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錫泰
摘要:對于學生來說,核心素養(yǎng)有著非常豐富的內涵,能夠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各項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發(fā)展。本文探究了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策略
我國教育部在《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這兩份綱領性文件的指導下,以我國學生基本學情為出發(fā)點,繼承我國數(shù)年課改的優(yōu)良經驗,積極汲取國外先進研究成果,明確了《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近些年來,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不斷深化,“核心素養(yǎng)”越來越被人們所熟知。
一、小學階段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觀念落后
從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來看,部分語文教師的教學觀念較為落后。主要表現(xiàn)為:部分語文教師僅重視教學過程,卻忽視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而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通常難以激起小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學生長時間處在這種十分被動的教學模式下,也會喪失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小學生愛玩,無法集中注意力
由于小學生年齡偏小,十分活潑愛動,這一性格特點導致學生難以在課堂上長時間集中注意力,也難以在教師講課期間做到認真聽講。并且一些學生無法遵守課堂教學紀律,在課堂中很喜歡做一些小動作,也十分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導致注意力不集中,也就無法緊跟整體教學進度,時間久了,學生容易對語文學習喪失興趣,課堂教學效果也會隨之下降。若教師過于強調課堂紀律,學生對教師就會比較害怕,更加不敢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學生的想法無法在課堂中表述,課堂學習氣氛就會變得很緊張、枯燥,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生也就不愿意加入教學活動,這也會直接影響語文課堂上的教學效率。
(三)教學方法單一、枯燥
通過觀察的語文課堂教學不難看出,通常在課堂上,都是教師全身心地在講臺上講課,學生就在下面聽,一堂課下來,學生無法和教師互動和溝通,甚至部分語文課堂上的互動幾乎為零,看上去學生都是在認真聽課,可實質上部分學生的大腦早已開了小差。在較為單一和枯燥教學方法下,小學生又怎么會坐得住呢?長此以往,語文教學質量無法得到提升,這也會直接影響學生語文成績的提升和今后的發(fā)展。
二、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實施對策
(一)結合語文教材認真?zhèn)湔n
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工作前,教師首先應做的就是認真?zhèn)湔n。語文教師要結合語文教材,對教材中的知識內容認真的分析和研究,一定要把握住語文教材的體系。另外,在每節(jié)語文課開始前,語文教師都應認真設計課堂上的教學內容。語文教師在備課這一環(huán)節(jié)也要認真分析學生當前的實際學情,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及時調整教學方法。由于小學的學生積累到的語文知識十分有限,并且認知能力及語文學習能力仍需提升,教師可在備課環(huán)節(jié)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采取多媒體方式來整合和加工教學內容,使小學語文課教學質量得到提升。在備課期間,教師也應對學生存在的潛在問題展開預設,要把準備工作做充分了,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二)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提高其注意力
小學生語文的成績和學習態(tài)度及注意力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期間,教師應從多個方面教學,在教授語文基礎知識的同時,也要重視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態(tài)度及接受程度,通過積極有效的策略,強化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課堂中集中注意力,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此外,由于年齡偏小這一原因,小學孩子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較強,教師可結合學生這一特點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使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高漲起來。
(三)根據(jù)小學生的認知特點,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小學生年齡小,十分喜愛新鮮事物,而對枯燥、單一的事物通常就會顯得比較排斥,因此,語文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時,要結合小學生的這一特點,運用多樣化且靈活的方法來教學,吸引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使學生可以主動、積極地參與到語文課程的學習中。比如,教師在講《植物媽媽有辦法》時,除了要把植物生長及植物繁殖部分的知識講給學生聽以外,還應巧用多媒體設備,給小學生展示一些日常生活里的植物情景,如蒲公英被微風吹過的情景,豌豆被大太陽照耀著的情景,以及蒼耳掛在動物或人身上的情景等,如此一來,這些植物都可以直觀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學生也能很快理解本課的教學內容,同時加深對各種植物傳播方式的印象。這樣的教學要比單一的語言描述更能直觀地給學生帶來視覺上的沖擊,既能吸引小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注意力,也能使課堂教學更高效。
(四)結合小學生的日常生活,開展生活化語文教學
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屬性,立足語文學科的這一特征,要求語文教師除了照搬教材、結合教輔資料、羅列理論知識等方式教學之外,還要結合當前小學生的實際生活情況,尋找實際生活中豐富的語文教學資源,通過生活素材給學生創(chuàng)設親切且熟悉的語文學習氛圍,要在調動小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使學生結合自己已經具備的生活經驗簡單、輕松地理解和消化所學的語文知識。比如,教學《拍手歌》一課時,小學生要牢記并掌握“歌”“深”“友”“叢”等很多漢字,對此情況,語文教師可指導學生先學習這部分字的發(fā)音,接著再去分析字形,隨后再鼓勵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找一找這部分漢字。如此能給學生創(chuàng)建生活化學習漢字的氛圍,使學生意識到漢字在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這對激發(fā)學生的識字興趣也會有很大幫助。另外,可以讓學生留意在生活中見到或聽到的字詞,這不但能開闊學生的語文學習視野,還能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儲備,更能加深學生對所學漢字的理解和認知,方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學以致用。結合小學生的實際生活開展生活化的教學方式,也能更好地體現(xiàn)出語文教學的意義。
(五)將教學評價方法進行優(yōu)化
在開展小學語文學科教學期間,語文教師還應對教學評價方法進行優(yōu)化。語文教師一定要采取針對性較強的方法實施教學評價,應結合小學生當前的學情以及學生的年齡特點展開評價。比如,當學生在回答問題這一環(huán)節(jié)表現(xiàn)得很出色時,教師應及時對學生進行肯定和鼓勵,將“你真棒,回答得十分完美”轉達給學生,讓學生能馬上可以得到教師的肯定。若學生沒能對問題回答正確,語文教師也應通過激勵性的語言評價對學生進行引導。此外,語文教師在教學期間也要不斷通過肢體動作或眼神暗示等對學生實行鼓勵性的評價。比如,學生朗讀完課文后,教師可對部分朗讀流利,并且能夠準確發(fā)音的學生豎起大拇指。另外,教師也可結合小學生的日常作業(yè)情況適當?shù)亟o出激勵性的語言評價,以此不斷提升學生在語文學習上的自信心,使小學生可以更積極地投入語文學習中。
綜上所述,要想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培養(yǎng)出能夠符合時代發(fā)展的新型人才,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注重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從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出發(fā),對學生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審美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進行提發(fā)掘。通過重視語文積累、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審美創(chuàng)造等途徑,不斷實現(xiàn)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的提升。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得到全面綜合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高曉紅.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語文教學合作探究之策略[J].考試周刊,2019(A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