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甘肅甘谷毛家坪遺址溝東墓地2012~2014年發(fā)掘簡報

      2022-07-14 11:18:20早期秦文化聯(lián)合考古隊
      考古與文物 2022年3期
      關(guān)鍵詞:腹徑灰陶底徑

      早期秦文化聯(lián)合考古隊

      毛家坪遺址位于甘肅甘谷縣磐安鎮(zhèn)毛家坪村,面積約60萬平方米。遺址中部有一條南北向的沖溝,將其分為溝東和溝西兩部分。1982~1983年甘肅省文物考古工作隊與北京大學考古系對溝西居址和墓葬進行了小規(guī)模發(fā)掘。2012年早期秦文化聯(lián)合考古隊對遺址進行了全面的調(diào)查與勘探,除了溝西居址與墓葬外,還在溝東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被盜墓葬。經(jīng)勘探發(fā)現(xiàn)墓葬千余座,其中溝東731座,溝西294座??脊抨犚罁?jù)鉆探情況在遺址區(qū)內(nèi)有針對性地選擇了10處地點進行發(fā)掘,即A~J發(fā)掘點(圖一),其中B、E、G、J位于溝東。本文主要介紹2012~2014年溝東墓地發(fā)掘情況。

      圖一 毛家坪遺址溝東墓地地理位置示意圖

      一、墓葬分布與地層概況

      溝東墓葬盜擾嚴重,考古隊在未盜區(qū)域選擇B、E、G、J四個發(fā)掘點進行發(fā)掘,共發(fā)掘墓葬52座,車馬坑2座。B發(fā)掘點位于溝東北部,發(fā)掘墓葬21座,編號M1001~M1021;車馬坑2座,編號K1001、K1002。E發(fā)掘點位于溝東北部偏西,發(fā)掘墓葬21座,編號M1022~M1042。J點位于溝東中部偏南,發(fā)掘墓葬6座墓,編號M1047~M1052。G點位于溝東南部,發(fā)掘墓葬4座,編號M1043~M1046(圖二)。

      圖二 毛家坪遺址溝東墓地墓葬分布圖

      溝東區(qū)地層堆積較為簡單:第①層為耕土層,厚0.2~0.3米;第②層為墊土層,厚0.6~2米,為近現(xiàn)代平田整地形成的。墓葬皆開口于②層下。

      二、墓葬概況

      按照形制可分為豎穴土坑墓和洞室墓兩類。

      豎穴土坑墓共42座,除了M1004南北向外,其余均為東西向長方形。其中6座為長度超過4米的中型墓,其余均為長度4米以下的小型墓。中型墓基本都帶腰坑、殉狗,小型墓個別有殉狗。葬具多為一棺一槨或單棺。個別墓有雙棺。M1004葬具較為特殊,是將大件陶器打碎后拼對而成的陶棺。葬式為仰身或側(cè)身屈肢葬,二者比例約為1.5:1。除M1004外,墓主均頭向西。隨葬品一般置于棺槨之間,中型墓隨葬品數(shù)量較多,器物組合以鬲、鼎、盆、豆、罐、壺等陶器為主,還有小件銅器和玉石器。M1049為唯一的一座銅容器墓,有鼎、甗等器。小型墓葬的陶器組合以鬲、罐、壺、盆等為大宗,或隨葬少量小件銅器,鮮見玉石器。

      洞室墓共10座,均為東西向??煞譃橹本€洞室墓和偏洞室墓兩類,前者8座,后者2座。葬具均為單棺,7座為仰身屈肢,3座為側(cè)身屈肢。墓主頭朝西。直線式洞室墓均在墓室開有壁龕,隨葬品置于其中。偏洞室墓則無壁龕,隨葬品置于棺內(nèi)。洞室墓隨葬品較少,以鬲、罐為主。

      現(xiàn)擇7座典型墓葬予以介紹。

      三、典型墓葬

      (一)M1013

      豎穴土坑墓。墓向285°,平面為長方形,口底同大,長2.35、寬1.2、深1.8米,內(nèi)填黃褐色花土。在槨與墓壁間有熟土二層臺,二層臺寬0.2~0.3、高0.6米。葬具為一棺一槨,槨室長1.85、寬0.85、棺長1.4、寬0.64米;棺槨板厚0.05米。墓主為仰身屈肢葬式,頭西,面南,雙手交叉置于腹部,下肢跽跪式上屈。死者為40~44歲的女性(圖三)。

      圖三 M1013平、剖面圖

      出土陶、石等遺物9件。頭骨左右兩側(cè)各有玉玦1件,胸部有石圭1件。西端棺槨之間有陶鬲1、簋2、盆1、罐1。棺北側(cè)發(fā)現(xiàn)有2件石圭。陶器為夾砂灰陶(圖七)。

