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朝輝 甘細梅
摘 要:朱利安·巴恩斯是當代英國最優(yōu)秀的作家之一。與國外的巴恩斯研究相比,國內的巴恩斯研究成果相對較少,發(fā)展相對滯后。從20世紀80年代的零星介紹,90年代的個別研究,到21世紀前十年的初步發(fā)展,以及2011年之后在作品的翻譯出版和學術研究等方面的進一步發(fā)展,國內巴恩斯作品的譯介與研究在數量和質量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國內巴恩斯研究仍然存在數量不多、質量不高、作品研究的不平衡、選題重復以及整體性研究缺失等問題,亟應引起讀者的關注和重視,以促進巴恩斯研究在中國的更大發(fā)展和繁榮。
關鍵詞:朱利安·巴恩斯;作品研究;研究現(xiàn)狀;研究展望
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1946- )是當代英國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評論界常常把他和馬丁·艾米斯(Martin Amis,1949- )、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1948- )并稱為當代英國文壇的三劍客。早在1980年代,巴恩斯就憑借《福樓拜的鸚鵡》(Flaubert’s Parrot, 1984)和《10 1/2章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 1/2 Chapters,1989)等小說躋身英國一流作家之列。2011年,憑借一本篇幅短小但內涵極其豐富的小說《終結的感覺》(The Sense of an Ending),巴恩斯第四次進入布克文學獎的決選名單,并最終摘得這一桂冠,使他的文學聲譽再上一個臺階,由此掀起了對巴恩斯作品研究的熱潮。在受到國內外的不斷關注與持續(xù)研究的同時,巴恩斯也斬獲了各種各樣的文學獎項。除了四次獲得布克文學獎提名并在最后一次得獎之外,他先后獲得過英國、法國、美國、意大利和澳大利亞等國頒發(fā)的各種文學獎項與各種榮譽稱號??梢哉f,如今的巴恩斯著作等身、滿載榮譽,是當代英國文壇乃至西方文學界的一顆耀眼明珠。
然而,縱觀國內外的巴恩斯研究發(fā)現(xiàn),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有關巴恩斯的研究成果還遠遠趕不上他的文學聲譽。正如論者所言,“與同為英國當代文壇巨頭的麥克尤恩相比,國外學界對巴恩斯的研究充其量只能說仍處于初始階段”,“可統(tǒng)計到的國外巴恩斯研究的期刊論文和博碩士學位論文總數是93篇,而同期內麥克尤恩的研究文獻總數則達到1090篇”[1]9。與國外的巴恩斯研究情況相比,國內的巴恩斯研究成果相對更少,在經歷了緩慢的發(fā)展和初步的繁榮之后,研究成果逐漸增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有鑒于此,有必要梳理總結一下已有的研究成果,為巴恩斯在中國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參照,即從作品介紹、翻譯出版和研究現(xiàn)狀等方面比較全面地梳理和探究巴恩斯其人其作在國內的譯介與研究情況,指出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的策略,以期為國內的巴恩斯研究添磚增瓦,貢獻一份力量。
一、巴恩斯在國內的譯介概況
最早將朱利安·巴恩斯其人其作介紹到國內來的當屬學者亢泰。他在倫敦游學時觀察到每年十月在英國舉行的“布克獎”的評選和圖書銷售情況,于是在1985年第7期的《讀書雜志》上撰文介紹了1984年進入該獎決選名單的6部作品,文章極其簡要地提及了巴恩斯和他的小說《福樓拜的鸚鵡》。之后,《外國文學評論》1988年第2期在介紹國外的年度圖書,1990年第2期在概述1989年美國小說,《文化譯叢》1990年第4期在介紹當代英國文壇的重要作家,《世界文學》1992年第3期在簡介1991年的英國文壇概況,《山東外語教學》1993年第4期在介紹1991年英美短篇佳作,《外國文學》1993年第3期在介紹“最杰出的英國青年小說家”以及《世界文學》1998年第3期在介紹世界文藝動態(tài)時都提到了巴恩斯其人其作。如果說1980-1990年代上述期刊上的文章只是在介紹國外的文學動態(tài)或作品信息時提到了或簡單地介紹了巴恩斯和他的作品,那么此后國內的學者則開始比較深入地把巴恩斯和他的作品介紹給國內讀者。瞿世鏡、高繼海和阮煒等學者是其中的佼佼者。
