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麗
摘 要: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的方式多種多樣,其中師生互動提問最為普遍。提問是由教師發(fā)起,并讓學生在思考問題時鍛煉自己的思維及交流能力。但是,學生個體的接受能力及思考差異性較大,教師教學提問方式的不同,所取得的教學效果也會有所不同。根據(jù)以上觀點,在課堂教學中提問方式的選擇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從直觀搜索、線性遞進、情景體驗、條件設障、立體交叉等提問方式展開探討,分析每種方式的優(yōu)缺點及課堂效果。
關鍵詞:提問方式 課堂教學 有效性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10.011
在目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教育模式中,提問是課堂教師開展小學語文教學工作時使用最多的方法,提問首先解決了學生課堂聽講專注力不集中的問題。它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課文的認知及理解水平,同時也能夠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不同提問方式產(chǎn)生的效果也大相徑庭,教師應結合新課堂的教育創(chuàng)新理念,以提問的實際要求為出發(fā)點,詳細闡明課堂教師的提問方式及有效性,進而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最終促進孩子理解能力的提高。
一、課堂提問的具體要求
1.針對學生差異具體提問
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整體的受教育水平,讓每個學生能夠共同發(fā)展。優(yōu)秀課堂的教師首先一定是一視同仁的,教師提問的對象應是全體上課成員,不要偏愛某一位學生,忽視其他學生,產(chǎn)生一對一提問的弊端,長此以往,其他學生得不到思維上的鍛煉,懶于動腦思考。
同理,偏愛提問優(yōu)秀同學,易激起差生的逆反心理,導致其喪失學習樂趣,造成班級分差過大,兩極分化嚴重。所以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基本學習成績,量體裁衣式的提問才是正確的解決方法。提問面向整體學生,要設置好問題的難易程度,有目的地選擇提問對象,成績差的學生應設置簡單問題鼓勵回答,調(diào)動整體同學回答的熱情,實現(xiàn)全面進步。
2.啟發(fā)式提問
教師課堂教學設計的好問題應該具備思考性、開放性及鼓勵啟發(fā)性。問題的設計要充滿啟發(fā)性,問題設計的重點是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重在思考過程,不能以結果為導向。啟發(fā)式提問能根據(jù)教師的問題引導出學生的新問題,正如愛因斯坦所說,學生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引導課堂學生根據(jù)提出的問題揭示另一個問題。從而發(fā)現(xiàn)語言的規(guī)律,探索語文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探索能力,從中獲得學習的成就感。
3.深入淺出,具備創(chuàng)造性
語文學科的問題具有開放性,不封閉且沒有標準答案。這也就意味著語文教學中提出的問題是完全沒有固定答案的,學生也就有了更為廣闊的想象及思維空間。假設性的語文問題能為學生提供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的平臺,由于沒有固定答案,更能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經(jīng)過深思熟慮和獨立思考獲得的答案得到教師的肯定,會讓學生產(chǎn)生成就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加強互動
課堂提問也要有互動,高質量的課堂提問是傳統(tǒng)課堂提問的轉型,教師教學中的課堂提問需要多方面互動,以激發(fā)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為導向,根據(jù)疑問繼續(xù)深問。美國的教育家布路巴克認為精湛的教學藝術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同時宋代教育者朱熹說過:“有疑者都要無釋,到這里方是長進?!睂W生要得到思維上的鍛煉,提高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教學課堂,新型課堂教師提問的最終目的是引導學生思考后提出自己疑問,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直觀搜索式提問
語文教學中的部分問題在教材中能夠找到答案。直觀搜索式的提問方式是根據(jù)教材的相關信息,由教師提出,引導學生閱讀課堂教材并從中找尋答案信息的過程。
這種方式提出的問題,其答案通常隱藏在課文中,不需要學生進行歸納總結,因此對于學生的要求過較低,不會大量耗費學生的課堂時間,教師的問題只需要簡單的思考就能明確答案所在的位置。這種提問方式比較簡單,常常在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能夠看到。學生搜索信息的能力能夠得到鍛煉,經(jīng)過簡單思考就能得到結果。
1.直觀性問題
