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楚恩
摘 要: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學生掌握相關學科的知識。筆者通過緊扣教材,以學定教,將“認識三角形”教學片段從案例背景、課前思考、課堂回放和總體評析四個方面探討如何提高幾何概念的教學實效性,以期為有需要的一線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緊扣教材;以學定教;幾何概念;教學實效性
一、案例背景
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指課堂教學整體效果,主要包括:教學目標是否符合學生的實際及其認知規(guī)律;是否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教學環(huán)節(jié)是否能讓學生有效地自主探究學習;是否通過有效調控幫助學生體驗成功;是否關注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落實,為學生的發(fā)展注入后勁。
幾何概念可以發(fā)展學生思維、培養(yǎng)數學能力和形成空間觀念。而在實施課堂教學時發(fā)現,幾何概念教學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抽象的概念、嚴謹的數學語言、理解后才能實施的操作都給課堂教學帶來不小的沖擊。
在新課程標準理念下,如何提高幾何概念的實效性?成了數學教師關注的問題。我校數學科組決定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認識三角形”作為研究課例,嘗試通過“緊扣教材,以學定教”,尋找小學幾何概念教學的真諦。
二、課前思考
在案例研究中,如何通過“緊扣教材,以學定教”提高幾何概念教學的實效性,主要體現在解決以下兩個問題:
1. 在概念教學中如何緊扣教材進行教學?
理解概念是概念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嘗試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抓住概念中的關鍵詞進行剖析,將本質屬性從定義中分離出來,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
2. 怎樣把概念教學與生活中的數學緊密聯(lián)系?
小學生掌握概念的主要認知方式是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這兩種方式需要學生具備大量的感性認識和一定抽象能力才能完成。教學時,教師要聯(lián)系生活實例,抽象出形體,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讓觀察、操作、思考環(huán)環(huán)相扣,使學生實現具體幾何形象到抽象概念的轉化。
三、課堂回放
【片段1】“不知道嗎?請看書!”
師:(出示圖片)你在金字塔和自行車的圖片上找到三角形嗎?請描出來。
(學生順利地描出三角形)
師:你會畫一個三角形嗎?請在研學案上畫一畫。
(學生很快在研學案上畫出三角形)
師:你畫的是三角形嗎?為什么說它是三角形?
生1:因為它有三個角。
生2:因為它有三條邊。
師:你知道數學上是怎樣定義三角形的嗎?
學生搖頭。
師:不知道?請看書!在我們遇到學習困難時要想到教科書,它是我們獲取知識的重要源泉。注意邊看,邊思考,劃出關鍵詞,然后小組交流。
兩分鐘后……
師:現在請同學們根據三角形的定義,再畫一個三角形,邊說邊畫。
半分鐘后……
師:(出示若干圖形)請根據三角形定義判斷它們是否三角形。
生1:圖1的三條線段沒有圍起來,所以不是三角形。
生2:圖2的是四條線段,不是三條線段,所以不是三角形。
生3:圖3中有一條不是線段,所以不是三角形。
在本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教師從生活圖片中引出三角形后引導學生充分進行閱讀和了解三角形的定義。學生在看書前和看書后經歷了兩次畫三角形,逐步明晰“三角形”的內涵,主動參與獲取數學知識的全過程。但在數學教學中,很多教師往往只重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而忽略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和方法的指導,忽視閱讀在數學學習中所發(fā)揮的作用,致使大多數學生在遇到困難不會主動閱讀數學課本尋求解決。實際上,數學課本既是教師進行教學的藍本,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依據。
【片段2】“太高了,出不去,怎么辦?”
師:今天模具廠有兩個三角形模具,看看出現什么問題?
(課件動態(tài)呈現):
生:白色的過去了,灰色三角形過不去。
師:為什么灰色的過不去?
生:因為灰色三角形太高了。
師:原來三角形也有“高”,什么是三角形的高?
生說不清。
師:不清楚什么是三角形的“高”,該怎么辦?
生:(眼前一亮)看書!
(接下來學生自主閱讀,明晰“三角形的高”,并嘗試畫出“做一做”中三個三角形指定底邊上的高)。
師:既然大家對高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現在能否幫幫這個灰色三角形,它太高了,想出去有什么好辦法?
生1:換一條高。
生2:把三角形轉一個方向。
(師利用課件動態(tài)呈現):
師:還是太高了,還可以怎么辦?
生3:再換第三條底邊過去。
(師利用課件動態(tài)呈現):
生:(歡呼)終于過去了!
師:剛才我們通過兩次的旋轉,最后讓灰色三角形通過了,什么原因?
生:因為三角形有三條高,其中一條高不行,換另外的一條高。
師:也就是三角形的三條邊都可以做底,對應的就有三條高。所以只要我們換個角度思考問題,事情會得到圓滿的解決!
三角形的“高”是本課的教學難點,教師首先創(chuàng)設有趣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發(fā)現三角形的高,然后通過自主閱讀了解三角形的“高”。當學生掌握了這部分知識后,教師再啟發(fā)學生在運用“高”的概念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悟“三角形有三條高”,水到渠成。這在幾何概念教學中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思維、發(fā)展數學能力,體現數學的價值。
四、總體評析
通過本次案例研究,對于如何提高概念教學的實效性給了筆者不少的教學啟發(fā):
(一)緊扣教材,教會學生閱讀教材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教材是教學內容的重要載體。教材對于教師和學生的發(fā)展要具有拓展性,應有利于引導學生探索、發(fā)現、質疑,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教師不能只成為課程實施的執(zhí)行者,應該成為課程的建設者?!睌祵W閱讀能力是一種重要的數學能力,它是數學思維的基礎,我們要充分認識數學閱讀的功能,將數學閱讀納入數學教學活動的基本環(huán)節(jié)中。
(二)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以學定教開展教學活動
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顧泠沅說:“未來的課堂教學,無論是教育觀念上,還是教學結構上,都將朝這以學生的學習中心這一核心內容發(fā)生轉變?!薄罢J識三角形”一課正是運用“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教師教學的出發(fā)點和著力點開始從教師如何“教”轉變成學生如何“學”。教師真正讀懂學生,運用有效的教學方式,引導他們去發(fā)現、猜想、解決,使得幾何概念課充滿生機與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