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道德經(jīng)》中的圣、 俗之別

      2022-06-24 16:57:30周敏華周美華
      今古文創(chuàng) 2022年22期
      關(guān)鍵詞:道德經(jīng)道家老子

      周敏華 周美華

      【摘要】 “絕學(xué)無憂”是《道德經(jīng)》中一再標(biāo)榜的滌除玄覽之方,也是令人得返璞歸真,復(fù)歸于嬰孩的最至要根基。為清楚辨析“圣”“俗”之別,老子特以“俗人昭昭,我獨(dú)昏昏”“俗人察察,我獨(dú)悶悶”概括兩者境界之殊異。在“道”中的必“昏昏、悶悶”;離道后才邁向“昭昭、察察”。離道的結(jié)局是“出生入死”;只有在“道”中,才能“蔽而新成”。

      【關(guān)鍵詞】 《道德經(jīng)》;老子;莊子;道家

      【中圖分類號】B223? ? ? ? ? ?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22-004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2.015

      《道德經(jīng)》第二十章以“愚人”來形容得道之人。“愚”不僅是道家所稱許的天人合德境界,孔子也曾以“其愚不可及也”①來稱許寧武子。顯然“愚人之心也哉”,已是先秦儒、道兩家所共同表述的體道之境。

      “俗人昭昭,我獨(dú)昏昏”是“俗人”與“圣人”的生命體現(xiàn)之別?!拔要?dú)昏昏”是為道者;“俗人昭昭”是因廢棄大道,才導(dǎo)致“出生入死”②。整本《道德經(jīng)》的最終極目標(biāo),便是第四十章的“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道德經(jīng)·第四十章》)。復(fù)歸于道,方可“濁以靜之而徐清,安以動之而徐生”的生機(jī)乍現(xiàn)。欲達(dá)乎此,便得去除與道相違的“昭昭、察察”,返回愚人之心也哉的“悶悶、昏昏”。為便于解析《道德經(jīng)》中的“圣”“俗”之異,本文遂依據(jù)老子所言,擬出四個層面,以闡述兩者之對比差異,及其最終所呈現(xiàn)的生命之境。

      一、無用還是有用

      《道德經(jīng)》中的圣、俗之別,見于第二十章,其曰:“絕學(xué)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馁馄湮囱朐?!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dú)怕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傫傫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余,而我獨(dú)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dú)昏昏;俗人察察,我獨(dú)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dú)頑且鄙。我獨(dú)異于人,而貴食母。”

      要達(dá)到“愚人之心”,前提得先“絕學(xué)”至“無憂”。依王弼所注:“然則學(xué)求益所能,而進(jìn)其智者也。若將無欲而足,何求于益?不知而中,何求于進(jìn)?”③王弼直搗核心,以為學(xué)而必憂,是因其想增益“恃之以為用”之智能。亦即“求用”是導(dǎo)致“憂”的關(guān)鍵;為要求用,就必會“昭昭”和“察察”地顯示自己的精干和能力。

      老子并非消極地反對“用”,《道德經(jīng)·第十一章》老子已明言:“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钡诹拢骸熬d綿若存,用之不勤?!钡谌逭乱嘌裕骸坝弥蛔慵取?。顯然老子更標(biāo)榜的是在“道”中所發(fā)揮的大“用”,這即是第三章所說的“為無為,則無不治”,及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因在“道”中非但沒耗損,還是“玄牝之門”,就像“橐鑰”乃“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風(fēng)箱是“有”,其間的中空是“無”;因其中空,才能反復(fù)導(dǎo)入源源不絕的風(fēng)。因此,若沒“無”即發(fā)揮不出“有”;需得因著這“無”,作用才可生生而無窮④。

      “無之以為用”莊子稱之為“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唐人玄成英《疏》:“夫有夫至功而推功于物,馳馭億兆而寄用群材者”,又“忘懷大順于萬物,為是寄用于群才?!雹萑f物皆有其才,只需“盡其所受乎天”,不予干預(yù),便能“各盡其能”“萬物作焉”,這即是“無為而無不治”。

      《莊子·人間世》里記載一嚴(yán)重畸形的支離疏,在世俗眼中是個最無用之人。但替人縫洗衣服,便“足以餬口”;替人簸米篩糠,就“足以食十人”。遇上國家征兵,竟能大搖大擺地行走其間;國家大興徭役,也同樣沒人要征調(diào)他。最幸運(yùn)的是,國家發(fā)放賑濟(jì),憑他這畸形,還可領(lǐng)到三鐘米及十捆柴。唐人玄成英以為,這就是“推功名于群才,與物冥而無跡,斯忘德者”(《莊子集釋·齊物論》)。支離疏從不求用,故能忘形、忘德,更無需增益智能。他只在上蒼賦予的條件里,順應(yīng)自然地發(fā)揮所長,不被思維所局限,發(fā)揮反而更順暢,甚至還超越了身軀正常之人。為何?“道”給支離疏多大空間,他便能充分地發(fā)揮到多大,因他不曾被世俗的“學(xué)”給框架,故能發(fā)揮“道”的無限,而人盡其才,這就是“荒兮其未央”。

