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小學美術教學中,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加深其對國家歷史和文化的認識,提高他們的美術修養(yǎng)。隨著國家新課標的進一步實施,小學美術教育越來越受到廣大教師和父母的關注。小學美術是小學綜合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它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繪畫能力,開拓其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教學的整體質量。文章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的小學美術教育的重要性進行探討,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視域下的小學美術教學要從營造課堂氣氛、提升學生信心、打造美術文化、提高教師水準、科學使用教材與擴大美術空間五個方面來進行教學策略的設計。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小學美術;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孫媛媛(1988—),女,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金沙小學銀河校區(qū)。
我國著名的物質文化遺產,如敦煌莫高窟、長城、北京故宮和蘇州古典園林等,均是世界聞名的;而京劇、剪紙、昆曲、川劇變臉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發(fā)展的成果,是我們民族在智力和文化上的精神財富[1]。因此,我們應該繼續(xù)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使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得到有效傳承。
小學階段是個人世界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在學生的人生觀念與價值觀念形成的過程中,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納入校園美術教學之中,引導學生欣賞和體驗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既能加深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又能激起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探究熱情,進而提升學生的民族和文化自信,提高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豐富多彩,學生可以從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中了解和體驗各種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民間手工藝品,從而使自己的審美觀念、審美趣味和文化素質得到進一步提升,獲得更好的發(fā)展。
一、非遺傳承對小學美術教學的重要性
(一)提升學生的表達與創(chuàng)新能力
由于小學生處于思維發(fā)展階段,其語言表達水平相對薄弱,教師往往忽略其需求和觀念,導致美術教學的創(chuàng)造性不足。而在小學美術課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能以一種富有創(chuàng)意、富有表達能力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深受廣大師生的喜愛。對教師而言,在教學中增加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相當于增加了教學素材;對于學生而言,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能夠促進其美術素養(yǎng)的提高,而且能夠促進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1]。在一定程度上,非遺傳承對美術教師具有啟示作用,即通過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意識和實踐能力,從而讓每個人都能夠在美術課堂中發(fā)現(xiàn)自己喜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二)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從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與發(fā)展靠的是口頭傳授和親身示范[2]。古人尊師重道,師傅和徒弟往往形影不離。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師傅言行舉止的耳濡目染下,弟子們漸漸掌握工藝的核心技術,并將其轉化為自己的能力。不過,這樣的傳承方法在當今時代顯然是行不通的,很少有人愿意花費一生的時間在某一項技藝上下功夫,而且每個人的領悟能力都不一樣,有些人就算苦練一生,也未必能夠有所成就。目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迫切需要,要求相關工作者對其進行更深入的理論研究,將其系統(tǒng)化,對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與繼承有著重要的作用。而將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納入小學美術課堂中,不僅可以促使更多人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還能拓寬其影響和推廣渠道,豐富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
(三)提高小學美育工作水平
把合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融入教育中很有必要。我國的審美教育要求注重審美主體的年齡特征。在這一基礎上,教師可以選擇當?shù)赜写硇缘姆俏镔|文化遺產作為授課內容。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還可以帶學生實地參觀非遺活動,讓他們對當?shù)氐姆俏镔|文化遺產產生濃厚的興趣。審美教育具有情感經(jīng)驗和邏輯思考的雙重需求,而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下傳統(tǒng)美術的培養(yǎng)和應用則需要教師對學生的邏輯和情感進行發(fā)掘和培養(yǎng)。所以,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發(fā)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優(yōu)點,對于美育工作來說是非常有益的。
二、非遺傳承視域下的小學美術教學策略
(一)營造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興趣
在新課程改革前,小學美術課的內容往往是教師讓學生模仿作畫,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還使他們喪失了對美術課的真正意義的認識,使他們感到枯燥乏味。而把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小學美術結合起來的教學策略,能提升學生對美術課的興趣,也能讓他們在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在一種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學習。由于小學生對美術的了解不夠充分,所以如何正確地進行美術教育至關重要。因此,在進行美術教學時,教師應遵循由易到難的基本原理,教學設計和課堂問題要易于學生理解,促使他們積極地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利用提問來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學生思維處于活躍狀態(tài),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得到提高,其理解水平也會相應提高。
比如在南通非遺——海安勾針技藝的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先講細節(jié),然后用錄像演示,讓學生知道南通非遺海安勾針技藝所用的材料和基本步驟。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讓學生親自體驗,從而營造充滿歡樂的課堂氛圍。課程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自由創(chuàng)作,并利用已掌握的美術知識與技術進行創(chuàng)意設計,完成創(chuàng)意作品集。在此之后,教師可以將學生的作品進行評比和展覽。