1995年,瞿世鏡發(fā)表文章《當代英國青年小說家作品特色》,花了近2頁的篇幅介紹了巴恩斯作品中的藝術特色和主題關切,較為詳實地厘析了《福樓拜的鸚鵡》和《凝視太陽》(Staring at the Sun,1986)等小說的內容和特點,指出巴恩斯繼承了“由伍爾夫和喬伊斯等現(xiàn)代派經典作家所開創(chuàng)的實驗主義傳統(tǒng)”,“他的作品突破了小說的傳統(tǒng),不落前人窠臼”,“他拒絕遵守正統(tǒng)的小說情節(jié)安排和人物塑造規(guī)則”,“他編織寓言、講述笑話、連綴故事、聚集觀念,進行各種形式實驗”[2]。這一關于巴恩斯小說創(chuàng)作的形式實驗特點的表述,被此后的很多研究者所引用,因而在國內的巴恩斯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同年,高繼海發(fā)表了《80年代的英國小說》一文,在論及巴恩斯時指出,“朱利安·巴恩斯繼承了金斯利·艾米斯的諷刺手法,是一位很有個性特征的小說家”,“巴恩斯的敘述松散冗繁,但他的機智和聰慧隨處可見”[3]。這一評論也指出了巴恩斯創(chuàng)作中的幾個顯著特征,即其作品的諷刺性、敘述手法的多樣性、字里行間的智慧和哲思以及他鮮明的個人風格等。此后的國內巴恩斯研究或多或少都是圍繞這幾個方面而展開的。1997年,阮煒發(fā)表了《巴恩斯和他的〈福樓拜的鸚鵡〉》一文。該文是國內第一篇比較深入地介紹和研究巴恩斯單部作品的論文,是國內巴恩斯研究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章。此文從形式技巧、社會關懷和道德批判的角度分析了《福樓拜的鸚鵡》[4],為以后的國內巴恩斯研究尤其是單部作品的研究樹立了標桿,此后發(fā)表的關于《福樓拜的鸚鵡》的論文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它的影響。進入21世紀之后,巴恩斯?jié)u漸地被國人所熟知,國內學界發(fā)表的關于巴恩斯作品的各類文章也逐漸增多,這無疑離不開這些前輩學者在介紹和研究巴恩斯作品時所付出的努力。
除了在期刊雜志上撰文介紹巴恩斯其人其作以外,國內學者也通過撰寫文學專著和英國文學教材的方式,把巴恩斯的作品主流化和經典化,使巴恩斯作品閱讀和研究的覆蓋面普及到大學課堂,進一步擴大了巴恩斯作品的讀者群和研究者群。在這方面做出較大貢獻的學者主要有阮煒、高繼海、王守仁、瞿世鏡和常耀信等。阮煒在專著《社會語境中的文本:二戰(zhàn)后英國小說研究》(1998)和教材《20世紀英國文學史》(1998)等書中專門列出章節(jié)或在部分內容中介紹巴恩斯,概述其作品的內容并分析其寫作特點和風格等。高繼海在英文版的《英國小說史》(1999)中介紹了巴恩斯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情況。王守仁等在《英國文學簡史》(2006)、《20世紀英國文學史》(2006)和《英國文學選讀》(第四版,2015)中將巴恩斯單獨列為一節(jié),介紹了巴恩斯的生平,較為詳細地分析了巴恩斯早中期作品的主題意蘊和寫作特點?!?0世紀英國文學史》還特別指出,“在巴恩斯不拘一格的創(chuàng)作背后是對一些共同主題的關注與探討,如歷史可否再現(xiàn)、愛情的本質、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藝術與生活的關系等”[5]226,道出了巴恩斯作品中潛在的研究視角。瞿世鏡、任一鳴在專著《當代英國小說史》(2008)中花了6頁篇幅比較詳細地介紹和分析了巴恩斯的作品,探討了巴恩斯的創(chuàng)作風格。此外,常耀信在《英國文學通史》(第三卷,2013)中對巴恩斯進行了簡要的介紹并對部分作品進行了解讀;在論及《福樓拜的鸚鵡》時評論道,“這是一部集小說、散文、評論于一體的混合體小說,是典型的后現(xiàn)代作品,真正奠定了作家的文學地位”[6]728。這一論述指出了《福樓拜的鸚鵡》的后現(xiàn)代文體特征以及它的重要性,為我們研究這本小說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在這些知名學者的引領下,在其他中青年學者的參與下,巴恩斯作品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以致發(fā)表的期刊論文和相關的碩士學位論文在2011年之后呈現(xiàn)出明顯的上升趨勢。
