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艷瓊 趙麗萍
摘要:目的:分析家屬參與督導模式護理干預對耐多藥肺結核患者負性情緒的影響。方法 分析2021.2-2022.2期間,我院耐多藥肺結核患者60例,進行分組(A、B組)比對兩組患者不良情緒發(fā)生情況。結果 B組患者發(fā)生負性情緒例數(shù)少于A組,用藥依從率高于A組(P <0.05)。結論 臨床為耐多藥肺結核患者改善其負性情緒,進行家屬參與督導模式護理干預,能有效提高自身疾病相關知識,利于提升其治療效果,加快恢復進程。
關鍵詞:耐多藥肺結核;家屬參與督導模式護理干預;負性情緒
耐多藥肺結核是較為特殊的疾病,其為治療性較差的肺結核。患者感染結核分枝桿菌,對常見的抗結核藥品(異煙肼、利福平)產生耐藥性。長期治療易引起患者出現(xiàn)負性情緒,導致患者遵醫(yī)用藥依從性較差,影響治療效果和進度,對其采取家屬參與督導模式進行護理干預,能改善患者負性情緒,提高遵醫(yī)行為與治療依從性,改善生活質量。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文中分析的耐多藥肺結核60例病案中,男性26人,女患34人。平均年齡( 40.27±4.59)歲,平均體重( 40.27±4.59)kg。病程1.5- 14.3年,平均(4.40土1.31 )年。兩組患者資料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干預方法
A組患者常規(guī)治療配合健康教育,出院后延續(xù)護理隨訪,了解患者病情變化,以及提醒復查時間等。
B組患者在院期間正常治療,出院前進行耐多藥肺結核相關知識教育,講解治療與堅持服藥的重要性,叮囑患者和家屬按時復診檢查。出院后保留家屬電話、微信等聯(lián)絡方式,進行線上護理、用藥指導等。與家屬共同督導患者防治用藥,指導其家屬關注患者心態(tài)情緒變化。耐多藥肺結核患者易出現(xiàn)不良情緒,需要家屬多給予支持,觀察其心態(tài)變化及時改善不良情緒?;颊叱鲈旱?個月保持每周隨訪1次,了解患者是否按時、按量服藥和飲食、睡眠等,并記錄在患者個人檔案內,提醒患者復查時間。出院后2-6個月,保持2周隨訪1次。出院6個月以上的患者與家屬基本已經掌握護理干預方式,每月1次隨訪即可,但仍保留微信等指導服務。
1.3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負性情緒發(fā)生例數(shù)予以統(tǒng)計比較,以及用藥依從性。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文中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借助SPSS 25. 0軟件解析,計數(shù)%表示,t檢驗,統(tǒng)計差異值P<0.05展現(xiàn)。
2結果
3討論
耐藥結核病具有治療周期長、治愈率低、傳染性強等特點,導致患者治療依從性差,負面情緒影響嚴重。針對耐多藥肺結核患者開展家屬參與督導模式進行護理干預,出院后延續(xù)家屬督導患者堅持醫(yī)囑用藥,以及不良情緒疏導等,其家屬與患者之間的親情互動能緩解患者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減輕其心理壓力,通過家屬督導及時糾正患者不健康行為,養(yǎng)成自覺遵醫(yī)行為提高醫(yī)治預后效果。
文中A自患者用藥依從率80.00 %(24/24),B組96.67 %(29/30)明顯比A組高(P<0.05)。同時兩組患者負性情緒比較B組患者心理狀態(tài)更好(P<0.05)。家屬參與督導模式在生活上能給予患者更為貼心的照顧,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護士通過與家屬溝通指導關愛、理解患者,把握其心態(tài)、情感變化,并進行親人間貼心的交流溝通,減少患者被歧視與被偏見的心態(tài),幫助患者走出心理陰影。
綜上所述,B組患者采取家屬參與督導模式護理干預后,患者自卑、焦慮、抑郁、恐懼、多疑等負性心態(tài)轉變效果頗好,通過家屬參與支持,患者在生活中更能感受到家庭的溫馨,有利于患者治療、康復和預防控制疾病。
參考文獻:
[1]莫火秀,李嘉麗,莫穆隆.隨訪督導耐多藥肺結核患者抗結核的臨床護理體會[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20, 7( 4): 7-8,16.
[2]李玲芝.完全管理模式運用于耐多藥肺結核患者護理中的效果及有效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J].特別健康, 2020,(9) :171-172.
[3]解麗潔.在耐多藥肺結核患者護理中予以完全管理模式的有效性探究[J].?家庭醫(yī)藥.就醫(yī)選藥,2020, (7):235.
[4]靳燕彩.延續(xù)性護理對耐多藥肺結核患者自我護理與生活質量的影響[J].??河南醫(yī)學研究,2021, 30( 3): 536-638.
[5]府學霞,楊秋艷.延續(xù)性護理對耐多藥肺結核患者自我護理與生活質量的影響[J].家有孕寶, 2021,3(20) :223.
[6]牛亞平.MDT式延續(xù)護理干預對耐多藥肺結核患者治依從性及ESCA評分的影響[J].?黑龍江醫(yī)藥,2021,50 (3):334-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