      圖七 M1013出土陶器組合

      陶鬲 1件。標本M1013:1,侈口,斜折沿,尖唇,束頸,溜肩,深腹,襠部略癟,錐足。頸部以下飾粗繩紋。口徑9.7、腹徑10、足高3、通高10.5厘米(圖四,1)。

      圖四 M1013出土器物

      陶簋 2件。侈口,平沿,斜腹,實心柄較粗,圈足外展,素面。標本M1013:3,口徑9.7、沿寬0.6、腹徑8.6、底徑6、通高7.8厘米(圖四,4)。標本M1013:4,束頸??趶?0.1、沿寬0.5、腹徑8.5、底徑6.4、通高9.6厘米(圖四,3)。

      陶盆 1件。標本M1013:2,口微斂,平沿,尖唇,折腹,平底。頸部下方飾一周寬凹弦紋帶,下腹部飾繩紋??趶?.7、沿寬1.1、腹徑10.7、底徑7.1、通高7厘米(圖四,5)。

      陶罐 1件。標本M1013:5,侈口,斜折沿,尖唇,束頸,溜肩,深直腹,平底。腹部飾豎繩紋,頸部有繩紋抹痕。口徑9.8、沿寬0.7、腹徑9.7、底徑7.5、通高12.5厘米(圖四,2)。

      石圭 2件。青灰色石質(zhì),兩側(cè)豎直。標本M1013:6,殘長6.2、寬0.8、厚0.3厘米(圖四,6)。標本M1013:8,尖端殘缺,殘長6、寬0.7、厚0.3厘米(圖四,7)。

      玉玦 2件。環(huán)狀,斷面為橢圓形。標本M1013:7,直徑3、孔徑0.8、厚0.5厘米(圖四,8)。標本M1013:9,直徑2.4、孔徑0.7、厚0.4厘米(圖四,9)。

      (二)M1018

      豎穴土坑墓。墓向285°,墓口距地表約2.6米。平面為長方形,口底同大,長2.4、寬1.4、深2.9米,內(nèi)填黃褐色花土。槨與墓壁間有熟土二層臺,二層臺寬0.13~0.2、高1米。葬具為一棺一槨,槨室長2.02、寬1.09米;棺為長方形,長1.6、寬0.8、板厚0.05米。槨蓋板上放置2件石圭。墓主頭向西北,仰身屈肢葬式,雙手交叉于腹部,下肢踡屈,左右手各握碎玉玦1件。死者為31~33歲的男性(圖五)。

      圖五 M1018平、剖面圖

      出土陶、玉石等遺物10件,其中槨室西北角的二層臺出有6件陶器,豆2、鬲、罐、盆、杯各1。陶器多為泥質(zhì)灰陶(圖八)。

      圖八 M1018出土陶器組合

      陶罐 1件。喇叭口,寬平沿,圓唇,束頸,折肩,斜腹,平底??谘叵嘛椨幸恢馨枷壹y,肩部環(huán)繞兩道凹弦紋,腹部有抹光修整痕。標本M1018:2,口徑10.6、沿寬1.1、腹徑10.4、底徑7、壁厚0.7、通高12厘米(圖六,5)。

      圖六 M1018出土器物

      陶鬲 1件。斜平沿,圓唇,束頸,圓肩,聯(lián)襠,錐形足。頸以下飾豎行繩紋,腹部一圈繩紋被抹,足底繩紋亦被抹去,無煙怠等使用痕跡。標本M1018:5,口徑8.8、腹徑9.8、足高2.5、壁厚0.7、高9厘米(圖六,2)。

      陶豆 2件。直口微斂,淺盤,折腹,柄部收束,空心喇叭狀圈足。素面。標本M1018:3,柄上部有一圈凸箍,口徑11、腹徑7.7、底徑8、通高7.5厘米(圖六,3)。標本M1018:4,口徑10、腹徑8.2、底徑8、通高8厘米(圖六,4)。

      陶盆 1件。標本M1018:1,口微斂,斜平沿,方唇,寬束頸,折肩,斜腹,平底??谘貎?nèi)、外緣各有一周凹弦紋,肩部飾兩道凹弦紋,下腹部有繩紋被抹殘痕。口徑12、沿寬1.4、腹徑11.2、底徑6.6、高7.2厘米(圖六,1)。

      陶杯 1件。標本M1018:6,泥質(zhì)紅陶,破碎嚴重。侈口,尖唇,下腹部略鼓,平底??趶?.3、腹徑5.5、腹壁厚0.6、底部厚達1.5、通高5厘米。

      玉玦 2件。圓環(huán)狀,殘損嚴重。標本M1018:7,直徑2、孔徑0.4厘米(圖六,6)。標本M1018:9,直徑2.6、孔徑0.8厘米(圖六,7)。

      石圭 1組2件。標本M1018:8,三角尖鋒,兩側(cè)豎直,雙刃磨光,柄端平齊。一件長6.9、寬0.8、厚0.2厘米,一件圭體一側(cè)稍薄,長4.7、寬0.8、厚0.2厘米(圖六,8)。

