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虹婭
[摘要]進入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要適應新媒體時代的發(fā)展變化。黨的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網絡宣傳思想工作,極力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與互聯(lián)網的深度融合。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利用網絡進行學習。新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應更加注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并在具體的教育路徑上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適合新媒體時代特點,探索符合高校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情況和學習現(xiàn)狀的路徑。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603(2022)27-0156-03
“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边@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明確表態(tài)。習近平總書記還曾強調,“要加強網上正面宣傳,旗幟鮮明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團結、凝聚億萬網民,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網上宣傳理念、內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創(chuàng)新,把握好時度效,構建網上網下同心圓,更好凝聚社會共識,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大學生群體是當前網絡用戶中的重要群體,并且隨著他們參與的不斷深入和民主意識的不斷增強,從網絡上獲得信息、運用網絡的頻率會越來越高,網絡上的信息內容也更容易被大學生群體所接收,對大學生群體產生影響?;诖?,新媒體背景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關重要。要獲得預期的教育效果,相關的教育工作者就要順應新媒體時代的發(fā)展特點,創(chuàng)新適于大學生群體接受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徑。
一、新媒體的概念和主要特征
(一)新媒體的概念
新媒體的本質和傳統(tǒng)媒體相同,也是一種媒介載體。從起源上探究,依舊和傳統(tǒng)媒體的起源一致。而新媒體的概念是由美國的一位學者在20世紀60年代末首次提出的,在此之后,新媒體概念逐步由美國為中心向全世界范圍內進行發(fā)展。就現(xiàn)階段的新媒體發(fā)展情況來說,有關新媒體的概念還沒有形成特別一致的觀點,而具體的概念界定也伴隨著學術研究的不斷深入而逐漸豐富。世界上現(xiàn)在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主要觀點是由美國《連線》雜志所提出的,該雜志認為,新媒體是需要從傳播方向上進行界定的,換句話說,在當前時代背景下,人與人之間相互傳播就是新媒體。而我國的主流觀點則認為,新媒體是伴隨著科技信息不斷發(fā)展而逐步完善的新型信息媒介。從新媒體的本質屬性上來分析,新媒體依舊是一種媒介,主要承擔的作用依舊是人和人之間的信息交流,但是在科學技術不斷發(fā)展的同時,新媒體的信息傳播速度和信息傳播方式都得到了進一步完善。
(二)新媒體的主要特征
與傳統(tǒng)的傳播媒介相比,新媒體的改變主要體現(xiàn)在信息傳播方式和信息傳播速度上,也就是新媒體本身所具備的信息化特征以及互動化特征。具體來說,新媒體的信息化特征是幫助信息載體發(fā)生變革、提高信息傳播容量的主要原因。從嚴格的定義上來說,新媒體是信息技術下的數(shù)字新媒體,而推動新媒體發(fā)展的最核心技術也是數(shù)字技術。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幫助新媒體將不同的信息完成整合和編碼,通過將文字信息轉化為符號語言,完成語言系統(tǒng)的重組,最終實現(xiàn)高效的信息儲存和信息傳輸。此外,傳統(tǒng)媒體在發(fā)展過程中受到自身發(fā)展的影響,在信息傳輸時呈現(xiàn)出比較明顯的單一化特征,無論是信息傳播速度還是信息傳播內容,都相較于新媒介有較大的差距。新媒體運用全新的技術手段,改變了之前信息傳播過程中的單一性,帶動了信息朝著全面發(fā)展的方向前進。總的來說,與傳統(tǒng)的媒介方式相比,新媒介的信息傳輸效率更高、質量更好。
二、新媒體背景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
從目前的新媒體發(fā)展環(huán)境來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呈現(xiàn)如下幾個特點。首先是教育內容的海量化。新媒體背景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不僅僅局限于傳統(tǒng)的課本內容,而應該和網絡平臺相關聯(lián),來源于網絡發(fā)展現(xiàn)狀。然而,眾所周知,網絡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不僅為人們利用信息技術的便捷性提供方便,還帶動了媒介信息資源的快速更新和發(fā)展。網絡平臺上時刻變化的信息內容形成的信息化海洋,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多元化、源源不斷的內容支撐。相關工作者可以在甄選之后將其中和大學生思想情況密切相關的內容制作成教育內容。其次是傳播性強。相對于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背景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性更強,具體的教育內容、時間、地點都可以不受限制,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網絡平臺對學生開展教育,并且教育互動反饋更加及時,符合大學生當前的網絡用戶屬性,這樣有助于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最后是教學形式的多樣化。新媒體背景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傳統(tǒng)單一課堂的教學模式,教師可以通過自媒體、網絡課堂、微信、微博等多種形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特別是在當前形勢依然比較嚴峻的背景下,教學活動受到許多限制,而通過網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解決教師無法教學的問題,又可以解決學生無法學習的問題,這種依托于網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更加受歡迎,也彰顯了新媒體時代的優(yōu)越性。
