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明娟
(陽江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 陽江 529500)
產出導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簡稱POA)是文秋芳教授在2015年所提出的一個全新的外語教學理論體系,立足中國外語教學實際,旨在克服中國外語教學中“學用分離”“文道分離”兩個弊端,提高外語教育的效率。[1]
產出導向法提出后,在全國范圍內通過實體團隊和虛擬共同體進行了推廣和應用,并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改進和完善。目前,POA廣泛應用于外語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或學者自愿嘗試使用POA進行教學實踐,產生了大量的教學研究成果。研究成果覆蓋了高中、高職、本科等各個階段和層次的外語教學,如張文娟,[2]李佐,[3]張晏瑋;[4]不少學者將產出導向法運用于聽說、讀寫語言技能的訓練中,進行教學實驗、檢驗教學效果,如張文娟,[5]張伶俐,[6]曹朋飛,[7]鐘含春;[8]POA團隊組建了學習共同體,針對產出導向法的驅動、促成、評價各個環(huán)節(jié)開展理論或實踐探索,如文秋芳,[9]邱琳,[10]孫曙光,[11]進一步驗證和發(fā)展該教學法,為更多的教師使用POA提供指導和借鑒。
隨著POA的全面鋪開,筆者也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進行了嘗試,以期改進自己的教學。本文基于筆者在高職英語寫作課程上的一個單元教學嘗試,展示了本單元的教學背景和基本教學流程,并論述了學生和同行對這一單元教學實踐的反饋及筆者作為實踐教師的反思和啟示。
POA以單元為教學單位,有非常清晰的單元教學流程。[1]如圖1所示。
在驅動環(huán)節(jié),教師引導學生嘗試產出,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促成環(huán)節(jié),教師根據學生的產出困難分解教學目標,設計若干個相互聯(lián)系的教學活動,每個活動都包含驅動—促成—評價幾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分步驟、分階段達成單元目標。評價環(huán)節(jié)既包括促成過程中的分項目評價,也包括完成產出活動后的總體評價,教師引導學生對促成活動進行評估,及時補救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圖1 POA單元教學流程
筆者針對單元話題為“志愿服務”的某個教學單元,設計了“記一次有意義的志愿服務”這一寫作任務,進行了為期2周的教學實驗,每周2課時。教學對象為英語教育專業(yè)二年級學生,3個平行班,班級人數(shù)128人。授課過程中筆者邀請同行進行課堂觀察;教學實驗后,通過開放式問卷、半結構式訪談收集學生反饋;同時,以本單元的教學設計參加說課比賽,獲得同行對該教學方案的反饋和評價。
本單元教學聚焦學生的大學生活的一個方面:“志愿服務”。參加社會志愿服務在學生的大學生活中比較普遍,該話題寫作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具有真實性。
同時,本單元的寫作話題與2019年6月的一套四級寫作真題不謀而合,可以結合應試來促學。學生有強烈的過級愿望,也存在應試寫作困難。在學期初所進行的問卷調查中,超過87%的同學認為自己應付四六級寫作存在極大困難。97.32%的學生認為在英語寫作課程上有必要進行四六級寫作訓練。
單元寫作任務的設計也考慮到了單元教學的整體性。本單元操練的語法結構是非謂語動詞結構,寫作技巧關注的是段落的構建。非謂語動詞結構可以用來具體說明志愿服務的目的和影響,段落的構建可以聚焦新聞報道的寫作思路,因此,“記一次有意義的志愿服務”可以將本單元要掌握的構句、組段技能結合起來。
根據以上分析,筆者設計了如下寫作任務,讓學生在驅動環(huán)節(jié)嘗試產出:
在課程組的協(xié)助下,筆者對學生在驅動環(huán)節(jié)產出的習作進行了批閱。學生習作中普遍出現(xiàn)用詞重復、句式單一、段落信息不連貫等問題。結合本單元的教學內容,確立本單元教學目標如下。
1.語言知識目標。掌握完成寫作任務所需的核心語塊的應用(包括18個核心詞匯和13個短語表達);熟練構建不定式短語表目的和分詞短語做狀語的句子結構;明確新聞報道段落組織的基本思路。
2.語言能力目標。能讀懂輸入材料中有關志愿服務的報道,提取核心語塊,把握篇章結構;能甄別和選擇恰當信息構建段落;做到用詞準確,邏輯清晰。
3.課程思政目標。培養(yǎng)學生從閱讀、生活觀察中提取寫作素材的習慣;通過閱讀、思考和寫作“一次志愿服務活動”來提高學生的社會服務意識。
課堂教學過程遵循產出導向法的三個基本流程:驅動、促成和評價。如圖2所示。
圖2 課堂教學過程設計圖
1.驅動。在單元教學前,教師通過2020年抗疫期間的一組志愿服務圖片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志愿服務讓哪些人受益,是否值得參與?隨后,教師引導學生分享自己參與或了解的志愿服務,并提出挑戰(zhàn):假如您是校報的記者,您能否用英文來報道一次印象深刻的志愿服務,傳播正能量?