      (三)M1007

      豎穴土坑墓。墓向292°,平面為長方形,口底同大,長2.28、寬1.15、深2.9米,內(nèi)填黃色花土。槨與墓壁間有熟土二層臺,二層臺寬0.18~0.2、高0.5米。葬具為一棺一槨。槨室長2.28、寬1.14、高0.5米。棺長1.61、寬0.54米。墓主頭西面上,仰身屈肢,雙腿右屈,股、脛骨夾角小于30°,雙臂疊置于上腹部,左右手各握1件殘石圭片。死者為45~50歲的男性(圖九)。

      圖九 M1007平、剖面圖

      出土陶、石、骨等遺物11件。人骨右膝、胸椎上方各出1件石圭,東端棺、槨之間出1件骨錐,陶器皆放置于西端棺、槨之間。

      陶鬲 2件。夾砂灰陶。侈口,斜沿中部起棱,尖唇,束頸,溜肩,鼓腹,弧襠,柱足。頸部以下飾豎繩紋,無煙灰痕跡。標本M1007:6,口徑9.3、沿寬1.3、腹徑10.7、足高4.8、壁厚1、高9.3厘米(圖一〇,4)。標本M1007:11,口徑11.3、沿寬1.5、腹徑13、足高5.5、壁厚1.3、高10.4厘米(圖一〇,3)。

      陶喇叭口罐 1件。標本M1007:10,泥質(zhì)灰陶。敞口,斜折沿,沿內(nèi)起棱,束頸,折肩,斜腹,平底。下腹飾有豎繩紋??趶?3.7、沿寬1.1、腹徑13.3、底徑9、壁厚1.1、通高15厘米(圖一〇,1)。

      陶盆 1件。標本M1007:8,泥質(zhì)灰陶。直口,寬平沿,尖圓唇,折肩,斜腹,平底。腹部有稀疏繩紋,頸部繩紋被抹??趶?4.8、沿寬2.2、腹徑13.5、底徑7.5、壁厚0.7、通高7.2厘米(圖一〇,2)。

      陶豆 2件。泥質(zhì)灰陶。直口,淺折盤,束腰空心柄,喇叭狀圈足。素面。標本M1007:7,平沿方唇,豆柄中部有兩道凹弦紋,口徑12.8、唇厚0.4、足高5.7、底徑9.2、壁厚1、通高9.3厘米(圖一〇,5)。標本M1007:9,平沿內(nèi)側(cè)起棱,口徑12.5、唇厚0.3、足高5、底徑8.5、壁厚0.7、通高8.8厘米(圖一〇,6)。

      石圭 4件。2件三角尖鋒,兩側(cè)豎直,圭體截面為長方形,雙刃磨光。標本M1007:2,通長5.4、寬0.6、厚0.2厘米(圖一〇,9)。標本M1007:3,左側(cè)圭體有一處缺損,通長7.5、寬1、厚0.1厘米(圖一〇,8)。2件尖端殘缺,圭體兩側(cè)有對稱性的缺口。標本M1007:4,殘長2.2、寬0.8、厚0.1厘米(圖一〇,11)。標本M1007:5,殘長2.6、寬0.9、厚0.1厘米(圖一〇,10)。

      骨錐 1件。殘,平面近扁平寬葉形。背面內(nèi)凹,截面呈拱橋形,制作粗糙。標本M1007:1,殘長6.7厘米(圖一〇,7)。

      圖一〇 M1007出土器物

      (四)M1016

      豎穴土坑墓。墓向263°,平面長方形,口略大于底,墓口長3.5、寬2、墓底長3.2、寬1.65米、深7.5米。內(nèi)填黃色花土,水平夯筑,夯層厚6~10厘米。在木槨和墓壁間有熟土二層臺,臺寬0.3~0.5、高1.05米。葬具為一棺一槨,槨室長2.52、寬0.88、板厚0.05米;蓋板18塊南北向鋪設(shè),上有殉狗。棺長1.75、寬0.55、邊板厚0.05米。墓主頭向西,面向上,雙手交叉于胸前,各握一殘玉飾;雙腿跽跪式右傾。死者為40~44歲的男性(圖一一、一二)。

