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春梅
摘要:精讀教學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初中在精讀方面的評價側重考察學生理清思路、概括、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掌握并探究相關教學策略,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精讀方法,并推而廣之,閱讀更多的同類文章,從而提升閱讀廣度和深度。本文結合中語文教材編排特點,探討如何指導學生進行精讀。
關鍵詞:初中語文;精讀;教學策略
《中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應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七年級重視基礎閱讀方法的指導,培養(yǎng)學生一般的語文能力,這既是中小學過渡期的重要銜接,更是開啟八、九年級分文體教學的重要鋪墊。因此,部編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下兩冊就將“朗讀、默讀、精讀、略讀、瀏覽”全線貫通,輔之以比較閱讀、整本閱讀。部編版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指出,要改變過去多數(shù)學生只會精讀,不曉得運用各種不同閱讀方法的狀態(tài)。課標和教材編排都指示教師,只有在七年級將閱讀方法和閱讀策略推進落實,才能讓學生在中考閱讀時讀得通、讀得完,讀得懂。
一、概念界定
精讀是一個相對概念,與泛讀、略讀、瀏覽等閱讀方法形成對比,其目的在于通過“字斟句酌,面面俱到”的閱讀方式強化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并掌握閱讀方法,提升閱讀能力。精讀指向細膩的感受、透徹的理解和廣泛的聯(lián)想,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是補充,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作家秦牧以老牛反芻的比喻對精讀進行了定義,認為精讀是通過反復閱讀的方式來加深對文章內(nèi)涵的理解。
二、教材編排
縱觀整個七年級兩冊教材,精讀主要安排在七年級下冊的前三個單元,在此之前,七上有朗讀、默讀、快速閱讀的訓練,對學生閱讀的準確度、速度兩個方面做要求,到了七下開始走向深度,也就是依托精細化的教學,讓學生掌握多種解讀文本的方法。在此之后,以略讀和瀏覽的方法再次提升閱讀速度,達到速度與質(zhì)量同步提升的效果。
除在教材課文上下功夫,部編版的語文教材還根據(jù)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認知水平,閱讀能力培養(yǎng)等方面安排課外名著閱讀。由“教讀”到“自讀”到“課外閱讀”三位一體,課外閱讀也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一環(huán)。按照教材的編寫邏輯,課外閱讀的方法指導,也是課內(nèi)閱讀方法的補充和延伸,更是具體有效的閱讀能力檢測。
以上說到七年級下冊前三個單元安排了精讀課文。其實,七年級上冊的第二本必讀名著《西游記》就已經(jīng)有過相關的精讀指導,因此也是一處重要銜接。七下的《駱駝祥子》的閱讀方法“圈點與批注”,筆者認為也是精讀的方法補充,所以,兩冊教材安排巧妙,銜接恰當。
如果說課內(nèi)精讀單元安排和課外精讀名著的安排是方向性引導,那教材助學系統(tǒng)中的(預習)閱讀提示、思考探究等部分,就是精讀課文細致化指導。該部分筆者仍用表格形式呈現(xiàn),因篇目較多,只列舉七下第一單元。
由上表可以看出,精讀單元的課文學習提示旨在引導學生內(nèi)從課文字詞甚至標點、句段分析,外從查找資料、知人論世著手。加上自讀課文旁批的引導,就更能達成“精讀精思”的目的了。
三、教學策略
通過對初中部編版語文教材在精讀方面的指導進行分析,筆者認為,閱讀必須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語文教學并不是單純地講課文,還要教閱讀方法,因此,精讀單元的課文就必須教會學生如何精讀。在此,筆者總結出幾條適合中學生的精讀教學方法。
(一)科學培養(yǎng)精讀習慣
教師要根據(jù)各學段學生的發(fā)展特點,教育教學課程標準來指導學生。有的教師為了趕課程,常常以“功利”的方式進行閱讀教學,精讀課文的問題設置不是以學生為主體定的,答案教師自己已提前設定。常常出現(xiàn)不論學生答什么,最后教師都會展示一個“標準”答案的尷尬狀態(tài),久而久之,學生也不愿熟讀精思了,只等著老師將答案展示出來。長此以往,學生學思能力就會減弱,這嚴重影響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
教師須靜下心來,循序漸進的培養(yǎng)學生閱讀習慣,先學會朗讀、略讀、快速閱讀,再進行纖屑不遺的精讀指導。
(二)用好教材助學系統(tǒng)
歷年的中考題無論如何變化,所考察的知識點、能力目標都是教材中涉及的,因此,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回歸教材,教師自己要信任教材、用好教材,確立起教材在課堂教學中的中心地位。近年來,網(wǎng)絡媒體的發(fā)展讓教學手段更多元化,教師接觸到教學方法,解讀方向也更多。很多老師就養(yǎng)成了“借鑒”的習慣,備課時網(wǎng)絡一搜索,就出來一篇教案,然而教學目標、目的是什么?老師可能自己也不是很明確。因此,上好精讀課文,不僅僅只能靠個性化或者廣泛性的解讀,教師必須認真研究助讀系統(tǒng)中的相關內(nèi)容,以此來設定教學目標,設置教學內(nèi)容。
(三)適當補充閱讀材料
閱讀是拓寬學生視野的重要方式,而精讀是學生能夠廣泛閱讀的基礎。因此,在開展精讀教學時,除了文章的解讀之外,教師還可以圍繞文章創(chuàng)作背景、作者簡介、創(chuàng)作原因等進行拓展和延伸,讓學生在“知其所以然”的過程中與作者建立起親密的情感聯(lián)系,從而打開思維視野。
以《背影》的精讀教學為例,筆者選擇了朱自清的《兒女》《父母的責任》兩篇散文作為拓展閱讀的內(nèi)容,學生讀完后對背影中的父子關系可以有更深入的了解,對朱自清的情感也能有更多元化的解讀。當然,在課堂上,任何材料的補充都必須與教學內(nèi)容關聯(lián),否則就是畫蛇添足。
(四)及時進行精讀教學檢測
精讀課文的教學有沒有成效,用什么方法來檢測?課本自讀課文,課外名著都是可利用的資源。學生在老師引導下學會了精讀,如學生是否能考慮從表達方式、寫作手法,詞語使用,知人論世等方法解讀文本,能不能從細讀、精思、鑒賞等三個方面落實自己的閱讀。
參考文獻:
[1]高長,葉波.論信息技術與語文閱讀教學的整合策略——基于語文閱讀方法培養(yǎng)的視角[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2(2):2.
[2]沈航,李俊慧.速讀,略讀和精讀——幾種常見的閱讀方法[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8,12(00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