課堂教學活動中,尤其是語文教學中,教師提出的問題要簡潔、清晰并且易于理解。由于問題的多樣性,會出現(xiàn)復雜提問的表達。這種復雜的表達往往可以利用直觀搜索性提問解決。語文教師課前需要及時備課,明確教學內(nèi)容、目標及提問的重點,使提出的問題學生能在簡單閱讀文章后快速找到。對于記敘文來說,學生學習記敘文需要掌握六要素、表達情感及描寫方式。因此問題的設立要關注這幾項考察熱點。通過簡單提問讓學生注意到記敘文的順序及發(fā)展脈絡,從而掌握整篇文章。以《亡羊補牢》這一課文為例,可以提問:“主人公不聽勸告的原因?”,學生:“主人公認為狼來過不會再來吃羊。”再提問:“羊少了沒有?”學生:“由于羊圈還是破損的沒有補救,羊又少了”。教師問:“最后羊圈有沒有修補成功?”學生:“羊圈修好了,主人公怕羊再丟了”教師問:“你們對這個故事怎么看,可以得到什么經(jīng)驗教訓?”學生答:“自己犯了錯要及時改正,不能一直任由錯誤發(fā)展。”針對以上對話可以看出,直接搜索式的提問目的性及答案性都很重要,明確的問題能夠直觀找到問題的答案。
2.真實性問題
教師課堂教學提出的問題不能天馬行空,一定要以教材為依據(jù),提出真實有效的問題,不能脫離教材及現(xiàn)實。直接搜索式的提問具備真實性特點,以人教版語文《羿射九日》為例,教學目標要求學生了解后羿的形象,教師可以用這個問題提問學生,要求學生熟讀課本,搜索相關語句,找到描寫后羿形象的句子,再根據(jù)簡單的加工思考來回答這個問題。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答案進行適當補充,引導學生回歸課本,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及對課文理解。直接搜索式的提問方式以課本為基礎,這種方式有效避免了答案的混亂,讓答案有事實依據(jù),引導學生熟讀課本后做出合理的回答,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文本閱讀及總結能力。
三、線性遞進式提問
線性遞進式提問是以教師的提問手法為依托,教師使課堂知識內(nèi)容以一條更加精細的線路依次進行。思維能力的提升對于啟蒙初期的小學生來說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有效問題的設立對于課堂教師來說就顯得特別重要。漸進性的提問應該按照從難到易,由簡入繁的理念,引導學生思考,提升學生能力,實現(xiàn)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但是運用線性遞進式提問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明確重難點
對教學重點的理解一直是語文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教學中線性遞進式提問應該循序漸進引出重點,不能直接講解重點。由于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認知思維不高,不能準確理解文章大意。教學的過程需要教師正確引導。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針對教學重點,從難到易進行提問,讓學生漸漸理解難度更大的文章。以《媽媽》這一課為例,文章的重點是分析作者對媽媽的情感,課堂語文教師應該以作者媽媽的情感為導向,循序遞進進行提問,教師:“作者側面描寫了媽媽的品質,他對媽媽有沒有感激之情?”學生答:“有感激之情”,教師問:“那媽媽那么辛苦,作為學生我們該如何表達我們對母親的感激之情?”學生可以自由回答:“過母親節(jié),幫助媽媽打掃衛(wèi)生,認真學習等等方式”。通過以上案例, 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循序漸進式的提問原則,針對一條線,由表及里,漸漸深入重點環(huán)節(jié),掌握重點知識,從而明白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及意圖,充分理解文章。
2.分清主次邏輯
只有理清楚文章的邏輯性,才能達到提問的目的。課堂教學中問題的設定是層層遞進的,只有解決了當前的問題才能往后進行教學,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遞進式提問的重點是遞進,不能直接提問講解重點。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利用每個問題的引導性,通過解決不同難度的問題,讓學生漸漸理解教學重點,有了思考過程的加持,才能抓住文章的主旨,明確寫作意圖。在具體利用遞進式提問時,應該要抓住重難點,防止學生偏離文章主題,理清文章邏輯。
四、條件設障式提問
學生的啟發(fā)性也是教師在課堂提問實際中需要注意的關鍵點。學生的目的是學習,主要利用大腦進行思考,只有不斷啟發(fā)思考才能得到訓練,實現(xiàn)自我進步。
教師在提問時可以利用條件設障的方式進行提問,即讓同學在思考理解問題時,增加一些干擾的選項,提升課文的理解難度,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辨析文章的綜合實力。這種方式從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回答者對文章理解,體現(xiàn)了教師的提問水平。綜合來看可以從認知矛盾及文本對比兩方面進行設障。
1.認知矛盾
學生思維能力的高低決定著認知能力的強弱。具有認知能力的同學回答難度較大的問題,認知能力相對低一點的同學回答難度較低的問題,主要目的是訓練學生思維,使其達到一定水平。在學習《我的語文教師》時,教師可以事先讓學生在課堂上找一下描寫教師的部分,待同學找完后,可以提問:“文章大篇幅寫了作者自己經(jīng)歷的事情,為什么文章題目不是《我的經(jīng)歷》呢?”然后引出對照寫法。對照的認知矛盾可以加深學生對文章知識點的理解。通過認知矛盾式的提問,可以教育學生多角度看待問題。這種提問的關鍵是教師的提問必須以學生的認知水平為依據(jù),兩者不能相差太多。針對問題,以及解決矛盾的方法,不僅能夠體現(xiàn)出課堂提問的價值,也能整體提高教學水平,使課堂教學難度適中。