      二、泊然還是熙熙

      老子將圣與俗劃出一道界線,俗是“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圣則“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為何熙熙,因“迷于美進(jìn),惑于榮利”(《莊子集釋·齊物論》)。這是“荒于外學(xué),而未知真道” ⑥。

      老子特用“嬰兒”和“孩”來概括圣與俗,兩者之別就在嬰兒無一絲欲念;孩則已有私欲⑦。一有私欲,就必“有為”,且會為著“美進(jìn)”和“榮利”而“自見、自是、自伐”和“自矜”。即便能速見成效,最終也必將流于“失者同于失”。

      《莊子·養(yǎng)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已至出神入化,文惠君看了嘖嘖稱奇,遂問:“技蓋至此乎?”庖丁卻言:“臣之所好者道也,進(jìn)乎技矣!”“道”與“技”不僅是“良庖、族庖”與“庖丁”的解牛之別,更是“道”與“學(xué)”所導(dǎo)致的殊異后果。

      “外學(xué)”必急于見到成效,無需問牛之道,只會使勁地又砍又剁,牛便能快速支解;但結(jié)果是“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刀損、牛傷還費(fèi)勁,縱然技再精,也免不了刀、牛及人的傷害,終究是持影系風(fēng),又有何功成可言。

      反觀庖丁,不惑于榮利,便能細(xì)微觀察牛之紋理,故可“以神遇而不以目視”。他已能超越感官局限,用神遇辨析牛之紋理,故能“依乎天理,批大卻,導(dǎo)大窾,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他的刀,游刃有余地行經(jīng)筋骨盤結(jié)處,故只“動刀甚微”,牛便“謋然已解,如土委地”。解了十九年的牛,刀卻“若新發(fā)硎”,庖丁也毫不疲憊,還“志氣盈滿,為之躊躇自得” ⑧。

      庖丁不為功利而解牛,純粹只求“依乎天理”,便是載營魄抱一,專氣致柔如嬰兒,故可“從事于道者,同于道”。刀雖用了十九年,還是“其中有精,其精甚真”,這即是老子何以要“貴食母”的關(guān)鍵。因只有入“道”,才能“無之以為用”;用了,還能“蔽而新成”。E2031AEA-1ADD-498C-BB7C-4B107AE49DBE

      百里奚已年過七十,因“爵祿不入于心”,“故飯牛而牛肥,使秦穆公忘其賤,與之政”(《莊子集釋·田子方》)。曾子“缊袍無表,顏色腫噲,手足胼胝,三日不舉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穿著鞋子連腳跟都突出來。即便拖著破鞋,口誦《商頌》,也能“聲滿天地,若出金石”,高貴的令“君主不得臣,諸侯不得友”(《莊子集釋·讓王》),這即是老子所稱許的“樸雖小,天下莫能臣”(《老子注·第三十二章》)。庖丁解十九年之刀,與年過七十的百里奚,和窮的捉衿而肘見的曾子,皆展現(xiàn)出“大制不割”,雖光而不耀,卻至尊亦至榮,方能躍入域中之四大⑨。

      三、有余還是若遺

      老子以為:俗、圣之別,亦在“有余”和“若遺”。兩者之異,為“眾人無不有懷有志,盈溢胸心,故曰皆有余也。我獨(dú)廓然無為無欲,若遺失之也。”⑩“有余”豈不好?宋人范應(yīng)元集注:“眾人皆以偽學(xué)為有余,而我與道合同,實(shí)無所得,故獨(dú)若失也。”(《宋本老子道德經(jīng)·第二十章》)

      何謂“以偽學(xué)為有余”?便是“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而征一國者,其自也亦若此矣”(《莊子集釋·逍遙游》)。凡以求用為目標(biāo),才智必以可任一官職守,言行可順一鄉(xiāng)之情,名譽(yù)聲聞可投一君之所好,而自鳴得意,這即是“有余”,亦為世俗評估自我價(jià)值的依據(jù)。若如此,當(dāng)必“寵辱若驚”,“得之若驚,失之若驚”(《老子注·第十三章》)。

      一日,堯問舜,他不過只是想討伐宗、膾、胥敖三個小國,何以每至臨朝,總要為此而牽掛煩躁?這三小國雖處卑微偏小之地,卻仍安其所安;堯?yàn)榇髧?,“卻欲奪蓬艾之愿而伐使從己”(《莊子集釋·齊物論》),這是以己之情欲,行“有為”之事,以達(dá)“有余”之愿,心自然為之所困,豈能安然而釋懷。

