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星
【摘要】中國文化源遠流長,諸子百家,異彩紛呈。而道家思想尤為重要。《道德經(jīng)》全書分為八十一章,共五千言,言簡而意賅,文約而韻豐,是文化史之瑰寶。上篇的中心是“道”,主要探討宇宙與人生的哲理;下篇的中心是“德”,主要探討政治與社會問題。文章雖然分為道、德二篇,但其思想一以貫之,從宇宙論到人生論,從人生論到社會與政治問題。因而其思想可以概述為兩部分,即道之于人生(修身)與道之于社會(治國)。
【關(guān)鍵詞】老子;道;修身;治國
【中圖分類號】B223? ? ? ? ? ? 【文獻標(biāo)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24-006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4.019
老子作為著名的思想家、哲學(xué)家,一直備受人們景仰,其思想體系肇始于“道”,顯發(fā)于“德”,復(fù)歸于“道”,因此,“道”作為其思想體系的核心概念,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魯迅先生曾說過:“不讀《老子》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焙m也說:“老子是中國哲學(xué)的鼻祖,是中國哲學(xué)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學(xué)家?!倍液m也認(rèn)為,中國哲學(xué)的問題討論時常會轉(zhuǎn)向倫理、道德的層面上。但老子最為特別的,就在于他把人類的思考方向和思考范圍進行了擴大。
據(jù)司馬遷的《史記·老子傳》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xiāng)曲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于他的《道德經(jīng)》中首次提出了關(guān)于“道”的學(xué)說,他把“道”作為宇宙的最高實體范疇,認(rèn)為道是作為世界萬物產(chǎn)生的根源及其背后運動變化的根本,從而形成了以“道”為核心的哲學(xué)體系。
一、“道”之義
(一)作為萬物始基的“道”
首先,道是老子哲學(xué)體系的核心,整個世界都是從道派生出來的。老子明白地指出“道” 在天地之先,是創(chuàng)造天地萬物的根源:“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①“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又說“淵兮,似萬物之宗”??梢郧宄乜闯?,“始”“母”“宗”“淵”這幾個概念的含義在這里是完全一致的,老子使用這樣幾個概念,是為了更好地表達“道”為天地萬物的根源或始基這一重要的思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吨芤住吩疲骸耙魂幰魂栔^道”,由道分化為天、地(陰、陽),通過陰陽變化又產(chǎn)生和氣,陰、陽、和三氣化合再產(chǎn)生出萬物來?!暗郎弧笔茄莼牡谝粋€階段?!暗馈弊鳛橐粋€絕對的、獨立的存在,是一個“混而為一”的“混成”之物,其中孕育著一切變化的可能?!耙簧笔茄莼牡诙€階段?!暗馈痹谧陨碇性缫烟N涵相反相成的陰、陽,由于這種內(nèi)在矛盾機制的作用,“道”在運動中分離為陰陽二氣。由“道”化分為陰陽二氣,標(biāo)志著抽象的“道”演化為具體的萬物的開始,是“道”創(chuàng)生萬物過程的展開。“二生三”是演化的第三個階段。陰陽二氣產(chǎn)生之后,相互激蕩、二氣和合,衍生出萬物的無限生機。“二生三”是“道”創(chuàng)生萬物過程的進一步展開,是“道”向萬物的又一層落實?!叭f物”是演化過程的最后一個階段。萬物的生成是陰陽二氣交感的和合之氣幻化的結(jié)果。至此,“道”經(jīng)過了層層落實,終于完成了創(chuàng)生萬物的歷程。
(二)作為規(guī)律法則的“道”
《易傳·系辭》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左傳》亦有言曰:“天道遠,人道邇”。在老子的哲學(xué)中,“道”是無影無形的,但它卻作用于萬物,體現(xiàn)了某種規(guī)律性?!暗揽傻?,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這種于循環(huán)往復(fù)的運動中普遍存在并反復(fù)出現(xiàn)的不變性即是人們所說的規(guī)律法則。
(三)作為生活規(guī)范的“道”
落實、體現(xiàn)于萬物之中并作為萬物存在根據(jù)的“道”,老子稱之為“德”?!暗郎?,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覆之”即是說“道”創(chuàng)生了萬物,“德”養(yǎng)育、成就了萬物?!暗馈笔求w,“德”是用,體用不二,即用顯體。因此也可以說,“德”就是存在于萬物之中的“道”,就萬物的生成來講是“道”,就萬物的存在來講則是“德”,“道”與“德”是不可分離的?!暗馈迸c“德”的關(guān)系進一步印證了“道不離物,物不離道,道外無物,物外無道”的
道理。
二、“道”之性
(一)無名無相、善利萬物