      圖一一 M1016平、剖面圖

      出土陶、玉石等遺物30件。其中槨蓋板上出土4件石圭,另有16件垮落入槨室內(nèi)。棺槨間放置陶器,陶器間有獸骨,為綿羊左前肢。

      陶鬲 1件。夾砂灰陶。侈口,斜沿較窄,尖唇,短頸,折肩,癟襠,錐足。肩、腹部飾豎向繩紋,襠底及足部飾細麻點紋。標本M1016:6,口徑15.5、頸高0.9、腹徑17.5 、足高4.1、壁厚0.8、通高14.5厘米(圖一三,2)。

      陶甗 1件。夾砂灰陶。上甑下鬲連體,甑直口,平折沿,圓唇,束頸,折肩,微鼓腹,口沿內(nèi)外緣各飾一道凹弦紋,肩下飾三道凹弦紋;甗腰內(nèi)收,飾有一周鎖眼狀堆紋;按壓紋;鬲鼓肩,斜腹,癟襠,三錐足外撇,肩腹部飾有縱向細繩紋,襠部飾粗繩紋。標本M1016:5,甑口徑20.6、腹徑18.9、甗腰直徑11.5厘米,鬲腹徑20 、足高3.8、壁厚0.8、通高29厘米(圖一三,1)。

      陶盆 1件。泥質(zhì)灰陶??谖浚燮窖?,圓唇,折肩,斜腹,平底。素面。標本M1016:10,口徑18.4、沿寬2.1、腹徑18.2、底徑8.7、壁厚0.9、高12.6厘米(圖一三,5)。

      陶豆 2件。泥質(zhì)灰陶。直口平沿,淺盤,弧腹,束柄較高,喇叭狀圈足。盤、柄部飾凹弦紋。標本M1016:11,口徑16.8、唇厚0.6、足高5、底徑11.5、壁厚0.7、高14厘米(圖一三,7)。標本M1016:12,口徑17.3、唇厚0.6、足高2.9、底徑10.1、壁厚0.8、高14厘米(圖一三,6)。

      陶喇叭口罐 2件。泥質(zhì)灰陶。侈口,平沿,束頸,折肩,斜腹,平底。腹部繩紋被抹。標本M1016:8,口徑15.7、腹徑16.2、底徑8.5、壁厚0.7、高16.9厘米(圖一三,4)。標本M1016:9,口沿上有一道,肩部有三道凹弦紋,口徑15.8、腹徑17.5、底徑8.9、壁厚0.8、高19.5厘米(圖一三,3)。

      圖一二 M1016墓室清理后情況

      小陶罐 1件。泥質(zhì)灰陶。侈口圓唇,束頸,折肩,斜腹,平底,底微內(nèi)凹。素面,有修整痕跡。標本M1016:7,口徑6.1、腹徑9.6、底徑6、壁厚0.5、高9厘米(圖一三,16)。

      石圭 20件。形制相似,大小各異(圖一三,8~15、18)。三角尖鋒,兩側(cè)基本豎直,圭體截面為長方形。標本M1016:13,殘長13.6、寬1.8、厚0.2厘米(圖一三,15)。

      玉飾 2件。近三角塊狀。標本M1016:18,近似三棱錐,截面呈三角形。長2.2、寬1、厚0.6厘米。標本M1016:19,平面近似三角形,截面為長方形。長2.5、寬1.2、厚0.5厘米(圖一三,17)。

      圖一三 M1016出土器物

      (五)M1049

      豎穴土坑墓。墓向275°,平面呈長方形,口大底小。墓口長4.8、寬2.6米;墓底長4、寬2.05米;深6.6米。有熟土二層臺,二層臺寬0.1~0.3、高0.6米。葬具為一棺一槨,槨室長3.6、寬1.8米。槨蓋板共16塊,南北向橫鋪,搭在二層臺上,板長1.95、寬0.18~0.3、厚0.07米。槨室北邊板抵東西檔板,檔板出頭7~13厘米;邊板由3塊、檔板由7塊木板組成。棺位于槨室中部偏東,長1.8、寬0.8、板厚0.04米。

      墓主為仰身屈肢葬,頭西面北,骨骼保存較差,死者年齡性別不詳。槨底板下中部有腰坑,坑口為橢圓形,弧壁,平底,東西長0.5,南北寬0.3,深0.1米。內(nèi)有一殉狗,成年,側(cè)臥姿態(tài),狗頭向西,脊椎在南,四肢在北,后肢彎曲(圖一四)。

      圖一四 M1049平、剖面圖

      二層臺東北角下發(fā)現(xiàn)銅鏃6件。槨蓋板東南角有殉狗一只,頸部系銅鈴,狗頭左側(cè)有石璧2件,東北角放置泥質(zhì)紅陶圭2件,中部偏南發(fā)現(xiàn)青石圭43、石璧1、玉璜2件(圖一五、二〇),圭、璧、璜下壓有漆皮,東西寬約65、南北長約75厘米,可能為漆盒,置于槨蓋板上。在槨室西南部出土銅鼎3、銅方甗1件,其中一號青銅鼎內(nèi)有動物后肢骨。在槨室西北部出土銅戈、銅斧各1件,緊鄰槨室南、北邊板中部各有3件銅泡,北側(cè)邊板銅泡下有漆皮痕跡。