(二)提升學生信心,優(yōu)化學習路徑
在美術教育中,學校是將非遺文化與美術教育進行融合的重要推手。學校要有組織、有系統(tǒng)地將當?shù)氐姆俏镔|文化遺產元素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在校園文化活動中,學??梢岳脮ㄕ?、詩歌朗誦比賽、校園廣播節(jié)目等活動,充分調動廣大師生對非遺文化的繼承與保護的積極性,充分發(fā)揮學校的引領作用。同時,學校要大力發(fā)展與之相關的美術專題課程,讓美術課程與其他學科合作,并請家長、民間藝人、社區(qū)等協(xié)助進行“非遺”教育。在課堂導入、問題設計、范例設計等方面,教師都要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將“非遺”的文化和美術教育內涵融合在一起。
比如,“藍印花布”是南通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曾被當作國寶出口到國外。進行相關教學時,教師要向學生們介紹藍印花布的制作方法和技術工藝,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請專業(yè)技術人員到課堂上進行示范。同時,在教室里播放有關音頻和錄像,向學生展示與南通藍花印布有關的歌謠,以及在本地勞動群眾中流行的說唱文學、舞臺戲等。在對藍印花布技藝進行實際操作時,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挑選不同顏色進行染色,這樣既可以實現(xiàn)學生審美能力和美術修養(yǎng)的提升,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
(三)打造美術文化,引發(fā)文化共鳴
美術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美術教學不僅要注重美術技巧的傳授和培養(yǎng),還要注重繼承和發(fā)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美術文化。教師在進行美術教學時,要加深學生對美術價值觀、藝術內涵、情感的理解,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熱情。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各個地區(qū)的名片,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美術教學中更能引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
例如,南通仿真繡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民間美術項目,它起源于清朝,是一種繼承傳統(tǒng)蘇繡的民間技藝,體現(xiàn)著蘇繡藝術的平、齊、光、亮等特點。南通仿真繡作品的題材多為自然界的各種事物,其吸收了西洋油畫的光、色和亮度的運用技巧,傳承我國固有的繡花、繡線技藝,雖然呈現(xiàn)的是西方美術作品,但其體現(xiàn)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在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們播放相關錄像,向他們展示這一技藝背后的文化,引導學生挖掘仿真繡作品中蘊含的美和意義。
(四)提高教師水平,大展教學經(jīng)綸
各地區(q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十分豐富,為教師的教學發(fā)揮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在美術課堂上,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逐步發(fā)展出自己獨特的美術教學方式。教師們可以通過“看、聽、讀、寫”四個渠道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上網(wǎng)搜索資料、訪問非遺傳承人、參觀博物館等,提高自己的職業(yè)素養(yǎng)?!翱础敝附處熢诂F(xiàn)場調查中,加深對非遺美術作品和工藝的認識。比如,教師在課后參觀海安花鼓、蒼龍舞、羅漢龍、如皋的長青花擔、南通的木版年畫、南通仿真繡、剪紙(海安剪紙)等具有南通特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民俗文化的魅力?!奥牎敝竿ㄟ^專題講座和訪談專家等,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美育和主體文化內涵。比如,對非遺傳承者進行訪談或者邀請專家舉辦非遺講座,讓教師從直觀感受走向理性思考,更好地理解非遺工藝的文化底蘊?!白x”指美術教師通過閱讀各種文獻來提高對當?shù)亍胺沁z”美術的認識和應用?!皩憽敝该佬g教師在進行有關課題的學習時,不斷整理自己的知識體系,進行以“非遺”為題材的寫作,以此對地方非遺文化和其美學形式有充分的認識。
(五)科學使用素材,擴大美術教育空間
小學美術教科書為小學美術教育提供了許多優(yōu)秀的實例,但是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僅僅依賴課本的內容進行教學,還要拓展學生的思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他們運用多種學習方法來學習美術知識。這需要教師在美術教學中科學地使用教材,同時要加強對教科書以外教學素材的利用[3]。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包含著許多具有鮮明特色的美術材料,因而在教學美術中,教師要對這些教學資源進行充分的發(fā)掘和合理的運用,要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有代表性的項目和合適的材料實施美術教學。
比如,小學美術教師可以將美術課本知識與民間傳統(tǒng)工藝結合起來,這樣既能充實課堂,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又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如在關于皮影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其與傳統(tǒng)的剪紙教學相聯(lián)系,從而使學生了解皮影的美術特征。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美術素材進行美術教學,能讓課堂具有濃厚的地方文化氣息豐富學生的美術知識。把非遺有關的知識與小學美術課程內容結合起來,既能擴充課本的內容,又能促進學生對非物質文化的深入認識,逐步增強他們的審美觀念,引導他們在美術學習中發(fā)掘美,感受美。
當今教育中,全面式和探究式學習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課題。我們要打破傳統(tǒng)教學方式和學科定位,走跨越性發(fā)展的道路。美術教學中存在很多視覺文化內涵,既能充實課堂資源,又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例如,南通被譽為“木版年畫之鄉(xiāng)”,當?shù)啬景婺戤媱e具特色。在小學美術的年畫教學中,教師可以與學生一同開啟一場具有魅力的“南通木板年畫之旅”,借助主題活動引導學生了解南通木板年畫的繪、刻、印方法。“五子登科”“麒麟送子”“小五子將”“福祿壽喜”等作品會深深吸引學生,加深他們對年畫文化的理解。把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美術課教學結合起來,既能豐富課堂教學的內涵,又能讓學生領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深刻文化底蘊。
結語
美術課程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將不同的科目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實際操作獲得更多知識。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小學美術課堂中,能讓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到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美術的發(fā)展,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戴萍.小學美術課程中的非遺教學實踐思考分析[J].美術教育研究,2021(22):172-173.
王彩霞.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小學美術課堂的策略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0(30):91-92.
王建華.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的剪紙美術傳承與發(fā)展[J].天津教育,2019(35):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