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莎士比亞是經典的中心,《哈姆雷特》創(chuàng)作于1599-1602年,是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最輝煌時期的一部作品,是他所有戲劇中篇幅最長的一部,也是莎士比亞最負盛名的劇本,屬于經典中的經典?!豆防滋亍吩谖膶W史上具有獨特的研究地位和研究價值,人物完整的性格塑造和整部作品完美的藝術表現方式,更被譽為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巔峰之作。
本文以格雷馬斯符號學角度重讀莎士比亞經典作品《哈姆雷特》,運用格雷馬斯敘事符號學理論分析《哈姆雷特》的敘事結構,力圖以新的研究視角重新解讀經典作品,幫助讀者更好地厘清文本的敘事脈絡,在格雷馬斯符號學理論指導下,挖掘出文本背后的深層含義,從多元角度解讀《哈姆雷特》強烈的悲劇效果。
二、《哈姆雷特》中的符號矩陣模式
格雷馬斯的結構符號學理論繼承了結構主義、符號學、敘事學和邏輯學的知識系統(tǒng),且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進一步深化和拓充后,以結構主義的方法進行篇章分析,以邏輯學的思維構建符號矩陣模型?!案窭遵R斯符號矩陣”源于亞里士多德提出的邏輯學中理論知識和列維斯特勞斯的“二元對立”思想,認為語義素本身不能產生“意義”,而是“語義素”相互之間的對立以及基于這種對立的相互關系才產生了所謂的“意義”。格雷馬斯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提出可用于文學作品的符號矩陣模型,將二元對立擴展到四元,格雷馬斯符號矩陣的具體理論如圖1所示:
如圖 1 所示,矩陣中的X與反X是敘事脈絡中主要對立的兩項,以此二元對立為基礎,故事展開。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非X和非反X作為新的語義要素建立起來。非X是X的矛盾項,它們之間互為矛盾但不一定對立;非反X是反X的矛盾項,它們之間相互矛盾但并不一定對立。當故事中這四個方面的因素充分展開敘述后,一個完整的故事結構隨之完成。
莎士比亞的悲劇作品《哈姆雷特》主要講述從小衣食無憂的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在國外留學時突然收到父親的死訊,回國奔喪時卻發(fā)現自己的叔叔克勞狄斯已經登上王位,并與自己的母親喬特魯德在父親去世后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馬上舉辦了婚禮,這使哈姆雷特充滿了疑惑和不滿。緊接著,哈姆雷特父親的亡魂告訴哈姆雷特,他的叔叔克勞狄斯竟然就是殺害他的兇手,而這時克勞狄斯也試圖借英王的手想要除掉哈姆雷特,哈姆雷特趁機逃離國土。在復仇的過程中,哈姆雷特誤殺了戀人奧菲利亞的父親波洛涅斯,奧菲莉亞陷入愛與恨的困境中,最終選擇自殺。受到父親和妹妹去世的雙重打擊,奧菲莉亞的哥哥雷歐提斯十分憎恨哈姆雷特,并向哈姆雷特發(fā)起決斗,在決斗中,哈姆雷特的母親誤喝了克勞狄斯給哈姆雷特下毒的酒身亡,哈姆雷特和雷歐提斯也在爭斗中受傷中毒,得知真相的哈姆雷特終于在臨死前殺死了克勞狄斯,給死去的父親報了仇。
在《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與他的叔叔克勞狄斯二人的對立是全文最主要的矛盾關系,也是故事展開的主要脈絡。用格雷馬斯的符號矩陣可以將故事中的四種主要語義素以圖2表示:
哈姆雷特是整個故事的主人公,貫穿始終,即符號矩陣中的X。叔叔克勞狄斯為了王位喪盡天良,不惜殺死老國王,娶了自己的嫂子為妻,甚至為了隱瞞自己的罪行,他還設計殺害侄子哈姆雷特,是一個極度自私的人,也是一個徹底的陰謀家,是主人公哈姆雷特的復仇對象。所以克勞狄斯是反X,是故事中的最主要的對立者,與哈姆雷特構成矛盾對立關系。哈姆雷特的母親喬特魯德和雷歐提斯與哈姆雷特的關系矛盾但不對立,盡管母親喬特魯德身上缺少對愛情的忠貞,經不起誘惑,甚至因為自己的欲望傷害了兒子哈姆雷特,但她臨死之前也突然醒悟,并因此付出了生命代價。而雷歐提斯是一個心胸狹窄的人,他雖本性善良,但卻經不起教唆和激將。受到克勞狄斯的挑唆,他失去了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認為有仇必報,最終在決斗中用毒劍刺中了哈姆雷特,也被哈姆雷特用毒劍刺中,但在臨死前他也醒悟過來,并說出了事情的真相。因此,哈姆雷特和母親喬特魯德還有雷歐提斯之間并不是對立的關系,所以哈姆雷特的母親喬特魯德還有雷歐提斯是非X。