三、新媒體背景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
(一)重視程度有待提高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該是當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尤其是在網絡發(fā)展較為深遠的背景下,隨著新媒體在大學生生活和學習各個領域的不斷深入,大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等必然會或多或少受到網絡的沖擊。這就需要高校充分認識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緊迫性,開展好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當前一些高校以及教育工作者還沒有認識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特別是一些職業(yè)類、二類院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還不夠深入,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與此同時,在具體的配套設施方面投入也不足,直接影響了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和深入開展。如有的高校教育工作者沒有將網絡和思想政治教育結合到一起,片面認為這是傳統(tǒng)媒體背景下的兩個獨立領域,正是這樣的觀念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后、網絡思維受限,進而不僅影響了對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全面了解,還影響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
(二)教育內容設置墨守成規(guī)
教育內容是新媒體背景下高校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結合新媒體環(huán)境發(fā)展實際,圍繞高校大學生的日常媒介使用情況制定好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但從目前來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還存在墨守成規(guī)、同質化的問題,成為阻礙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提升的困境之一。如部分高校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媒介在內容傳播上沒有放眼當前的新媒體傳播背景,對新媒體已經深入校園,全面滲透到大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的現(xiàn)狀視而不見,只是單純照抄照搬傳統(tǒng)課本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對當前大學生密切關注的網絡問題、學習重難點以及網絡傳播規(guī)律的運用等都缺少應有的運用。又如不同的媒介場域傳播和發(fā)布的教育內容同質化,沒有合理運用不同傳播平臺的優(yōu)勢特點,這樣不僅難以提高原本就相對枯燥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還會引發(fā)學生的反感心理,不利于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
(三)對學生實際需求關注不夠
歸根結底,從目的上來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讓大學生樹立良好的、正確的價值觀念,培養(yǎng)大學生正確認識和使用網絡,形成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對事物能夠有正確、積極的理解。為此,教育工作實際應該和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密切相關,從大學生的需求入手,提高教育的實踐性、針對性,才能實現(xiàn)預期的教育效果。然而,從目前來看,部分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大學生的實際需求關注并不夠,沒有結合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實際,進而沒有形成與之相對應的切實的積極引導,和學生需求脫節(jié),成為目前一些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之一,亟待解決。
(四)部分實踐教學難以完成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相對于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式更加靈活,但是相對于面授教學直觀性較弱,實踐活動難以進行成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重要問題。思政教學理論性較強加上網絡授課直觀性較差,再加上特定場所的實踐活動難以進行,相對于理科、工科類的實踐學習,可供思想政治教育開展實踐教學的場所較少,思想政治教學實踐部分需要在固定場所進行,比如紅色教育基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雖然提供了便利的學習平臺,但是固定地點的實踐教學需求難以滿足,這些給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一些困難。
四、新媒體背景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路徑