近年來,國內的巴恩斯研究呈現(xiàn)出上升發(fā)展的趨勢,這與出版社大力引進和翻譯出版巴恩斯的作品也密不可分。經過檢索可知,最早被翻譯成中文的巴恩斯小說是《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 1/2 Chapters》,當時的譯名為《10 1/2卷人的歷史》,譯者為林本椿和宋東升,于2002年由譯林出版社出版,此后再版時(2010年平裝本,2015年硬裝本,2021年硬裝本),書名改為《10 1/2章世界史》。2005年,譯林出版社出版了湯永寬翻譯的《福樓拜的鸚鵡》,之后,該社在2010年和2016年出版了分別由石雅芳翻譯和但漢松翻譯的《福樓拜的鸚鵡》。2007年,《亞瑟與喬治》(Arthur & George, 2005)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被列為“新世紀外國暢銷小說書架”系列叢書之一,成為第三部被翻譯成中文的巴恩斯小說。
2011年,巴恩斯獲得布克文學獎之后,國內出版社加快了翻譯出版其著作的速度。譯林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了郭國良翻譯的《檸檬桌子》(The Lemon Table)和《終結的感覺》,2015年出版了郭國良翻譯的《脈搏》(Pulse)和馬紅旗翻譯的《英格蘭,英格蘭》(England, England),2018年出版了嚴蓓雯翻譯的《時間的噪音》(The Noise of Time)和陳星翻譯的巴恩斯藝術評論集《另眼看藝術》(Keeping an Eye Open: Essays on Art)。2018年,文匯出版社出版了郭國良翻譯的兩部巴恩斯作品《她過去的愛情》(Before She Met Me)和《愛,以及其他》(Love, Etc.),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了丁林棚翻譯的《凝視太陽》與周曉陽翻譯的《英格蘭,英格蘭》。2019年,譯林出版社出版了郭國良翻譯的巴恩斯作品《沒什么好怕的》(Nothing to be Frightened of)和《生命的層級》(The Levels of Life),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了軼群與安妮合譯的《倫敦郊區(qū)》(Metroland)。2020年,文匯出版社出版了陸漢臻翻譯的巴恩斯小說《尚待商榷的愛情》(Talking It Over)。
由此可知,截至2020年,國內出版社已翻譯出版了巴恩斯的16部作品,涵括了巴恩斯廣受好評的,同時也是被研究最多的幾部作品。這些譯著的出版,加快了巴恩斯作品在中國的傳播速度,使之更容易被國人尤其是英語基礎不夠好的讀者所接受;這些譯著在給予讀者閱讀享受的同時,也有助于巴恩斯研究者更快捷地了解和把握其作品的精髓與風骨,可以極大地提高國內學者對巴恩斯作品的研究興趣,從而產生更多更好質量的巴恩斯研究成果。
二、巴恩斯在國內的研究現(xiàn)狀
如前所述,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國內學界就開始介紹巴恩斯和他的作品,但主要是以簡單的介紹為主,沒有出現(xiàn)相關的研究論文。1997年,阮煒發(fā)表了一篇關于巴恩斯《福樓拜的鸚鵡》的論文,對這本小說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究和分析,但接下來的五年里,國內的巴恩斯研究沒有起色,一篇論文也沒有。2003年,阮煒發(fā)表了一篇關于巴恩斯小說《好好談一談》(又譯為《尚待商榷的愛情》)的論文,遺憾的是,接下來的兩年里,國內學界關于巴恩斯的研究論文也是一篇都沒有。從2006年開始,國內的巴恩斯研究才漸漸升溫,巴恩斯在2011年獲得布克文學獎之后,國內有關巴恩斯的研究論文尤其是關于《終結的感覺》的論文則驟然增多。大致而言,國內的巴恩斯研究經歷了80年代的零星介紹時期、90年代的個別研究時期、21世紀前十年的初步發(fā)展時期和2011年至今的進一步發(fā)展時期,在研究的數量和質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下文將從研究數量和研究特點等方面對國內的巴恩斯研究進行簡要的概述,以使讀者對20多年來(以1997年阮煒論文的發(fā)表年份為開端)的巴恩斯研究狀況有一個更清楚的了解和認識。