      圖一五 M1049石圭出土情況

      銅鼎 3件。形制相似,大小相次為列鼎。直口,平折沿,方唇,口沿上一對立耳微斂,耳部飾蟠虺紋;淺腹,平底近圜,三蹄足粗壯,足上帶箍。腹部素面。標本M1049:71,口徑19.1,腹徑17,足高9,通高16厘米(圖一六,1;圖一七)。 標本M1049:72,口徑17,腹徑15,足高8.4,通高14.4厘米(圖一六,2;圖一八)。標本M1049:73,口徑15.2,腹徑13.3,足高7.5,通高13.3厘米(圖一六,3)。

      圖一八 銅鼎(M1049:72)

      圖一七 銅鼎(M1049:71)

      銅甗 1件。標本M1049:74,為分體式甗。甑為長方體,侈口,口沿下一對附耳,斜腹,內(nèi)底有長條孔箅,與甑底為一體,下有子口與鬲相套接,鬲直口,短頸,折平沿,方唇,肩部有兩斜立耳外撇,鼓肩,連襠鼓腹,四柱足。甑口長17.7、寬13.8、鬲口長12.2、寬9,通高25.2厘米(圖一六,4;圖一九)。

      圖一九 銅甗(M1049:74)

      銅戈 1件。標本M1049:75,直援銳長鋒,胡較短上有三穿,內(nèi)平直上有一橫穿。通長21.4、通高10.7、援長15、胡長8.9、內(nèi)長6、內(nèi)寬2.6厘米(圖一六,5)。

      銅斧 1件。標本M1049:76,長條形,上寬下窄,刃微弧,向上漸厚,形成長方形銎,銎口帶一道箍,箍下有一對釘孔,出土時銎內(nèi)殘留木柲痕跡。長10.3、寬4.7,銎口長4.3、寬3.2厘米(圖一六,6)。

      銅泡 6件。朽壞嚴重。球面狀,邊沿兩級臺狀,最外側(cè)邊分別有一圓形小孔,對稱布局。標本M1049:78,直徑11.6、高1.8厘米(圖一六,9)。

      銅鈴 1件。標本M1049:1,扁圓體,梯形鈕,平頂,弧形口,素面無紋無鏤空,無舌。長4、寬2.3、弧形口寬1.7、厚1厘米(圖一六,7)。

      銅鏃 6件。三角尖鋒,兩翼薄刃,帶血槽,有脊,圓柱鋌。標本M1049:88,通長5.6、鋌長3、刺長1厘米(圖一六,8)。

      圖一六 M1049出土銅器

      陶圭 2件。泥質(zhì)紅陶,片狀長條形,方頭略鈍。標本M1049:4,中部略鼓。殘長21、寬5.4、厚1厘米(圖二一,2)。標本M1049:5,一端翹起,中部略厚于邊緣。殘

      長22、寬5.5、厚1厘米(圖二一,1)。

      石圭 45件。其余為形制相似、大小各異的石圭和透明質(zhì)地的石圭薄片(圖二〇)。石圭,青色或淡黃色,片狀長條形,三角尖峰,兩側(cè)平直,末端平齊,通體磨光。標本M1049:3,兩端折斷。殘長4.1、寬0.8、厚0.1厘米(圖二一,9)。標本M1049:6,尾端變寬。殘長22.4、寬3.1、厚0.7厘米(圖二一,10)。標本M1049:21,殘長9、寬1、厚0.15厘米(圖二一,11)。標本M1049:22,殘長10.1、寬0.9、厚0.2厘米(圖二一,12)。標本M1049:26,殘長9.1、寬0.95、厚0.2厘米(圖二一,13)。標本M1049:27,腰部收窄,末端平齊。殘長8.7、寬0.8、厚0.2厘米(圖二一,14)。M1049:29,殘長9.4、寬0.8、厚0.25厘米(圖二一,15)。標本M1049:34,殘長9.5、寬0.8、厚0.2厘米(圖二一,16)。標本M1049:35,殘長7.3、寬0.7、厚0.25厘米(圖二一,17)。標本M1049:67,殘長23.7、寬3.3、厚0.6厘米(圖二一,18)。石圭薄片,白色半透明,片狀長條形,尖端、末端均殘損,兩側(cè)平直,有鋸齒缺損,通體磨光。標本M1049:58,殘長5.3、寬2.1、厚0.1厘米(圖二一,8)。標本M1049:59,殘長9、寬1、厚0.15厘米(圖二一,7)。標本M1049:65,殘長9、寬1、厚0.15厘米(圖二一,20)。標本M1049:66,殘長6.1、寬1.1、厚0.4厘米(圖二一,19)。