最后,教師在批改網上布置本單元的寫作任務,要求學生30分鐘內完成。
2.促成。針對學生習作中詞匯量不足、句式單一、邏輯不清三大問題,筆者將單元寫作任務分解成了三個子任務,圍繞各個子任務的產出進行教學活動設計和材料準備。各個任務的具體教學步驟如下。
子任務1:語塊的操練。
教師布置學生課前閱讀教材文本“Community Service”,收集核心語塊。課中,學生分組展示他們收集和整理的語塊,教師在分享過程中糾正單詞的發(fā)音和拼寫;接著,學生在教學平臺上完成習題,教師在此過程中進行個別指導,根據學生答題情況和提問,教師按需進行補救教學,以鞏固語塊的理解和在句子中的應用。
子任務2:非謂語動詞結構的構建。
教師布置學生閱讀教材文本“My Hospital Vol-unteer Experience”,找出至少3個不定式短語和分詞短語。課中,教師引導學生對部分句子結構進行梳理、分析和翻譯,引導學生概括非謂語動詞結構的功能和用法。隨后,教師展示6張志愿服務圖片,讓學生運用包含非謂語動詞結構的句子進行描述。學生提交后,教師挑選典型描述,引導全班進行評價和改進。評價中聚焦兩個策略:通過增加不定式“to do”結構說明志愿服務的目的和原因;通過增加分詞短語呈現(xiàn)志愿服務的影響。課后布置學生改進自己習作中的句子結構。
通過兩個子任務的完成,學生基本能夠運用恰當?shù)恼Z塊和句式來介紹志愿活動,用詞用句豐富了很多,其中不乏一些出彩的句子,教師挑選“金句”在班群進行分享。
子任務3:段落的組織。
教師課前收集兩則有關志愿者的新聞報道,讓學生判斷段落信息的組織是否合理。在判斷過程中引導學生整理新聞報道的基本思路:形勢(嚴峻)+(果斷)行動+影響(深遠)。接著,教師將此話題的一篇優(yōu)秀習作進行拆解,引導學生對句子進行重組和排序,組合成一個合理段落。最后,教師展示批改網上學生的一篇典型習作,引導學生按照新聞報道的思路來評價習作中信息的組織,并進行改進。課后布置學生修改自己的習作,改進段落組織,再次提交批改網。
3.評價。從語塊的學習、句子的構建到段落的組織,評價穿插在各個促成子任務中,作為是否需要進行補救教學的依據。子任務1中的評價通過課程平臺完成,可以快速評價學生的語塊使用情況;子任務2中教師引導學生評價典型句式;子任務3中教師引導學生對比評價新聞報道與同伴習作的寫作思路。分項評價輔助了學生的正確產出。通過對比促成環(huán)節(jié)前后的學生習作,學生在語塊使用、句子結構、作文字數(shù)方面取得了明顯的進步。在總體評價環(huán)節(jié),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評選出優(yōu)秀習作,并發(fā)布至班群或粘貼到學習園地供大家學習和評價。不少同學采用圖文并貌的形式打印出來粘貼到學習園地,版面設計上也用了新聞頭條的設計,學生在細節(jié)上的發(fā)揮出乎筆者意料。
當然,學生修改后的習作也并非完美,筆者在批閱習作時也發(fā)現(xiàn)了學生普遍存在前后句子不連貫的問題,供后續(xù)的單元教學參考。
教學實驗后,筆者通過開放式問卷,了解到學生的學習感受和對教學的評價。問卷涉及“本單元的學習收獲”“對教學方法的評價”以及“對教師的建議”三個方面。三個班128名學生,共收回113張有效問卷。
在對教學方法的評價一項,除10位表示“不確定”,1位表示“非常不同意”外,余下102位對教學方法都選擇了“滿意”,滿意度達到了90.27%。問卷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84.95%)表示“收獲很大”。學生對本單元教學的評價包括:“很喜歡這樣的作文課”“很有幫助”“老師的講課方式很好”“希望其他話題的寫作也這樣上”等,有學生表示“只要跟著老師走,就收獲很多”。
學生也在問卷中表達了他們的訴求:“希望能夠更全面地進行四六級寫作復習”感覺翻譯也需要寫作的這種訓練”“希望多一些關于寫作的語法”“可以多多側重講四六級的相關知識和新聞熱點”等,這些訴求驗證了他們的普遍存在的應試寫作困難。
為了解教學的效果,多視角收集教學反饋,筆者邀請了兩位同行旁聽了本單元的課堂教學,采用文字反饋收集聽課感受和教學建議。
