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耳
2022年高考作文備考金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青年時代太放縱就會失去心靈的滋潤,太節(jié)制就會變成死腦筋?!サ滩几?/p>
青春是一種持續(xù)的陶醉,是理智的狂熱?!_什富科
綜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名師題解
本道試題在審題立意時應突破三重關卡。
第一重是對材料一內(nèi)涵的理解,材料一的關鍵詞是“太放縱”與“太節(jié)制”。兩者皆指向人生態(tài)度,前者是本能失控,后者是嚴控本能?!笆バ撵`的滋潤”是比喻,指出“太放縱”的結果是人性的缺失,人同“走獸”;“死腦筋”指出“太節(jié)制”的結果是思維僵化。
第二重是對材料二內(nèi)涵的理解。材料二的關鍵詞是“持續(xù)的陶醉”與“理智的狂熱”,兩者皆指向青春的本質特征,前者是本能,后者是對青春的期許?!俺掷m(xù)的陶醉”是因為青春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歲月,人們可以感受到生命的諸般美好,諸如力量、激情、干勁等;“理智的狂熱”是因為青春歲月是人最應該奮斗的時光,人應該趁這段歲月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第三重是寫作要求中的“綜合”,即寫作者應權衡、比較兩則材料的內(nèi)涵。對于多則材料,視情況或疊加內(nèi)涵,或尋求共同點,或找出分歧點。本道題適宜采用疊加的方式,具體立意角度如下。
立意方向
角度一:觀照本能,做清醒的青年人。青年人須知道自己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這是青春走向正途的必有態(tài)度。青年人應有積極調整自我的意識,將自己的青春歲月調整到“恰到好處”,如此才能“持續(xù)的陶醉”。
角度二:觀照本能,思維方式戒僵化。青年人的心智還不成熟,應對世界并無經(jīng)驗,一些青年人因此而不敢突破自我,思考問題多循老法。然而世界是變化的,青年人應相信自己的理智,多多嘗試。
角度三:懷抱激情,提升修養(yǎng)。青春歲月得有理智,更需有激情,以此驅動自己,取得大的成績。然而更為重要的是要提升自我的內(nèi)在修養(yǎng),健全自己的人格與養(yǎng)成美好的品質。
素材及點撥
“傻子”皇甫謐的悔悟
皇甫謐,魏晉年間人,是西晉著名的學者和醫(yī)學家?;矢χk小的時候玩劣異常,被村子里的人稱為“小霸王”。一次,他將同窗家的棗樹的樹皮鏟掉,使得棗樹枯萎,全村人看到他,都不理他了。他到了二十歲還不好好學習,終日無節(jié)制地游蕩,有的人以為他是傻子。后來在嬸嬸的教育下,皇甫謐終于浪子回頭,發(fā)憤讀書,成為了一個有用的人。
素材點撥:這段耐人尋味的故事可以用來闡述“轉換注意力”和“專注”的辯證關系。專心致志而獲得成功,想入非非而遭遇失敗。當然能否做到專注有時候還需要外在力量的激發(fā),一如皇甫謐的嬸嬸對他所做的一樣。
浙大閃光女孩黃玥
黃玥,臨床醫(yī)學在讀博士。四年本科生涯,她是國家獎學金、浙江大學優(yōu)秀學生一等獎學金、省政府獎學金、王老吉獎學金的坐擁者,是專業(yè)排名前五的閃光存在。她作為本科生參與多項博士課題研究,以共同作者身份在SCI期刊上發(fā)表論文。
一切看似毫不費力,背后卻是簡單又不簡單的努力:每天早晨6點起床背單詞,晚上9點下晚課后依然留在教室自習,直至保安大哥來教室“趕人”,黃玥才肯離開?;氐綄嬍液螅殖31硢卧~到12點多,最狠的時候每天能背500個。黃玥相信,“花的時間和最后得到成果一定是成正比的。”
自信常在,困難也從不會缺席,一些學科比如神經(jīng)解剖學細致龐雜的抽象知識也曾讓黃玥不知所措。但是,她并不認輸,通過一遍又一遍地手畫神經(jīng)結構,終于攻克了這個難題。
素材點撥:黃玥對自己的“狠”是認真、專注的體現(xiàn),持有這兩種態(tài)度的人,做事情當然不會虛頭巴腦,對于認定的事情,他們必定會鉆出個“所以然”來,毛主席說得形象:“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而從實現(xiàn)人生價值這一層面來看,真正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具備這兩種態(tài)度的,一如屢獲佳績的黃玥。
素材演練
行走在“張”“弛”之間
江蘇省鹽城市大岡中學 蔡艷林
青春年華是美好的,拉羅什富科甚至作出這樣的贊美:“青春是一種持續(xù)的陶醉”。但凡事過猶不及,陶醉得過了頭就成了“醉生夢死”,人生也就此黯淡無光了,所以,拉羅什富科又指出:“青春是理智的狂熱”。由此來看,青春年華該理智地度過。
何為“理智地度過”?