(一)搶占意識形態(tài)主陣地
1.將晦澀難懂、理論性強的學術語言轉化為適合當代大學生聽得懂、聽得進、樂于聽的語言表達形式,充分利用詼諧幽默、形象生動、言簡意賅的網絡語言轉化為主流意識形態(tài)“網絡話語體系”。
2.將傳統(tǒng)媒體的傳播優(yōu)勢和網絡信息傳播的新特點、新要求有效結合起來,強化媒介面向、構建傳播矩陣,滿足當代大學生多樣化、差異性的信息需求,進而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3.強化網絡輿情監(jiān)控能力和增強輿論領導力,切實提高網絡輿論的發(fā)展和正確意識形態(tài)導向之間的一致性。
(二)精致設置思想政治教育議題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議題的設置是提高教育實效的基礎,也是創(chuàng)新路徑的核心。首先,在議題內容選擇上要密切關注大學生的實際,不僅符合大學生的接受和學習方式習慣,還要注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圍繞學生關注的社會、校園等熱點和難點問題,在此基礎上和當前的主流價值觀念相一致,這樣才能在學生喜聞樂見的環(huán)境下逐漸引導大學生構建積極、健康和樂觀的價值觀念。其次,在議題的發(fā)布過程中應該巧用時機,針對不同的教育議題內容,要選擇具有差異化的議題發(fā)布時間,不僅是為了搶占校園輿論陣地,更是對學生積極認識的潛移默化引導。如對于社會熱點和危機事件等議題,要搶占發(fā)布時機,通過微博、微信等網絡媒介的實時性和互動性,引導學生思想上的認知。最后,思想政治教育開展過程中一定要注重互動,教育者要及時和大學生進行深入的溝通交流,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形成和大學生之間的平等對話,更加有利于學生對教育內容的內化。
(三)堅持學生需求入手策略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要想達到預期的效果,切實解決大學生的思想觀念認識偏差和問題,就一定要堅持學生的需求入手教育路徑。要先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入手,一方面在學習內容和方式上,結合大學生的實際需求,收集、分析大學生的興趣愛好,圍繞他們喜歡的內容開展教學,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同時,在學習方式上,也要借助新媒體的優(yōu)勢特點,利用大學生廣泛使用的微博、微信等傳播媒介平臺發(fā)布相對應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然后以大學生喜歡的形式,如視頻、音頻、圖片和文字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傳播,在文字使用上要盡量符合大學生的審美。另一方面要從大學生的生活需求入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關注學生的整體思想情況,不僅要了解他們的學習動態(tài),更重要的是從生活實際需求入手,切實幫助他們解決日常遇到的焦慮問題,關愛、關注學生的心理,讓他們感受到教育的溫度,才能真正有利于大學生構建正確、積極的價值觀念。
(四)利用虛擬現(xiàn)實技術創(chuàng)新網絡思政實踐教學的形式
將虛擬現(xiàn)實技術在網絡思政實踐教學中加以應用,尤其是針對思政課這些高度理論化的課程,有助于強化教學的直觀性與實踐性。思政課程的理論知識大多比較抽象,學生難以掌握。知識掌握的基礎應該是對知識的理解,利用虛擬現(xiàn)實技術可以將抽象的知識可視化,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理論知識。另外,使用虛擬現(xiàn)實技術,可以完美地將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實踐活動結合起來教學。實踐教學活動可以通過虛擬技術來組織學生進行實踐,學生通過相關設備進入虛擬出來的場景中,以假景體悟真知,以實踐檢驗真理,這樣身臨其境的效果,雖然沒有真正到實踐場地,但是帶給學生的感受卻是真實的。這樣既可以彌補實踐教學基地欠缺,又可以節(jié)約大量經費,還可以對教學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增強學生對思政課的學習興趣,開拓學生的學習途徑,進而保證思政教學質量。
五、結語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該是一項與時俱進,密切結合社會發(fā)展現(xiàn)狀的一項教育教學工作。不僅在教育內容上要緊隨時代發(fā)展變化,在具體的教育方式方法和路徑上也應該不斷更新,特別是在教育內容和方式上,一定要和新媒體環(huán)境、學生實際相結合。
參考文獻:
[1]張雷,許和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虛實困境”及其和諧統(tǒng)一[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
35(1):86-91.
[2]孫艷.全媒體時代高校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領與構建[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22,21(2):275-276.
[3]武昭陽,陳陽,賈紅達.大數(shù)據(jù)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1(52):13-16.
[4]鄭昌保.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創(chuàng)新路徑研究:評《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探究》[J].領導科學,2021(24):117.
[5]王小婭.基于微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媒體的應用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yè)學院學報,2021,
34(23):85-86.
[6]張嘯.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zhàn)與對策[J].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1,31(4):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