據不完全統(tǒng)計,截至2021年9月9日,國內有關巴恩斯單部作品的介紹性文章13篇(這些文章主要發(fā)表在《外國文學動態(tài)》等刊物上,無中英文摘要、關鍵詞和參考文獻等,這里單獨列出,不計入下面的統(tǒng)計數據之中)、綜合性論文(涉及巴恩斯多部作品的主題思想和寫作風格等)24篇、單部作品的研究論文183篇、訪談錄1篇、博士學位論文3篇、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80篇和專著2部。通過統(tǒng)計巴恩斯研究的論文數量可知,2013年之前,每年的論文數量都在5篇以下,可見國內的巴恩斯研究一直都處在非常緩慢的發(fā)展狀態(tài)。2011年巴恩斯獲得了布克文學獎,引起了國內學界的關注和重視,但較多的研究成果出現(xiàn)在一兩年之后,2014年出現(xiàn)了較大幅度的增長,這表明對巴恩斯作品的接受、消化和吸收需要一個時間過程,符合學術研究的發(fā)展規(guī)律。2014年至今論文數量的增多表明國內學人都在暗暗地發(fā)力,經過一定的積累之后,競相發(fā)表了各自的研究成果。這種增加的趨勢也契合了國內出版社對巴恩斯作品的翻譯出版的速度;眾多作品的翻譯出版對國內的巴恩斯研究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但也反映了國內學界在外國作家作品的研究方面對譯著具有較強的依賴性的特征。
從單部作品的研究論文數量可以看出20多年來國內學界對巴恩斯不同作品的研究興趣,從中也可以發(fā)現(xiàn)國內巴恩斯研究的潛在空間。國內學界關注最多的幾部作品是《福樓拜的鸚鵡》(26篇)、《10 1/2章世界史》(32篇)、《英格蘭,英格蘭》(20篇)和《終結的感覺》(62篇)。這是巴恩斯最好的四部作品,其中有三部進入了布克文學獎的決選名單。前三部作品早已被介紹到國內來,對它們的研究可以說是不溫不火,每年的研究論文為1~4篇;《終結的感覺》在2012年被翻譯成中文出版,此后每年發(fā)表論文的平均數為7篇。這反映了國內英美文學界存在的一個普遍現(xiàn)象,即關注國外獲得重要文學獎項的作品:一旦某部作品獲獎,便立即展開對它的關注和研究。巴恩斯其他作品的研究數量都在6篇以下,而巴恩斯另外兩部小說《她過去的愛情》和《凝視太陽》則一篇論文都沒有;這些作品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巴恩斯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個性特征,同樣值得引起重視和關注。
以上對國內巴恩斯研究論文的數量及其反映的問題進行了梳理和評析,但還沒有論及這些論文的具體內容。透過這些具體的內容,可以窺見國內學界對巴恩斯作品的研究旨趣和研究路徑等。聚焦巴恩斯單部作品的研究論文,按照作品發(fā)表的時間順序對相關論文進行簡要的概述,指出它們的總體特征或研究方法,可使讀者更好地了解國內巴恩斯研究的現(xiàn)狀,為以后的研究提供借鑒和參考。
《倫敦郊區(qū)》(1980)是巴恩斯的成名處女作,國內僅有3篇相關論文,分別探討了小說中“情感教育”的主題、作品改編成電影時所采用的敘事機制和小說人物主體身份的動態(tài)建構等內容?!陡前莸柠W鵡》(1984)是巴恩斯早年的重要作品,是奠定巴恩斯重要作家身份或后現(xiàn)代作家身份的作品,國內相關論文26篇?!陡前莸柠W鵡》融小說敘事、傳記書寫、歷史探尋和文學評論為一體,具有非常豐富的思想內涵和獨具一格的藝術風格。因此,一部分論文從主題內涵的角度探討了小說對歷史真實、后現(xiàn)代歷史觀、歷史書寫、傳記書寫、進步觀、動物意象、后現(xiàn)代人文特征等論題的思考,還有一些論文則研究了小說中的戲仿、互文性、自反敘事、元小說、敘事結構、語言和文體特征等敘述策略或藝術風格,以探究小說中的后現(xiàn)代主義敘事特征?!?0 1/2章世界史》(1989)是巴恩斯又一部挑戰(zhàn)傳統(tǒng)文類規(guī)范的小說。