      鄭國有位神巫,能“知人之死生存亡,禍福壽夭,期以歲月旬日,若神”。列子為之心醉,太佩服這神巫,回去告訴壸子:“始吾以夫子之道為至矣,則又有至焉者矣!”壸子則告訴列子,不是神巫厲害,是列子只憑表面世道在與人周旋,“故使人得而相汝”(《莊子集釋·應(yīng)帝王》)。

      為了讓列子明白“載營魄抱一”后的體中而獨(dú)任天真,壸子特意讓神巫來為他看四天相,每天還顯出不同的相。至第四日,壸子現(xiàn)“本跡兩忘,動寂雙遣,圣心行虛,非凡所測,遂使用立未安定,奔逸而走”(《莊子集釋·應(yīng)帝王》)。列子終于體悟,“智境兩忘,物我雙絕”方能寂泊而無情?。這是離形去智,同于大通的超越,神巫自然相不準(zhǔn)壸子,壸子的命運(yùn)也不同于凡俗。

      表面的世道,就是“偽學(xué)而有余”,會令人停滯于感受,“有情于臧否而系于利害”?。如同朝三暮四的猴子,同樣得數(shù)是七,改為朝四暮三即由怒轉(zhuǎn)悅。殊不知此乃“愛之所之成”,所導(dǎo)致的“道之所以虧”(《莊子集釋·齊物論》),雖看似有余,卻是“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

      見識到壸子的“至人應(yīng)物,虛己忘懷”后,列子立即轉(zhuǎn)向了“絕學(xué)無憂”:“然后列子自以為未始學(xué)而歸,三年不出。為其妻爨,食豕如食人。于事無與親,雕琢復(fù)樸,塊然獨(dú)以其形立,紛而封哉,一以是終 (《莊子集釋·齊物論》)。”

      唐人玄成英對此詮釋最是到位,其言:“季咸逃逸之后,列子方悟己迷,始覺壸丘道深,自知未學(xué)……不出三年,屏于俗務(wù)……悟于至理,故均彼我……雕琢華飾之務(wù),悉皆棄除,直置任真,復(fù)于樸素之道者也?!??

      這是“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yīng)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莊子集釋·應(yīng)帝王》)的至人之境。能至此,便已“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塵”。已挫情欲之銳,混濁之世便再也染污不了其真,即便處于卑賤,也是為天下貴的體道之人?。

      四、愚人還是智人

      “昏昏”“悶悶”與“昭昭”“察察”對立,這是圣人與俗人行事的最大差異,在世人眼中,圣人便是“愚人之心也哉”。

      “愚人”必“絕學(xué)”,心方能回轉(zhuǎn)于“道”,而達(dá)至“和而無欲” ?,如“嬰兒之愚” ?。“嬰兒之愚”是“善攝生者”,是天下之至柔,故能馳騁于天下之至堅(jiān)。《道德經(jīng)》第五十五章,即是以“含德之厚”來開展嬰兒之愚的美妙:“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蠆虺蛇不螫,猛獸不據(jù),攫鳥不摶。”

      傅奕注:“含德者,其德不形也……赤子者,嬰兒未孩之時(shí),以譬一毫無私欲偽情也?!保ā端伪纠献拥赖陆?jīng)·第五十五章》)嬰兒之愚是既不彰德,亦無私欲,其“不犯眾物,故毒蟲之物無犯之人也”。真“含德之厚者”,必“無物可以損其德” ?。

      孔子領(lǐng)弟子周游列國,路過匡地被衛(wèi)國人團(tuán)團(tuán)圍住,情勢雖危急,孔子卻仍“弦歌不惙”。子路無法忍受也不能理解,便請教夫子所樂為何?因子路之問,使孔子道出了窮通皆樂的含德之厚:“我諱窮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時(shí)也。當(dāng)堯舜而天下無窮人,非知得也;當(dāng)桀紂而天下無通人,非知失也;時(shí)勢適然……知窮之有命,知通之有時(shí),臨大難而不懼者,圣人之勇也。(《莊子集釋·秋水》)”

      世上無一人喜愛歷經(jīng)困頓,但窮與通卻非人之意志所能決定,這便是天命。天命令生在堯舜之際,皆可得其時(shí);也令生在桀紂之人,皆難伸其志,這是時(shí)勢所致,非攸關(guān)智愚。若得其時(shí),漁夫游于水中,也能不避蛟龍,因“情有所安而忘其怖懼”。但漁夫、獵人和勇士也只是凡俗之人,只在得時(shí)方可情有所安;圣人則超越之,深知窮、通皆有天命,故即便遭逢大難,也能毫不畏懼。更何況“我稟天命,自有涯分,豈由人事所能制矣” ?!

