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雯
[摘 要]幼兒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利用觀察、訪談等一系列方式對中班幼兒進行研究,分析家園合作的不同方式以及現(xiàn)代發(fā)展情況,得出能夠真正指導和培養(yǎng)中班幼兒分享行為發(fā)展的結論。
[關鍵詞]家園合作;中班幼兒;分享行為
幼兒在幼兒園中每時每刻進行的活動都牽動著父母的心。家園合作是幼兒園與家長進行及時溝通,以達到家長能夠及時了解并配合教師共同教育幼兒的目的。分享行為作為親社會行為中的一種,在個體的社會性發(fā)展中起著重要作用。
一、家園合作及其相關概念
(一)家長
家長這一稱呼存在廣義與狹義的區(qū)別:廣義上是指孩子所在的家庭中起著重要作用的成年人,不僅僅是對孩子產(chǎn)生深遠影響的爸爸媽媽,也有可能是爺爺奶奶以及孩子的法定監(jiān)護人等;狹義上就是指爸爸媽媽。本文的家長取廣義上的意思。
(二)家園合作
家園合作說的就是孩子以及其爸媽組成的家庭的成員與孩子的幼兒園合作,使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家園合作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代教育背景下的必然趨勢,家園合作必將進一步拓展到社區(qū)、小區(qū)及社會的合作。
(三)幼兒分享行為
幼兒親社會行為主要表現(xiàn)在分享以及合作這兩方面。分享行為主要就是幼兒把自己喜愛或者擁有的東西供別人使用以及分享,甚至是贈送給別人,把屬于自己的東西與別人交換或者無償贈送。
二、家園合作的途徑
(一)家園聯(lián)系冊
家園聯(lián)系冊是幼兒教師與家庭溝通的橋梁,做好家園聯(lián)系冊能夠使雙方都不費力氣就能知道幼兒的發(fā)展狀況。例如,各種主題的親子活動的舉辦,多種形式的家園聯(lián)系會等。通過開展不同的活動,加強幼兒園與家長的交流。另外,教師要一視同仁地對待家長,通過對家長建議的采納,對家園聯(lián)系冊進行修改和修訂,逐漸完善。
(二)家園互訪
教師在教育幼兒之前,必須對其家庭背景和生活方式有一定的了解。要想讓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相互結合,就必須做到幼兒園和家長對孩子進行實時了解,關心孩子的心理變化,并且把這種變化以及其他情況相互轉告和分享,為了孩子的健康發(fā)展,家長也要明確自己的重要性,通過家園合作促進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三)家園信息交流
家園要想真正形成一致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為,實現(xiàn)家園共育的目的,教師還要為家長持續(xù)性提供信息,使家長知道如何配合幼兒園。可以在活動室門口的“家園聯(lián)系欄”中寫上每天的活動內(nèi)容和注意事項等,家長也要真正參與進來,積極發(fā)表自己的教育見解和育兒經(jīng)驗。
(四)家長開放日
通過家長開放日,幼兒園以班級為單位向家長全面展示幼兒在園活動的方方面面。家長通過參觀直接了解幼兒在班級中的表現(xiàn),讓家長融于幼兒園教育,更加了解幼兒一日生活的概況,使家長能獲得更為有效的配合教師進行家園合作教育的能力。
三、中班幼兒分享行為的發(fā)展特點
(一)中班幼兒已經(jīng)具備初步的分享能力
這個階段的幼兒開始學會與他人分享,并簡單進行社會交往,主要表現(xiàn)為與他人交往不再羞澀,小伙伴見面能主動打招呼,對老師長輩有禮貌等。這不僅是社會交往的發(fā)展,而且是心理不斷成長的過程,這個時期的幼兒已經(jīng)開始擁有辨別是非的基本能力,也逐漸注意到別人的態(tài)度與情感的變化,有了一定的自主能力,這些進步都對以后的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
(二)中班幼兒的分享行為正在逐漸形成和發(fā)展
分享行為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慢慢變成了他們獨有的本領,這不需要被人教,是不斷成長的表現(xiàn),自信、責任感和克服困難的勇氣都在不斷進步,雖然這些進步還不是特別明顯,但是不管在家庭還是幼兒園中,這些優(yōu)點都會不經(jīng)意地表現(xiàn)出來。在中班階段,幼兒的同伴交往能力與小班時候相比有一定的提高與進步。
(三)中班幼兒的分享能力相對較弱
在對中班幼兒的一日活動與學習生活的觀察中可以發(fā)現(xiàn),盡管幼兒已經(jīng)能夠和他人進行一些簡單的社會交往與交流,但是,在一些分享的行為與能力上,主要表現(xiàn)在相互交流、配合、協(xié)商以及分享,幼兒的表達能力還是有限的,在這個時期他們還不能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得特別清晰,但是當遇到困難時,大部分幼兒會主動尋求幫助,或者在同伴玩耍時分享玩具等。在拿別人的東西時,會主動詢問別人是否允許,或者通過交換來獲得,但是這樣的孩子只占百分之三十左右。