巴恩斯“以其獨特、大膽的實驗手法,帶給讀者耳目一新的‘另類’歷史”,“以寫歷史的形式,追溯、探討歷史、藝術與真實性的關系,對傳統(tǒng)的所謂宏大敘事諸如‘歷史’、‘真實’、‘藝術再現(xiàn)’等概念進行顛覆”[7],同樣體現(xiàn)了非常明顯的后現(xiàn)代主義小說的創(chuàng)作特征。從2006年至今,國內共發(fā)表了32篇論文,主要探討了小說中的后現(xiàn)代歷史觀、對宏大歷史敘事的解構、歷史與神話的關系、歷史的真實性、權力話語、女性聲音、對現(xiàn)代文明的反思、真實與虛構的關系、生態(tài)人文主義思想、歷史記憶的倫理關懷等主題意蘊,同時也從戲仿、反諷、互文性敘事、情節(jié)整一性、邊緣敘事策略、對話和復調、非自然敘事美學等角度探究了小說的敘事特征和藝術美學特色。簡言之,國內學界從主題思想和形式技巧等兩個層面對這本小說的后現(xiàn)代特質進行了深度探討和多維研究。
《好好談一談》(1991)描寫了一個三角戀的故事,國內的相關論文只有1篇,論文分析了小說的象征意義,認為小說人物之間的沖突反映了人文主義者對資產階級價值觀的反抗,但在大資產階級缺席的語境下,人文主義(者)的勝利具有極大的烏托邦性。1992年出版的《豪豬》(The Porcupine)講述了一個虛構的某國前領導人遭到廢黜和接受審判的故事,國內學界發(fā)表了論文5篇,分別研究了小說中的歷史書寫、蒙太奇手法、多重敘事策略、后現(xiàn)代主義敘事特征等問題。《英格蘭,英格蘭》(1998)探討了英國屬性、歷史真實、傳統(tǒng)建構、歷史遺忘和后現(xiàn)代類像等問題,出版之后也廣受關注。國內相關論文共20篇,主要從身份建構、英國(屬)性、民族國家建構、歷史反思與身份追尋、記憶書寫、后現(xiàn)代社會困境、空間敘事、空間解讀、寓言敘事、歷史真實和生態(tài)主義思想等角度對小說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和分析。2000年出版的《愛,以及其他》是《好好談一談》的姊妹篇,續(xù)寫了十年之后發(fā)生在小說人物之間的三角戀愛情糾葛。國內目前僅有1篇論文,從追尋愛的角度分析了小說的主題意蘊。
21世紀前十年受到國內關注的巴恩斯作品主要有三部:《檸檬桌子》《亞瑟與喬治》和《沒什么好怕的》。《檸檬桌子》(2004)是一部短篇小說集,檢索到的8篇論文主要研究了它的衰老與死亡的主題、對自然與文明沖突的反思、重復的藝術、敘事策略和修辭技巧以及敘事對倫理道德的影響等?!秮喩c喬治》出版于2005年,是當年的暢銷書,一經出版就受到評論界的關注,進入了布克文學獎的決選名單,被認為是巴恩斯“最優(yōu)秀和最吸引人的作品之一”[8],但國內僅有7篇論文研究了這部小說,探討了小說中的戲仿藝術、敘事手法、元小說中的真實性、東方主義思想、自由主義人性觀和英國身份屬性等話題。與其較好的創(chuàng)作聲譽相比,相關的論文數量顯然偏少?!稕]什么好怕的》(2008)是一部帶有自傳色彩的隨筆集,出版當年被《紐約時報書評》評為年度十佳圖書。國內共發(fā)表2篇相關論文:一篇論文從“自傳中的死亡書寫和自我確立”的角度評析了這本隨筆;另外一篇論文探討了其中的死亡觀,認為作者“以坦誠的、積極的‘入世’態(tài)度來應對”比死亡更為可怕的人類生存的虛無狀態(tài),從而“在尋求永久安慰的不可能性中,終將對死亡的沉思寫成了一部關于生存的專著”[9]。
《脈搏》出版于2011年,是巴恩斯的又一部短篇小說集。國內的4篇期刊論文主要分析了巴恩斯的自由觀,巴恩斯對情感、婚戀和人性的思索等主題內涵以及小說中的象征主義手法等。同年出版的《終結的感覺》,獲得了當年的布克文學獎。小說雖然只有160頁左右的篇幅,但其內涵極其豐富,觀照了記憶、歷史、自我身份認知及其之間的關系等重要主題,其敘述手法也別出心裁,令人嘆為觀止。小說出版至今,已引起了國內外學界的極大關注。國內至今共發(fā)表了62篇論文,主要從主題意蘊和敘事策略等方面對小說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探討的主題主要包括記憶與歷史的不確定性、倫理選擇、倫理自省、精神創(chuàng)傷、記憶與身份問題、死亡觀、生存焦慮、都市文化的精神癥結、歷史書寫、道德批判、時間觀、不可靠記憶、終結的意義、歷史觀、自卑情結、自我追尋和個體的人生悲劇等;從敘事層面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不可靠敘事、不可靠敘述與多主線敘事、記憶敘事倫理、元敘事信號、新極簡主義、敘述空缺、互文性、回憶性敘事、記憶運作與不確定性以及接受美學視角下的解讀等??梢哉f,國內學界近幾年對這本小說進行了集中研究,似乎再難找出新的研究視角或解讀空間。