而故事中哈姆雷特的父親和戀人奧菲利亞是非反X,哈姆雷特父親的離世和化為鬼魂告訴哈姆雷特真相使哈姆雷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他的人生觀以及性格都發(fā)生了改變,變得絕望,偏激,失去了一切后,看到了社會的現實和黑暗,這也促使哈姆雷特不得不在痛苦中成長起來。奧菲利亞是哈姆雷特的戀人,他們雙雙陷入愛河,但迫于現實,卻愛而不得,沒有辦法在一起,她的父親被哈姆雷特誤殺,這一切都讓她陷入精神錯亂,最終選擇自殺,死在了一條溪流里。奧菲利亞去世后,她的哥哥雷歐提斯因為父親和妹妹的雙雙離去陷入仇恨,受克勞狄斯的挑唆挑起了和哈姆雷特的決斗,最終和哈姆雷特雙亡,所以他們是推動故事發(fā)展的輔助者。非X和非反X在故事中是輔助作用,起推動故事發(fā)展的作用。通過上述的格雷馬斯符號矩陣圖看人物之間的二元對立關系就十分清楚了,故事中的哈姆雷特與叔叔克勞狄斯、哈姆雷特與父親和奧菲利亞、哈姆雷特與母親和奧菲利亞的哥哥雷歐提斯之間的關系是這部作品中最主要的三組二元對立關系,了解了他們之間的關系就可以進一步了解《哈姆雷特》的深層含義和強烈的悲劇效果。
三、《哈姆雷特》二元對立關系分析
《哈姆雷特》寫于文藝復興時期,因此,劇中人物形象是那個時代的悲劇性的縮影,主人公哈姆雷特性格復雜多變,充滿矛盾,延宕。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格雷馬斯符號矩陣的建構有利于進一步分析《哈姆雷特》的內在邏輯和悲劇效果,從而把強烈的體驗傳達給讀者。通過對《哈姆雷特》中幾組對立關系的分析,整個故事脈絡清晰地展現出來,人物性格也很全面豐富,敘事結構也更加完整,從而體現出《哈姆雷特》強烈的悲劇效果。
(一)哈姆雷特與克勞狄斯
在《哈姆雷特》的整個故事中,叔叔克勞狄斯是主人公哈姆雷特復仇的對象,也是他的最大對立者,是全文最主要的對立關系,二人之間的對立是整個故事的中心線索和脈絡??藙诘宜故枪防滋氐氖迨?,是一個非常惡毒的反面人物,為了得到權力和王位,他蓄謀害死了自己的親哥哥,娶了哥哥的老婆,從他手上搶到了王權和地位;同時,為了隱瞞自己的罪行,他試圖殺害侄子哈姆雷特,散布有利于自己的輿論消息,通過政治手段騙得了一幫朝臣的擁戴??藙诘宜沟年幹\一個接一個,他行事謹慎,又十分陰險,并善于偽裝自己,是一個隱性的暴虐之人。在《哈姆雷特》中,克勞狄斯顯然是一個敢于攫取和占有的人物形象,在他看來,為了利益可以不擇手段。但惡有惡報,在故事結尾,哈姆雷特得知真相后殺死了克勞狄斯,終于大仇得報。
(二)哈姆雷特與父親和奧菲利亞
劇中哈姆雷特的父親雖然只以鬼魂的方式出現,但也正是鬼魂的出現,才讓哈姆雷特一步步發(fā)現父親離世的真相,從朝臣的言論中可以大致感受到老國王的偉岸和冤屈,在海外留學期間的哈姆雷特本來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可是卻突然遭遇變故,他的父王竟然被叔叔克勞狄斯謀殺奪權,而他的母親卻改嫁給了新國王,朝廷群臣不顧老國王離世,對克勞狄斯極盡奉承諂媚。一系列的變故讓哈姆雷特陷入了悲痛中,變得郁郁寡歡,從而對哈姆雷特的人物塑造起推動作用。
哈姆雷特的戀人奧菲利亞天生麗質,心地善良,感情真摯而熱烈。在復仇過程中,哈姆雷特誤將奧菲莉婭的父親殺害,作為女兒的奧菲利亞瞬間崩潰,在愛與仇恨之中痛苦徘徊,最后無奈選擇自殺,雖然奧菲利亞在劇中出現的次數并不多,但是她的去世加深了哈姆雷特的痛苦,為之后的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埋下伏筆,也為推動故事發(fā)展,塑造人物性格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三)哈姆雷特與母親和雷歐提斯