其必曰:有張有弛。圣堤布福曾說,青年時代太放縱就會失去心靈的滋潤,太節(jié)制就會變成死腦筋,其論實合張弛之道。
所謂“張”,即“緊”,人呈努力狀態(tài),意味著青年人應磨礪自我、提升自我。其理由有三:其一為生理使然。青春年華正是人的體能爆發(fā)期,或者說“精力充沛期”,所以,很多人趁年輕涉足了很多領域,進而成為“多面手”。比如翻譯家傅雷在青年時期涉足古今中外的文學、繪畫、音樂等多個領域,最終成為世人眼中的“翻譯家、作家、教育家、美術評論家”。其二為客觀規(guī)律使然。人要有所成,必定要累積寸功,正所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寶貴的青春年華自該成為“累積”的黃金時期,發(fā)明家史蒂芬孫看得透徹,他說:“青春期完全是搜索的大好時光?!彼v的“搜索”實際上就是“博學”,也就是累積。其三為使命擔當。青年一代是國家各項事業(yè)的接班人,唯有茁壯成長才能挑起國家的大梁,習近平總書記號召中國青年:“新時代中國青年要珍惜這個時代,擔負時代使命,在擔當中歷練,在盡責中成長。”
所謂“弛”,即“松”,人呈閑適狀態(tài),意味著青年人擁抱生活、享受生活。其理由有二:其一為順乎人性。人的天性中有著探索世界的成分,作家曹文軒說得透徹:人會在闖蕩世界之中獲得生命的快感,或滿足按捺不住的虛榮心。換句話說,人樂意投入生活。其二,有“弛”才會讓“張”更有力度,個中道理在于讓人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而積極的心態(tài)又能促使人干好事業(yè),由此及彼,“張”與“弛”構成良性循環(huán),推動人向好發(fā)展。2021年諾貝爾獎首獎獲得者阿登·帕塔普蒂安即給世人做好了“弛”的表率:他在科研之余懂得享受生活,他會用心地學做芝士蛋糕,嘗試著做新式披薩,媒體形容“與精彩的科技事業(yè)一樣,他的業(yè)余生活同樣豐富,這是一個很有生活熱情的人”。在我看來,阿登·帕塔普蒂安是真正融入這個世界的人。
天行有常,做一個在“張”“弛”之間靈活行走的人,必將收獲世界美好的饋贈!
評點:文章從“青春年華是美好的”切入,然后援引拉羅什富科的話語,在辯證中推出文章中心議題——何為“理智地度過”?主體在設問的基礎上下推,采用了大并列小果因的行文順序,邏輯清晰,結構清楚;在論證的過程中,作者大體遵循先界定——后詮釋——再作結的順序,思路暢然。文章為如何有序說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編輯:關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