《生命的層級》是巴恩斯2013年發(fā)表的一本紀念亡妻的隨筆集。檢索到的論文共2篇,分別從愛的本質和追悼的意義的角度對作品的主題進行了分析和考察。《時間的噪音》(又譯《時代的喧囂》)出版于2016年,是巴恩斯為自己崇拜的英雄——俄國音樂家肖斯塔科維奇所寫的虛構傳記小說,是一本向肖斯塔科維奇致敬之作。國內已有論文6篇,一篇論文對小說進行了簡要的介紹和評析,一篇論文探討了小說主人公肖斯塔科維奇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做出的“倫理選擇”,一篇論文從強權、創(chuàng)傷和記憶的角度考察了小說中的后現(xiàn)代敘事,一篇論文將小說和肖斯塔科維奇的回憶錄進行了對比解讀,另有兩篇論文借用??碌臋嗔σ?guī)訓理論從不同層面分析了這部小說的主題意蘊?!段ㄒ坏墓适隆罚═he Only Story)是巴恩斯2018年出版的一部愛情小說。檢索到的4篇論文主要從男權文化下的情愛糾葛、性革命影響下的道德顛覆和小說人物的生存悲劇等角度對小說進行了文本分析和主題解讀。
綜上可知,國內學界對巴恩斯的15部不同體裁的作品進行了各種各樣的解讀和剖析,既有對作品眾多主題的深刻探討和研究,展現(xiàn)了巴恩斯作為一個具有深厚的人文關懷的作家對人類經驗的不同領域的深刻體悟和哲理思辨,又有對作品各種敘述技巧和敘事策略的深入分析和探究,映射了作為“英國文壇的變色龍”的巴恩斯在作品的謀篇布局和敘事建構上的匠心獨運和藝術創(chuàng)新。可以說,國內學者從主題意蘊和寫作方法等角度對巴恩斯的作品進行了多維度、多層面、多視角的研究和解讀,取得了較多較好的研究成果。
三、存在的問題與研究展望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國內學界對巴恩斯的譯介和研究雖然起步較晚,發(fā)展緩慢,但在2011年之后還是有了較快的發(fā)展,形成了一定的規(guī)模,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盡管如此,但也不能忽視國內的巴恩斯研究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它們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研究數量總的來說不多。與巴恩斯巨大的文學聲譽相比,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的研究,學術論文、博碩士學位論文和研究專著的數量都不多。與國外的巴恩斯研究成果相比,國內的成果數量則更少。以巴恩斯研究著作為例:可以檢索到的國外巴恩斯研究著作共有11部,其中論文集1部、訪談錄1部,其余9部為研究專著,而國內至今出版的研究專著只有2部。這表明國內的巴恩斯研究仍然具有巨大的發(fā)展空間。
第二,低水平研究現(xiàn)象比較嚴重。這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一,不管是在介紹性文章、學術論文還是專著中,都出現(xiàn)了不少低級的錯誤,比如弄錯了巴恩斯的出生年份、作品的發(fā)表年份、作品的體裁、作品內容中的某些事實、甚至是作品的標題等;二,低水平的研究論文數量不少。這些論文的篇幅大多在3頁以內。以《終結的感覺》的62篇論文為例:篇幅為1~3頁的論文有43篇。篇幅的長短雖然不是衡量論文質量的唯一標準,但是要在3頁及以下的篇幅中把問題分析透徹是較為困難的。除了篇幅較短之外,這些論文中還出現(xiàn)了較多的錯別字和錯誤的人物名字,以及存在句子表達不通順、文內引用不規(guī)范等問題,某些論文之間甚至存在部分內容雷同的現(xiàn)象。
第三,作品研究的不平衡性。如前所述,國內學界關注巴恩斯最多的四部作品是《終結的感覺》《10 1/2章世界史》《福樓拜的鸚鵡》和《英格蘭,英格蘭》。對《終結的感覺》的研究尤為集中。國內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情況也是如此。在檢索到的80篇跟巴恩斯有關的碩士學位論文中,有35篇是以《終結的感覺》作為研究對象的。這種過于集中的研究難免會導致重復研究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集中關注巴恩斯的某些作品,并對它們進行多角度的研究,這是國內巴恩斯研究的突出特點,但也衍生了一些問題。忽視對巴恩斯其他作品的研究,顯然無法準確地把握巴恩斯創(chuàng)作風格的發(fā)展脈絡和巴恩斯作品的整體特征。