      圖二〇 M1049出土玉石、陶圭

      圖二一 M1049出土玉石器

      石璧 2件。殘,弧形,白色,無紋。標本M1049:2,直徑11.7、孔徑7.9、厚1.5厘米(圖二一,6)。標本M1049:68,直徑10.3、孔徑6.1、厚1.4厘米(圖二一,4)。

      玉璜 2件。灰白色,弧形玉石片。標本M1049:69,直徑8.9、孔徑2.6、厚0.5厘米(圖二一,3)。標本M1049:70,直徑5.2、孔徑2.1、厚0.4厘米(圖二一,5)。

      (六)M1024

      直線洞室墓。豎穴墓道平面呈長方形,口底同大,墓向285°。墓口距地表1.8、長2.7、寬1.9、深3.3米。四壁豎直。墓道的東、北、南三面留有生土二層臺,墓口下2.1米出現(xiàn),臺寬0.32~0.75米。洞室位于墓道西端,洞口插豎條封門板6塊,每塊高約1.6、寬0.2、厚0.1米。豎條封門板內(nèi)側(cè)上部,距墓底1.2米處有一橫向擋板,插入南北兩壁的凹槽中,長1.8、寬0.1、厚0.1米。洞室平面為長方形。長2.1、寬1.15、弧頂高1.5米。墓室與墓道底部齊平。墓室南壁西端開有壁龕,平面呈長方形,平頂,距墓底0.8米、寬0.65、進深0.28、高0.25米。單棺為東西長方形,長1.4、寬0.65、殘高0.25米,板厚約0.06米。棺下置東西向墊木兩根,截面為方形,長1.8、邊長0.1米。墊木下有厚0.2~0.3米的淤土。墓主為側(cè)身屈肢葬,頭西面南,雙手置于腹部,股骨和脛骨夾角小于45°。死者為24~26歲的男性(圖二二)。

      圖二二 M1024平、剖面圖

      出土各類遺物5件,其中3件陶器置于壁龕,封門板內(nèi)側(cè)出土鐵帶鉤1件。死者頸部出土玻璃器1件,應為項飾。

      小陶罐 1件。標本M1024:1,泥質(zhì)灰陶。直口微侈,方唇,唇面內(nèi)凹,短直領(lǐng),折肩,斜腹,平底。肩部及頸、肩相連處各飾兩周凹弦紋??趶?、腹徑12.4、底徑7.5、壁厚0.6、通高10.9厘米(圖二四,3)。

      小口圓肩陶罐 1件。標本M1024:3,泥質(zhì)灰陶。侈口,束頸,圓腹,最大徑居中,深腹斜收,平底。肩部有數(shù)段不連貫的曲折劃紋,肩下有一周窄弦紋;肩、腹部繩紋被抹。口徑8,腹徑15.5、底徑8.2、壁厚0.6、通高20.5厘米(圖二四,2)。

      陶鬲 1件。標本M1024:2,夾砂灰褐陶。直口,方唇,唇面內(nèi)收,短直領(lǐng),頸部有兩相對的扁環(huán)耳,上端接沿下,下端接袋足上,耳上有條狀鋬突;鼓腹,分襠袋足,三足間距較大,鏟狀實足跟,足根截面為扁橢形。唇下飾一周凸弦紋,頸、肩相交處飾兩周凸弦紋。三袋足上各飾“屮”字形凸弦紋組合,橫向的三道凸弦紋向下彎曲為“凵”字弧形,其左右兩端起于頸部橫弦紋下或耳下;中間縱向的兩道凸弦紋由頸部弦紋下貫穿袋足直到鏟足跟上方,將“凵”字弧形弦紋分割為左右兩半。弦紋間距較寬而且均勻。通體有煙炱。口徑12.5、腹徑16.5、耳寬2,耳高4.5厘米、足高4.5、足間距10.5、壁厚0.5、通高14.7厘米(圖二三;圖二四,1)。

      圖二三 陶鬲(M1024:2)

      鐵帶鉤 1件。標本M1024:5,長條形,一段殘斷,另一端起回勾。殘長7.3,寬1,厚0.6厘米(圖二四,4)。

      圖二四 M1024出土器物

      玻璃器 1件。標本M1024:4,圓柱形,翠綠色,半透明。長3.3、直徑0.5厘米(圖二四,5)。

      (七)M1004

      豎穴土坑墓。墓向25°。墓口距地表0.8、長2.07、寬1.16米。四壁豎直,在墓口下0.95米處留有生土二層臺,臺寬0.2~0.55米。墓底長1.26、寬1.7、深1.5米。葬具為陶棺,由1鬲、1盆、5罐、1囷打碎拼接而成。陶棺長1.15、寬0.58米。墓主頭向北,面向東,側(cè)身屈肢葬式,雙臂抱于胸前,下肢左屈跽跪式。年齡6~8歲,性別不詳(圖二五、二六)。