長期以來,哈姆雷特的母親喬特魯德這一人物形象在學界飽受爭議,讀者期待一個忠貞不渝,獨立堅強的母親形象,可是喬特魯德卻不是這樣的。當克勞狄斯篡奪王位后,她選擇向權力妥協(xié),服從于克勞狄斯。一開始她也的確受到克勞狄斯的脅迫,但是慢慢地開始安于新生活,甚至忘記了之前的仇恨。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她的做法和選擇是可以理解的,作為當時社會背景下的女性,沒有獨立自主的概念,所以她也的確做出了符合那個時代的選擇。母親的改嫁讓哈姆雷特對自己的母親痛恨并失望,像是在他的傷口上撒鹽,徹底擊垮了哈姆雷特,使哈姆雷特變得更加痛苦消極甚至頹廢。
雷歐提斯是御前大臣波洛涅斯的兒子,哈姆雷特戀人奧菲利亞的哥哥,在整個故事中,他是個敢愛敢恨的人物形象,不過最后因為仇恨被克勞狄斯利用,因此,陷入不理智的仇恨中,最終導致與哈姆雷特一同死去的悲劇。雷歐提斯是莎士比亞在劇中塑造的與哈姆雷特性格相反的人物,他充滿感性,個性沖動,愛憎分明,聽到父親的死訊后馬上質問克勞狄斯,他的父親是怎么死的,他要為父親痛痛快快地報仇。如果說哈姆雷特是一個被思考麻痹了情感,理智壓抑了意志的悲觀主義者,雷歐提斯就像是一個浪漫的理想主義者。他不受忠心、信誓、仁義道德等的約束,其所有作為全憑個人意愿。因此,也和哈姆雷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哈姆雷特敏感多疑,雷歐提斯理想感性;哈姆雷特總是在思考,雷歐提斯總是在行動。因此,在雷歐提斯的對比之下,主角哈姆雷特的性格特點就更加明顯,人物塑造也更加完整。
四、結語
通過格雷馬斯符號矩陣的分析,《哈姆雷特》中最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得以體現,其中人物的二元對立關系和敘述結構得以更清晰地展現,對于這部經典之作的悲劇效果能夠有更進一步的理解。本文在格雷馬斯符號學理論指導下建構了《哈姆雷特》的符號矩陣,建立了人物關系的符號矩陣,通過對三組對立關系的詳細解析,總結了每組關系下的深層結構,從而得出《哈姆雷特》具有強烈悲劇效果的原因:第一,哈姆雷特是處境悲慘的悲劇英雄,從無憂無慮的丹麥王子到身負殺父之仇的“瘋子”,經歷一系列變故后,哈姆雷特對親情、愛情徹底失望,這些悲慘處境為全文奠定悲劇基調;第二,從開始就身負仇恨,在多重打擊下和黑白顛倒、混亂不堪的社會中,哈姆雷特仍然選擇負重前行,自覺肩負起“重整乾坤”的使命,堅持自己的理想,也正因為如此,他沒有一刻是開懷愉悅的,從始至終處于一種沉重、壓抑、痛苦的心理狀況;第三,哈姆雷特悲劇效果還在于他心中“重整乾坤”的美好理想與殘酷社會現實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在當時生活的時代背景下,哈姆雷特遭遇變故,接連失去親情、愛情等一切珍貴的東西,而哈姆雷特始終孤軍奮戰(zhàn),最終戰(zhàn)死。因此,哈姆雷特的悲劇是個人的悲劇,也是社會的悲劇,更是時代的悲劇。
參考文獻:
[1][法]A.J.格雷馬斯,著.結構語義學[M].蔣梓驊,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251-278.
[2][法]A.J.格雷馬斯,著.論意義[M].吳泓緲,馮學俊,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3]康建偉.對“符號矩陣”在文學批評實踐中的反思[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
(01):68-71.
[4]李廣倉.格雷馬斯矩陣應用于文學敘事分析探究[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7(01):59-67.
[5]楊景雯.格雷馬斯符號矩陣下的《肖申克的救贖》[J].青年文學家,2021(09):149-151.
[6]袁侖.《哈姆雷特》中的延宕[D].復旦大學,2010.
[7]張德明.儀式化復仇的困境——《哈姆雷特》悲劇成因新探[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3,26(05):1-6+98.
[8]楊天地.試論莎士比亞戲劇《哈姆雷特》的藝術特色[J].時代文學(上),2010(04):177-178.
(作者簡介: 游媛,女,碩士研究生在讀,哈爾濱師范大學西語學院,研究方向:英國文學)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