第四,選題重復的現(xiàn)象。過于集中地研究巴恩斯的幾部聲譽較好的作品,難免會出現(xiàn)論文選題的重復或雷同。以《終結的感覺》的期刊論文為例?!坝洃洝薄皻v史”“不可靠敘述”和“倫理選擇”是研究這本小說時出現(xiàn)最多的幾個關鍵詞,都從這幾個角度去寫作難免會出現(xiàn)重復甚至雷同的現(xiàn)象。另外,縱觀巴恩斯所有作品的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國內學界研究最多的幾個主題是歷史觀、歷史書寫、歷史真實、記憶、倫理選擇和道德批判等;從敘事策略的角度研究最多的主要是戲仿、元小說、互文性敘事、不可靠敘述等敘述手法或文體特征。這種選題重復的研究強調了巴恩斯作品中的某些主要特征,但忽略了巴恩斯個人風格的全貌,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對作家本人的誤讀。譬如,對巴恩斯作品中的后現(xiàn)代主義藝術特征的集中研究,常常使論者在介紹巴恩斯時冠之以“后現(xiàn)代作家”的稱謂,但這一稱謂不過是反映了巴恩斯創(chuàng)作中的部分特征而已,而絕不是其創(chuàng)作的全部;對這一稱謂的強調往往會掩蓋巴恩斯個人風格的其他維度,比如他的“深厚的人文關懷”和“對現(xiàn)代文明的深刻反思”等。
最后,缺乏整體性的研究成果。前文提及有關巴恩斯的綜合性的論文只有24篇,其中有4篇是關于巴恩斯研究的述評類論文,其余20篇論文對巴恩斯作品中某些共同的主題或藝術特征進行了整體性的研究。在這20篇論文中,其中有14篇論文探討了巴恩斯作品中有關“歷史”“記憶”和“英國性”等主題,有2篇論文分別研究了巴恩斯短篇小說中的歷史敘事和死亡敘事,有1篇論文分析了巴恩斯的三部作品,剖析了其中的“后現(xiàn)代藝術”。整體性研究的缺乏在博士學位論文和研究專著等研究成果方面體現(xiàn)得更加明顯。國內目前能夠檢索到的博士學位論文只有3篇,研究專著只有2部。巴恩斯的整體性研究的缺失與其獨特的個人風格有著緊密的關系。巴恩斯曾被稱為是“英國文壇的變色龍”,他創(chuàng)作的每部作品的風格都獨具特色。由此,巴恩斯的作品體現(xiàn)出強烈的“異質性”特征[10],為其作品的整體性研究帶來極大的難度。雖然難度較大,但這并不表明其整體性研究的不可能性。
基于以上問題,國內的巴恩斯研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和加強,以更好地促進它在國內的進一步發(fā)展和繁榮:
第一,加大對巴恩斯其人其作的譯介工作。雖然目前國內出版社已翻譯出版了巴恩斯的大部分作品,但仍然還有幾部作品如《豪豬》《跨越海峽》(Cross Channel,1996)《唯一的故事》(2018)和《穿紅外套的人》(The Man in the Read Coat, 2021)等作品沒有被翻譯成中文出版。對它們的翻譯出版,可以更好地促進巴恩斯及其作品的傳播,能讓國內學界更快捷地了解和熟悉巴恩斯不同時期的作品及其創(chuàng)作風格,從而有助于讀者把握巴恩斯創(chuàng)作的全貌和整體特征。
第二,做好文獻綜述,避免重復研究,加強整體性研究。做好文獻綜述,是論文寫作的重要前提。國內的巴恩斯研究中出現(xiàn)了較多的選題重復的現(xiàn)象,與沒有對前期的研究成果進行系統(tǒng)性的研判和綜述有著極大的關系。不少論文根本不提前期的研究成果。做好文獻綜述,有助于我們從整體上了解巴恩斯作品的研究現(xiàn)狀,從而可以對巴恩斯作品中的某些共同主題和藝術特征進行整體的、系統(tǒng)性的研究。巴恩斯多部作品中體現(xiàn)出的諸如傳記寫作、記憶書寫、英國性、死亡觀、互文性敘事和諷刺藝術等共同特征,都還有待挖掘以進行整體性研究。
第三,端正學術研究的心態(tài),潛心研究,靜心寫作。國內的巴恩斯研究中出現(xiàn)了低水平的研究現(xiàn)象,乃至較多的低級錯誤,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研究者的態(tài)度問題,即不夠嚴肅認真、沒有細讀小說文本、沒有切實地考證和核對某些事實或文本證據,以及沒有深入地研讀某些理論知識等,這是論文寫作中需要避免的錯誤。只有態(tài)度端正,潛心研究,靜心寫作,學術研究才能真正地開花結果。