(四)中班幼兒的分享行為存在家園不一致的現(xiàn)象
中班幼兒在幼兒園中自理能力和分享行為的表現(xiàn)遠遠高于在家中的表現(xiàn)。在幼兒園中,中班幼兒能夠經(jīng)?;蚴强偸桥c同伴交談溝通想法,他們會積極表達自己的意見,遇到困難時會主動尋求幫助,動用小伙伴的東西時會主動征詢同意。而在家中,并不總是如此。
四、影響幼兒分享能力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第一,家長要當好榜樣。幼兒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從自己身邊的大人身上進行學習。家長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當好孩子的榜樣。比如,當孩子的同伴來到自己家里,家長應利用好這樣的機會引導孩子如何接待朋友,不僅要自己做好分享行為,而且要引導他們接待小朋友。第二,家長要為孩子提供交往的機會。家長可以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些和同伴分享的機會,比如,可以將孩子帶到小區(qū)樓下,那里會聚集小區(qū)里很多幼兒。孩子可以帶著自己的玩具,家長引導孩子和伙伴交流,學會社會交往的技能和本領。
(二)同伴因素
同伴關系對這個階段幼兒的分享行為有重要影響。此階段的幼兒處在建立朋友關系的一級水平,只能從人們所表現(xiàn)出來的可看得到的行為上看待友誼,會認為對我好而且愿意將自己的玩具借給我玩的伙伴就是朋友。事實上,這是一種暫時的關系,容易建立和終止。中班幼兒與熟悉的朋友之間的分享行為要比非朋友之間的更多,而且更愿意為自己認識的朋友提供幫助。因此,同伴關系密切影響著幼兒的分享行為。
(三)幼兒自身因素
第一,性格。性格外向的幼兒往往表現(xiàn)得更喜歡與他人交往,幼兒的這種性格傾向性為幼兒分享合作能力的產(chǎn)生創(chuàng)造了更多可能。因此,性格外向的幼兒比較喜歡和其他小朋友或者成人分享。第二,性別角色。男孩相對來說更拘謹,女孩較為隨和,這使得女孩更愿意表現(xiàn)出分享合作的行為。
五、家園合作培養(yǎng)中班幼兒分享行為的指導原則
(一)樹立分享榜樣
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家長與老師的影響都很重要。家長要當好榜樣,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舉止,提高道德修養(yǎng),家長也要懂得分享,潛移默化影響自己的孩子。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幼兒的進步與發(fā)展也起到重要作用,教師要當好榜樣,促進幼兒分享合作的意識。
(二)家園合作,共同進行分享教育
許多幼兒在幼兒園表現(xiàn)很好,樂于與他人分享,但一回到家中就變了樣子。教師要及時與家長溝通,交流孩子在家和在幼兒園的表現(xiàn),相互配合,促進幼兒的成長。
(三)建立合理的分享規(guī)則
在培養(yǎng)幼兒分享行為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給予幼兒一些幫助,并協(xié)助其制定規(guī)則。在制定規(guī)則的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機會平等。家長與教師可以適當引導幼兒相互幫助和換位思考,感受他人的需要,從而建立平等分享的規(guī)則。其次,輪流體驗。針對某一種大家都喜歡的事物,在不同的時間段內(nèi)由不同的幼兒進行體驗和分享。幼兒的生理以及心理的發(fā)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師可以根據(jù)這種特點制定“先來后到”的規(guī)則,按照先后順序共同分享。
總之,分享行為作為個體社會化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社會行為,也是個體社會化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指標。促進幼兒分享行為的發(fā)展,有助于幼兒更好地與人交往,有利于幼兒今后更好地融入社會,也能為幼兒今后的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幼兒園和家長都要為此不斷引導幼兒。
參考文獻:
[1]葉立群,鄧佐君.家庭教育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李生蘭.學前兒童家庭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陳寶國,彭巧齡.語言習得的關鍵期及其對教育的啟示[J].地理發(fā)展與教育,2001,(01).?
[4]董衛(wèi)花.當代美國家長參與幼兒教育的現(xiàn)狀與啟示[J].文山學院學報,2013,(26).
[5]賀曉星.作為方法的家庭激育研究的新視角機[J].教育學術月刊,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