兩位教師均對教學方法給出了正面的評價。A老師認為:“本單元教學流程環(huán)環(huán)相扣。老師從詞、句開始,重點詞匯,重點句型,一步步引導學生連詞成句,連句成段,降低了學習的難度,讓學生學得有信心?!盉老師認為:“教學任務目標明確,學生缺什么教師就輸入什么,學生積極性被激發(fā)出來,學習效果比較明顯?!彼硎竞芟矚g,認為“自己也可以學習到很多東西”。
筆者就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參加了系部說課比賽,與同行分享產出導向法在寫作課程上的使用,通過集體討論獲得大家對教學的感受和評價。最后筆者得到了大家的一直好評,獲得了校內說課比賽一等獎。業(yè)內同行都對本單元的設計持肯定態(tài)度。一位教師這樣評價:“將這個方法(產出導向法)很好地融入到自己的教學中,一步步引導學生寫出一篇合格乃至優(yōu)秀的作文。”
值得關注的是,也有同行教師對本單元的教學提出了建議:一是教學工作量大,課前需要梳理學生習作中的問題和不足,恐怕很難每個單元都這樣安排。二是認為本單元的教學流程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fā)揮,擔心換一個話題學生可能就無法寫作。這些問題都值得筆者和課程組進一步地反思和研究。
在本單元教學實踐的過程中,筆者明顯感受到了課堂氣氛的變化: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提高了,課堂上的觀望者明顯少了,隨堂詞匯小測驗所有學生都能按時提交。有學生表示:“跟著老師走,能學到好多”、“很有用”,尤其是對基礎相對比較薄弱的學生,他們覺得“新學幾個詞都很開心”。學生的參與和配合使課堂效率得到提高。
此外,課堂教學還激發(fā)了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和思考。其中一個學生寫她做醫(yī)生的父親參與志愿醫(yī)療的故事,寫了800多字,盡管里面的語法錯誤比較多,但學生愿意寫,而且寫得還很豐富。更多學生報道了疫情期間涌現(xiàn)出來的各行各業(yè)的志愿者,習作中包含了對這些人物的評價和思考。高職學生都已成年,盡管英語語言能力有欠缺,但有著成人的觀察和思考能力。產出導向的寫作任務能夠喚起他們對周圍世界的觀察和思考。這樣的思考對學生當下也可能對未來的學習和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這值得我們后續(xù)跟蹤和研究。
產出導向法特別強調交際場景的真實性。真實的交際活動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望,本單元的“志愿服務”基于學生真實的社會實踐,可以引導學生在學習語言技能中反思社會實踐。
高職教育中,課外實踐占有較大的比例。社會是我們的大課堂,社會實踐有助于學生提前了解就業(yè)形勢、制定學習計劃、培養(yǎng)崗位能力。學生每年參與的社會實踐任務名目眾多,如暑期支教、“三下鄉(xiāng)”、社會調查、兼職服務、敬老院慰問、大型活動志愿者、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等。學生真實的社會實踐經歷賦予英語課堂教學生機和活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真地寫社會實踐,寫真的社會實踐”。如果能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更好地規(guī)劃自己的業(yè)余生活,充分利用實踐來拓寬專業(yè)學習的渠道和境界,那就是一舉兩得了。
本單元教學實踐證明,應試寫作的融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應試寫作對于學生未來的求職、就業(yè)和升學都非常重要。四六級考試成績還是學生獲得英語類技能競賽入場券的重要衡量標準。除了應試以外,學生在真實場景中使用英語交際的概論很低,大多數(shù)學生目前沒有留學的計劃,短期內也不大可能真正用英語來寫作,對于他們來說應試是目前學習英語寫作最大的動機。因此,高職英語寫作教學中,可以通過應試寫作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對于教學內容的重視,促進各語言項目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