      已天人合德的孔子,不僅知窮之有命、通之有時(shí),還能在最危急時(shí)刻,道出常人所悟不到的智慧:“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這便是含德之厚方足以出死入生的“柔弱者,生之徒”(《老子注·七十六章》)。

      孔子話才剛說完,圍困他們的將帥隨即前來道歉,原來是誤認(rèn)孔子為曾侵暴過匡人的陽虎??锶撕我阅懿煊X?正是因孔子“達(dá)窮通之故,故弦歌不止” ?,故能形成“禍兮(而)福之所倚”。E2031AEA-1ADD-498C-BB7C-4B107AE49DBE

      圣人雖愚芚,但“與二儀合其德,萬物同其體,故能隨變?nèi)位c世相宜”?。無論是困于匡或困于陳蔡,皆奪不去孔子樂以忘憂的安身立命。此刻他已“磅礴萬物以為一”,自能體現(xiàn)同于神人的“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的超越和自在。

      五、結(jié)語

      先秦時(shí)期的儒、道兩家,對與道合一的超越,同樣皆抱持著相同的向往。唯老、莊對“道”闡釋得更用心,故對得道與俗人之別,便有著不只是細(xì)膩,甚至還極有層次地引導(dǎo)世人逐級進(jìn)入體道、悟道和行道的同于大通之境。欲得道者,更當(dāng)滌除玄覽,故得“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已達(dá)無為,便是“昏昏、悶悶”,看似“獨(dú)若遺”的“愚人之心也哉”。雖如此,卻是天下之至貴,與道、與天、與地皆可合而為一,成為域中之四大。這是出死入生,蔽而新陳,與永恒連結(jié),“死而不亡者壽”的圣人、至人及神人之境。

      注釋:

      ①《論語·公冶長》,嘉慶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學(xué)刊本,卷第5,第45頁。

      ②王弼注:《老子注·第五十章·下篇》,影印武英殿聚珍本,第15頁。

      ③⑩王弼注:《老子注·上篇》,影印武英殿聚珍本,第18頁,第19頁。

      ④(宋)范應(yīng)元集注:《宋本老子道德經(jīng)·第六章》,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年版,第28頁。

      ⑤⑧???(唐)玄成英疏:《莊子集釋·齊物論》,河洛出版社1974年版,第72-78頁,第124頁,第44頁,第72頁,第102頁。

      ⑥(宋)范應(yīng)元集注:《宋本老子道德經(jīng)·第二十章》,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年版,第82頁。

      ⑦?愛新覺羅·毓鋆:《毓老師說老子》,天地出版社2018年版,第178頁,第180頁。

      ⑨(宋)范應(yīng)元集注:“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薄端伪纠献拥赖陆?jīng)·第二十五章》,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年版,第106頁。

      ?(唐)玄成英疏:《莊子集釋·應(yīng)帝王》,河洛出版社1974年版,第306-307頁。

      ?(宋)范應(yīng)元集注:《宋本老子道德經(jīng)·第五十六章》,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年版,第226頁。

      ?王弼注:《老子注·第四十九章·下篇》,影印武英殿聚珍本,第14頁。

      ?王弼注:《老子注·五十五章·下篇》,影印武英殿聚珍本,第20頁。

      ??(唐)玄成英疏:《莊子集釋·秋水》,河洛出版社1974年版,第596-597頁,第595頁。E2031AEA-1ADD-498C-BB7C-4B107AE49DBE

      猜你喜歡
      道德經(jīng)道家老子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老子“水幾于道”思想解說
      《道德經(jīng)》的“中和”思想探究
      淺析老子之道:有與無
      漫畫道家思想
      中老年健康(2017年9期)2017-12-13 16:45:11
      漫畫道家思想
      牢記道家養(yǎng)生“十不過”
      紅土地(2016年6期)2017-01-15 13:46:11
      智者老子
      道家思想に學(xué)ぶ現(xiàn)代的ガバナンス
      《道德經(jīng)》“雞犬之聲相聞”與《桃花源記》“雞犬相聞”
      語文知識(2015年9期)2015-02-28 22:01:44
      常德市| 桃源县| 陇川县| 南乐县| 宝丰县| 丰镇市| 湘潭县| 万山特区| 凤阳县| 盐池县| 洛川县| 宁城县| 竹溪县| 若尔盖县| 瓮安县| 丰原市| 固阳县| 萝北县| 涿州市| 和龙市| 马公市| 左权县| 新竹县| 沾化县| 杭州市| 德钦县| 牙克石市| 夹江县| 佛山市| 读书| 正阳县| 台北县| 澜沧| 修水县| 萨迦县| 永安市| 寿阳县| 横峰县| 潜山县| 河池市| 三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