2.文本對比
文本對比主要是對不同文本的對比,學生通過分析不同文本之間的不同,進而理解當前文本所要表達的意思,深刻理解文本主旨。文本對比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力和感悟力。所謂的對比可以通過對不同文章相似的部分進行對比分析,針對性設置問題。例如對比《我的母親》與《回憶我的母親》兩篇文章中母親的語言表達、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區(qū)別,也可對比《過故人莊》與《游山西村》這兩首古詩,熟讀兩首詩找出異同點,由學生分組討論選出代表將觀點寫在黑板上。提問以及尋找答案的過程不僅調(diào)動了同學求知的積極性,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還可以通過設置障礙式的問題,使學生通過思考對比得到答案。但需要注意的是用這種方式需要考慮學生的整體語文認知水平,對于語文水平偏差的班級,學生的答案大概滿足要求即可,千萬不能打擊學生對于語文學習求知的渴望。還可以設置干擾項,通過排除干擾加深學生對語文的理解,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使學生的理解力大幅提高。
五、立體交叉式提問
立體交叉式的提問能夠使教學知識更加豐富彩,教師的提問不要限制在語文這一單一學科中,可以涉及多學科、多領域、多內(nèi)容及多表達方式。在教學中增加拓展領域的知識,對學生提升見識及拓展知識面有很大的幫助。經(jīng)過立體交叉式的提問,不僅可以加強學科間的交流,也同樣可以加深學生對多學科的理解力。因此在語文課堂學習中,教師可從多個層面進行拓展式提問,加強師生的多領域互動交流,提升課堂的學習討論效果。立體交叉提問可通過橫向及縱向兩方位開展。
1.橫向立體交叉
橫向立體交叉主要目的是利用學科與不同文本之間的關系,提出跨學科的廣泛問題,拓寬視野,讓學生的回答更加多樣化。以《兩小兒辯日》這篇文言文為例,可利用歷史學知識,在黑板上寫出漢字“日”的演變過程,從中了解日的含義,通過歷史與現(xiàn)在的橫向對比,解決一字多義的問題。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加強了對于歷史知識的掌握,也能提高自身的語文學習能力。立體交叉的提問對于教師備課的要求較高,需要教師理解多個學科的交叉知識。語文知識常常與歷史、政治及地理聯(lián)系緊密。比如,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文中,教師需要聯(lián)系當時的惡劣環(huán)境,揣摩作者在當時的寫作用意。從各方面來看,立體交叉式的提問最大的優(yōu)勢是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拓寬孩子的知識面。
2.縱向立體交叉
學生積累語文素養(yǎng)不僅需要橫向發(fā)展,也要經(jīng)過教師的正確引導進行縱向發(fā)展,所謂縱向發(fā)展就必須培養(yǎng)孩子的“聽說讀寫”能力。語文學習不僅僅是對知識的學習過程,也是對良好閱讀習慣,良好書寫習慣的培養(yǎng)過程。在提問中培養(yǎng)孩子的理解能力及情感表達能力,實現(xiàn)小學語文教學的目標,實現(xiàn)孩子的綜合發(fā)展。在《牧場之國》一文中,教師在講課之前就可以這樣提問:“文章題目告訴我們什么信息?”學生答:“牧場像城市一樣大,牛羊多”,教師問:“這個國家相當于我們的哪一個省的面積?”,學生:“荷蘭的面積和我們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的面積差不多”,教師問:“哪個同學可以起來背誦一首和放牧有關的詩?”學生答:“《敕勒歌》”,教師繼續(xù)提問:“牧場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學生答:“牧草”。通過深層次互動交流,不僅拓寬了孩子們的地理知識,深入的提問還能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整體的認知水平。此外可以通過對于課文描述場景的想象,感悟作者意圖,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 張貝《策略引領讓小學語文課堂更有活力》,《小學生》2021年第10期。
[2] 金淑榮《玩轉互聯(lián)網(wǎng)讓小學語文課堂高效起來》,《數(shù)字通信世界》2020年第11期。
[3] 童廷君《小學語文課堂導入存在問題分析與策略》,《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20年第11期。
[4] 王明鋒《預設小學語文課堂 ?促進有效生成》,《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0年第12期。
[5] 齊舉貴《群文閱讀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運用》,《文學教育》2021年第2期。
[6] 張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路徑的探尋——評〈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教學〉》,《語文建設》2020年第22期。
[7] 張雪梅《構建自主有效的小學語文課堂》,《基礎教育課程》201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