在老子的眼中,道作為宇宙之本源,立乎陰陽之先,前于天地而生,虛幻縹緲,不可言其性,不可名其狀,是一種虛無朦朧的混沌狀態(tài),因而其言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而本始性的道雖“道隱無名”,然而正是因為其形無狀、其名無相,所以其用無窮、其性無際,發(fā)育萬物而利于物。老子以水喻之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二)自然無為、尚柔靜篤
老子言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王弼釋為“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于自然而無所適也”,道隨順萬物之本性而不為主,依其自然而然,即其言曰:“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肚f子》中說:“鳧脛雖短,續(xù)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故性長非所斷,性短非所續(xù),無所去憂也”,道性自然,因而不造作,不妄為,順性而為,適性而動,“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遂,天之道”。正是由于道性自然無為,因而呈現(xiàn)出虛靜之氣象,道以靜而動、即虛而行,“不欲以靜,天下將自靜”。對于人也是如此,人之初生于動而卒歸于靜。
(三)反者道動、周行不殆
老子的“道”就是一個萬物往復(fù)變化無窮的世界,而“道紀(jì)”的要義就是“周行而不殆”,他說:“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fù)”,“道”的性狀描繪為“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胺凑叩乐畡?,弱者道之用”?!胺础弊鳛槭澜缛f物運動變化的原因和動力,在“周行而不殆”的運動中,陰陽這兩種相反相成的對立面相互排斥、交感、激蕩,由此化生出天地萬物?!暗馈敝杏嘘庩枺伞暗馈被娜f物也必然在自身中包含著陰陽,萬物都是一陰一陽、一正一反的統(tǒng)一。這種內(nèi)在的相反雙方既互相排斥又互相吸引,就是宇宙萬有生化發(fā)展的動因。
三、“道”之用
(一)“道”之于人生——修身養(yǎng)性
老子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做人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p>
1.慈
老子認(rèn)為,“道善利萬物而不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因而人也應(yīng)該效法于道,貴生仁愛,慈養(yǎng)眾生,范應(yīng)元說:“吾之心慈愛素具,由愛親愛君推而愛人愛物,此皆自然之理”。一個人如果真的能夠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其一定會幾于道,貴生仁愛,既是愛人,又是愛己,是安心立命之本,老子正是這樣教導(dǎo)人們重視生命,慈愛萬物的。
2.儉
萬物由道而生,塵雜紛繁,人們?nèi)绻晃兜某撩杂诳诟怪?,耳目之娛,就會閉塞視聽,故步自封,于己于人都將是災(zāi)難,《陰符經(jīng)》云:“心生于物,死于物,其機俱在于目。人之六識六賊,出自眼耳鼻舌身意,以眼為首,見物生染,故以見惑為甚,其機正在于此”。老子看到人們沉于聲色犬馬其中而不能自拔,為此,他提出了一種簡單的方法:“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清靜經(jīng)》言曰:“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欲既不生,即是真靜”,“心無其心,物無其物??諢o所空,無無亦無,湛然常寂”。少私寡欲之意,就是要滌除玄覽,不貪圖,不妄求,一切順隨自然之理,不生非分之想,不起留戀之情,知足常足,隨遇而安,老子的“儉”并不是要人們“絕”,而是要人們“樸”,也就是說不要刻意杜絕一切欲求,而是要節(jié)制欲望,知足常樂?!笆ト巳ド酰ド?,去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3.不為先
凡物之事,虛靜謙柔,自然之理,順之則興,逆之則亡,因而老子教導(dǎo)人們要謙虛處下,為而不爭,“滿招損,謙受益”,“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如果人們不能因勢利導(dǎo),順勢而行,一味地逆自然之理,違天地之道,驕奢淫逸,那么只能是自矜功伐,物于物而非物物?!叭酥踩崛?,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堅強處下,柔弱處上”。
(二)“道”之于社會——治國平天下
老子生活的時代是在春秋末年,時值天下紛亂,諸侯割據(jù),禮崩樂壞,綱常失范,老子感慨萬千而欲拯救之。為此,他將他的治國理念微言于五千言中,望圖后世明其理而行之于世,救萬民于水深火熱。
1.適天親民
