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華軍
在學校的德育工作中,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成長的快樂是要旨,特別是鄉(xiāng)村小學,如何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體系是德育工作的重點。以山東省威海臨港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蔄山小學為例,學校地處城市近郊,工商業(yè)發(fā)達,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外來務工子女逐年增多,最高峰時外來務工子女約占學生總數(shù)的80%。他們的學習水平參差不齊,風俗文化各有差異,難于融入新環(huán)境,給學校德育工作帶來了很大壓力。
為了讓鄉(xiāng)村小學的每位孩子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學校必須在德育工作中始終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以促進學生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為重點,以加強小學德育課程一體化建設為總目標,統(tǒng)籌推進課程育人、實踐育人和文化育人的總體布局,提高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以文化怡情。學校結合德育理念內涵,積極營造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校園網(wǎng)、微信平臺、黑板報、樓廳裝飾、宣傳櫥窗,處處氤氳著文化氣息,使學生耳濡目染,得到心靈的升華。
以課程育人。學校在學科課程中注重德育滲透,形成以思政課為主導,其他學科為輔助的課程育人體系,讓德育滲透至學生學習的方方面面。校本課程將德育和智育并舉,開設多種適合學生發(fā)展的課程,學生可以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發(fā)展的課程。遵照激發(fā)興趣、人人參與、個性發(fā)展等準則,讓孩子們在社團活動中收獲成長的喜悅。
以實踐活動潤德。學校堅持“五育并舉”,德育活動以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目標。
一是樂于修身,享美德之樂。從“健”“智”“禮”“潔”“勞”“安”6個方面入手,根據(jù)學生年齡特點與心理需求,按照低、中、高年級分類,通過師生活動、生生活動、親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行為習慣。學校挖掘社會教育資源,開展社會大課堂研學活動,實現(xiàn)學校德育與社會教育的有機結合。例如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學生深入了解革命先輩的光輝事跡和革命精神,堅定理想信念。通過開展走訪敬老院、撿白色垃圾等志愿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培養(yǎng)社會責任心。通過升旗儀式、法治教育、經(jīng)典誦讀比賽、學習雷鋒等多種形式的活動,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藝術修養(yǎng)、科技素養(yǎng)、審美情趣,倡導社會文明新風。
二是樂于讀書,享學習之樂。倡導生生、師生、親子共讀,晨、午、晚三時自讀,舉辦讀書文化節(jié),評選“校園朗讀者”“書香家庭”,實現(xiàn)“讀書富腦”的目標。
三是樂于運動,享健體之樂。學校充分開展陽光體育大課間活動,組織春秋兩季體育節(jié)活動以及三大球、跳繩等班際賽事,育體、育智、育心。
四是樂于尚美,享藝術之樂。定期舉辦科技藝術節(jié)、兒童節(jié)、元旦慶典等活動,讓學生展示書法、繪畫、音樂等藝術領域的成果,感受藝術魅力,提升審美能力。
五是樂于勞動,享實踐之樂?!靶腋I?,勞動創(chuàng)造”,學校細化勞動教育目標。利用勞動實踐基地,指導學生種植瓜果蔬菜,舉行收獲節(jié),評選“勞動之星”,獎勵收獲所得,讓學生深度體驗生命成長歷程。
以評價強化管理。學校從整體出發(fā),制定了科學、有效、規(guī)范的管理與德育評價體系,深化師德修養(yǎng),培養(yǎng)美行習慣。例如:少先隊以雛鷹爭章,月評選“每月一星”、季評選“習慣之星”、學期評選“快樂少年”、學年評選“快樂中隊”,利用紅領巾廣播站宣講,學校網(wǎng)站和微信公眾號做宣傳,在全校樹立新風,讓學生學有榜樣。
總之,用優(yōu)美的文化環(huán)境、豐富的課程、快樂的實踐活動,潤澤少年兒童,引領他們體驗快樂、收獲快樂、傳遞快樂??鞓泛憔?,德潤童心,為孩子的人生奠定堅實基礎。
責任編輯:黃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