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金鳳 胡萍 蘇小林
摘要:目的:分析阿奇霉素在兒科治療中的用藥不良反應。方法:回顧性分析使用阿奇霉素出現(xiàn)不良反應患兒臨床資料。結果:阿奇霉素不良反應主要發(fā)生在2-3歲年齡段,經靜脈滴注的給藥方式出現(xiàn)不良反應率最高;注射劑為發(fā)生不良反應的主要藥品劑型;消化系統(tǒng)、皮膚和神經系統(tǒng)是不良反應發(fā)生主要發(fā)生的系統(tǒng)。結論:經過分析阿奇霉素在兒科治療中的用藥不良反應,能為臨床安全用藥提供參考依據,有助于阿奇霉素應用于兒科臨床治療時有效避免采取風險更大的用藥方式。
關鍵詞:阿奇霉素;兒科治療;不良反應;藥學
【中圖分類號】 R720.5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2)13--01
阿奇霉素這種抗生素具有極強的抗菌效果,能夠有效的抑制革蘭陰性菌、厭氧菌等微生物,同時對肺炎支原體、衣原體可發(fā)揮出徹底消滅的藥效,因此廣泛應用于兒科臨床用藥中。關于阿奇霉素的用藥安全問題一直備受關注,在具體的兒科臨床用藥中要嚴格控制阿奇霉素劑量,不合理的劑量很容易引發(fā)不良反應,影響患兒康復。本文將通過分析112例患兒的用藥情況,討論兒科臨床治療中阿奇霉素藥學與用藥不良反應,具體情況作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的選擇參照標準:(1)納入標準:接受阿奇霉素用藥資料后均出現(xiàn)不良反應的患兒;患兒家屬知曉并同意本次研究。(2)排除標準:患有先天性疾病的患兒;出現(xiàn)非阿奇霉素引發(fā)的不良反應。按照上述標準選擇從我院2019年2月~2020年10月期間收治的112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男性58例,女性54例;年齡范圍0.6~11歲,均值(5.02±0.46)歲;病程范圍1~22d,均值(11.81±3.54)d;其中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統(tǒng)感染和皮膚感染分別為78例、20例和14例。
1.2 方法
對這112例服用了阿奇霉素后出現(xiàn)了各種用藥不良反應患兒的臨床資料展開回顧性分析,逐一歸納總結患兒的基線資料與服用藥物劑型、給藥用途、涉及生理系統(tǒng)、不良反應及嚴重程度。
1.3 觀察指標
(1)表現(xiàn)用藥不良反應患兒的年齡分布;(2)表現(xiàn)用藥不良反應患兒接受的給藥方式;(3)有用藥不良反應出現(xiàn)的藥品劑型;(4)用藥不良反應涉及的生理系統(tǒng)。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病歷所得數(shù)據與資料,一并經由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2.0分析,計量資料表示方式為(x±s),經過t檢驗;計數(shù)資料表示方式為率(%),經過x2檢驗。以0.05作為P值分界線,<0.05時則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表現(xiàn)用藥不良反應患兒的年齡分布
出現(xiàn)阿奇霉素用藥不良反應的患兒年齡分布中占比最高的是2-3歲,見表1。
2.2 表現(xiàn)用藥不良反應患兒接受的給藥方式
兩種主要的給藥方式為靜脈滴注和口服,相比其他給藥方式,口服用藥后不良反應發(fā)生了率(36例,32.14%)明顯低于經靜脈滴注給藥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68例,60.71%),對比差異明顯(x2=15.280,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3 有用藥不良反應出現(xiàn)的藥品劑型
藥品劑型分為注射劑、膠囊、片劑和干混懸劑四種,其中注射劑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58例,51.79%)明顯高于其他三種藥品劑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膠囊(22例,19.67%)、片劑(21例,18.75%)、干懸混劑(11例,9.79%)。
2.4 用藥不良反應涉及的生理系統(tǒng)
不良用藥反應涉及到的生理系統(tǒng)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統(tǒng)、皮膚系統(tǒng)和神經系統(tǒng),見表2。
3 討論
阿奇霉素是一種半合成的十五元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適用于敏感細菌引起的支氣管炎、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體炎等上呼吸道感染;以及皮膚或軟組織感染[1]。在藥理方面,阿奇霉素的抗菌譜和其他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一樣,對本品有耐藥性的是腸球菌,但相比紅霉素,本品對某些革蘭陰性菌表現(xiàn)出來的抗菌活性更強,比如針對流感桿菌、產β內酰胺酶菌株的MIC就遠低于紅霉素,約為0.06~1mg/L[2]。對于細胞內的支原體、衣原體、軍團菌等病原體的抗菌作用幾乎持平紅霉素。
阿奇霉素進入人體后經肝膽系統(tǒng)就可代謝出去,即便是停止用藥,還能在體內保持72h內的抑菌濃度,阿奇霉素在兒科臨床中常被用于急性咽喉炎、支氣管炎等疾病的治療。合理的藥學分析能夠更好的提升用藥合理性和科學性。
經本次回顧性分析112例使用阿奇霉素治療的患兒臨床資料可知,阿奇霉素用藥不良反應較為集中的發(fā)生在2~3歲這個年齡段;經靜脈注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高于口服及其他用藥方式;注射劑藥劑型的不良反應遠高于干混懸劑、膠囊和片劑;藥物不良反應涉及的生理系統(tǒng)主要是消化系統(tǒng)、皮膚和神經系統(tǒng)。由此說明,阿奇霉素用藥不良反應的發(fā)生除了與患兒年齡段、藥品本身毒副作用,還和用藥科學性、合理性相關,在可以進行口服的時候盡量避免經靜脈滴注。如果患兒皮膚瘙癢或皮疹的情況出現(xiàn),即刻停藥并給予適量的氯雷他定發(fā)揮抗過敏藥效。
從研究分析可知,因阿奇霉素引起的患者消化系統(tǒng)不良原因在于藥物在胃腸道菌群中失調,胃腸道平滑肌發(fā)生了大幅度收縮,在患兒身上的具體表現(xiàn)就是消化道不良反應。所以醫(yī)護人員有必要對使用了阿奇霉素的患兒進行藥學監(jiān)護,盡可能降低患兒不良反應。正式用藥前完成藥敏試驗,慎重選擇藥物。干混懸劑藥物出現(xiàn)不良反應的占比最小,所以可以用干混懸劑加水搖勻后讓患者口服,這樣也更容易掌握用藥劑量。
綜上,經過分析阿奇霉素在兒科治療中的用藥不良反應,能為臨床安全用藥提供參考依據,有助于阿奇霉素應用于兒科臨床治療時有效避免采取風險更大的用藥方式。
參考文獻:
[1]徐婉.阿奇霉素在兒科臨床應用中的不良反應分析[J].北方藥學,2021,18(7):157,191.
[2]繆一舟,張駿,吳曉瑋.靜脈滴注阿奇霉素的不良反應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處方藥,2021,19(11):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