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含容
【摘要】高效的語文閱讀課堂,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聚焦“語言積累與運用”“思維方法與能力”目標,讓教材成為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的載體,通過課內(nèi)外閱讀聯(lián)動培養(yǎng)閱讀興趣,以提高小學中高學段語文閱讀教學效率。
【關鍵詞】閱讀教學;小學語文教學;閱讀能力;思維能力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將學習分為“有意義學習”和“無意義學習”兩種,有意義學習能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和興趣,極大地提高學習效果。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雙重特點,語文閱讀教學應注重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與運用能力、思維方法與能力,才能落實語文學科素養(yǎng),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一、聚焦語文能力目標,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語言積累與思維能力,在閱讀教學中應根據(jù)《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的“核心素養(yǎng)”,結合學生的發(fā)展水平與統(tǒng)編教材的語文要素,制定合適的教學目標。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恰當?shù)剡\用教材,讓教材成為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的載體,讓課堂成為提高學生言語智能與思維能力的生動高效的課堂。
(一)聚焦“語言積累與運用”目標
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效率,離不開對語言的鑒賞與積累運用。小學中高學段的閱讀教學應緊扣文本語言,結合不同文體特點設置恰當?shù)恼Z用目標,通過多樣化的活動落實語用目標,讓學生有效積累語言,提高語言運用水平。
1.結合文體特點,設置語用目標
小學階段的閱讀教學不強調文體特征,但教師在備課時需要結合不同的文體特點設置恰當?shù)恼Z用目標,將“這一篇”的文章理解延伸到掌握“這一類”文章的閱讀方法。
例如,在散文教學中應聚焦優(yōu)美語句進行語言表達實踐,教師可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賞析語段,通過語段修辭分析等方法理解語言結構,從而積累優(yōu)美的語言。如三年級下冊的《燕子》《荷花》都是非常優(yōu)美的散文佳作,在語言積累方面,教師在教學中可適當引導學生通過控制節(jié)奏、聲調,讀出文章的美,積累豐富的詞語形式;在語言表達方面,可通過仿寫、小練筆等,加深對語言形式的理解,如燕子開篇“一身烏黑的羽毛,一雙輕快有力的翅膀,加上一對剪刀似的尾巴,湊成了那樣活潑可愛的小燕子”,可讓學生從“一身_______,一雙_________,湊成___________”總結出“1+1=?”的句式,讓學生積累與運用。
2.開展趣味活動,落實語用目標語言
打造高效的語文閱讀課堂,需要開展豐富有趣的教學活動。小學生處于形象思維階段,教師可以綜合使用插圖、繪畫以及多媒體技術的動圖、視頻、音樂等多重手段來創(chuàng)設情境,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抽象、難懂的內(nèi)容。
其中,繪畫比較適用于散文和古詩類閱讀教學,讓學生在繪畫創(chuàng)作中加深對語句的理解。如在四年級的《海上日出》教學中,筆者通過讓學生畫出不同天氣情況的“日出圖”來表達自己的理解,同學們興味盎然,創(chuàng)作出獨具特色的作品,不僅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也彰顯了自己的個性。
(二)聚焦“思維能力與方法”目標
小學中高學段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教師可以通過追問原因、對比等方式設置主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與深入思考,通過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1.追問原因,加深思維深度
因果關系是一種基本的邏輯思考方式,能夠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因此,教師可以通過追問原因,啟發(fā)學生深入思考與探究,加深思維深度。
如在四年級小說教學《“諾曼底號”遇難記》中,教師通過追問“哈威爾船長明明可以逃生,為什么要和輪船一起沉沒?”同學們的思維被激活了,他們通過想象哈威爾船長的處境和心理活動,讀懂了他的忠于職守、視死如歸,教師再趁勢展開了關于“生命的價值是什么”的深刻探討,讓課堂教學成為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的載體。
2.對比探究,發(fā)現(xiàn)事物本質
對比,也是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一種重要方法。在小學中高學段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通過設置情節(jié)和人物行為的對比,讓學生在沖突、對比中厘清思緒,發(fā)現(xiàn)事物的本質,從而發(fā)展閱讀思維能力。
如在四年級的童話教學《巨人的花園》,通過花園前后的對比讓學生理解“有孩子們的地方才有春天”,通過對比巨人前后態(tài)度、行為的轉變讓學生感受到巨人冷漠的外表下有一顆柔軟、敏感的內(nèi)心。教師再順勢引導學生領悟“圍墻”只是有形的“墻”,而是人心的隔膜。由此,因“筑圍墻”帶來的“冬天”也象征內(nèi)心的寒冷、悲傷,因“拆圍墻”帶來的“春天”象征著內(nèi)心的快樂、幸福,學生就更深入了解了童話故事的主題。
又如在三年級的文言文《司馬光》的教學中,同學們已經(jīng)對這個故事耳熟能詳,為提高學生的興趣與能力,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為什么砸缸是最佳的救人辦法,還有更好的辦法嗎?”這就讓學生積極思考,關注“群兒戲于庭”特定情境,在院子里的兒童還能用什么救人呢?學生紛紛提出了用梯子扔繩子、求教于大人等有創(chuàng)意的方法。但對比“砸甕”,都顯得沒有那么快捷高效,學生這才對司馬光的機智勇敢佩服不已,這個過程中也發(fā)展和提升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注重培養(yǎng)閱讀興趣,課內(nèi)、課外閱讀聯(lián)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課標”要求學生在第二學段課外閱讀不少于40萬字,第三學段課外閱讀不少于100萬字。這就要求教師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課內(nèi)閱讀延伸,帶動學生的課外閱讀的聯(lián)動,才能真正落實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
如在三年級寓言故事《守株待兔》《池子與河流》的教學中,當學生讀懂寓意中的智慧與啟迪,意猶未盡之際,教師便可趁機向學生推薦中國古代寓言《伊索寓言》的寓言故事,讓他們愛上閱讀,從文學從中汲取智慧與營養(yǎng)。又如杜桂梅老師在執(zhí)教高年級的文言文《書戴嵩畫牛》,對于關于牛尾巴究竟該朝上還是朝下的探討,引入了大量的詩詞、畫作來佐證,從而極大地豐富了課堂容量。學生在課堂上思接千載,與不同時代的人們思想相碰撞,有自己的理解與判斷,從而真正理解了文章的精髓,實現(xiàn)了語言思維和難點的突破,是課內(nèi)課外閱讀延伸的典范。
總之,語文閱讀教學應聚焦學生的語言與思維能力,通過課內(nèi)外閱讀聯(lián)動培養(yǎng)閱讀興趣,讓教材真正成為培養(yǎng)閱讀能力的載體,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王敬平.如何促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提升[J]. 基礎教育,2019(2):227-228.
[2]周 晶.運用思維導圖優(yōu)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 語文教學通訊,2019(8):11-13.
[3]陸卓濤,張雨強.PCAP閱讀素養(yǎng)評估框架及啟示[J].全球教育展望,2022(2):10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