4]鄭子偉.翻轉課堂在中職計算機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以《計算機應用基礎》為例[J].福建電腦,2017,33(05):52-53.
[5]邱麗.分層教學法在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堂中的運用探研[J].無線互聯(lián)科技,2013(11):221.
[6]艾煥青.互動教學方法在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堂中的應用研究——以幻燈片創(chuàng)建超級鏈接為例[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15):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