      圖二五 M1004平、剖面圖(清理前后)

      陶鬲 1件。標本M1004:1,夾砂灰褐陶。侈口,方唇,束頸,深腹,分襠大袋足,三鏟足根直立,足跟截面為扁橢圓形。頸部帶半月形雙鋬。腹部及袋足上飾豎向及斜細繩紋??趶?4、唇厚1.3、腹徑34、足高15.8、足間距9.4、壁厚0.4,通高27厘米(圖二七,1)。

      小口繩紋罐(或缶) 5件。均泥質(zhì)灰陶。束頸,深腹,平底。部分缺失,鼓肩,深斜腹,通體飾有斜向細繩紋。肩下部有一道抹光弦紋。標本M1004:8,肩徑40、底徑13.7、壁厚0.8、殘高42厘米(圖二七,4)。標本M1004:2,口部殘失,溜肩,通體飾有豎向細繩紋,肩腹部有5道抹光弦紋。腹徑27、底徑13,壁厚0.8、高28厘米(圖二七,8)。標本M1004:3,侈口,方唇,圓肩,肩腹部有3周抹光間隔帶,中間填斜向細繩紋??趶?2.5、腹徑50、底徑20.7、壁厚1.4、高51厘米(圖二七,1)。標本M1004:5,直口,平沿下凹,廣肩,腹部飾有交錯繩紋??趶?0.6、腹徑42、底徑19、壁厚0.8、高41厘米(圖二七,3)。標本M1004:6,侈口,圓唇,溜肩,肩部有兩道間距約7.2厘米的平行凹弦紋,內(nèi)填豎向細繩紋;其下亦有一道弦紋及交錯細繩紋。口徑19.8、腹徑50、底徑21.2、壁厚1.2、高55厘米(圖二七,2)。

      陶盆 1件。標本M1004:4,泥質(zhì)灰陶。直口,平折沿,方唇,折肩,斜腹,平底。腹壁飾豎向粗繩紋,大部分被抹平,頸部有明顯的橫向修整痕跡。口徑40、沿寬2.1、肩徑38、底徑15.4、壁厚1、高20厘米(圖二七,5)。

      陶囷 1件。標本M1004:7,泥質(zhì)灰陶。斂口,折沿,方唇,深鼓腹,平底,上腹部有一拱形窗口。囷口沿外、拱窗周沿各飾一周附加堆紋,二者間有堆紋連接。附加堆紋寬約2~2.5cm。通體飾豎及斜向細繩紋??趶?4、腹徑41、底徑25、高42厘米(圖二七,6)。

      圖二七 M1004出土器物

      四、墓葬年代及文化特征

      圖二六 M1004墓室清理后情況

      本文選取的7座墓葬基本能夠代表溝東墓地的年代范圍,即從西周晚期發(fā)展至戰(zhàn)國晚期,沒有缺環(huán)。M1013的陶器形體較小,且無使用痕跡,應是專為隨葬而制作的明器。陶鬲侈口、束頸、圓肩,形態(tài)與20世紀80年代發(fā)掘的毛家坪M6:6相似,年代亦應相同。陶簋折肩,斜腹較瘦較淺,圈足柄部較高較細,略具“簋形豆”的特征。類似器形如1999年在周原齊家發(fā)掘所獲ⅠA1M9:62、ⅣA1M25:22,年代屬西周晚期偏早階段。清水李崖秦文化墓葬的陶器為鬲、盆、簋、罐,年代主要為西周中期;毛家坪西周至春秋墓的陶器組合流行鬲、盆、豆、罐,目前僅見M1013這一座墓隨葬陶簋,可見是前一階段的孑遺,也說明該墓的年代為西周晚期偏早。M1018陶鬲口徑略小于腹徑,但器高大于器寬,襠亦較高,與80年代毛家坪M4:3相似,年代應在西周晚期偏晚。

      M1007陶鬲的器寬大于器高,形態(tài)與2015年發(fā)掘的禮縣大堡子山ⅠM32:20、21酷似,喇叭口罐的頸部稍長,年代應在春秋早期偏早。M1016陶鬲口沿變窄,縮頸,肩略鼓,實心豆柄較長,分別與80年代毛家坪M14:1、M9:6相似;陶甗與2015年大堡子山ⅠM31:27相似,年代應在春秋早期偏晚。M1049銅鼎與寶雞福臨堡M1:6相似,墓葬年代為春秋中期偏晚,墓主為元士級別。