四、結語
朱利安·巴恩斯是當代英國文壇最優(yōu)秀、最具挑戰(zhàn)性的作家之一。與其多產的文學作品和巨大的文學聲譽相比,國內外的巴恩斯研究似乎都顯得有些不合節(jié)拍。國內的巴恩斯研究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的零星介紹、90年代的個別研究,在極其緩慢的發(fā)展狀態(tài)中走進了21世紀。雖然諸多的前輩學者通過各種方式將巴恩斯其人其作介紹給國內讀者,但21世紀前十年的巴恩斯研究也只有零零散散的幾篇論文,這些許的研究成果與巴恩斯巨大的文學聲譽極不相配。2011年是巴恩斯創(chuàng)作生涯中的一個重要年份,也是國內巴恩斯譯介與研究中的分水嶺。自此,國內學界開始大力翻譯出版巴恩斯的作品,把他的優(yōu)秀作品翻譯介紹給國內讀者,由此也掀起了巴恩斯研究的熱潮,巴恩斯研究的論文數量急劇增多,出現(xiàn)了良好的發(fā)展態(tài)勢。
在快速發(fā)展的同時,國內的巴恩斯研究也出現(xiàn)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諸如低水平研究現(xiàn)象、作品研究的不平衡性、選題重復和視角雷同以及整體性的研究缺乏等。這些問題既反映了國內學者尤其是年輕學人在學術心態(tài)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也反映了國內學界存在的跟風研究和重復研究等現(xiàn)象(研究對象深受國外文學獎項的限制等),缺乏一定的自我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這些都是需要認真思考和切實關注的地方。只有端正學術研究的心態(tài),潛心研究,認真寫作,以積極的態(tài)度應對和解決巴恩斯研究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國內的巴恩斯研究才會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取得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毛衛(wèi)強.生存危機中的自我與他者:朱利安·巴恩斯小說研究[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5:9.
[2] 瞿世鏡.當代英國青年小說家作品特色[J].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5,(1):173-183.
[3] 高繼海.80年代的英國小說[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4):93-96.
[4] 阮煒.巴恩斯和他的《福樓拜的鸚鵡》[J].外國文學評論,1997,(2):51-58.
[5] 王守仁,何寧.20世紀英國文學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226.
[6] 常耀信.英國文學通史(第三卷)[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3:728.
[7] 楊金才,王育平.詰問歷史,探尋真實——從《10 1/2章人的歷史》看后現(xiàn)代主義小說中真實性的隱遁[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1):91-96.
[8] Schiff,James A,and Julian Barnes.A Conversation with Julian Barnes[J].The Missouri Review,2007,(3):60-80.
[9] 張莉,郭英劍.直面死亡,消解虛無——解讀《沒有什么好怕的》中的死亡觀[J].當代外國文學,2010,(3):81-88.
[10] 何朝輝.“對已知的顛覆”:朱利安·巴恩斯小說中的后現(xiàn)代歷史書寫[D].廈門:廈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