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超
【關鍵詞】價值性;知識性;初中道德與法治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43-0073-02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做到“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tǒng)一”等八個相統(tǒng)一?!皥猿謨r值性和知識性相統(tǒng)一”揭示了思政課的性質和核心,思政課重在塑造學生的價值觀,思政教師要通過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渴求來加強價值觀教育,以知識為載體,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初中階段是青少年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更要肩負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拥闹匾蝿?。筆者以統(tǒng)編教材《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第八課《中國人 中國夢》的第二框“共圓中國夢”為例,談談在教學中將價值性與知識性有機統(tǒng)一的三條教學路徑。
1.巧立教學目標,涵養(yǎng)學科素養(yǎng)
確定精準的教學目標是道德與法治課堂有效落實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tǒng)一的起點。過去,教師確定教學目標,大多是在研讀課程標準、教材內容、教參等相關材料的基礎上遵循三維教學目標方式進行設置的。而今天,我們設定教學目標時應該更多考慮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读x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要培養(yǎng)的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政治認同、道德修養(yǎng)、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當然,不同年段教材涉及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九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整體內容上更偏向對國情國策的認知與認同,因此在設定教學目標時教師要以增強政治認同、提升責任意識、培育健全人格等素養(yǎng)目標為導向。
“共圓中國夢”這一框教材內容包含“圓夢大舞臺”和“自信中國人”兩目,結合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要求,筆者將教學目標進行了如下設置。
(1)通過“跨海大橋夢”的案例分析,了解我國民族復興夢的實現條件和實現方式,從而認同國家的發(fā)展道路和國家制度,增強民族自信心,孕育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政治認同核心素養(yǎng)。
(2)在中外地鐵發(fā)展史的對比中培育理性平和、開放包容、不卑不亢的自信心態(tài),提升學生理性、辯證看待問題的能力,從而培育健全人格。
(3)列舉身邊的自信中國人,感受平凡也能創(chuàng)造偉大,激發(fā)積極為實現民族復興而奮斗的使命感,并自覺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孕育積極服務社會、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責任意識核心素養(yǎng)。
2.精設真實情境,升華情感體驗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以初中學生生活為基礎的課程,因此素材的選擇不能脫離“真”。運用學生身邊的素材,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是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基礎,是學生基于已有經驗進行理解與分析的前提。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筆者共創(chuàng)設了以下三個情境。
情境一,筆者選取了港珠澳大橋的建設案例。一方面,這是學生比較熟悉的國家工程,能夠收集到充分且真實的信息作為分析依據;另一方面,港珠澳大橋不僅能夠展現中國不斷提升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更能凸顯中國人民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民族精神,具有積極向上的引領作用。
情境二,筆者選擇了中國南京和法國巴黎的地鐵發(fā)展史素材,引導學生認識到我們應該結合本國國情,吸收借鑒其他國家的優(yōu)秀經驗,這樣才能更好地助力中國夢,實現價值觀上的升華。
情境三,學生自己列舉身邊的“自信中國人”。學生紛紛列舉出了父母、親友、老師、鄰居等等。
伴隨三個真實情境的展開,學生不斷厘清“共圓中國夢需要哪些努力”“自信中國人應該秉持怎樣的態(tài)度”“中學生對待未來應該怎么做”等問題。在談及身邊自信中國人時,有一名女生發(fā)言: “我覺得所有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都是自信中國人,因為他們深深地愛著我們的國家。我的爸爸就是一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我記得爸爸曾經說過‘招之即來,來之能戰(zhàn),戰(zhàn)之必勝’,他們很多人都不被大家記住名字,但是他們對國家確實付出很多。”當她發(fā)言完畢,教室里響起雷鳴般的掌聲,真實的情感觸動、激發(fā)出學生對于實現中國夢的信心與責任心,這樣的教學實現了價值性和知識性的統(tǒng)一。
3.靈用教學方法,凸顯學生本位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更好的學。在授課時,筆者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意識地鼓勵學生進行自由討論、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探究,引導學生學會學習與歸納,變機械性的知識學習為自主探索的實踐性學習。
例如,在“共見圓夢人”環(huán)節(jié)中,在播放完“總工程師談跨海大橋夢”的視頻后,教師讓學生自主梳理我國在建造港珠澳大橋時遇到了哪些困難,又是怎樣解決這些困難的,在此基礎上抽象到中國夢,再讓學生分析歸納實現中國夢的途徑。學生在自我概括歸納的基礎上,不僅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而且充分感受到了黨的領導的重要性和中國道路的正確性,從而培養(yǎng)了政治認同素養(yǎng)。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實踐中既不能弱化知識性,使得課程缺乏科學性和學理性,又不能弱化價值性,磨滅課程重要的政治屬性和立德樹人使命。因此,我們要堅持在教學實踐中落實價值性與知識性相統(tǒng)一,真正擔負起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歷史使命和責任。
(作者單位:南京市鐘英中學)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1年度課題“落實‘八個相統(tǒng)一’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體系改進的案例群研究”(E-b/2021/2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