      M1024鏟足鬲的足間距較大,袋足上所飾三組凸弦紋應是模仿銅鏟足鬲上的紋飾,如張家川縣馬家塬M14:2、M18MS:7和慶陽博物館所藏銅鬲,年代在戰(zhàn)國晚期。M1004繩紋陶罐有的肩部廣平,形態(tài)接近臨潼上焦村秦墓所出陶缶,年代在戰(zhàn)國末年至秦代。該墓將大件陶器打破后拼成陶棺的做法較為罕見,墓主為少年,可能是一種有別于成年人的葬俗。

      溝東發(fā)掘的墓葬絕大多數(shù)為頭向西的屈肢葬,與遺址溝西以及關(guān)中地區(qū)東周時期秦墓相一致。洞室墓在戰(zhàn)國中晚期開始出現(xiàn),此前不見,這也符合秦墓發(fā)展變化的一般規(guī)律。器物組合在西周晚期至戰(zhàn)國早期一般為鬲、盆、豆、喇叭口罐,戰(zhàn)國中晚期轉(zhuǎn)變?yōu)殓P足鬲、壺(或罐),發(fā)生了很大轉(zhuǎn)變,反映了秦文化在戰(zhàn)國早、中期之際的轉(zhuǎn)型。毛家坪遺址所含“B組遺存”比例較高,戰(zhàn)國中晚期墓葬隨葬陶鬲中僅見鏟足鬲,而不見秦式鬲或陶釜,這種情況在其他遺址較為少見。

      領(lǐng) 隊:梁 云

      發(fā) 掘:梁 云 侯紅偉 張曉磊 方志軍 裴建隴 單 雙 郭夢涵 王 耿 西北大學2010級考古專業(yè)本科生 2011級考古專業(yè)部分本科生

      繪 圖:方志軍

      拍 照:裴建隴

      人骨鑒定:洪秀媛

      動物鑒定:劉 歡

      執(zhí) 筆:侯紅偉 張志丹 梁 云

      [1]趙化成,宋濤.甘肅甘谷毛家坪遺址發(fā)掘報告[J].考古學報,1987(3).

      [2]黃曲.周原遺址西周陶器譜系與編年研究[D].北京:北京大學,2003.

      [3]趙化成.甘肅清水李崖遺址[M]∥中國重要考古發(fā)現(xiàn)2011.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59-64.

      [4]侯紅偉,王剛,方志軍,等.甘肅禮縣大堡子山秦墓及附葬車馬坑發(fā)掘簡報[J].文物,2018(1).

      [5]趙學謙,劉隨盛.陝西寶雞福臨堡東周墓葬發(fā)掘記[J].考古,1963(10).

      [6]a.周廣濟,趙吳成,趙卓,花平寧,王輝.張家川馬家塬戰(zhàn)國墓地2007~2008年發(fā)掘簡報[J].文物,2009(10).b.謝焱,劉兵兵.張家川馬家塬戰(zhàn)國墓地2010~2011年發(fā)掘簡報[J].文物,2012(8).

      [7]許俊臣,劉得禎.介紹一件春秋戰(zhàn)國鏟足銅鬲[J].考古,1988(3).

      [8]秦俑考古隊.臨渡上焦村秦墓清理簡報[J].考古與文物,1980(2).

      猜你喜歡
      腹徑灰陶底徑
      山西離石后石村再次發(fā)現(xiàn)戰(zhàn)國墓
      重慶市萬州區(qū)瓦子坪遺址2004年發(fā)掘簡報
      四川文物(2022年5期)2022-10-26 08:56:26
      劉 欣藝術(shù)作品欣賞
      探究天津東麗博物館藏張貴莊戰(zhàn)國灰陶器
      一件夏代灰陶象鼻盉的再修復
      成長(2020年6期)2020-05-25 02:53:15
      大型卷筒繩槽底徑測量方法淺析
      一種能準確高效檢測齒轂槽底徑的檢具
      一件西晉灰陶獸的再修復
      臨潁縣固廂墓地M15發(fā)掘簡報
      陶器
      絲綢之路(2017年8期)2017-05-26 18:45:51
      阜南县| 富民县| 晴隆县| 墨竹工卡县| 肃宁县| 石柱| 深州市| 梧州市| 久治县| 怀柔区| 建湖县| 榕江县| 左贡县| 天峨县| 伊吾县| 通化县| 康定县| 安国市| 本溪| 洛宁县| 青州市| 儋州市| 夏津县| 祁阳县| 高要市| 海阳市| 沾化县| 台前县| 五大连池市| 子洲县| 喜德县| 沿河| 马山县| 绥滨县| 玉山县| 保德县| 措勤县| 澎湖县| 林口县| 海盐县| 临高县|