太古之時的有道之君,無為而治,行不言之教,使人民各順其性,各安其分,各得其所,所以百姓皆自然,只知有君,而未聞其令;后至大道衰微,便輔以德教化人民,施仁政治理國家,人們由此便產(chǎn)生了分別心,有了親疏、毀譽之情;及至仁義不足以為治時,便施以刑名法術(shù),以政教教化于民,禁錮百姓,人民雖生畏懼之心,但對國君卻敬而遠之,望而生畏;及至最末,則國君對百姓不聞不問,以己之私欲而愚弄百姓,至百姓于水火二不顧。這些即是老子所言的“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在老子看來,“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而且“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次,在上者要順應(yīng)民心,愛民親民,民眾是侯王賴以存在的根本。老子針對亂世之勢,要求在上者要取法于道,效法于天,依道而作,順天而為,以百姓心為心,不以私欲而勞民,不以己利而害民,這對于當(dāng)代的人們依然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2.見素抱樸
老子云:“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在上者適天親民,無為而治是對為政者的基本要求,是在上者所應(yīng)首先銘記于心的道德律令,是時刻懸刻于頭頂?shù)男强盏?,而涉及到具體的施政方針則是滌除玄覽,絕圣棄智,見素抱樸。老子說過:“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順”。
老子的見素抱樸,絕圣棄智,絕仁棄義,并不是要在上者專制霸道以禁錮百姓的思想而使之僵化統(tǒng)一,相反,而是要使百姓自得其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在上者不聚財貨,不貴高位,百姓明于自然之分,棄絕名利之求,斷除犬馬之欲,樸素自然,頤養(yǎng)天年,民無知無欲,國家方能達到長治久安。這實際上就是要在上者營造一種質(zhì)樸純粹的社會環(huán)境,通過環(huán)境的熏陶渲染,使百姓為腹不為目,民之自化而國將垂拱而治。
3.小國寡民
《帝王世紀(jì)》中記載了帝堯之世的景況,詩曰:“天下太和,百姓無事,有五老人擊壤于道,觀者嘆曰:‘大哉,堯之德也’。老人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上古時代的百姓,莫知其君,莫曉其政,怡然自得,是一幅幸福的社會圖示。老子在《道德真經(jīng)》中也描繪了他的理想社會,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其言曰:“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徒……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小國寡民思想的確反映了老子對現(xiàn)實社會的不滿和對理想社會的追求,不過,這與其說是老子經(jīng)過一系列的有為而治而達到的無為結(jié)果,不如說是老子對于自然生活狀態(tài)的一種復(fù)歸,是否定之否定后的理想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此時的結(jié)繩記事,已不是原始時代的蒙昧?xí)r期的智慧萌芽,而是在明白了社會紛亂相爭所造成的傷害之后的對于恬靜生活的自然追求,老子只是借助小國寡民描繪了未來社會安居樂業(yè)的情境,雖然是情境,但卻是一定會實現(xiàn)的。這其實就是陶淵明的“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所說之義。
由老氏開創(chuàng)的道家思想,對于中華之影響,不可斗量,不可日語。《漢書·藝文志》稱道家之學(xué)為“君人南面之術(shù)”,其要旨為“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隋薛道衡《老氐碑》文說:五千文“用之治身,則神清自靜;用之治國,則反樸還淳”……這些其實僅僅是對老氏之學(xué)的注腳,老氏之學(xué)其實早已融入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隨風(fēng)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試想之,如果沒有經(jīng)歷禮崩樂壞的社會變革,老氏又怎會字字珠璣,微言大義,若只是徒口而言,夸夸其談,又怎會發(fā)自肺腑,字字真切,老氏曾言:“正言若反”,其實更應(yīng)是“反言若正”,老氏以復(fù)反之言語敘古今之歷史,談治國之籌側(cè),為后人留下了一部曠世之佳作,后世之妄自菲薄者,嚴(yán)復(fù)已言曰“其所為若與物反,而其實以至大順。而世之讀老者,尚以愚民訾老子,真癡人前不得說夢也”。
注釋:
①本文所有《道德經(jīng)》引文均出自朱謙之撰《老子校釋》,中華書局2008年版。
參考文獻:
[1]朱謙之撰.老子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8.
[2]陳鼓應(yīng).老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3.
[3]徐復(fù)觀.中國人性論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