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 王長中
2017年12月,教育部印發(f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出實施“十大育人”體系,其中,“課程育人”排在第一位。這里的課程育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其課程思政,即高等學校通過課程建設和課堂教學方式對大學生實施思想政治教育[1]。實施課程思政既有利于堅定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又能夠體現(xiàn)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同時也能夠實現(xiàn)“三全育人”思政教育目標[2]。社會心理學是心理學的基礎分支之一,也是與人們日常生活聯(lián)系最為密切的學科,是研究個體和群體的社會心理、社會行為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3]。學生學習社會心理學,以了解自己,認識他人,理解社會特性以及生活的意義,這對實現(xiàn)愛國、文化自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諧人際關系等有著非常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意義[4]。另外,通過參與式教學方式和案例教學,也可以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功能[1]。因此,本文將以社會心理學課程為例,對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中所包含的思政元素進行初步設計。
(一)教學主要內容。本文主要以侯玉波教授編著的《社會心理學》第四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為主要教學內容,該教材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和北京大學優(yōu)秀教材,是作者二十五年社會心理學研究和教學生涯的學術成果。全書共十二章,其中第一章和第二章分別介紹為什么要學習社會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的定義、社會心理學簡史,以及社會心理學的基本問題、基本理論和研究過程和方法;第三章到第六章簡述自我、社會認知、社會行為、態(tài)度與偏見;第七章到第九章討論了人際吸引、親密關系、愛情和中國人的人際關系、社會交換和社會影響、團體概述、團體領導、團體內部溝通和決策;第十章到第十二章簡述了與健康相關的概念、壓力、應對方式、文化心理學概述、文化心理學研究主要研究領域和對中國文化的分析、積極心理學的基本問題和基本內容以及與人類幸福。同時,該版本教材向讀者推薦了延展閱讀的數(shù)目以及一些經典的學術論文。
(二)思政元素的融入設計。根據(jù)教學內容安排,對教學主要內容所蘊含的思政元素進行了挖掘和提煉,具體見表1。
表1 思政元素融入設計
如表1所顯示,根據(jù)教學內容,挖掘其課程的思政元素。比如,在緒論這章節(jié)內容中,在涉及社會心理學歷史孕育期,可以引用,如子貢問曰:“鄉(xiāng)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薄班l(xiāng)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xiāng)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p>
對社會的知覺和評價是相對的,以及“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孔、孟、荀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儒家學說的過程就是一個彰顯文化自信的過程[5];在社會心理學理論和方法這教學內容中,通過對研究方法的講解,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目茖W精神。通過對倫理問題的講解,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
(一)采用參與式教學方式。什么是“參與”?不同研究者給與了不同的解釋。綜合相關研究,歸納為兩個方面:從個體角度看,參與是個體與其他個體和群體之間的互動和影響,以及在活動中的投入狀態(tài);從群體來說是指所有參加活動的人的總體投入狀態(tài);從權利來說每個人都享有平等學習和表達的權利,有機會與人對話,自愿的平等互動的行為。
參與式教學方法沒有固定的形式,它是多樣性的,教師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和所具備的條件即興創(chuàng)造[6]。參與式教學是一種教學理念,也是一種教學方法,是有組織有計劃地調動學生積極性,參與式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7]。本課程以參與式教學方式為主,以小組形式開展。
2.教師角色。參與式教學,除了課桌擺放發(fā)生的變化,更重要的是教師的角色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建構主義教學觀認為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強調學習者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本課程采用參與式教學,結合課程的內容,教師通過情景創(chuàng)設、案例教學、視頻等活動,引導大學生了解自己、認識他人、理解社會特性和生活意義,在與小組成員交流和分享觀點時,能夠產生新思想,提高認識高度,以實現(xiàn)自我的完善。所以,參與式教學的課堂教師角色是組織學生探索未知的領域,是課堂的組織者、協(xié)作者、促進者、協(xié)商者和話筒的傳遞者,也是其主導者。
3.學生參與度。學生的參與度,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學生對教師授課內容的注意程度和思考深度。因此,為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授課內容必須經過精心的設計,在闡述分析某個問題之前,會事先向學生提出一系列相關問題讓他們在小組充分討論,在討論之前,教師會制定出相應的規(guī)則,比如,小組每個成員都要說出自己的觀點,小組組長其中的一項任務就是確保小組中的每個成員都必須說出自己的觀點——觀點是否恰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說出了“你”的觀點。
學生在分享和交流觀點時,其實就是在主動建構知識意義。與老師、同學之間進行合作和交流,不僅可以拓寬視野,而且能夠幫助自己重新建構知識,同時在合作和交流過程中也鍛煉了學生人際交往方式、合作方式,能夠換位思考,尊重他人觀點[8]。
(二)案例教學。根據(jù)社會心理學課程的性質和內容,本課程采用了案例教學方式。比如《社會心理學》第二章中所涉及的“利茲為什么會開槍”這個案例。當學生分析此案例,可以讓其他學生提出相關聯(lián)的問題,引導和啟發(fā)學生深入思考。大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和研究,一定程度上可以鍛煉學生自主查閱資料、整理資料,從而提高大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探究案例教學,這種教學方式能為大學生拓寬視野搭建平臺,在小班教學中很占優(yōu)勢。它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情緒、心態(tài)和動機,把學生的手和腦從手機上解放出來,而且還能激發(fā)大學生好奇心,培養(yǎng)大學生自學能力、研究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以及團隊協(xié)作能力。
教學效果怎樣,這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不同的教師會有截然不同的評價。教學創(chuàng)新效果所帶來的影響有時是隱性非顯性,長時性非短時性,也可能要在某個特殊情景才能顯現(xiàn)。
《社會心理學》課程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其教學效果顯著。該課程不僅在學校教學范式改革榮獲優(yōu)秀,也達到了該課程的教學目標,比如在學生參與課堂的程度和自學程度方面,通過參與式教學方式,圍繞主題,學生積極參與課程,尤其是在對其他小組或他人的觀點進行批判性意見,提出自己的觀點時,會引起更大范圍的討論,對問題的看法遠遠超過了預期的深度和廣度。另外,在觀點的碰撞中,不同觀點的學生為印證自己“正確性或合理性”會查閱大量的有關資料,學生課堂之外的研究意識、探究意識,自學能力得到很好的培養(yǎng)。同時,學生學會了尊重他人,有獨立的判斷能力,不盲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