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摘要: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中華民族有豐富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待傳承和發(fā)揚,而民間美術又是人民群眾在歷史長河中總結并流傳下來的智慧的藝術結晶。本文中筆者力圖通過對幾種常見的民間美術的示例,分析它們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探討各自的藝術語言。
關鍵詞:民間美術,藝術語言,圖案,色彩
一、引言:
民間美術是在長期的民間生產和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藝術,在數(shù)千年的農業(yè)發(fā)展過程中,成為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具有實用價值,又有審美和教化功能。民間美術的類型多樣,如剪紙、刺繡、泥塑、彩陶、皮影、木偶等,雖然因為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存在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審美情趣,但毋庸置疑的是每種民間美術都有它自己的藝術語言,并通過它們來表現(xiàn)自己的審美文化和思想傳統(tǒng)。下文通過對幾種不同的民間美術的分類分析,來說明它們的藝術語言表現(xiàn)。
二、剪紙的藝術語言
剪紙是我國一種古老的傳統(tǒng)民間藝術,它的前身可以從晉代的鏤空裝飾物說起。到了南北朝,已有文獻記載的最早的團花,例如對馬團花、對猴團花、金銀團花、菊花團花、八角團花等。到了唐朝,金銀鑲嵌技術開始出現(xiàn),人們在漆器和鏡子的背面涂上金銀的箔片,經(jīng)過打磨,就可以看到金光閃閃的圖案。宋代剪紙開始盛行,圖案題材也開始變得豐富多彩起來,像各種花鳥,還有吉祥的文字等。明代則出現(xiàn)了自己的創(chuàng)新,人們把剪紙夾在紗中,用紗包起蠟燭,使燭光映射出花紋,充滿意境。由此可見,花型和圖案就是剪紙的藝術語言之一。民間藝人們利用自己巧奪天工的技術和精巧縝密的心思,讓剪紙通過不同的花樣和表現(xiàn)形式給觀賞者以嘆為觀止的視覺體驗。通過把具體的實物在形式上進行轉化,使它變成特殊的抽象藝術符號,以此來體現(xiàn)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1]尤其像明代的夾紗燈,在實用之外,還非常完美的展現(xiàn)出了剪紙自身的魅力,成為它的藝術語言,為自己代言。
除去完整作品展示中觀眾所能看到的,剪紙過程中的制作工藝是更重要的部分。在剪紙初期,手藝人需要選擇所用的紙,比如普通的蠟光紙,或者經(jīng)過剪刻的白宣紙。其次,剪紙所用的工具,也就是剪刀和刻刀,剪刀需要鋒利,而刻刀小型的更實用。最后,要把剪好的圖案進行粘貼。粘貼尤其需要小心,否則剪紙受到損壞就失去了美感價值。當然,象征和寓意也是在剪紙初期構思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當作品最后呈現(xiàn)出來的時候,它也自然而然變成了自己的藝術語言,如很多作品取龍鳳呈祥、一鳴驚人、虎虎生威之意;還有荷花象征出淤泥而不染,竹子代表堅貞不屈,菊花象征高風亮節(jié)等等。
三、刺繡的藝術語言
刺繡也是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工藝之一,也叫絲繡、針繡等。中國四大名繡分別是蘇繡、粵繡、湘繡、蜀繡,還有一些地方名繡,比如京繡、魯繡、杭繡。雖然是傳統(tǒng)技藝,但近年來十字繡的流行,也讓我們看到它仍然受到現(xiàn)代人生活的歡迎。正因如此,提高它的藝術美感和審美價值也就變得更加重要,這就要求我們去關注它的表現(xiàn)形式。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衣畫而裳繡”的說法。也就是說,婦女們在制作衣服之前,要先經(jīng)過一番精心的設計,根據(jù)設計出來的花樣紋理,在所用的織物如布帛或絲綢上進行運針繡樣,構成紋樣展現(xiàn)在衣物之上。到唐宋時,刺繡用色豐富,花型也更加多樣,刺繡作飾品流行起來。明清時的刺繡工藝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宮廷刺繡規(guī)模擴大,民間刺繡也隨之發(fā)展起來。一直到如今,雖然受到過沖擊,但還是存在于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中,其中原因,就是因為它有自己的藝術價值所在?;蚶C山水,或繡樓閣,或繡人物、花鳥,它可以通過不同的圖案向觀賞者展現(xiàn)許多未曾見過的自然美景,也可以體會不曾領略的人間百態(tài)。
刺繡的藝術語言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類。首先是針法,刺繡的針法有兩百多種,大概可分為平針類、亂針類、釘線類、組合針法類。[2]不同的針法以其各自不同的特點而表現(xiàn)不同的形式,作為它的第一層藝術語言。其次是色彩,刺繡事實就是色彩和線的藝術。各種不同色彩交錯使用,更能展現(xiàn)出跳躍的美感,也更富有真實性。色彩的明暗、冷暖,就是它的第二層藝術語言。第三是線條,線條體現(xiàn)的是一種獨特的神態(tài)美:比如繡小貓,會用極細的絲線去表現(xiàn)它的可愛和柔軟;而繡大型獸類如獅子老虎之類,則會用更粗的線條去表現(xiàn)它的勇猛和力量感。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手工藝,刺繡凝聚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向世界展示著濃厚的中華文化和民族特色,具備極高的藝術觀賞價值。
四、皮影的藝術語言
皮影,即俗稱的“燈影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也是民間美術的形式之一。皮影起源于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成熟于唐宋,盛行于清代。演出時,演員在白幕后操作著皮影,用本地的流行曲調講述故事,并配合打擊樂器和弦樂,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一張皮影,一個故事,便展現(xiàn)出了光與影的無與倫比的美麗。皮影的藝術表現(xiàn)主要根據(jù)它影像所用的不同的色彩來解讀。
一般情況下,皮影中用正色來表示地位尊貴的人物,用間色表示地位低下的平民。[3]紅色象征正義、忠勇的人物,如大家熟知的關公,但紅色并不適合大面積的使用,而是常與綠色搭配使用。綠色因為代表著大自然和生命力,與紅色中和后就會給觀眾一種積極、舒暢的觀感。白色代表陰險狡詐,熟知的有曹操。而黑色既可代表公正無私,比如包拯;也可代表粗魯莽撞,比如張飛。黃色在古代則專用來指九五至尊。對這些藝術語言有了一定的了解,觀眾也就能夠在觀賞皮影時,更快的了解基本信息,理解它的戲曲內涵。
五、總結:
綜上所述,民間美術式樣繁多,民間美術的藝術語言也各有不同。但通過圖案、色彩來展示它們的藝術表現(xiàn)力,也是其共同點。它們以表現(xiàn)內容為目的,也兼具獨特的審美價值。對藝術語言的了解對于鑒賞藝術作品有著重要的意義,也相信隨著研究和生活的更加深入,人民群眾對民間美術的藝術語言都會有一個更加深刻的認識。
參考文獻:
[1]民間美術語言在當代藝術設計中的應用.[J]徐應枝.黑河學院學報.2019(02)
[2]談刺繡的表現(xiàn)形式與藝術語言.[J].高寧.天工.2020(1)
[3]皮影造型語言中色彩的情感及藝術價值淺析[J].呂佳麗,王志平.大眾文藝.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